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now have an alliance between a Russian president who wants to destroy Europe and an American president who also wants to destroy Europe,” another European diplomat observed in recent days, declining to be identified discussing sensitive matters. “The transatlantic alliance is over.”
当地时间2月18日,美国和俄罗斯在沙特举行的第一轮谈判正式结束,谈判时长合计4.5小时。
俄罗斯代表团的领头人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和总统助理乌沙科夫。
美国代表团的领头人则是国务卿鲁比奥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沃尔兹。
乌沙科夫是普京的亲信,2012年来,他一直担任总统外交政策顾问,是外交政策的核心人员。
迈克·沃尔兹更是铁杆MAGA,因投票反对调查“国会山事件”而获得川宝青睐,并逐渐成为亲信。川宝上台后,他被任命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双方的代表团级别都不低,显然是奔着成事去的。谈判结束后,各种所谓的内幕消息满天飞。
问题来了,双方到底谈了什么呢?
根据美国国务卿马可·鲁比奥的说法,美俄双方共计达成了四点共识:
1.修复美俄外交关系
2.为结束俄乌冲突找到方案
3.思考美俄在冲突结束后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合作
4.确保这些过程以富有成效的方式推进
俄罗斯副外长格鲁什科表示,“俄美在利雅得的谈判是初步磋商,其意义在于双方阐述各自的基本立场”。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双方在谈判中各自亮出了底线,除了底线不可触碰,其他的,都可以谈。
为推动后续谈判,双方同意恢复大使馆的人员配置。
2017年时,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人员数量超过1200,同期,俄罗斯驻华盛顿大使馆的人员数量约为455人,但随后双方关系恶化,遂不断削减对方的大使馆人员数量。
到2024年末,无论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还是俄罗斯驻华盛顿大使馆,工作人员数量均只有百人出头,比2017年的巅峰期少了太多,工作难以开展。
作为对比,美国驻华大使馆有1300人,中国驻美大使馆也在500人以上。
大使馆之所以需要较多的人员,是因为签证工作琐碎,工作量还大,人手少没法搞,且大使馆会配置实际上的间谍人员,从而刺探情报,这是各国心照不宣的。
两项加起来,决定了大使馆的人员数量不会少。
2021年12月,俄罗斯驻美大使阿纳托利·安东诺夫说,“我们正面临严重的人员短缺问题”。同一时期,美国国务院发出警告称,由于人手不足,驻莫斯科大使馆将在2022年停止履行大部分职能。
在拜登时期,虽然美俄并未断交,但各自的大使馆已处于难以运作的状态。要修复美俄关系、推动谈判,重新增加大使馆人员数量,恢复大使馆职能,就是必要的。
以上便是本次谈判的最大成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停火的迹象暂时看不到,双方还存在一些分歧。
首先,按照“实际控制线停火”的话,要不要派遣维和部队是个问题。美国是希望派遣维和部队的,而俄罗斯明显不希望看到什么维和部队。
对俄罗斯来说,维和部队和北约驻军没有区别,这些军队难以控制,说不定会发生什么。
其次,是北约必须放弃2008年的承诺。
2008年的北约峰会上,北约承诺将接纳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对两国内部的亲西方派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令俄罗斯极为不满。
在谈判中,俄罗斯明确提出,北约必须放弃该承诺,最好是通过书面的形式,进行确保,不能仅仅是口头上拒绝乌克兰加入北约。
最后,俄罗斯的意思是停火可以,不过必须是永久停火,而不是临时停火。因为2014年的《明斯克协议》在俄罗斯看来是一个教训,不能给乌克兰喘息之机。
要么就不停,要停就永久停,而川宝难以确保永久停火,毕竟他只有四年,四年之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就算答应了也没用。
在解决这些分歧前,实现停火不太可能,但我们要注意的是,俄总统助理乌沙科夫表示,双方简要讨论了普京与特朗普见面所需要的条件。
按照外交潜规则,在重要谈判中,如果双方的外交官没有取得成果,双方领导人通常不会见面。只有当外交官取得重大突破,需要最后拍板时,才会有领导人的会面。
所以,乌沙科夫的话是在暗示,双方在下一阶段的谈判中,可能取得重大进展。
一切已箭在弦上。
这场谈判背后最受伤的人,一个是被端上货架的乌克兰,另一个就是欧洲。
俄乌战争是发生在欧盟家门口的事情,欧盟投入了大量资源,竟然无法参与谈判,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欧盟在地缘政治中的话语权,遭到严重削弱。
不要说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的利益,连乌克兰这个近在咫尺的地方,都没欧盟的份。
十年前都不是这个叼样。
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发生后,尽管俄乌冲突严重,但两国依旧在德法的软硬兼施下,达成了《明斯克协议》。
不管协议内容如何,能在德法的压力下达成协议,本身就是欧盟影响力的体现,你再不情愿也得卖欧盟一个面子。
但2022年俄乌战争开启后,欧盟不仅出现了资本外流、去工业化、恶性通胀等问题,还在地缘话语权上,不断遭到削弱,比如俄乌两国在过去几年里,达成的合作主要有两项:
一是交换俘虏和人员遗体,二是黑海粮食协议,也就是俄罗斯放弃在黑海上,拦截乌克兰粮食出口。
前者,是阿联酋和沙特促成的,跟欧盟几乎没有关系;后者,欧盟的确花了大力气,但真正的主角是土耳其。
每当粮食协议传出不续约的声音时,俄罗斯更在乎埃尔多安的意见,而不是欧盟。好几次俄罗斯不想续约,都是在埃尔多安“劝说”后,普京勉强同意续约。
俄乌战争三年来,欧盟未能促成俄乌之间的任何一项重大合作,反倒是土耳其、阿联酋和沙特出尽了风头,这本身就是欧盟影响力下降的体现。
这回美俄在沙特的谈判,欧盟更是连谈判桌的边都摸不到。
德国军工巨头莱茵金属的CEO阿明·帕佩格说,“欧洲的困境,就是当父母用餐时只能坐在另一桌的孩子,很明显,欧洲人就是孩子。”
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坐到小孩那桌。
欧盟当然不服气,于是美俄在沙特谈判时,欧洲也在巴黎举行紧急会议。紧急会议的结果,大部分媒体形容为“尚存分歧”,其实就是没达成什么共识。
那就别怪川宝不带你们玩了,谁让你们自己不争气,往后的日子里,欧盟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和话语权,将越来越小。
有人利益受损,自然有人获利,对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美俄在沙特的谈判是历史性的一刻,包括中国。
冷战结束后,西方在面对发展中国家时,拥有巨大的优势,因此总是居高临下,觉得自己可以为所欲为。
尽管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但截止2022年,尚无成功案例,西方的扩张仍在进行。
对抗西方,特别是正面对抗整个北约集团,依旧是天方夜谭的事情,直到俄乌战争爆发。
虽然俄罗斯的本意不是掀桌子,更不是和北约进行全面对抗,但打着打着,还是打成了和北约全面对抗。
通过三年艰苦的战争,俄罗斯顶住了北约的攻势,还在战场上重新占据优势,经过长时间的消耗战,才会有这场谈判。
如果俄罗斯顶不住,就算川宝和普京关系再好,也不可能开启谈判,凡是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更不要指望。
恰恰是俄罗斯顽强地顶住了,俄乌战争正朝着对美国不利的方向发展,再打下去已不符合美国利益,川宝才不得不狠下心来,及时止损。
持续数十年的北约东扩势头,第一次被俄军硬生生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