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90后女博士后:攻克世界难题 父母却不理解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2月28日 18点55分 PT
  返回列表
76324 阅读
8 评论
中国大学教育

▲万蕊雪,清华大学博士后2018年“青年科学家奖”得主

如果今天告诉你,你要跑,要跳,要吃饭,都与一个名叫“生物学中心法则”的东西有关,你会不会在意呢?

再进一步,治疗重大疾病,比如癌症、老年痴呆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也少不了他们的研究,你会不会更重视呢?

这就是万蕊雪希望和大家分享的事情。

90后的她已经有众多“光环”加身:

她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与《Cell》发表了相关领域9篇研究文章;入选中国科协“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是5名入选者中唯一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攻克了结构生物学世界公认的难题——剪接体三维结构及RNA剪接的研究。

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从中学开始就喜欢生物学,本科被录取的专业是海洋生物学。但我自始至终还是希望能够从事基础研究。

因为很多疾病都是因为细胞中某些过程,或是某几个蛋白质分子的异常引发的,我很希望自己能够在人类攻克重大疾病的事业上做一些贡献,所以本科毕业以后,我找到施一公教授的实验室,表达了想要进入基础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愿望。

在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储存在DNA中的遗传信息如何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传递给蛋白质,最终执行生命活动。这是基因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被概括为中心法则,它是分子生物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法则。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为了让蛋白质去执行这个重要的过程,我们就要把DNA中的遗传物质释放出来。这个过程发生在每一个细胞里,我们要跑要跳,吃东西,吸收能量,所有的新陈代谢都需要蛋白质来完成。

所以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它是什么,这样才能对人体本身,对细胞生长和分化等各种各样的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而我所做的课题是关于真核生物基因表达中很关键的一步——剪接。它的功能异常、突变,或丧失,都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因为剪接体是一个巨大的动态分子机器,稳定性很不好,结构解析的难度高于RNA和核糖体,所以它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

刚进入施一公老师的实验室,我遭受了很大的心理落差。虽然我本科不是清华的,但我是原来专业里的第一名,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可是进了实验室之后,我发现身边的人都做得比我好,而我什么都不会,就很难过。那段时间我陷入了巨大的自我怀疑。

博士生二年级我开始做剪接体相关的课题,那时候自己也没多想,就想做就做呗。但是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没什么进展,很多实验反反复复地做,觉得它成功了,但又找不到检验的方法,进退两难,非常纠结和痛苦。当时只能用“反正还年轻,还有很多时间”来安慰自己。

直到我们的结果发表以后,面对媒体蜂拥而来的报道,我才逐渐地意识到这是大家都认为很难的一件事情,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我很感谢施老师对我的信任,是他的信任,让我能够以平常心去完成所有的研究。我也很惊讶施老师能把这么重要的课题交给我这样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生。如果让我自己来判断,当时的我不会认为自己有能力承担这样的课题。

但我也没有问过他原因。因为我很怕听到他说:“随便你们谁,就去做吧。”我当然还是希望他是因为从我身上看到了什么特质。

人都需要外界的肯定来坚定自己的内心,不过,得到很多肯定和关注之后,我的想法有两次转折。

一开始我不知道这个课题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意义之后,最初是非常开心的,因为自己的工作能够被同行肯定,被大家所接受。

但慢慢地,这些关注就变成了压力,因为科学研究并不是做出一个成果就结束了,科研是没有尽头的,每一次科研成果的发表,其实是一个新的问题的开始。

我们这个课题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一个竞争特别激烈的环境中,有那种做了几十年研究的实验室和我们在做同样的事情。

我们都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国家,在自己的学校里更好地去完成对剪接体的研究,希望能有一个系列性的成果,全面地去揭示它到底是怎么工作的。所以这些关注和竞争,就变成了我的压力。我很害怕自己在后面的工作中不能做得像第一次那样好。

随着今年最后一个基本状态的结构被解析,我们最终完成了对剪接体的工作机理的全面揭示。

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年纪也渐长,我慢慢认识到,做科研应该关注的是怎样去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而不是在竞争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或者是成果。所以我又开始变得比较坦然,比较自豪,对自己的研究更加自信起来。

做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们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事情不能被同行以外的人理解,这是大家都遇到的一个问题。比如我始终没能让我的爸妈明白我在干什么。

他们每次问我的时候,我都很认真地跟他们讲,但他们理解起来还是非常困难,只是碍于我的努力而很勉强地说:“嗯,所以是什么什么……这样吗?”一听你就知道他们其实还是没懂。

事实上,基础研究在公众中的认知度和认同度特别重要。在公众不认识、不了解的情况下,科研其实很难推进,想要说服别人,强调这个研究的重要性也很不容易。

比如说有人问我:“你研究的项目有什么意义?”我除了列举跟疾病相关的关系以外不知道该怎么说。

有人会立刻接着问:“那这个病是不是明年就可以攻克了?”我只好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为很多疾病,尤其是那些非常重大的疾病,比如癌症、老年痴呆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它们的诱因都是多个方面的,并不是某一个分子的单一突变或异常导致的。

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周期相对的长,研究一个新药,治疗一个复杂的重大疾病没有那么容易。

每一个领域的重大突破,很多时候只是攻克某种疾病的过程中向前迈进的一小步,但正是这样诸多的一小步累积起来,量变引起质变,慢慢构成了我们对某个疾病诱因的深刻理解,才有可能去从根本上去治疗它。

说了半天,他说:“那就是没什么用对吗?”

你说是探索生命的奥秘——“那跟我有什么关系?”

可是,难道不断求真,对科学进行探索,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吗?

探索生命的奥秘和探索宇宙的奥秘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特别希望能够让大家真的认同这件事情,让大家能够理解,基础学科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探索科学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觉得科普工作特别重要,这项工作不应该只由科普工作者来做,科学家自己也要参与进来。

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科研,甚至读书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只有很小一部分人才有机会接触到。但是在当下这个信息如此爆炸的时代,知识获取已经更加的便利,无数新的idea在纷繁的信息交叉碰撞里产生,但真正想要取得具有创造性的突破并不简单。

面对每天向我们涌来的海量信息,我们甚至可能会被干扰而迷失方向,忘记了思考。时间久了,我们创新的决心可能就会没那么坚定。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不要迷失在纷乱的信息当中,要学会筛选和应用,在前人留下的知识和创造中,按照时代的发展去吸收其中的精华。

回顾万蕊雪走过的路,一直有6个关键词伴随她左右,分别是理想、信念、勇气、坚持、努力和热爱。正是靠着这些,她虽一路坎坷但也一路成长,最终达成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这样一位优秀的女生,不正是代表了现在欣欣向荣的90后一代!她身上绽放而出的品质,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V
VBO
1 楼
基础科研非常重要,中国最缺的就是安心做基础研究的。都是想着捞快钱。
走马读人
2 楼
攻克世界难题却不被理解,好在我的解密英漢字有了更明晰的驚人發現,指向proto-language 的可能性。 "祖語 proto-language又称原始语、基础语或母语...指同一系屬中若干相關語言的共同祖先——一種古代語言,或者是處於語言起源的某一階段的尚不能稱作「語言」的一個溝通體系。" wiki
走马读人
3 楼
--- 真實正式證實 似真實偽頑抗 知識不靠證實 精粹必碎金剛 我的文字不少人亟欲消聲,真小人邪惡也.
走马读人
4 楼
-- 知識不靠證書 精粹必碎金剛
j
jamesun
5 楼
很好的女生,科学家,一个了不起的人,这个研究的作用就是将来有可能消灭癌症
d
danial
6 楼
看起来舒服,文字写的舒服。 很好的人,是新一代中国女博士的代表。
t
tfera
7 楼
任何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都只能在其适合环境中而生存。03年沙士就是在转夏时消失了。所以,病毒只能在北半球漫延,而不能在南半球。故防治方法是:除了洗手/口罩消毒等外,并 1. 每天睡醒时,不要马上起床,用右手指量左手神门穴脉搏跳动,通常是60-75次/分之间,每天都一样。但忽有一天,跳动比平常多3-5次,是病毒已侵入体内并繁殖,而人体免疫系统开始对抗(气功深厚人马上感觉到)。因规模小,所以身体尚没有任何不适。这时是治病最好时机(如扁鹊二哥扁雁),马上喝杯煮的板兰根/沙溪凉茶/王老吉(早午晚各一,视情况而定),改变体内环境,让病毒失去繁殖环境。又,不吃生冷性凉食物,并处于环境温暖(也可以鼻吸风筒喷出的热气3-4分钟/1小时和身体发涼部分),空气流通地方。 2. 若出现感染症状(如扁鹊),除了用中/西医辨证施治外(对症服西药-- 杀病毒,3小时后再服中药 --形成体内环境,让病毒不能繁殖) ,并在住处制成夏天(温度/湿度) 环境约15天,内环境双手齐下,把细菌/病毒灭掉。(中医因人及症时间不同而用药,西医对此病毒尚无特效药,且双肓不足是無视各人DNA不同。) 3. 扁鹊大哥扁鸿的预防法是: 凡是父母呼吸系统弱,且生于北半球8.9.10月(原因见**,与八字有关) 中招机会较高, 故用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具体因人而異),补先天最弱(肺)和使用最多器官!清補凉加北芪煲猪肺湯。
t
tfera
8 楼
同近親不能結婚一樣,同季節,某些細胞隱性基因相同(一年四季既然影響植物生長,人也一樣,季節不同,胚胎器官細胞發育狀況也不同,故父母DNA不變,但小孩DNA各異。)對下一代不利。如有人在實驗室能證明: 同季節(環境),某些細胞性基因相同,應可得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