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男孩与生父继母远行坐后备箱数小时”的话题冲上热搜,引起网友热议。广东网友汪女士发布视频称,儿子澄澄(化名)与其亲生父亲和继母驾车出行时,被安排躺在后备箱内数小时。据视频显示,澄澄讲述称,“当时爸爸让我爬进去后,在我旁边又放了一辆婴儿车。”得知此事后,汪女士作为母亲非常生气。
7月16日,当事人汪女士向记者介绍,事发2023年暑假,澄澄跟随父亲、继母、爷爷、奶奶一起从广东佛山驾车到广西桂林,往返近1000公里,澄澄始终蜷缩在后备箱。
汪女士表示:前排坐了4个大人,继母的儿子以及一名婴儿。“我儿子跟我讲,他说他准备去坐后座的时候,他们说后座没位置了。”
汪女士表示,曾在澄澄的抚养权变更一案的庭审中,对方承认把孩子放进后备箱一事,但他们认为该行为没有任何危害。最终,澄澄的抚养权于2024年11月变更至汪女士名下。
此外,汪女士补充称,在争取抚养权期间,他们依然对孩子实施精神暴力,“对孩子横眉竖眼,对孩子语言恐吓,逼迫孩子骂亲妈,逼迫孩子接受妈妈不要他不爱他,扔孩子早餐,让孩子睡飘窗,坐后备厢,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故意扣留证件,而我因为孩子生病和需要变更抚养权等等,想要拿孩子证件的时候,反而被他们殴打辱骂。而在此后,他们反而把我告上了法庭,说我侵犯了他们的隐私,侵犯了他们的名誉权,打扰了他们的幸福生活,要求我赔偿30万。”抚养权变更后,对方拒绝交接资料和证件,导致孩子辍学数月。
汪女士认为儿子的健康权、人格权、生命权受到了影响,她在今年4月针对澄澄的健康权一案对孩子的前生父亲及继母提起民事诉讼,目前该案已于6月4日开庭审理。针对诉求,汪女士表示,她希望对方可以公开道歉,“至于赔偿费用的多少并不重要,我只希望通过我们的案子可以让更多重组家庭中孩子的生命安全得到一定的保障。”
7月16日,大象新闻记者针对此事对孩子的生父进行求实,其生父刘先生对孩子坐后备箱一事表示承认,但他告诉记者,并非让孩子全程待在后备箱中,“只有一两个小时的高速让孩子坐在了后备箱,其他都是坐在前排,就是挤了一点。”
刘先生称,自己的车辆是越野车,前排与后备箱中间并无隔挡,流通的空气并非使孩子感到闷热。“我们是一路走着玩着,也并不是全程都在开车。”
刘先生回忆,在出发前,他曾征求过孩子的意见,是否想去桂林旅游,若一起去,车座位置有限,便不让爷爷奶奶同行,若同意,就把后备箱清空,只带一辆婴儿车。“当时孩子愿意,也是自愿的,而且孩子当时年龄小,并不像现在一样在后备箱中是蜷缩的样子。”
针对汪女士讲述的孩子长期遭到生父与继母的精神虐待一事,刘先生表示否认,“那我是的亲生孩子,每年给他读5万元的私立学校,我对他非常好。”
刘先生告诉记者,针对汪女士提出的民事诉求他不会认同,“我承认我的行为是危险驾驶,也承认让孩子坐在了后备箱中,但关于对方说的其他问题我没做,我也不会承认。”刘先生认为,他的做法并没有违背孩子的意愿,不会对汪女士及孩子进行道歉。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杜洁律师表示,本事件中,亲爸和后妈的行为涉嫌超载、后备厢违规载人,且属于 “侵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虐待行为,如果经常如此对待孩子,或构成虐待罪。
网友评论:
汪女士称自己于今年的6月向佛山法院提交孩子健康权受损的相关诉讼,在网上发布视频,是为了模拟当时场景记录取证,随后被媒体关注曝光。男孩的母亲汪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与前夫离婚后,孩子抚养权归男方所有,2023年7月的暑假,孩子告诉自己,暑假期间,他跟着爸爸和后妈以及孩子爷爷奶奶以及随行的两位小孩,一行7人从佛山顺德自驾前往广西桂林旅行。由于车内座位不够,他被告知只能坐在后备箱里。
△汪女士在自己个人的社交账号上讲述此事
“他告诉我说是爸爸让坐在后备箱,前面没有位置,孩子在里面又闷又热,不舒服的时候,头抬起来,但又不能坐得很直”。汪女士曾在手机导航上查询过这段路程,虽然中途有休息站可以喘息,但来回1000公里,她表示对于当时自己年仅9岁身高1.4米的男孩来说,和两台婴儿车挤在一起实在是太难受了。
汪女士表示此前因为没有拿到孩子的抚养权,不敢过多过问。2024年11月争取到了孩子的抚养权,在抚养权案件庭审中,孩子的父亲在法院上承认了让孩子在后备箱的情况。
△汪女士提供争取抚养权时的案件记录
抚养权收回之后,在孩子的心理状况也逐渐好转的情况下,6月4日汪女士已经以孩子健康权受损为由,向佛山法院提起诉讼,目前案件已经开庭审理。为了更加精准地确认车辆信息,汪女士带着孩子去现场模拟,之后发的视频引起了社会关注。
△汪女士展示法院传票,自己的孩子作为被传唤人将讲述事件细节
“亲爸后妈不能给他任何保障,而我作为亲妈又无能为力,我的诉求是希望那两个人得到合情合理的处罚,我的儿子在后备箱里,在高速上行驶,如果发生撞击和追尾,他肯定不死也残,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也希望他们跟我的孩子道歉,承认这种行为是错的。”汪女士告诉记者。
随后记者联系男孩父亲,其父表示,不能听从女方单方面的说法,并反问表示“觉得这可能吗?”,他声称自己所开的是一辆越野车,车的后方与座位连通,男孩父亲询问将小孩安排坐在后备箱情况是否属实时,男孩父亲表示现在暂不方便沟通,之后会详细讲述。
“不能够只听她一个人的,如果只听她(女方)说,我也会认为我做错了。”
男孩与亲爸后妈远行坐后备箱,不止父亲欠孩子一句道歉
孩子生父接受采访的内容,又让事件变得复杂。比如后备箱一事征求了孩子意见;当时孩子年龄小,也不完全是“复原场景”中蜷缩的样子(最近生母带孩子去4S店模拟了当年场景并拍照);并非全程,只有一两个小时的高速让孩子在后备箱;否认虐待孩子,称孩子读5万元的私立学校,“我对他非常好”。
此外,生父认为没有违背孩子意愿,“不会对汪女士及孩子进行道歉”。而在生母最新发布的短视频中,孩子的回复又与生父所说内容出现分歧。让孩子呆在后备箱的做法肯定有错,至少涉嫌危险驾驶和超载,但是否一定是虐待孩子,恐怕从现有信息难以直接判断。
但有一点毫无疑问,生父和生母,围绕孩子进行过长时间的拉锯。比如坐后备箱一事发生在2023年暑假,已经过去两年;2024年11月,孩子的抚养权变更至生母名下;生母称,自己被生父一方以“侵犯隐私权、名誉权”为由起诉,索赔30万元,并拒绝交接证件等致使孩子学业中断数月,等等。
父母虽已离婚,但围绕孩子的拉扯还在继续,亲生父母哪一方陈述的才是事实,让人莫衷一是。
平心而论,在一个重组家庭,亲子关系必然更加复杂,要小心平衡的“敏感点”更多。父母离婚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但父母双方更应该小心谨慎地保护孩子,避免孩子受到种种情感上的冲击。现在这份家庭的撕扯,已经闹到了全网围观的地步,掺杂了彼此的控诉、信息的剪裁、网友的站队。一个家庭的隐微,被拉到了聚光灯下,被高亮围观。无论父母背后有何主张,对于孩子来说,恐怕都已经构成一种伤害。
这时候不妨复习一下《未成年人保护法》。该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时,应当妥善处理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探望、财产等事宜,听取有表达意愿能力未成年人的意见。要“妥善处理”,要“听取意见”,也希望当事的父母双方能够出于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尊重孩子的意愿,平和处理此事。
对于公众来说,倒也不必在这件事上急于站队,非要揪出一个坏人。从现有信息看,家庭之内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站在各自立场上的指责,也让人难以轻易找到一个绝对稳固的“道德高地”。站在公共舆论的角度,如果想解决纠纷,还需剔除想象与代入,让家庭的归家庭,法律的归法律。
此事中,父母双方给人的感觉都比较强硬,母亲向生父和继母提起了民事诉讼,生父表示不会道歉。但如果真的为孩子好,至少应该想想这场舆论风波是否裹挟了孩子,双方激烈撕扯是否伤害到孩子。父母不妨柔软一些,也有担当一些,向孩子说一声抱歉,多为孩子的未来考虑。
近日,“男孩与生父继母远行坐后备箱数小时”的话题冲上热搜,引起网友热议。广东网友汪女士发布视频称,儿子澄澄(化名)与其亲生父亲和继母驾车出行时,被安排躺在后备箱内数小时。据视频显示,澄澄讲述称,“当时爸爸让我爬进去后,在我旁边又放了一辆婴儿车。”得知此事后,汪女士作为母亲非常生气。
7月16日,当事人汪女士向记者介绍,事发2023年暑假,澄澄跟随父亲、继母、爷爷、奶奶一起从广东佛山驾车到广西桂林,往返近1000公里,澄澄始终蜷缩在后备箱。
汪女士表示:前排坐了4个大人,继母的儿子以及一名婴儿。“我儿子跟我讲,他说他准备去坐后座的时候,他们说后座没位置了。”
汪女士表示,曾在澄澄的抚养权变更一案的庭审中,对方承认把孩子放进后备箱一事,但他们认为该行为没有任何危害。最终,澄澄的抚养权于2024年11月变更至汪女士名下。
此外,汪女士补充称,在争取抚养权期间,他们依然对孩子实施精神暴力,“对孩子横眉竖眼,对孩子语言恐吓,逼迫孩子骂亲妈,逼迫孩子接受妈妈不要他不爱他,扔孩子早餐,让孩子睡飘窗,坐后备厢,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故意扣留证件,而我因为孩子生病和需要变更抚养权等等,想要拿孩子证件的时候,反而被他们殴打辱骂。而在此后,他们反而把我告上了法庭,说我侵犯了他们的隐私,侵犯了他们的名誉权,打扰了他们的幸福生活,要求我赔偿30万。”抚养权变更后,对方拒绝交接资料和证件,导致孩子辍学数月。
汪女士认为儿子的健康权、人格权、生命权受到了影响,她在今年4月针对澄澄的健康权一案对孩子的前生父亲及继母提起民事诉讼,目前该案已于6月4日开庭审理。针对诉求,汪女士表示,她希望对方可以公开道歉,“至于赔偿费用的多少并不重要,我只希望通过我们的案子可以让更多重组家庭中孩子的生命安全得到一定的保障。”
7月16日,大象新闻记者针对此事对孩子的生父进行求实,其生父刘先生对孩子坐后备箱一事表示承认,但他告诉记者,并非让孩子全程待在后备箱中,“只有一两个小时的高速让孩子坐在了后备箱,其他都是坐在前排,就是挤了一点。”
刘先生称,自己的车辆是越野车,前排与后备箱中间并无隔挡,流通的空气并非使孩子感到闷热。“我们是一路走着玩着,也并不是全程都在开车。”
刘先生回忆,在出发前,他曾征求过孩子的意见,是否想去桂林旅游,若一起去,车座位置有限,便不让爷爷奶奶同行,若同意,就把后备箱清空,只带一辆婴儿车。“当时孩子愿意,也是自愿的,而且孩子当时年龄小,并不像现在一样在后备箱中是蜷缩的样子。”
针对汪女士讲述的孩子长期遭到生父与继母的精神虐待一事,刘先生表示否认,“那我是的亲生孩子,每年给他读5万元的私立学校,我对他非常好。”
刘先生告诉记者,针对汪女士提出的民事诉求他不会认同,“我承认我的行为是危险驾驶,也承认让孩子坐在了后备箱中,但关于对方说的其他问题我没做,我也不会承认。”刘先生认为,他的做法并没有违背孩子的意愿,不会对汪女士及孩子进行道歉。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杜洁律师表示,本事件中,亲爸和后妈的行为涉嫌超载、后备厢违规载人,且属于 “侵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虐待行为,如果经常如此对待孩子,或构成虐待罪。
网友评论:
汪女士称自己于今年的6月向佛山法院提交孩子健康权受损的相关诉讼,在网上发布视频,是为了模拟当时场景记录取证,随后被媒体关注曝光。男孩的母亲汪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与前夫离婚后,孩子抚养权归男方所有,2023年7月的暑假,孩子告诉自己,暑假期间,他跟着爸爸和后妈以及孩子爷爷奶奶以及随行的两位小孩,一行7人从佛山顺德自驾前往广西桂林旅行。由于车内座位不够,他被告知只能坐在后备箱里。
△汪女士在自己个人的社交账号上讲述此事
“他告诉我说是爸爸让坐在后备箱,前面没有位置,孩子在里面又闷又热,不舒服的时候,头抬起来,但又不能坐得很直”。汪女士曾在手机导航上查询过这段路程,虽然中途有休息站可以喘息,但来回1000公里,她表示对于当时自己年仅9岁身高1.4米的男孩来说,和两台婴儿车挤在一起实在是太难受了。
汪女士表示此前因为没有拿到孩子的抚养权,不敢过多过问。2024年11月争取到了孩子的抚养权,在抚养权案件庭审中,孩子的父亲在法院上承认了让孩子在后备箱的情况。
△汪女士提供争取抚养权时的案件记录
抚养权收回之后,在孩子的心理状况也逐渐好转的情况下,6月4日汪女士已经以孩子健康权受损为由,向佛山法院提起诉讼,目前案件已经开庭审理。为了更加精准地确认车辆信息,汪女士带着孩子去现场模拟,之后发的视频引起了社会关注。
△汪女士展示法院传票,自己的孩子作为被传唤人将讲述事件细节
“亲爸后妈不能给他任何保障,而我作为亲妈又无能为力,我的诉求是希望那两个人得到合情合理的处罚,我的儿子在后备箱里,在高速上行驶,如果发生撞击和追尾,他肯定不死也残,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也希望他们跟我的孩子道歉,承认这种行为是错的。”汪女士告诉记者。
随后记者联系男孩父亲,其父表示,不能听从女方单方面的说法,并反问表示“觉得这可能吗?”,他声称自己所开的是一辆越野车,车的后方与座位连通,男孩父亲询问将小孩安排坐在后备箱情况是否属实时,男孩父亲表示现在暂不方便沟通,之后会详细讲述。
“不能够只听她一个人的,如果只听她(女方)说,我也会认为我做错了。”
男孩与亲爸后妈远行坐后备箱,不止父亲欠孩子一句道歉
孩子生父接受采访的内容,又让事件变得复杂。比如后备箱一事征求了孩子意见;当时孩子年龄小,也不完全是“复原场景”中蜷缩的样子(最近生母带孩子去4S店模拟了当年场景并拍照);并非全程,只有一两个小时的高速让孩子在后备箱;否认虐待孩子,称孩子读5万元的私立学校,“我对他非常好”。
此外,生父认为没有违背孩子意愿,“不会对汪女士及孩子进行道歉”。而在生母最新发布的短视频中,孩子的回复又与生父所说内容出现分歧。让孩子呆在后备箱的做法肯定有错,至少涉嫌危险驾驶和超载,但是否一定是虐待孩子,恐怕从现有信息难以直接判断。
但有一点毫无疑问,生父和生母,围绕孩子进行过长时间的拉锯。比如坐后备箱一事发生在2023年暑假,已经过去两年;2024年11月,孩子的抚养权变更至生母名下;生母称,自己被生父一方以“侵犯隐私权、名誉权”为由起诉,索赔30万元,并拒绝交接证件等致使孩子学业中断数月,等等。
父母虽已离婚,但围绕孩子的拉扯还在继续,亲生父母哪一方陈述的才是事实,让人莫衷一是。
平心而论,在一个重组家庭,亲子关系必然更加复杂,要小心平衡的“敏感点”更多。父母离婚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但父母双方更应该小心谨慎地保护孩子,避免孩子受到种种情感上的冲击。现在这份家庭的撕扯,已经闹到了全网围观的地步,掺杂了彼此的控诉、信息的剪裁、网友的站队。一个家庭的隐微,被拉到了聚光灯下,被高亮围观。无论父母背后有何主张,对于孩子来说,恐怕都已经构成一种伤害。
这时候不妨复习一下《未成年人保护法》。该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时,应当妥善处理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探望、财产等事宜,听取有表达意愿能力未成年人的意见。要“妥善处理”,要“听取意见”,也希望当事的父母双方能够出于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尊重孩子的意愿,平和处理此事。
对于公众来说,倒也不必在这件事上急于站队,非要揪出一个坏人。从现有信息看,家庭之内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站在各自立场上的指责,也让人难以轻易找到一个绝对稳固的“道德高地”。站在公共舆论的角度,如果想解决纠纷,还需剔除想象与代入,让家庭的归家庭,法律的归法律。
此事中,父母双方给人的感觉都比较强硬,母亲向生父和继母提起了民事诉讼,生父表示不会道歉。但如果真的为孩子好,至少应该想想这场舆论风波是否裹挟了孩子,双方激烈撕扯是否伤害到孩子。父母不妨柔软一些,也有担当一些,向孩子说一声抱歉,多为孩子的未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