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说到了因为文保部门的不重视与不作为,赤峰武安州的辽代白塔停留“纸上修缮”7年,如今快塌了。而今天要说到的这处文物,也许就是因为当地有关单位“太重视”,才遇到了被破坏性修复的厄运。
都说地上文物看山西,这座古桥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名为铁梁桥,年代或可上溯至金、元时期。2007年这座铁梁桥入选了忻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桥梁南北走向,占地面积285平方米。跨度13米,桥身宽4.6米,矢高6.3米,桥头石狮2对。难得的是望柱图案各异,雕工精湛,人物、山水、花鸟活灵活现,精美绝伦,极具艺术鉴赏价值。
在文物盗窃猖獗的今天,野外的石狮子居然还能安然幸存于原处,而且桥两端各置两尊,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尚存的西侧桥栏板上浮雕图案虽有残损,但依稀有宋金风韵;桥洞却是用规整的拱形条石沿着桥拱的弧度并列砌筑,石拱有16道之多,此为极古之法。构造手法与河北的赵州桥如出一辙,这样的古桥在地上文物大省山西,恐怕也没有多少座。
而就是这样一座极具历史研究、艺术鉴赏价值的石桥,因为经年累月在户外经历风吹雨打,桥梁的供券摇摇欲坠,在未设卡之前但凡有车辆经过,都能感受到桥梁似乎再也承受不了几次这样的重压。于是在疫情过后,大家解封出门时发现,这座历经沧桑的古桥居然完全变了个模样。
除了整个桥体依旧是个拱形,其他几乎和以前的铁梁桥看不出任何联系。原来桥顶的那些文物级建筑部件被悄然移走,取而代之的是簇新的现代石料。如此爆改,曾经的宋金古韵全无,连带古桥承载的文物价值、艺术美感、历史信息等也随着这样不可逆的破坏性修复,变得荡然无存。
对此有网友表示:这简直就是场回炉重造!更有人批评:不懂先人审美,切莫下手乱搞。确实,在“修旧如旧”这个词越来越频繁被提及的今天,我们更应明白文物被修复时和其他一般的修复截然不同,必须慎之又慎。修复要建立在了解背后历史文脉的基础上,不是随便什么建筑泥瓦工拿着图纸都可以来做修复的事情。《我在故宫修文物》里一件小小的文物都需要几个团队长达几个月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修复前更是要研究许多相关的史料,制定完善详细的修复方案,才能避免对文物不可逆的破坏式修复发生。
其实,被爆改的优秀历史建筑远不止山西铁梁桥这一处。之前辽宁绥中县的一条“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也网友质疑这种修葺还不如不修。婉容故居修缮20余天被叫停,因施工不符合文物保护规定的要求,而如果按照文保部门的修缮要求,需要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的资金,物业公司担负不起。更有大同古城修复被批评复建假古董,而对地下文物古迹造成了破坏。
山西地表古建星罗棋布,分散而难于管理,因此更多的文物建筑或隐没于村落或湮没于荒野。地方沉醉于复原或再造大型复古人文景观以拉动旅游经济,文保部门因资金有限捉襟见肘有心无力。古建的保护维修需要一个观念的转变,它们经历千百年,从祖先手里作为文化遗产转交到我们手上;而我们又能保留多少,如何维护,留给后世子孙,这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昨天我们说到了因为文保部门的不重视与不作为,赤峰武安州的辽代白塔停留“纸上修缮”7年,如今快塌了。而今天要说到的这处文物,也许就是因为当地有关单位“太重视”,才遇到了被破坏性修复的厄运。
都说地上文物看山西,这座古桥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名为铁梁桥,年代或可上溯至金、元时期。2007年这座铁梁桥入选了忻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桥梁南北走向,占地面积285平方米。跨度13米,桥身宽4.6米,矢高6.3米,桥头石狮2对。难得的是望柱图案各异,雕工精湛,人物、山水、花鸟活灵活现,精美绝伦,极具艺术鉴赏价值。
在文物盗窃猖獗的今天,野外的石狮子居然还能安然幸存于原处,而且桥两端各置两尊,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尚存的西侧桥栏板上浮雕图案虽有残损,但依稀有宋金风韵;桥洞却是用规整的拱形条石沿着桥拱的弧度并列砌筑,石拱有16道之多,此为极古之法。构造手法与河北的赵州桥如出一辙,这样的古桥在地上文物大省山西,恐怕也没有多少座。
而就是这样一座极具历史研究、艺术鉴赏价值的石桥,因为经年累月在户外经历风吹雨打,桥梁的供券摇摇欲坠,在未设卡之前但凡有车辆经过,都能感受到桥梁似乎再也承受不了几次这样的重压。于是在疫情过后,大家解封出门时发现,这座历经沧桑的古桥居然完全变了个模样。
除了整个桥体依旧是个拱形,其他几乎和以前的铁梁桥看不出任何联系。原来桥顶的那些文物级建筑部件被悄然移走,取而代之的是簇新的现代石料。如此爆改,曾经的宋金古韵全无,连带古桥承载的文物价值、艺术美感、历史信息等也随着这样不可逆的破坏性修复,变得荡然无存。
对此有网友表示:这简直就是场回炉重造!更有人批评:不懂先人审美,切莫下手乱搞。确实,在“修旧如旧”这个词越来越频繁被提及的今天,我们更应明白文物被修复时和其他一般的修复截然不同,必须慎之又慎。修复要建立在了解背后历史文脉的基础上,不是随便什么建筑泥瓦工拿着图纸都可以来做修复的事情。《我在故宫修文物》里一件小小的文物都需要几个团队长达几个月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修复前更是要研究许多相关的史料,制定完善详细的修复方案,才能避免对文物不可逆的破坏式修复发生。
其实,被爆改的优秀历史建筑远不止山西铁梁桥这一处。之前辽宁绥中县的一条“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也网友质疑这种修葺还不如不修。婉容故居修缮20余天被叫停,因施工不符合文物保护规定的要求,而如果按照文保部门的修缮要求,需要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的资金,物业公司担负不起。更有大同古城修复被批评复建假古董,而对地下文物古迹造成了破坏。
山西地表古建星罗棋布,分散而难于管理,因此更多的文物建筑或隐没于村落或湮没于荒野。地方沉醉于复原或再造大型复古人文景观以拉动旅游经济,文保部门因资金有限捉襟见肘有心无力。古建的保护维修需要一个观念的转变,它们经历千百年,从祖先手里作为文化遗产转交到我们手上;而我们又能保留多少,如何维护,留给后世子孙,这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