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产牛顿和莎士比亚、诞生DNA双螺旋的英国,是很多人长期崇拜和喜爱的国度。
可惜,它不断出现问题。
最近选了一个智商有问题的首相。
问题是,他还会撒谎,更是令人失望。
武汉人民以高昂的代价,把新冠病毒闷在中国,给世界其他国家两个多月的时间,但除了新加坡、日本等少数国家以外,多数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居然无动于衷,没有好好用这段时间。
英国就是失策的国家之一。
英国首相居然带科学家出场,号称英国的方法是让大家感染,以建立群体免疫力。
免疫都是个体的,哪来的群体免疫?
一百人有免疫力,一个人没有,碰到病毒照样感染。
群体免疫现象的意思是:如果少数人不肯打疫苗,但是大多数人接种了疫苗,因为大多数人有免疫力,病毒就难以传播,这样就可能病毒碰不到没有接种疫苗的人,所以呈现“群体免疫现象”。
这完全不支持英国首相的政策。
在一个新的病毒出现,全体人民没有疫苗,极少数可能有先天免疫力的情况下,不遏制病毒传播,把全体人民暴露在病毒面前,是不可能出现群体免疫现象的。
会出现的是:凡是感染了会死的就死去,感染了不会死的就获得免疫,继续活下去。
这种现象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提出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如果英国相信现任首相,还可以推广用这种方法,全面取消医疗。
左图示意“群体免疫现象”,右图说明完全没有疫苗接种的群体不可能出现群体免疫。
左图中蓝色代表接种过疫苗的人,他们人数多,间接堵住了病毒不传染到没有接种疫苗的人。
右图蓝色代表少数天然有抵抗力的人,他们不可能堵住病毒在人群的传播。
红色代表病毒进攻路径。
新型肺炎疫情在欧洲迅速蔓延。为此,意大利“封城”范围扩展至全国,西班牙已全国“封城”,而法国宣布防疫进入最高阶段,关闭所有“非必需”公共场所。
与这些国家相比,英国的防疫措施显得有些“冷酷”。3月12日,英国首相约翰逊在记者会上坦承:“这是这一代人所面临的最严重公共卫生危机??许多家庭将提早失去他们挚爱亲人。”
但奇特的是,约翰逊同时宣布不会关闭英国的学校,也不禁止大型活动,只是建议轻微感染者在家待一周,禁止70岁以上老人公开活动。
而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伦斯甚至提到,让4000万英国人接触新冠病毒,以便达到60%的人群感染,在全国形成群体免疫效果。一时舆论哗然。而这也恰恰是此前约翰逊多次提到的“群体免疫”。
约翰逊追求的是“群体免疫”
所谓“群体免疫”,是指当更多的人感染后建立群体性免疫力,从而降低峰值或延缓疫情峰值。由于多数感染者的症状不足以致命,当这些人获得免疫力后,就可以建立起疫情防火墙,将医疗资源集中用于重点疫区和重症患者。
不能说英国的这个思路是异想天开。实际上,“群体免疫”屏障就是把“牧群免疫”的办法换到人身上改了个词。而英国是“牧群免疫”的发明地。牛痘产生于这里。至今,英美还有一些家长让未种水痘的学生故意感染,以便获得免疫力。前不久美国肯塔基州州长马特·贝文就让自己的9个孩子故意感染,还自豪宣布出来。
但问题是,新冠病毒不是带状泡疹,传播路径、致死率、变异情况、疫苗研发都尚不确定。即使有疫苗研发出来,还有公平和效率问题。“群体免疫”形成的过程中就可能导致高龄人群大面积死亡,而就算有了疫苗,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之外的人还是种不上。此外,疫苗有多大成效、能管多久也是问题。
▲英国首相约翰逊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防疫措施。资料图。
在未知因素很多的情况下追求“群体免疫”,既不符合传统的人道主义,也不符合我们对政府作为的认知。
英国政府为何要采取“群体免疫”?
首先,这不是约翰逊个人决策的结果,而是英国部分专业人士用数据建模后得出的结论。
根据模型,英国首席科学顾问瓦斯兰等人判断,新冠病毒不会被消灭,而会成为一种每年都会出现的季节性感染。假如采取强力措施,一是难以持久,二是当疫情卷土重来的时候医疗体系直至经济都会崩溃。
除了模型判断,还有体制原因。西欧国家有强调小政府的传统,强力措施防疫要求政府有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和社会控制能力,英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经验。
意大利最初封城后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上街欢呼,政府束手无策,也削弱了强控措施的效果。这大概也会列在英国的评估模型参数里。
此外,号称世界第一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也打不起持久战。NHS每年支出上千亿英镑,占英国GDP7%,历年来大比例的资金都花在当下的春季流感高发期。而NHS已经出现亏空,预计英国脱欧后负担还会加重。因此,该国要找到更经济的防疫策略。
实际上,德国采取的是和英国相近的策略。德国总理默克尔警告60%-70%的德国人可能被感染,也是丑话说在前头。
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会放手不管。如果进入第三阶段,英国也会采取增加专门预算、禁止大型集会直到封校等更严厉的措施。只是政府作为有天花板,不会应治全治。对于国际社会来说,新冠病毒是一个危险和陌生的敌人,任何防疫措施都应该尝试,最终形成最优策略。
从这个角度说,英国的“群体免疫”虽然如同下了一个“梭哈式”赌注,但并非任性胡为。
出产牛顿和莎士比亚、诞生DNA双螺旋的英国,是很多人长期崇拜和喜爱的国度。
可惜,它不断出现问题。
最近选了一个智商有问题的首相。
问题是,他还会撒谎,更是令人失望。
武汉人民以高昂的代价,把新冠病毒闷在中国,给世界其他国家两个多月的时间,但除了新加坡、日本等少数国家以外,多数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居然无动于衷,没有好好用这段时间。
英国就是失策的国家之一。
英国首相居然带科学家出场,号称英国的方法是让大家感染,以建立群体免疫力。
免疫都是个体的,哪来的群体免疫?
一百人有免疫力,一个人没有,碰到病毒照样感染。
群体免疫现象的意思是:如果少数人不肯打疫苗,但是大多数人接种了疫苗,因为大多数人有免疫力,病毒就难以传播,这样就可能病毒碰不到没有接种疫苗的人,所以呈现“群体免疫现象”。
这完全不支持英国首相的政策。
在一个新的病毒出现,全体人民没有疫苗,极少数可能有先天免疫力的情况下,不遏制病毒传播,把全体人民暴露在病毒面前,是不可能出现群体免疫现象的。
会出现的是:凡是感染了会死的就死去,感染了不会死的就获得免疫,继续活下去。
这种现象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提出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如果英国相信现任首相,还可以推广用这种方法,全面取消医疗。
左图示意“群体免疫现象”,右图说明完全没有疫苗接种的群体不可能出现群体免疫。
左图中蓝色代表接种过疫苗的人,他们人数多,间接堵住了病毒不传染到没有接种疫苗的人。
右图蓝色代表少数天然有抵抗力的人,他们不可能堵住病毒在人群的传播。
红色代表病毒进攻路径。
新型肺炎疫情在欧洲迅速蔓延。为此,意大利“封城”范围扩展至全国,西班牙已全国“封城”,而法国宣布防疫进入最高阶段,关闭所有“非必需”公共场所。
与这些国家相比,英国的防疫措施显得有些“冷酷”。3月12日,英国首相约翰逊在记者会上坦承:“这是这一代人所面临的最严重公共卫生危机??许多家庭将提早失去他们挚爱亲人。”
但奇特的是,约翰逊同时宣布不会关闭英国的学校,也不禁止大型活动,只是建议轻微感染者在家待一周,禁止70岁以上老人公开活动。
而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伦斯甚至提到,让4000万英国人接触新冠病毒,以便达到60%的人群感染,在全国形成群体免疫效果。一时舆论哗然。而这也恰恰是此前约翰逊多次提到的“群体免疫”。
约翰逊追求的是“群体免疫”
所谓“群体免疫”,是指当更多的人感染后建立群体性免疫力,从而降低峰值或延缓疫情峰值。由于多数感染者的症状不足以致命,当这些人获得免疫力后,就可以建立起疫情防火墙,将医疗资源集中用于重点疫区和重症患者。
不能说英国的这个思路是异想天开。实际上,“群体免疫”屏障就是把“牧群免疫”的办法换到人身上改了个词。而英国是“牧群免疫”的发明地。牛痘产生于这里。至今,英美还有一些家长让未种水痘的学生故意感染,以便获得免疫力。前不久美国肯塔基州州长马特·贝文就让自己的9个孩子故意感染,还自豪宣布出来。
但问题是,新冠病毒不是带状泡疹,传播路径、致死率、变异情况、疫苗研发都尚不确定。即使有疫苗研发出来,还有公平和效率问题。“群体免疫”形成的过程中就可能导致高龄人群大面积死亡,而就算有了疫苗,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之外的人还是种不上。此外,疫苗有多大成效、能管多久也是问题。
▲英国首相约翰逊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防疫措施。资料图。
在未知因素很多的情况下追求“群体免疫”,既不符合传统的人道主义,也不符合我们对政府作为的认知。
英国政府为何要采取“群体免疫”?
首先,这不是约翰逊个人决策的结果,而是英国部分专业人士用数据建模后得出的结论。
根据模型,英国首席科学顾问瓦斯兰等人判断,新冠病毒不会被消灭,而会成为一种每年都会出现的季节性感染。假如采取强力措施,一是难以持久,二是当疫情卷土重来的时候医疗体系直至经济都会崩溃。
除了模型判断,还有体制原因。西欧国家有强调小政府的传统,强力措施防疫要求政府有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和社会控制能力,英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经验。
意大利最初封城后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上街欢呼,政府束手无策,也削弱了强控措施的效果。这大概也会列在英国的评估模型参数里。
此外,号称世界第一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也打不起持久战。NHS每年支出上千亿英镑,占英国GDP7%,历年来大比例的资金都花在当下的春季流感高发期。而NHS已经出现亏空,预计英国脱欧后负担还会加重。因此,该国要找到更经济的防疫策略。
实际上,德国采取的是和英国相近的策略。德国总理默克尔警告60%-70%的德国人可能被感染,也是丑话说在前头。
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会放手不管。如果进入第三阶段,英国也会采取增加专门预算、禁止大型集会直到封校等更严厉的措施。只是政府作为有天花板,不会应治全治。对于国际社会来说,新冠病毒是一个危险和陌生的敌人,任何防疫措施都应该尝试,最终形成最优策略。
从这个角度说,英国的“群体免疫”虽然如同下了一个“梭哈式”赌注,但并非任性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