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讯)为加大对俄罗斯的经济压力,七国集团(G7)国家想“再添一把火”。
综合美国彭博社、日本共同社等媒体21日报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考虑近乎全面禁止对俄出口。对此,俄方表示关注,并强调新的制裁势必损害全球经济。
日本是2023年G7轮值主席国,峰会将于5月19日至21日在广岛举行。据报道,G7官员将在峰会前就对俄全面加码的提案进行讨论,目的是拉拢欧盟各个成员国,一同削弱俄罗斯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知情人士透露称,正在讨论的提案将“颠覆现有的制裁模式”。
西方国家目前对俄制裁模式是,除非某一领域遭到制裁,否则所有的出口都是被允许的。而拟议中的提案将规定,除非某一领域获得了出口豁免,否则所有出口都将被禁止。据悉,出口禁令可能包括一些可能适用于药品、农产品和食品的豁免。
目前,关于对俄出口禁令的讨论仍在继续,最终决定尚未做出。如果七国集团领导人决定在峰会上就这一提案达成一致,那么参与制裁的国家就要确定豁免清单。
21日早些时候,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拒绝就有关全面禁止向俄罗斯出口问题做出回答,理由是“这个问题涉及到外交谈判”。
欧洲国家仍在向俄罗斯出口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商品
对于这一禁令,俄罗斯总统府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当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对俄罗斯联邦的制裁,以及美国和欧盟可能正在考虑的新的额外措施,势必会打击全球经济,全球陷入经济危机的风险也会因此增加。
“我们正在密切关注这一点,我们知道美国和欧盟都在积极考虑新的制裁。但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面临如此大规模的制裁。因此,我们在适应、发展、制定长期计划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我们对手想法背后所存在的危险。”
一位消息人士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透露,全面禁止对俄罗斯出口的问题尚未在七国集团层面上讨论。
“在日本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没有讨论这个想法......它既不在讨论中也不在结论中。”
不过,他表示,不排除在将来可能会讨论这一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西方国家对俄进行多轮制裁,但打击效果远不如西方国家预想的那般。俄罗斯常驻维也纳国际组织代表乌里扬诺夫也曾通过社交媒体发文回应称,制裁对俄罗斯造成的影响并不严重,相反,欧盟遭到的反噬效应却远高于预期。
截至目前,欧盟已对俄罗斯实施十轮制裁,并酝酿第11轮制裁,欧盟委员会负责金融事务的委员玛丽德·麦吉尼斯13日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欧盟重点将针对俄罗斯回避现行制裁采取的措施。
今年年初,比利时前首相、欧洲议会议员居伊·费尔霍夫施塔特公开承认,欧盟对俄罗斯的前九轮制裁政策“完全失败”,效果连零都不到。
位于华盛顿的非营利组织西尔维拉多政策加速器收集的数据显示,少数国家填补了缺口,对俄罗斯的出口增长远高于战前水平。还有些国家的出口在开战之初有所下降,但随后也已回升。
贸易数据显示,仍有价值660亿美元的商品从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进入俄罗斯。而欧洲国家目前仍从俄罗斯进口钯、铜、铁和镍等大宗商品。
据《纽约时报》报道,即使俄罗斯经济不景气也足以支撑战争继续进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本月初再次上调俄罗斯2023年GDP预测至0.7%,较早前预计的萎缩2.3%有大幅改善。
又一巨头决定:退出俄罗斯!已超1000家
据今日俄罗斯21日报道,美国电池制造商金霸王已决定退出俄罗斯市场,停止在俄业务运营。报道称,公司管理层已下令单方面终止所有现有合同,并清理库存。据报道,金霸王位于比利时的工厂已停止将产品运往俄罗斯。
根据央视财经此前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已有超过1000家公司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
此前报道:
据今日俄罗斯4月6日报道,西班牙快时尚品牌飒拉的母公司已经获得俄罗斯政府批准,将正式退出俄罗斯市场。这是本周以来,继芬兰造纸企业芬欧汇川集团之后,又一家撤出俄罗斯的西方跨国企业。
西班牙时装零售巨头Inditex集团也就是快时尚品牌飒拉的母公司表示,已经获得俄罗斯政府批准,将出售其在俄全部业务和资产,正式退出俄罗斯市场。据了解,在俄罗斯市场的销售额约占Inditex集团全球销售总额的8.5%,其在俄罗斯全国范围共有超过500家门店。去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不久,Inditex关闭了在俄所有门店。
本周早些时候,芬兰造纸业巨头芬欧汇川集团也宣布即将正式退出俄罗斯市场。芬欧汇川在俄业务主要是木材采购与运输,雇员约800人。尽管芬欧汇川在俄销售额不高,但2021年、也就是俄乌爆发冲突的前一年,其芬兰总部采购的木材原材料,有大约10%都来自俄罗斯。
俄罗斯《生意人报》4月6日报道称,自俄乌冲突爆发至今,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的外国商业品牌,损失总额约在13亿至15亿美元。如果把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暂停营业的损失计算在内,这些品牌蒙受的损失可能超过20亿美元。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已有超过1000家公司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包括福特、雷诺、埃克森美孚、壳牌、德意志银行、麦当劳以及星巴克等汽车、能源、金融和餐饮巨头。
(观察者网讯)为加大对俄罗斯的经济压力,七国集团(G7)国家想“再添一把火”。
综合美国彭博社、日本共同社等媒体21日报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考虑近乎全面禁止对俄出口。对此,俄方表示关注,并强调新的制裁势必损害全球经济。
日本是2023年G7轮值主席国,峰会将于5月19日至21日在广岛举行。据报道,G7官员将在峰会前就对俄全面加码的提案进行讨论,目的是拉拢欧盟各个成员国,一同削弱俄罗斯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知情人士透露称,正在讨论的提案将“颠覆现有的制裁模式”。
西方国家目前对俄制裁模式是,除非某一领域遭到制裁,否则所有的出口都是被允许的。而拟议中的提案将规定,除非某一领域获得了出口豁免,否则所有出口都将被禁止。据悉,出口禁令可能包括一些可能适用于药品、农产品和食品的豁免。
目前,关于对俄出口禁令的讨论仍在继续,最终决定尚未做出。如果七国集团领导人决定在峰会上就这一提案达成一致,那么参与制裁的国家就要确定豁免清单。
21日早些时候,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拒绝就有关全面禁止向俄罗斯出口问题做出回答,理由是“这个问题涉及到外交谈判”。
欧洲国家仍在向俄罗斯出口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商品
对于这一禁令,俄罗斯总统府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当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对俄罗斯联邦的制裁,以及美国和欧盟可能正在考虑的新的额外措施,势必会打击全球经济,全球陷入经济危机的风险也会因此增加。
“我们正在密切关注这一点,我们知道美国和欧盟都在积极考虑新的制裁。但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面临如此大规模的制裁。因此,我们在适应、发展、制定长期计划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我们对手想法背后所存在的危险。”
一位消息人士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透露,全面禁止对俄罗斯出口的问题尚未在七国集团层面上讨论。
“在日本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没有讨论这个想法......它既不在讨论中也不在结论中。”
不过,他表示,不排除在将来可能会讨论这一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西方国家对俄进行多轮制裁,但打击效果远不如西方国家预想的那般。俄罗斯常驻维也纳国际组织代表乌里扬诺夫也曾通过社交媒体发文回应称,制裁对俄罗斯造成的影响并不严重,相反,欧盟遭到的反噬效应却远高于预期。
截至目前,欧盟已对俄罗斯实施十轮制裁,并酝酿第11轮制裁,欧盟委员会负责金融事务的委员玛丽德·麦吉尼斯13日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欧盟重点将针对俄罗斯回避现行制裁采取的措施。
今年年初,比利时前首相、欧洲议会议员居伊·费尔霍夫施塔特公开承认,欧盟对俄罗斯的前九轮制裁政策“完全失败”,效果连零都不到。
位于华盛顿的非营利组织西尔维拉多政策加速器收集的数据显示,少数国家填补了缺口,对俄罗斯的出口增长远高于战前水平。还有些国家的出口在开战之初有所下降,但随后也已回升。
贸易数据显示,仍有价值660亿美元的商品从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进入俄罗斯。而欧洲国家目前仍从俄罗斯进口钯、铜、铁和镍等大宗商品。
据《纽约时报》报道,即使俄罗斯经济不景气也足以支撑战争继续进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本月初再次上调俄罗斯2023年GDP预测至0.7%,较早前预计的萎缩2.3%有大幅改善。
又一巨头决定:退出俄罗斯!已超1000家
据今日俄罗斯21日报道,美国电池制造商金霸王已决定退出俄罗斯市场,停止在俄业务运营。报道称,公司管理层已下令单方面终止所有现有合同,并清理库存。据报道,金霸王位于比利时的工厂已停止将产品运往俄罗斯。
根据央视财经此前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已有超过1000家公司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
此前报道:
据今日俄罗斯4月6日报道,西班牙快时尚品牌飒拉的母公司已经获得俄罗斯政府批准,将正式退出俄罗斯市场。这是本周以来,继芬兰造纸企业芬欧汇川集团之后,又一家撤出俄罗斯的西方跨国企业。
西班牙时装零售巨头Inditex集团也就是快时尚品牌飒拉的母公司表示,已经获得俄罗斯政府批准,将出售其在俄全部业务和资产,正式退出俄罗斯市场。据了解,在俄罗斯市场的销售额约占Inditex集团全球销售总额的8.5%,其在俄罗斯全国范围共有超过500家门店。去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不久,Inditex关闭了在俄所有门店。
本周早些时候,芬兰造纸业巨头芬欧汇川集团也宣布即将正式退出俄罗斯市场。芬欧汇川在俄业务主要是木材采购与运输,雇员约800人。尽管芬欧汇川在俄销售额不高,但2021年、也就是俄乌爆发冲突的前一年,其芬兰总部采购的木材原材料,有大约10%都来自俄罗斯。
俄罗斯《生意人报》4月6日报道称,自俄乌冲突爆发至今,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的外国商业品牌,损失总额约在13亿至15亿美元。如果把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暂停营业的损失计算在内,这些品牌蒙受的损失可能超过20亿美元。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已有超过1000家公司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包括福特、雷诺、埃克森美孚、壳牌、德意志银行、麦当劳以及星巴克等汽车、能源、金融和餐饮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