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美国篮球“梦之队”首次登场。这支由“飞人”乔丹、“魔术师”约翰逊、“大鸟”拉里·伯德领衔的球队,以摧枯拉朽的战绩向全世界展示了他们的统治力。而在同一时期,电影领域的“美国队”也四面出击,这就是从1990年代开始的好莱坞全球化策略。
“好莱坞全球化”这一说法,首次出现于1990年时代华纳的年度报告中。而让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成为现实的,则是一套成熟的商业片生产模式。这种商业片,以高投资、名导演、大明星、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逼真的视觉特效和顶级的影音体验等作为卖点。与这种高配置的制作投入相配套的,是一种程式化的叙事结构。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片,其故事都可以按照“布莱克·斯奈德节拍表”清晰地划分为三幕,共十五个节拍。
这种程式化的电影制作方式,使得好莱坞的商业片能以清晰易懂的故事,让观众获得轻松畅快的观影体验。好莱坞商业片被很多影评人称为“庸俗的大众娱乐产品”,但它往往能实现市场收益最大化。时至今日,这套电影生产模式仍然行之有效。2022年上映的《壮志凌云:独行侠》,取得了北美地区历史票房第五的成绩。而近期在国内公映的《速度与激情10》豆瓣电影评分仅6.3(满分10分),票房却暂列2023年引进电影票房第一,这符合此类商业片的典型特征:评价一般,票房不错。
在如今的好莱坞,越来越多的商业片开始尝试不同的制作模式。近期上映的好莱坞话题大作《蜘蛛侠:纵横宇宙》(以下简称《纵横宇宙》)和真人版《小美人鱼》,就各自尝试了新的电影制作理念和方式。
电影《蜘蛛侠:纵横宇宙》的视觉效果在当今动画电影中堪称顶级。图为该片剧照。(资料图/图)
《纵横宇宙》:观影结束,只是一切的开始
《纵横宇宙》有着当今动画电影中最顶级的视觉效果,以及独特而多变的美术风格——这也是该片获得最多好评的地方。
在故事结构上,《纵横宇宙》作为好莱坞商业电影则显得非常另类。整部电影长达两个半小时,却只讲述了放在常规商业片中一个小时就可以讲完的剧情。而且全片在剧情即将进入高潮的地方戛然而止,仿佛主创们制作的是一部长达两个半小时豪华版预告片(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纵横宇宙》的故事只讲了一半这件事,他们事先完全不知情)。
《纵横宇宙》敢于这样做的原因,就在于其不同于一般商业片的制作理念。按照常规理解,一部商业电影,售卖的就是电影本身。它提供给观众的,就是在电影院里的一场沉浸式的畅快体验。到影片结束的那一刻,观众就已经获得了电影票价所包含的所有价值。
但是对于《纵横宇宙》来说,观影结束,只是一切的开始。
在《纵横宇宙》之前,蜘蛛侠已经有三个系列共八部真人版电影、与“复联”系列电影的诸多互动、《纵横宇宙》的动画电影前作《蜘蛛侠:平行宇宙》,以及蜘蛛侠漫画几十年的庞杂积累。这一切,构成了所谓的“蜘蛛宇宙”。
就像《尤利西斯》通过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内在都柏林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以色列和爱尔兰两个民族的史诗一样,《纵横宇宙》通过一个情节简短的故事,完成了对所有过往的致敬与回顾。
电影《蜘蛛侠:纵横宇宙》用巨量的彩蛋回顾和致敬了整个“蜘蛛宇宙”。图为片中出现的乐高版蜘蛛侠。(资料图/图)
为了做到这一点,《纵横宇宙》整部电影中到处都是一闪而过的、来自“蜘蛛宇宙”其他作品的彩蛋。例如,在“斑点”穿越到的超市中,店员陈太太来自电影《毒液》,“蜘蛛基地”里关押的“徘徊者”亚伦·戴维斯来自电影《蜘蛛侠:英雄归来》。“蜘蛛基地”内的几百个蜘蛛侠更是都有自己的设定和起源,很多主要角色甚至有自己的独立漫画故事。除了漫画、电影、动画中曾经出现过的蜘蛛侠,《纵横宇宙》中甚至还出现了乐高版的蜘蛛侠和索尼自家游戏中的蜘蛛侠。不仅如此,《纵横宇宙》更是将“蜘蛛侠互指”“本叔叔去世”这样的名场面玩出了新的高度和花样。
《纵横宇宙》顶级的视效体验,和一个只讲了半截的故事,只是承载这些想要真正呈现给观众的内容的载体罢了。《纵横宇宙》整部电影的最大看点,也就在于这些充斥在影片各处的、不计其数的彩蛋。
如此高密度的彩蛋轰炸,远远超出了一次观影所能接收的信息密度。要接收其中的很多彩蛋和致敬,需要对蜘蛛侠以往的作品足够熟悉,才可能在一闪而过的画面中留意到它们。这些做法,无限抬高了《纵横宇宙》的欣赏门槛。按照以往好莱坞的商业理念,如此制作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小众的粉丝向作品。
但是在电影《纵横宇宙》这里,这些反而成为一种优势。
对于很多游戏爱好者来说,按照游戏流程打到结局只是游戏体验中很小的一部分,全成就的收集和对游戏中各种彩蛋的挖掘,才是游戏的主要乐趣所在。为了获得这些体验,需要反复游戏,并与其他玩家交流讨论。
玩家愿意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首先是因为游戏本身足够有趣,而且有足够多的玩家可以相互交流。
在《纵横宇宙》中也是如此。蜘蛛侠系列之前的多部作品积累了足够的人气和话题度。《纵横宇宙》里巨量的彩蛋也提供了大量可供解读、挖掘的内容。这就使得大量的自媒体愿意去制作各种各样的解读文章和视频,去寻找埋藏在电影中的各个彩蛋。而《纵横宇宙》本身顶级的视效体验,以及各种元素、风格与彩蛋的自然而又紧密的结合,也让普通观众有兴趣去了解这些彩蛋到底是什么。
电影《蜘蛛侠:纵横宇宙》演绎了蜘蛛侠互指的名场面。(资料图/图)
于是,这样一场由自媒体发起,大量观众参与的蜘蛛侠寻宝活动就这样开始了。这一观影结束之后的活动,作为电影体验的一部分,为《纵横宇宙》这部影片带来了更多的乐趣,也在互联网上提高了关于《纵横宇宙》的讨论热度。一些观众甚至会为了去看清这些彩蛋,去电影院二刷甚至多刷这部电影。
这一切加在一起,构成了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特有的电影传播与盈利模式。踩准节拍的《纵横宇宙》,实现票房与口碑的双赢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美人鱼》:权力的游戏
相较于“小黑虫”迈尔斯全球范围内口碑票房的双赢,真人版《小美人鱼》则显得惨淡得多。除了在北美地区票房差强人意之外,《小美人鱼》在全球范围内均遭冷遇。不仅票房遭遇滑铁卢,这部电影更是遭到了大量的质疑与批评。这让人不得不思考,为什么迪士尼要采取这样一种方式来制作这部真人版的《小美人鱼》。
电影《小美人鱼》中的人类王子与小美人鱼。(资料图/图)
想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从电影本身和演员的肤色之争中跳出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这部电影。因为这部《小美人鱼》完全不是商业电影理念的产物。
电影《小美人鱼》中的反派角色凡妮莎。(资料图/图)
在美国的竞选制度之下,有这样一群政客,他们时不时地会出现在各自选区的贫民区,说一些诸如“我对你们的处境感同身受”“我与你们同在”之类的话,同时会向这些人发放一些诸如食品券、购物券之类的福利,以此争取他们的选票。
但是,这些政客绝对不会真正地改善这些地区包括教育、医疗在内的基础设施。因为,一旦当地人真的摆脱困窘,离开了现在的环境,那他们的选票就有可能落不到这些政客手里了。
就像这些人的困窘在政客眼中只是用来博取选票的工具一样,美国包括黑人在内的少数群体所受的不公与歧视,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在好莱坞的某些人那里,也成了借由“政治正确”这面大旗来获取各种利益的由头。
正因为此,他们对于真正能够反映美国少数族裔处境、传达少数族裔诉求的作品不屑一顾,反而热衷于染黑包括埃及艳后、安妮王后、小美人鱼、白雪公主在内的各种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经典角色。这种做法,非但对改善美国少数族裔的境况毫无助益,反而会引发其他群体的不满与反感,进而导致社会更加地割裂,加剧不公与歧视。
而这也正是这些人希望达到的效果。一方面,更多反对和指责,反而可以让他们以受害者和奉献者的身份,占据这场政治正确运动中的道德高地。另一方面,愈发割裂的社会环境,少数族裔愈加糟糕的境遇,在他们看来,正是自己攫取更多利益的筹码。
正如学者齐泽克在谈到“西方白左为何喜欢羞辱贬低自己”这一问题时所说的:“通过自我贬低和羞辱,西方白左可以制造新的普适价值的制高点,借此制高点获得裁判他人和为他人作决定的权力。”这些人根本不关心美国的少数族裔到底遭受了怎样的不公与歧视,他们只是通过作秀一样的表演,来获取为美国,乃至为世界范围的文化产业制定规则的权力。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他们借由政治正确这面大旗,对日本游戏公司任天堂出品的经典游戏《塞尔达传说》系列进行的道德审判。
相关作者写道:“目前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中总会遭受歧视,获得不公平待遇。如果在大名鼎鼎的《塞尔达传说》中设定一名黑人塞尔达公主,那么就可以向社会传达一个理念,那就是黑人女性不只是配角或敌人,还可以是英雄角色!……如果真的有一位黑人塞尔达公主,那么就可以缓和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文化对立。任天堂可以在游戏圈中树立一个全新的黑人正面形象,肯定黑人妇女的重要性,这样做是有益的!”
因为美国黑人女性遭受到了各种不公,所以需要一家远在太平洋对岸的日本游戏公司在一款游戏中设定一名黑人公主,由此就可以有助于缓和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文化对立?能够理直气壮地说出如此匪夷所思的逻辑,是因为这套政治正确的伪装背后,隐藏的是那颗妄图掌控全世界文化产业的野心。
一旦这些人获得足够的权力,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地创作的时候,他们能够制作出什么样的作品呢?DC漫画出品的短篇作品《我不是星火》给出了一份典型的样本。
《我不是星火》由编剧玛可·玉城以自己为原型创作。主角是DC超级英雄星火的女儿曼迪·安德斯,一名没有任何超能力、体重超标、患有皮肤病、性格愤世嫉俗怨天尤人、成天逃课并最终辍学的哥特蕾丝边少女。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政治正确标签贴满全身的角色,在标榜政治正确的玛可·玉城笔下,写出来的却是一个最为俗套的玛丽苏的故事。故事中,曼迪在SAT考试中交白卷,被母亲说了几句就离家出走,最终突然机械降神地觉醒了超能力,并由此获得了千万粉丝的关注,赢得了暗恋对象的好感。而她所有的叛逆与愤世嫉俗,也在这一刻不治自愈了。顺带一提,曼迪这个贴满政治正确标签的角色,她暗恋、仰慕的对象,恰恰是最不政治正确的美国传统白人。
这个由政治正确运动的参与者亲自创作的故事,就充分地揭示了他们的真实想法。所谓的“政治正确”,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一个武器而已。他们真正想要的,恰恰就是他们口诛笔伐的那些最为世俗的利益与成功。
《我不是星火》这个俗套、陈旧的玛丽苏故事本身,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这群利用政治正确的人,只会染黑各种已有的角色,而不去创造符合他们鼓吹的政治正确的新故事——因为这群人根本就没有创作能力。如果不是政治正确这道护身符,以他们的业务水平,根本无法在高度专业化的美国娱乐业中生存下来。
这种完全不顾商业电影客观规律的做法,的确可以满足一小部分政治正确运动者的私利。但除此之外,这种做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近年来连续炮制了真人版“黑美人鱼”“黑雪公主”等一系列政治正确作品的迪士尼,遭遇了股价缩水超过13%、裁员超过7000人的冲击。这些产品的操盘者,迪士尼CEO鲍勃·查佩克,只能落得个离开迪士尼的结果。
作为这一惨淡局面的始作俑者,面对《小美人鱼》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内的遇冷,他们竟然在CNN等媒体上把其原由归结为“中国观众歧视黑人演员”。对于如此行径,让人不由想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句经典台词:“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海客
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美国篮球“梦之队”首次登场。这支由“飞人”乔丹、“魔术师”约翰逊、“大鸟”拉里·伯德领衔的球队,以摧枯拉朽的战绩向全世界展示了他们的统治力。而在同一时期,电影领域的“美国队”也四面出击,这就是从1990年代开始的好莱坞全球化策略。
“好莱坞全球化”这一说法,首次出现于1990年时代华纳的年度报告中。而让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成为现实的,则是一套成熟的商业片生产模式。这种商业片,以高投资、名导演、大明星、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逼真的视觉特效和顶级的影音体验等作为卖点。与这种高配置的制作投入相配套的,是一种程式化的叙事结构。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片,其故事都可以按照“布莱克·斯奈德节拍表”清晰地划分为三幕,共十五个节拍。
这种程式化的电影制作方式,使得好莱坞的商业片能以清晰易懂的故事,让观众获得轻松畅快的观影体验。好莱坞商业片被很多影评人称为“庸俗的大众娱乐产品”,但它往往能实现市场收益最大化。时至今日,这套电影生产模式仍然行之有效。2022年上映的《壮志凌云:独行侠》,取得了北美地区历史票房第五的成绩。而近期在国内公映的《速度与激情10》豆瓣电影评分仅6.3(满分10分),票房却暂列2023年引进电影票房第一,这符合此类商业片的典型特征:评价一般,票房不错。
在如今的好莱坞,越来越多的商业片开始尝试不同的制作模式。近期上映的好莱坞话题大作《蜘蛛侠:纵横宇宙》(以下简称《纵横宇宙》)和真人版《小美人鱼》,就各自尝试了新的电影制作理念和方式。
电影《蜘蛛侠:纵横宇宙》的视觉效果在当今动画电影中堪称顶级。图为该片剧照。(资料图/图)
《纵横宇宙》:观影结束,只是一切的开始
《纵横宇宙》有着当今动画电影中最顶级的视觉效果,以及独特而多变的美术风格——这也是该片获得最多好评的地方。
在故事结构上,《纵横宇宙》作为好莱坞商业电影则显得非常另类。整部电影长达两个半小时,却只讲述了放在常规商业片中一个小时就可以讲完的剧情。而且全片在剧情即将进入高潮的地方戛然而止,仿佛主创们制作的是一部长达两个半小时豪华版预告片(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纵横宇宙》的故事只讲了一半这件事,他们事先完全不知情)。
《纵横宇宙》敢于这样做的原因,就在于其不同于一般商业片的制作理念。按照常规理解,一部商业电影,售卖的就是电影本身。它提供给观众的,就是在电影院里的一场沉浸式的畅快体验。到影片结束的那一刻,观众就已经获得了电影票价所包含的所有价值。
但是对于《纵横宇宙》来说,观影结束,只是一切的开始。
在《纵横宇宙》之前,蜘蛛侠已经有三个系列共八部真人版电影、与“复联”系列电影的诸多互动、《纵横宇宙》的动画电影前作《蜘蛛侠:平行宇宙》,以及蜘蛛侠漫画几十年的庞杂积累。这一切,构成了所谓的“蜘蛛宇宙”。
就像《尤利西斯》通过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内在都柏林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以色列和爱尔兰两个民族的史诗一样,《纵横宇宙》通过一个情节简短的故事,完成了对所有过往的致敬与回顾。
电影《蜘蛛侠:纵横宇宙》用巨量的彩蛋回顾和致敬了整个“蜘蛛宇宙”。图为片中出现的乐高版蜘蛛侠。(资料图/图)
为了做到这一点,《纵横宇宙》整部电影中到处都是一闪而过的、来自“蜘蛛宇宙”其他作品的彩蛋。例如,在“斑点”穿越到的超市中,店员陈太太来自电影《毒液》,“蜘蛛基地”里关押的“徘徊者”亚伦·戴维斯来自电影《蜘蛛侠:英雄归来》。“蜘蛛基地”内的几百个蜘蛛侠更是都有自己的设定和起源,很多主要角色甚至有自己的独立漫画故事。除了漫画、电影、动画中曾经出现过的蜘蛛侠,《纵横宇宙》中甚至还出现了乐高版的蜘蛛侠和索尼自家游戏中的蜘蛛侠。不仅如此,《纵横宇宙》更是将“蜘蛛侠互指”“本叔叔去世”这样的名场面玩出了新的高度和花样。
《纵横宇宙》顶级的视效体验,和一个只讲了半截的故事,只是承载这些想要真正呈现给观众的内容的载体罢了。《纵横宇宙》整部电影的最大看点,也就在于这些充斥在影片各处的、不计其数的彩蛋。
如此高密度的彩蛋轰炸,远远超出了一次观影所能接收的信息密度。要接收其中的很多彩蛋和致敬,需要对蜘蛛侠以往的作品足够熟悉,才可能在一闪而过的画面中留意到它们。这些做法,无限抬高了《纵横宇宙》的欣赏门槛。按照以往好莱坞的商业理念,如此制作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小众的粉丝向作品。
但是在电影《纵横宇宙》这里,这些反而成为一种优势。
对于很多游戏爱好者来说,按照游戏流程打到结局只是游戏体验中很小的一部分,全成就的收集和对游戏中各种彩蛋的挖掘,才是游戏的主要乐趣所在。为了获得这些体验,需要反复游戏,并与其他玩家交流讨论。
玩家愿意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首先是因为游戏本身足够有趣,而且有足够多的玩家可以相互交流。
在《纵横宇宙》中也是如此。蜘蛛侠系列之前的多部作品积累了足够的人气和话题度。《纵横宇宙》里巨量的彩蛋也提供了大量可供解读、挖掘的内容。这就使得大量的自媒体愿意去制作各种各样的解读文章和视频,去寻找埋藏在电影中的各个彩蛋。而《纵横宇宙》本身顶级的视效体验,以及各种元素、风格与彩蛋的自然而又紧密的结合,也让普通观众有兴趣去了解这些彩蛋到底是什么。
电影《蜘蛛侠:纵横宇宙》演绎了蜘蛛侠互指的名场面。(资料图/图)
于是,这样一场由自媒体发起,大量观众参与的蜘蛛侠寻宝活动就这样开始了。这一观影结束之后的活动,作为电影体验的一部分,为《纵横宇宙》这部影片带来了更多的乐趣,也在互联网上提高了关于《纵横宇宙》的讨论热度。一些观众甚至会为了去看清这些彩蛋,去电影院二刷甚至多刷这部电影。
这一切加在一起,构成了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特有的电影传播与盈利模式。踩准节拍的《纵横宇宙》,实现票房与口碑的双赢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美人鱼》:权力的游戏
相较于“小黑虫”迈尔斯全球范围内口碑票房的双赢,真人版《小美人鱼》则显得惨淡得多。除了在北美地区票房差强人意之外,《小美人鱼》在全球范围内均遭冷遇。不仅票房遭遇滑铁卢,这部电影更是遭到了大量的质疑与批评。这让人不得不思考,为什么迪士尼要采取这样一种方式来制作这部真人版的《小美人鱼》。
电影《小美人鱼》中的人类王子与小美人鱼。(资料图/图)
想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从电影本身和演员的肤色之争中跳出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这部电影。因为这部《小美人鱼》完全不是商业电影理念的产物。
电影《小美人鱼》中的反派角色凡妮莎。(资料图/图)
在美国的竞选制度之下,有这样一群政客,他们时不时地会出现在各自选区的贫民区,说一些诸如“我对你们的处境感同身受”“我与你们同在”之类的话,同时会向这些人发放一些诸如食品券、购物券之类的福利,以此争取他们的选票。
但是,这些政客绝对不会真正地改善这些地区包括教育、医疗在内的基础设施。因为,一旦当地人真的摆脱困窘,离开了现在的环境,那他们的选票就有可能落不到这些政客手里了。
就像这些人的困窘在政客眼中只是用来博取选票的工具一样,美国包括黑人在内的少数群体所受的不公与歧视,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在好莱坞的某些人那里,也成了借由“政治正确”这面大旗来获取各种利益的由头。
正因为此,他们对于真正能够反映美国少数族裔处境、传达少数族裔诉求的作品不屑一顾,反而热衷于染黑包括埃及艳后、安妮王后、小美人鱼、白雪公主在内的各种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经典角色。这种做法,非但对改善美国少数族裔的境况毫无助益,反而会引发其他群体的不满与反感,进而导致社会更加地割裂,加剧不公与歧视。
而这也正是这些人希望达到的效果。一方面,更多反对和指责,反而可以让他们以受害者和奉献者的身份,占据这场政治正确运动中的道德高地。另一方面,愈发割裂的社会环境,少数族裔愈加糟糕的境遇,在他们看来,正是自己攫取更多利益的筹码。
正如学者齐泽克在谈到“西方白左为何喜欢羞辱贬低自己”这一问题时所说的:“通过自我贬低和羞辱,西方白左可以制造新的普适价值的制高点,借此制高点获得裁判他人和为他人作决定的权力。”这些人根本不关心美国的少数族裔到底遭受了怎样的不公与歧视,他们只是通过作秀一样的表演,来获取为美国,乃至为世界范围的文化产业制定规则的权力。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他们借由政治正确这面大旗,对日本游戏公司任天堂出品的经典游戏《塞尔达传说》系列进行的道德审判。
相关作者写道:“目前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中总会遭受歧视,获得不公平待遇。如果在大名鼎鼎的《塞尔达传说》中设定一名黑人塞尔达公主,那么就可以向社会传达一个理念,那就是黑人女性不只是配角或敌人,还可以是英雄角色!……如果真的有一位黑人塞尔达公主,那么就可以缓和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文化对立。任天堂可以在游戏圈中树立一个全新的黑人正面形象,肯定黑人妇女的重要性,这样做是有益的!”
因为美国黑人女性遭受到了各种不公,所以需要一家远在太平洋对岸的日本游戏公司在一款游戏中设定一名黑人公主,由此就可以有助于缓和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文化对立?能够理直气壮地说出如此匪夷所思的逻辑,是因为这套政治正确的伪装背后,隐藏的是那颗妄图掌控全世界文化产业的野心。
一旦这些人获得足够的权力,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地创作的时候,他们能够制作出什么样的作品呢?DC漫画出品的短篇作品《我不是星火》给出了一份典型的样本。
《我不是星火》由编剧玛可·玉城以自己为原型创作。主角是DC超级英雄星火的女儿曼迪·安德斯,一名没有任何超能力、体重超标、患有皮肤病、性格愤世嫉俗怨天尤人、成天逃课并最终辍学的哥特蕾丝边少女。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政治正确标签贴满全身的角色,在标榜政治正确的玛可·玉城笔下,写出来的却是一个最为俗套的玛丽苏的故事。故事中,曼迪在SAT考试中交白卷,被母亲说了几句就离家出走,最终突然机械降神地觉醒了超能力,并由此获得了千万粉丝的关注,赢得了暗恋对象的好感。而她所有的叛逆与愤世嫉俗,也在这一刻不治自愈了。顺带一提,曼迪这个贴满政治正确标签的角色,她暗恋、仰慕的对象,恰恰是最不政治正确的美国传统白人。
这个由政治正确运动的参与者亲自创作的故事,就充分地揭示了他们的真实想法。所谓的“政治正确”,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一个武器而已。他们真正想要的,恰恰就是他们口诛笔伐的那些最为世俗的利益与成功。
《我不是星火》这个俗套、陈旧的玛丽苏故事本身,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这群利用政治正确的人,只会染黑各种已有的角色,而不去创造符合他们鼓吹的政治正确的新故事——因为这群人根本就没有创作能力。如果不是政治正确这道护身符,以他们的业务水平,根本无法在高度专业化的美国娱乐业中生存下来。
这种完全不顾商业电影客观规律的做法,的确可以满足一小部分政治正确运动者的私利。但除此之外,这种做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近年来连续炮制了真人版“黑美人鱼”“黑雪公主”等一系列政治正确作品的迪士尼,遭遇了股价缩水超过13%、裁员超过7000人的冲击。这些产品的操盘者,迪士尼CEO鲍勃·查佩克,只能落得个离开迪士尼的结果。
作为这一惨淡局面的始作俑者,面对《小美人鱼》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内的遇冷,他们竟然在CNN等媒体上把其原由归结为“中国观众歧视黑人演员”。对于如此行径,让人不由想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句经典台词:“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