“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五”中国有哪些成功与意外?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2月7日 15点45分 PT
  返回列表
69377 阅读
26 评论
军武次位面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三名航天员与“神舟十四号”三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太空会师”。这是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今天,我们就从30多年前开始,重温中国载人航天之路。

1992年9月12日,国家批准了《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正式启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工程代号“921”。这是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参与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协调面最广的国家重大工程。

目标分为“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在北京航天城成立,李庆龙、吴杰、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费俊龙、刘伯明、潘占春、赵传东、景海鹏、刘旺、张晓光、邓清明、陈全共14人成为首批航天员。

从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至今,已经完成26次重大飞行任务,全部取得成功,并保持着航天员零伤亡的记录。如今中国空间站已经进入为期10年的应用与发展阶段。

神舟一号飞船重量:7600千克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火箭型号:长征2号F运载火箭

任务时长:21小时

航天员:无

任务目标:验证中国首次试验飞船的发射与回收,各系统均经受住了考验,证明了方案设计的正确性,为完成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奠定了基础。

神舟二号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火箭型号:长征2号F运载火箭

任务时长:6天零18个小时

航天员:无

任务目标:它是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航天试验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三部分组成。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多领域的科学实验。

遭遇问题:在发射前4天,一名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发射平台意外启动,导致已经处于垂直状态的火箭与十一层平台撞在一起,经过检查,火箭一共被碰伤18处。原定1月5日的发射时间被迫取消,经过13位权威专家的评估一致认为:碰撞产生的力量数值还在安全范围内,可以正常发射。(来自《观察者网》)

据杨利伟回忆:神舟2号返回时,降落伞没有打开,返回舱硬着陆,如果有人在里面必死无疑。(来自2017年《中国青年报》采访)

神舟三号飞船重量: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火箭型号:长征2号F运载火箭

任务时长:6天零18个小时

航天员:无

▲神舟三号搭载的假人航天员

任务目标:以研究载人功能为主要目的,载有一个生理模拟规格的假人航天员,飞船内部测试技术状态与设计将与载人状态一致。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神舟四号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火箭型号:长征2号F运载火箭

任务时长:6天零18个小时

航天员:无

任务目标:在前三艘飞船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在返回舱内增加了两个座椅,坐着两个假人航天员。工作、生活、医护、包括睡袋、压力服、太空食品以及着陆后遇到意外所需的求生物品一应俱全,将任务的意外应变能力大幅提高。

在太空中实施了展开太阳能帆板、调姿等一系动作,还成功地实施了变轨。神舟四号是历次是难度最大,考核最全面的一次。

神舟五号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火箭型号:长征2号F运载火箭

任务时长:21小时

航天员:杨利伟

任务目标:杨利伟在太空与地面指挥部及家人通电话,并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太空睡眠,感觉良好;记录飞行日志;食用太空食品;中国成为继苏美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遭遇问题:杨利伟在飞行过程中经受了两次大的考验。一次是在火箭发射导约30-40公里高度时,地面指挥中心发现监控中的杨利伟没有动静,好像是失去了知觉。原来是火箭和飞船突然出现10赫兹以下的低频共振,并且叠加了6G过载,超过人体正常承受能力,据杨利伟回忆,共振一共持续了26秒,剧烈震动让他难以忍受,全身使不上力,内脏很难受,几乎休克,一度以为自己将要牺牲。(来自杨利伟自传《天地九重》)

▲杨利伟落地出舱时的照片,可以看到他的嘴部有伤口

另一次是返回时冲回稠密大气之后,降落伞破了一些,返回舱急速落地后一下弹起,再摔下去。杨利伟整个人向右肩方向撞去,头部猛甩过去。麦克风一下把他的嘴捅破。记者看到他嘴唇下方的白色伤疤,虽时隔14年,仍清晰可见,“普通人可能会骨折。”他说。(来自2017年《中国青年报》采访)

神舟六号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火箭型号:长征2号F运载火箭

任务时长:4天零19小时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任务目标:外形与神舟五号基本相同。两名航天员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道舱;在舱内有意识加大动作幅度,进行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四大项“在轨干扰力”试验,结论为影响很小,不需要纠正飞船姿态。

由于飞行时间长,着陆场气象难以准确预测,地面共设置了13个着陆点,除了酒泉发射中心的主副着陆场外,在国内外设置了11个应急着陆场。根据杨利伟提出的意见,在航天员座椅安装了“赋型减震坐垫”,将落地瞬间的冲击力减到最小。同时,降落伞在返回舱落地瞬间,能够根据航天员的指令切断伞绳,防止因大风导致返回舱被降落伞拖走。

与神舟五号不同。着陆后经过医疗人员检查,两名航天员自行爬出返回舱,向现场人员招手并坐在椅子上。

神舟七号飞船重量:12吨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火箭型号:长征2号F运载火箭

任务时长:2天零20小时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任务目标:太空行走。翟志刚和刘伯明分别穿上中国舱外航天服和俄制航天服后出舱活动,向安装在舱外的摄影机挥手和挥动五星红旗。翟志刚取回舱外的试验样品,并开始太空漫步“我已出仓,感觉良好!”完成舱外活动后返回轨道舱,释放搭载的伴飞小卫星,卫星对飞船摄像和拍照。另外返回舱加装反推力火箭,当返回舱距离地面一米时启动反推,施行软着陆。

遭遇问题:准备出舱太空行走时,已经泄压的舱门无法打开,翟志刚用力拉了三次毫无反应,刘伯明与翟志刚合力将舱门拉开20度,再次因为气压不平衡舱门被吸住关闭。刘伯明拿来金属撬棍递给翟志刚,终于将舱门撬开。在现场直播中可以听到航天员沉重的喘气声。

在出舱五分钟左右时,神舟七号曾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地面检查飞船正常,经证实是传感器误报。(来自神七发布会采访《人民网》)

神舟八号发射时间:2011年11月1日火箭型号:长征2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

任务时长:16天零13小时

航天员:无

▲天宫一号于神舟八号对接效果图

任务目标:“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已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的任务是与“天宫”对接,组成一座小型空间实验室,为建立中国空间站做准备。神舟八号改进幅度较大,是第一艘基本定型的飞船,后续的神舟飞船大部分都与其类似。

神舟九号发射时间:2012年6月16日火箭型号:长征2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

任务时长:12天零15小时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女)

任务目标:首次搭载女航天员,6月18日飞船自动与天宫一号对接,24日飞船按照指令与天宫号分离,航天员通过手柄控制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手动对接成功。29日航天员手动控制飞船与天宫一号分离返回地球。

6月24日,神舟九号三名航天员与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7000米新纪录的3位潜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分别在太空和海底互相表示祝贺和问候。一天之内,中国同时诞生了载人航天和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神舟十号飞船重量:约8000千克发射时间:2013年6月11日火箭型号:长征2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

任务时长:14天零14小时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

任务目标: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后,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讯向地面中小学生进行了太空授课。对天宫一号进行维修,更换地板和密封圈。(注:天宫一号于2016年3月12日退役,2018年4月2日进入大气层烧毁)

神舟十一号飞船重量:8000千克发射时间:2016年10月17日火箭型号:长征2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

任务时长:32天零6小时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任务目标:“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在2016年9月15日发射升空。神舟十一号飞船伸出捕获索,抓住天宫二号并成功对接。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后在太空跑台上进行失重锻炼,种下生菜种子,饲养6只蚕。在太空收看《新闻联播》和其他电视节目。

神舟十二号飞船重量:8000千克发射时间:2021年6月17日火箭型号:长征2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

任务时长:92天零4小时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天和核心舱

任务目标:2021年4月29日中国新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5月18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神舟十二号升空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航天员进入空间站。三名航天员将货运舱中的物资设备拆封组装,并连续两次出舱活动进行设备安装。

遭遇问题:在央视直播中,航天员与核心舱对接打开舱门时,从航天员的对话中可以听到说有警报声。后来证实没有问题。

神舟十三号发射时间:2021年10月16日火箭型号:长征2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

任务时长:182天零9小时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女)、叶光富

任务目标:第一次常态化驻留空间站6个月,三名航天员两次执行出舱任务,首次有中国女性航天员进行太空漫步。出舱时还有一段幽默的对话,率先出舱的翟志刚向地面指挥中心报告:

“我是01,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王亚平报告:“我一会出舱,感觉良好!”

叶光富报告:“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引发地面指挥人员的一片欢笑。

神舟十四号发射时间:2022年6月5日火箭型号:长征2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

任务时长:182天零9小时

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

任务目标:神舟十四号是任务最多、最复杂的乘组。执行第二次常态化驻留空间站6个月任务,此前“天舟三号”和“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已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对接,神舟十四号升空对接后组成了四舱组合体。

7月25日“问天”实验舱发射升空与空间站对接,航天员无需面罩进入问天实验舱。

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发射升空与空间站对接,航天员进入梦天实验舱。

11月12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与空间站对接,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接货运飞船到来。也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货运补给任务。

9月-11月先后三次出舱活动,安装问天舱扩展泵组、机械臂主力手柄、梦天舱连接装置等。

2022年12月2日,迎接神舟十五号的三名航天员,两批6名航天员在空间站“航天会师”,双方移交空间站钥匙。12月4日神舟十四号飞船与空间站分离返回地球。

遭遇问题:前面说到,从神州六号开始增加了返回舱落地瞬间,可以由航天员操控自动切断伞绳,防止因大风导致返回舱被降落伞拖走。但是神州十四号返回舱在落地后,不知是航天员根据实地情况判断不需要切断伞绳,还是切伞装置发生故障导致降落伞并没有脱离。

从直播画面可以看到,地面保障人员打开舱门与航天员沟通时,两名身穿橙色外套的队员冲过来拿着锯子迅速将伞绳锯断。他们的职位就是专门负责一旦伞绳未断,两人立刻将其锯断或砍断,他们的岗位还有个外号叫“大刀队”。

神舟十五号

发射时间:2022年11月30日火箭型号:长征2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

任务时长:预定180天

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

任务目标:计划进行四次出舱、舱内设备组装调试和维护、操控机械臂在舱外安装设备等任务。6个月后准备迎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的到来。

邓清明是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现役航天员中最后一位执行飞天任务的航天员。张陆是中国培养的第二批现役航天员中最后一位执行飞天任务的航天员。

神舟十五号发射成功后,首批现役航天员和第二批现役航天员已全部执行过飞天任务(李庆龙、吴杰、陈全、赵传东、潘占春5名首批航天员于2014年退役),邓清明作为最后一位执行飞天任务的首批航天员,他从1998年成为预备航天员到2022年正式飞天,坚持准备了24年零10个月。

邓清明在执行任务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太空不会因为故事感人,就像我张开怀抱。人生能有几回搏,25年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一次次与任务擦肩而过,有过失落,也有过泪水,但我从来没有彷徨过,更没有放弃过。作为航天员,坚守飞天初心,永不停歇训练,是我的常态,更是我的姿态,对我来说,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决不允许,当任务来临的时候,我却没有准备好。”

航天事业是勇敢者的游戏,它不仅仅是一种尖端科技的代表,还决定了国家的综合实力。走向太空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能否在航天事业上位于前列,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前景。

在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如今,真正属于中国的太空时代已经开始了。

c
congconggk
1 楼
成绩巨大。 但是“失败”都不能提,非要叫做“意外”吗? [1评]
傻子要伟大
2 楼
由于假防疫失败,中国人民喊出:共产党下台,习近平下台!所以从今日起,全体五毛宣传员主要工作从新把宣传重点转移到,中国目前的各类成就上,不要让老百姓思考和诉苦假防疫给他们造成的损失惨重的后果上来
T
Tulanian
3 楼
牛逼,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 中国航天加油!!
混沌世界
4 楼
好好学中文,俩次表达意思不一样,并不是为了好听而替代一下。
纯洁的我
5 楼
赞美的大自然
X
XXyourOO
6 楼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文章,里面提到的一个观点很有意思,同样是高科技领域,中国在类似火箭这种用完一次就扔的一次性消耗品领域,走的就比较远,而在类似于电脑芯片,发动机这些要求非常精密,并且必须能够长期重复使用的技术领域,就举步维艰。很有趣的对比 [2评]
c
congconggk
7 楼
好像是有这种说法,一次性的和长期使用的不一样。 原来感觉能造原子弹、火箭、能登月,那常见的发动机不是更简单些吗?
冲浪留园
8 楼
你想说啥?以前落后,可以买到的技术,都不用花巨资自己研发。以后什么都被断供了,慢慢都要靠自己,就什么就都有了。航天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后面还会有芯片。。。
X
XXyourOO
9 楼
: 是的。火箭,原子弹,氢弹,这些都是属于那种只用一次,用完就扔的,不需要耐久性,所以技术门槛反而比较容易突破。这种领域和制造电脑芯片,可重复使用的汽车,飞机的发动机的要求,不可同日而语。
X
XXyourOO
10 楼
: 你这么积极护主,你主子能给你脑门上印个中间刻着“护主有功”四字的小红花吗?🤣😂🤣😂 [1评]
谁主沉浮?
11 楼
以前,火箭这种用完一次就扔的一次性消耗品领域,中国也做不好。。。 [1评]
X
XXyourOO
12 楼
: 一次性耗材,比较容易追赶 [1评]
雁过留言机
13 楼
照抄老毛子的技术
y
yoursfather
14 楼
卧槽,这俄爹玩剩下的东西,共匪黄儿还能嗨上天这么久 [1评]
H
HOLALING
15 楼
回复[[14]]hijo de puta
c
congconggk
16 楼
好像想起来了,有这么一个原因。 造登月火箭什么的,也是要求高质量零件的。所以可以做一大批零件,然后在里面挑好的用,只要有几个好的就行。当然,这样成本比较高,因为造出来的零件,大部分都不能用扔掉了。好在登月什么的,只是偶尔为之,这样挑零件是可行的。 而发动机是要大批生产的,废品太多,成本就太大了;反而不行了。 [1评]
冲浪留园
17 楼
实话实说,火箭,飞船,原子弹哪个是能买来的?小红花还是贴在你的oo上吧 [1评]
X
XXyourOO
18 楼
: 🌸护驾有功🌸 送给你了!🤣😂🤣😁
X
XXyourOO
19 楼
分析的非常在理!
g
goodboy22
20 楼
你妈的个臭狗逼,你啥你都喷,没有不能喷的,操你妈,喷的角度真刁钻,你这个傻逼死狗腿子。
鲁杰吴
21 楼
你是哪国人,你们家有这实力吗?吃不到葡萄还喊酸!可能你也是中国人,但在中国台湾省的1450!
t
targer
22 楼
烧钱几千亿为狗皇帝脸上贴金,玩的都是七,八十年代冷战时期美苏玩剩的破烂,可以骗天天看新闻联播的韭菜。
真LSE博士
23 楼
你妈就是一次性消耗品。我们哥几个用你妈一次就扔 [1评]
X
XXyourOO
24 楼
: 傻逼!滚!
s
superspider
25 楼
成功:成功的完成了西方国家联合起来才能干的工程。 意外:没有任何科学成果。 为什么:你只是重走了西方的路,你想有什么成果都必须从西方那里捡漏才行。
g
goodboy22
26 楼
你是妥妥的臭傻逼,百分之百臭傻逼,如假包换,假一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