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60多小区竟然有貉出没 它们重新接管世界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3月26日 17点34分 PT
  返回列表
62046 阅读
22 评论
新华社

▲复旦大学研究员王放在上海拍摄到的貉。白天它们在居民楼的通风口和废弃的下水道里休息,夜晚则在小区里觅食。

您正在看这则报道的时刻,在上海,80台红外触发相机正日夜不停地记录着野生动物的活动和变化。相机的布置地点,包括了森林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社区、大学校园、城郊等区域。

野生动物是中国人越来越重视的话题。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城市里,不少野生动物就在您的身边。它们有害吗?携带病毒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如何与它们共生共存?

从2019年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的团队与近100名市民志愿者,用80台红外线相机试图寻找出答案。

夜幕下的上海,貉出没

滨江森林公园、共青森林公园、浦江郊野公园、复旦大学校园、上海海洋大学校园……王放团队和“公民科学家”项目的志愿者挑选的地点,大都是野生兽类最可能活动的绿地、水源边,或人迹稀少、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带。他们将这些相机用铁丝绑在离地膝盖高度的树干处,以模仿野生兽类视线高度。

无论是当前的疫情防控期,还是此前的游园高峰,80台红外摄像机都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一刻不停地记录着上海野生动物出没在镜头前的每一幕。

王放的博士研究生刁奕欣和顾伯健告诉记者,项目目前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安放的10台红外相机已有9台反复拍到黄鼠狼,有7台记录到貉。

“这样的野生动物密度之前完全没有预计到。晚上6点之后,公园闭园,这些动物就从四处冒出,开始占领这个白天都是人的地方。”硕士研究生翁悦说。

“大家都知道‘一丘之貉’这个成语,但很多人却表示根本没见过‘貉’这种动物。调查发现,它们就生活在上海市民的身边。”据王放团队统计,上海超过60个小区有貉出没,它们在长三角地区的南京、苏州、杭州、无锡等地也都存在。

貉是一种野生犬科动物,比猫、兔略大一点。“貉性情相对温顺,我们做实验给它们抽血样、戴颈环时,你按住它的脑袋,它就乖乖配合了。这种性格相对随和的野生动物,也许更适合在城市活动,跟人类共处。”王放说。

在上海市郊的青浦区,王放曾和一只貉度过“奇妙”时光。这只貉可能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同伴,好几次一屁股坐在他脚下,在深夜里嘎吱嘎吱挠痒痒、发呆。

不止有貉。此前,王放曾在城市中用镜头捕捉过在居民家中天花板顶上藏匿的蝙蝠、在草地上悠闲散步的刺猬、灌木丛中专注觅食的黄鼠狼等画面……

北美浣熊、伦敦松鼠,将来也许还有“北京野猪”

许多野生动物进入城市后展现出很强的适应性。王放团队跟踪发现,在上海城区中,貉选择的巢穴包括居民楼阳台下面、墙体、储藏室、桥墩的裂缝,以及煤气管道、废弃的下水道等。

王放表示,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野生动物在城市里如何生活、如何与人互动、会不会有冲突、会不会有传染病,相关认知亟待进一步拓展。如何与野生动物共生的问题,将日益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比如北京,如果我们展望未来三十年、五十年,那么城市里将来出现野猪几乎是必然的。因为城市周边的山地很适合野猪生存。”从小在北京长大的王放说。

“一般来说,城市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区域害虫比较少、蚊虫传染病比较少。但生物多样性不是个一成不变的概念,不一定完全意味着美好。”王放说。

王放曾在美国工作生活5年。他在华盛顿期间,就出现过一只浣熊闯入研究室,翻动垃圾桶和冰箱引发电线短路,造成整个实验室停电的事。

放眼世界,城市野生动物出没并不罕见。比如,德国柏林的野猪、英国伦敦的灰松鼠、印度城市里的猴子,当地居民对它们已经司空见惯。

王放团队在上海的调查中发现,貉、刺猬、黄鼠狼、金花鼠等野生动物在城市里常遇灾难:有的社区居民看到野生动物后要求物业杀死或填堵洞穴;有的野生动物在城市建设中丧失蛰伏的隐蔽所和觅食地,又或因草坪喷洒杀虫剂和毒鼠药而中毒身亡。

“城市和荒野不同,没办法给动物找到天堂一样不被打扰的栖息地,它们只能和人一起生活,出现矛盾不可避免。”王放说。

在上海的一些社区,一些居民知道貉的存在。有的居民把貉叫“獾子”,明白“只要不去招惹它,它就不会来招惹你”。但也有人抱怨:“貉会不会传播狂犬病,能不能杀死它们?”“这个獾子讨厌得很,在我家小花园里面刨土!”……

据了解,这些在城市生活的刺猬、貉或松鼠身上确实可能携带病毒,野生动物多了也难免对小区设施、车辆轮胎等造成破坏,而类似问题在其他国家城市里也长期存在。

但王放认为,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教训证明,投毒、扑杀乃至食用,这些容易在第一时间被想起的措施,都没有办法控制适应能力强大的野生动物,反而会引起连锁的生态灾难,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它们需要适应城市、适应人类,我们也需要跟它们共存的智慧。”

对野生动物“市民”,我们还是了解太少

“了解城市野生动物的工作从未像今天这样急迫。”王放向记者表达了担忧。因为,只有摸清它们的分布和习性、搞清楚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评估它们和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叠及其可能的风险,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

为此,王放计划用三年时间,在上海布设数百个红外触发相机,并建立一个公民信息网络,让任何人见到貉、黄鼠狼等野生动物时,可将信息集中到统一的数据库中。“这些长期监测的数据可以帮助人们窥到野生动物种群的变化、可能携带的疾病、探索它们和城市的关系”。

在城市野生动物管理部门的帮助下,他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成员们计划为10只貉及其他野生兽类带上GPS跟踪器,研究分析哪些公路和街区可以被它们作为家园,哪些街区成为了“死亡陷阱”。

完成数据搜集分析后,项目人员还将和城市林业主管部门一起,画出城市动物的“保护红线”,规划出生态廊道,用以保护貉和其他动物的关键栖息地。

实际上,几乎每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都存在各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纽约在一百多年前已开始监测城市周围的浣熊、白尾鹿、负鼠等。在柏林、巴塞罗那,20年前人们开始关注野猪的动向。“但目前国内还几乎没有开始系统的城市野生动物监测工作。”王放说。

与此同时,王放研究团队还计划开展其他几项观测项目:环境DNA分析,了解青蛙、龟鳖、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情况;蝴蝶花园监测,掌握城市昆虫的动态;以及城市蝙蝠调查,摸清黑夜之中城市蝙蝠的种类和活动范围。

王放认为,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管理没有终点,要把视角放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动态地调整解决方案。“我们应该意识到,城市正成为人和野生动物的共同家园,了解野生‘邻居’并与它们和平共处,是更美好城市生活的应有之义。”

相关报道:武大樱花惊艳:人类被“禁足”后,它们重新接管世界

最近,武汉大学发布了一条武大樱花雨的视频,美哭了一众人。

往日熙熙攘攘的樱花大道只偶有零星的几位工作人员。没有了往年的人山人海,美丽的樱花在春天里独自绽放,美得让人窒息。

▲ 视频来源于武汉大学微博

三月,是武汉大学樱花的盛花期,每年的这个时候到武大珞珈山赏樱者络绎不绝,只为一睹武大樱花的芳容。游人来来往往,好不热闹。樱花盛开时的武大,随便一拍就是这样的画风。

▲ 图片来源于中新网

视频一经发布,让很多人欣喜又感动,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受疫情影响,大家都被“禁足”在家中,足不出户,春天来了,武汉珞珈山上的樱花如约盛放,清朗的少年学子仍未归来。没人打扰的樱花,连地面都可以美哭,这也是从未有过的景象。

在武大空旷的校园里,珞珈山上的网红狐狸“珞珞”也在月夜下现身,与守樱人亲密互动,校园里的一物一景一生灵皆温柔、皆治愈,超可爱画面是疫情中的一丝微光。

有网友转发了这样一则微博,评论说道:最近感觉窗外的小鸟叫声都变多了,人类不出门,小动物们应该很开心吧。虽然这条评论看着很刺眼,却也很真实……

这场疫情将人类禁足的同时,似乎给了动物们更多的生存空间。很多原本被人类填满的城市,却成了动物们散步的广场……

人类消失两个月,动物们集体狂欢

1月底,受疫情影响,武汉街头的行人和车辆寥寥无几,一名司机在杨泗港长江大桥上竟发现一头野猪在狂奔。

四川雅安宝兴县315国道上,有人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情景:一只憨态可掬的野生大熊猫正在国道上悠闲地散步、玩耍,因为人烟稀少,它丝毫不慌张,慢悠悠的找着回家的路,因为担心大熊猫的安危,过往车辆降低车速跟在大熊猫身后,小心护送,直到它回到自由的山林中。

还有济南街头惊现的3只“越狱”孔雀,它们在大街上溜达,过往车辆纷纷避让。

令人激动的是,广东阳江海陵大堤湿地发现了60只全球濒危鸟类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因长嘴像乐器琵琶而得名,是仅次于朱鹮的第二种最濒危水禽,被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这也是近5年来阳江地区首次发现数量如此众多的黑脸琵鹭。

最近,南京一家幼儿园闯进一只小狐狸的视频,上了热搜。

小狐狸是在幼儿园的储物间被发现的,路过的老师刚开始以为它是标本,没想到仔细一看“标本”竟动了起来,当场被抓包的小狐狸一脸懵圈,可爱极了。老师们找来食物投喂狐狸,它也不怕人居然凑上前吃。

这种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画面,你有多久没见过了?

不仅国内,国外也有很多动物趁着疫情期间,纷纷出门“狂欢”。

日本的奈良小鹿因为没有游客喂食,鹿饼吃不到了,只能自己跑到市区找吃的,它们肆无忌惮地在大街上奔跑聚集。

泰国,一群无人投喂的猴子们也聚集在路边觅食,一大群猴子,占领了泰国卢普布里的城市广场,场面非常壮观,它们所到之处,人类不得不退散。

在新加坡,成群的水獭冲到了街上,肆意奔跑、逛来逛去,有网友竟然还在疾控中心看到了水獭出没:难道是去“巡视”防疫工作的?

还有美国西雅图的马路上趴着睡觉的大雁,好不悠闲,画风是这样的:

似乎,在人类“消失”后,那些平时“躲藏”着的动物们,找到了乐园。

人类“隔离”后,地球空气变好

近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官网上公布了一系列卫星图。

卫星图上显示,2月份我们国家的污染物排放量较1月份明显下降。

▲ 中国1月(左)与2月(右)污染物排放量

1月份,由于各大城市实施了严格的控制人员流动和居家办公的措施,2月份中国二氧化氮排放整体水平下降。武汉污染物排放量的下降更加明显。

因为疫情而减排的国家绝不止中国一个,目前受疫情影响的国家已经超过159个。1月1日至3月12日之间,意大利的二氧化氮浓度急剧下降,特别是疫情最为严重的北部地区。

▲ 意大利污染物排放量

全球减排不能寄希望于偶然事件,各国还需通力合作。希望人类能多一丝对地球的忧虑,多一份对人类未来的考量。

正如《流浪地球》的预言: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火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个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自然灾害频发 人类该不该反思

从2019年9月开始,备受全球关注的澳洲大火持续了几个月,600万公顷林地被毁,近5亿只动物葬身火海。

2020年,南极气温突破20℃、非洲蝗灾等,多起自然灾害突发,直至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如履薄冰的世界,遭到了重创,损失惨重。这些连续发生的自然灾害,正是地球给我们的警告。

澳洲大火后,大自然进行自我调节,被烧焦的黑色土地上,重新萌生了新芽,这片森林奇迹般的复活了。疫情将人类隔离后,动物界也热闹了起来。珍稀动物们悠闲自在地出现在田野、山间,这本应该是很正常的事,却变成了反常态的新闻,难道人类不该反思吗?

▲ 澳洲大火后,被烧焦的黑色土地上,重新萌生了新芽

我们有幸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但我们并不能主宰一切,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渺小的不能再渺小。自然毁灭了可以重生,人类毁灭了,还可以复活吗?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万物共存,平衡才是王道,如果你非要打破这种平衡,必将遭到大自然的反噬,没有例外!与其说人类要拯救地球,不如说是人类的自救。

希望通过此次疫情,大家可以真正的觉醒!

保护环境,付诸行动,不要让地球真的因人类而“流浪消亡”。

◇ 参考资料:新浪微博、梨视频

◇ 责任编辑:华小妹 微信

j
jjjohnson
1 楼
一丘之貉
6
6paker
2 楼
如果没有人 世界将是动物的天堂
小将呼延庆
3 楼
小心有病毒
I
ICH
4 楼
新冠对人类来说是病毒,对大自然说不定是疫苗。
明日帝国
5 楼
这是准备背锅的 下一代中间宿主么?
凭本事坑爷
6 楼
野生动物与人类都共存了数百万年,人类也没灭绝。 现在反而各种灾难疫情都让野生动物背锅了
a
andy3dfx
7 楼
如果没有人类, 过个几十百万年,地球动物不会进化出其他智慧生命吗?或者被外星人当殖民地了?还不是一样。
a
andy3dfx
8 楼
感觉这次病毒就是地球放出来的,人类跟大自然生命再不平衡下,人类迟早跟其它动物一起完蛋。反正地球是无所谓的,大不了再次搞个其他物种出来。
l
looking
9 楼
如果说新型冠状病毒是大自然产生的 它就是一个警惕作用, 的确在我们隔离了2个月后 好多小动物出现了,这个难道不是我们应该要保护的么, 不要破坏大自然了。 如果病毒是人为的, 这个也能解释人类文明越高越容易自己毁灭自己。
t
typhoon888
10 楼
这是好事,本来人类就应该和动物们和平相处。这个地球不光是人类的,也是动物的世界。
霸气不外露
11 楼
其实病毒这事很灭霸。。。。。
g
gwboy
12 楼
人类消失两个月,动物们集体狂欢😂😂😂
搞清弄明
13 楼
地球上首次出现貉,人类危矣,末日来临,抓紧时间去自杀吧。
搞清弄明
14 楼
这就是中国人对这次流感的态度。
随便踹两脚就走
15 楼
shab
y
yxqp
16 楼
跪求菜谱,在线等,急!
l
lxcd
17 楼
闰土!你的猹
千年之前
18 楼
少生孩子多种树!明白白痴?!
x
xiaoyao100nian
19 楼
对大自然来说人类是病毒啊 比新冠病毒更毒的病毒
x
xiaoyao100nian
20 楼
看着吧 等疫情过去了 各个国家要重振经济 地球又要遭受一场浩劫
美籍評論員
21 楼
不用猜,這個肯定是人為放出來拍的!就像東北虎事件一樣。中國造假是出了名的。
a
alan1015
22 楼
这次疫情, 大家会发现天空蓝了, 人类的活动减少了, 对大自然破坏的速度减缓了, 全球气候温度上升趋势减慢了, 这个病毒是不是大自然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