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了!第一部记录高三的片子:高考,真能改变命运吗?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7月7日 3点6分 PT
  返回列表
70245 阅读
22 评论
世界华人周刊

明天就要高考了,愿所有学子都能得偿所愿。

纪录片导演周浩说,高考是人生最大的一道坎,经历过的人终身难忘。

于是,2004年,他花费一年的时间,跟拍福建省武平市一所普通中学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

纪录片的名字就叫《高三》,是恢复高考以来,第一部记录高考的纪录片。

纪录片里,有严厉又善良的班主任,刻苦紧张的尖子生,逃避摇摆的中等生,放弃高考的差生……这些都是高三学子脑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据说,一个班级里,尖子生因为学习成绩好备受老师关注;差生因为调皮捣蛋被老师死死盯住,而中等生往往就是被忽略的那个。

这样的定律,在王锦春所带的高三(7)班并没有生效。

班主任王锦春是一位让家长放心的好老师。他不仅仅是带着学生奋战高考,也时时刻刻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开学的第一节课,王锦春站在讲台上,告诉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

大家都不是天之骄子,都要经历高三,决战高考。我知道,有多少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就有多少学生对未来迷失方向。但是我告诉你们,高三没商量!

优等生没商量,中等生没商量,差等生也没商量。

林佳燕是尖子生,是爸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优异,性格文静,留着一头方便学习的短发。每天早上5点30起床背书,学到晚上12点多才休息。

这个别人怎么都羡慕不来的学霸总是暗自怀疑自己。

她在日记里写,“我怕考砸,我每天都在退步,别人天天在进步。我开始失眠,我怕别人笑,我怕父母骂,我怕失败。所以,佳燕,咬紧牙闭上眼睛,拼命往前!”

在那个还没有心理辅导的年代,优等生的焦虑和紧张只有用日记缓解。

反观“差生”钟佳明,白天睡觉,夜里翻墙泡网吧。

在这个不通铁路的武平市,钟佳明较早地接触到了网络。他说,“在网上,我听说大学生都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我也想上大学,但是不行。我成绩太差了,没指望的。”

镜头前带着桀骜神情的钟佳明通过打游戏,已经给自己攒了小一万块钱。在2004年前后,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班会课上,这个学习成绩不佳但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轻人,大手一挥,激昂地喊出:“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不对高考抱有任何期待的“差生”,心态良好,自得其乐。往往只有那些赋予高考“重大意义”的学生,才会在高考来临前手足无措,望而却步。

张剑锋是班级里的“中等生”,努力考取一个二本没有问题。高二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变得窘迫。在他眼中,真就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唯有高考是出路”。

但是,把“高考”当成唯一出路给了张剑锋巨大的心理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想逃脱。临考前的10天左右,他留给班主任王锦春一封信,信上写:

我要去厦门走一趟,今年高考不考了,复读二战。

王老师在汽车站周边的早餐铺子找到了他。苦口婆心地劝慰:还有几天,坚持就是胜利。与其再熬一年,不如拼一把,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王锦春教语文,他送钟佳明一首齐秦的歌: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

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老师的鼓励起了作用。几天后,一度要逃跑的“中等生”张剑锋,跟随王锦春老师送考的大部队,踏入考场,提交答卷,为高三一年的挣扎和努力画上句号。

《高三》里走出考场的那群少年,结束决战高考的一年,各自奔天涯。

张剑锋在一所普通的大学毕业后,接受了小镇青年的身份,在乡镇单位工作,现在已经结婚生子。曾经在高考前的畏惧,自以为无法熬下去的岁月都成了过往云烟。

高三已成往事,生活仍在继续,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努力工作的理由。

“优等生”林佳燕,当年在日记里写下“每一颗心都有翅膀,要勇往直前地飞翔,没有到不了的地方”。后来,这个以努力做翅膀的姑娘,从岭南的小镇飞往北京城,去到了梦寐以求的远方。

林佳燕考取的是中央民族大学,她守护了一个家庭的骄傲。

当年的“差生”钟佳明没有离开武平,那个“敢笑黄巢不丈夫”的桀骜青年真的“遂了凌云志”。

他抓住电商的机遇,成就了一番事业。服装制作加出售物流一体,在武平市做得风生水起。

王锦春激励学生说:自古华山一条路,唯有高考通罗马。

但是华山现在有三条路,从西山门华山峪进、从东山门皇甫峪进,再加一条索道。

“华山一条路”已经成为历史,但在应试教育中,高考仍然像是一个终极目标,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和它挂钩。

无法拥有足够的睡眠,需要放弃无关提升成绩的爱好,老师们都在劝慰“考上大学就轻松了”。

可一切就像是一个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并不切实确定。

高考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明明这么难熬还是要苦苦坚持呢?

还记得几年前那个演讲《寒门贵子》的刘媛媛吗?

她调侃自己都不算出生寒门,因为她们家都没有门。父母是普通的农村夫妇,没怎么读过书。但是家长觉得读书很重要,一路培养刘媛媛和两个哥哥从农村走出来上大学。

刘媛媛被称为北大才女,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没有所谓的捷径,只是凭借高考逆风翻盘。

《奇葩说》的冠军詹青云也是凭借读书改变命运的“寒门贵子”。出生在贵州,她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出去读书也是借的钱。一路从香港中文大学读到哈佛大学,成就了她今天的事业。她说过,现在这种“成功的生活”给了她很多自由。

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在《电影,我只略知一二》中有这样一个对白:

问:在电影中,如果想让一个人的命运发生改变,有什么办法?

答:知识改变命运。

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片中访问了12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七岁的小孩,每七年再回去重新访问这些小孩,到了影片的最后就发现:

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

但里面有一个叫尼克的穷人家的小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刻苦念书,奋斗成了一名大学教授。

而这种身份地位、社会阶层的转变正应了那句“知识改变命运”。

纪录片《高三》里勤奋的尖子生林佳燕,考取985名校不是偶然。起早贪黑的学习,日复一日地坚持才促成她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但林佳燕之后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凭借高考一步登天,在北京奋斗多年仍然没有买得起自己的房子,依然在为自己孩子的高考操劳。

对于过独木桥的千万考生来说,也许不会每个人都变成《人生七年》里的尼克,实现从A到B的绝对转变。

但是高考作为一个较为单一的评价体系,是一个安全保险、风险最小、成本最低的出路。通过考核,拥有体面的学习成绩、体面的大学、体面的工作、体面的收入……这种体面帮助我们获得尊严和成就感,给我们快乐。

走出不通铁路的城市,见证更大的世界,林佳燕会为自自“选择远方,只顾风雨兼程”的努力而心感骄傲,那是关于梦想和青春的往事。

作家连岳说,努力不会像是买彩票那样一夜暴富。它更像是往银行里存钱,存得越多,利息越高;量变引起质变,所有的努力都有回报!

文学少年
1 楼
对绝大多数平民来说,高考就是决定命运的至关重要的关卡。
破笔头
2 楼
一楼对。高考改变命运是大概率的事情。
麦田里的春天
3 楼
是的,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阶级上升的唯一渠道。所以近年来国内反对素质教育,反对减轻学生负担,就是为了保住这个上升通道。
C
ColdFire
4 楼
总体来说高考是中国较少的相对来说比较公平的竞争
j
just4orfun
5 楼
高考是普通人 唯一改变命运的办法;有钱有权的 有没高考对他们关系不大 该出国的出国 想去哪就去哪
j
just4orfun
6 楼
想了想 我不该说唯一,。但是很接近
j
jiang1962
7 楼
公平? 仅仅是在老百姓之间的相对公平, 老百姓和既得利益集团之间永远不可能公平。
c
coreychang
8 楼
没有绝对公平,只有相对公平,考试时相对公平中比较好的选择了。
s
strsc
9 楼
被顶替了的那些个,怎么算?
d
djtg
10 楼
当年一个同学和我一起进了武大,他只是刚刚过本科线,离重点还很远,但是人家有关系啊。
k
keepsleeping
11 楼
想一想都会扎心,小时候最好的朋友和自己渐行渐远,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当然了,高考不是唯一的原因,却是这一切的起点。
r
red_hat
12 楼
这个文章想说什么?
大唐2013
13 楼
我以前很痛恨高考 直到后来去了国外读书发现凡是顺利毕业不留级的都是在国内通过高考考上学的 那些毕不了业的学渣基本都是高考失败通过关系弄到文凭的 可惜他们的父母手够不到国外 好多都是国内父母给安排了很好的工作 不去 这些工作都是贫民百姓子女想都不敢想的 对他们来说 根本一文不值 后来到了国外学不下去才发现不是自己牛逼 是自己父母牛逼 可惜父母在国外帮他们找不到关系了 高考不能废 它真的是为数不多穷人子弟上升的通道 虽然有很多问题 我的好多同学靠它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笑啦啦
14 楼
不一定会改变命运,但一定是给了更多的改变命运的机会机会。
阿凡提骑毛驴
15 楼
故事情节不好胡编会喷,真相胡编也可以喷!
C
Cup3
16 楼
高考都能被人顶替,没有高考还让老百姓活吗?
陷疯稻谷
17 楼
学渣狗粮会告诉你,出国刷盘子吃狗粮也是一条路,哈哈
r
roygreat
18 楼
只能说想着北京混出头中央民族大学还不够。
r
roygreat
19 楼
法拉盛的地下室和廊坊比哪个更香?
x
xiaozeng
20 楼
中国人的“科举情结”始于一千多年前的隋朝,自从建立了科举制度,人们心里的这个疙瘩就再也解不开了!时至今天,科举情结表现为“高考情结”。人世间哪有平等?你的女儿能跟习总的女儿习明泽攀比吗?你的儿子能跟英国的Charles王子攀比吗?但是,在高考考场里,平等出现了!—— 穷孩子们,农村户口的孩子们,全都在此看见了曙光!改变命运就在这两天!只要功夫下到了,临场精神状况良好,就能上大学。上了大学虽然不等于“今为田舍郎,明上天子堂”,但对“田舍郎”来说,从此又是一番天地!过来人都懂的。
消毒器
21 楼
教育很重要,知识很重要,高科技很重要
陷疯稻谷
22 楼
: 是个好问题啊,不过廊坊能容下数万穷人子弟,法拉盛的地下室能装几只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