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妻之死》火了:“我妻”到底死于什么?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4月28日 14点41分 PT
  返回列表
79313 阅读
29 评论
雷叔写故事

1

最近有篇文章很火,标题开门见山,就叫《我妻之死》。是一位丈夫在妻子病逝后,对她的生病经历、治疗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复盘。

客观来说,文章写得很生动。丈夫的描述中,妻子张敏是个很可爱、很优秀的人。

她聪明。雅思考到九分,托福IBT考到接近满分,以全优的成绩从美国杜兰大学毕业。

她也努力。除了一份在银行的稳定工作,每周还会在地下室举办一次长约六小时的教学活动,教导小学生奥数和中英文,作为兼职。

如此繁忙的工作之下,她还抽空拿到了曼尼托巴大学商学院的硕士学位证,着实了不起。

而且张敏不是那种工作狂,她享受生活。他们的院子里,用心种着很多蔬果,诸如黄瓜、番茄和生菜,还有特意给孩子们的惊喜草莓。

碰上万圣节这样特殊的节日,她还会和邻居一起带着孩子挨家挨户讨糖吃。大家都很喜欢她。

被确诊肺癌前,张敏的身体状态良好,虽然偶有小毛小病,但无伤大雅。不久前,她陆续接受过三次检查,均未报告任何异常问题。

2023年8月31日,身体机能正常。

9月15日,身体良好。

9月23日,复检没有问题。

因此这位男士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妻子在短短两个月内因病去世的事实。

那么这两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根据原文描述,我尝试着进行了一番总结。

2023年10月中旬,张敏出现恶心反胃症状,睡眠很差,怀疑是肠胃老毛病导致,服用消炎药后有所好转。同时,张敏开始咳嗽。

11月7日,张敏收到通知自己在9月做的癌筛血检有异常,建议重新检查。

两天后,她请假去看急诊,做了血检和X光,医生初步诊断为肺结核或急性肺炎,让张敏先行回家,第二天由其它医院上门接人。

或许是因为病症看似不够危机,医院迟迟不来车,张敏感觉难受,决定独自前往急诊,在长时间的等待后,被作为“肺结核病人”隔离。

11月11日,抽了肺部积液,做了包括气管镜在内的大量检查。医生当时没有给出明确判定,但明确表示过癌症可能性不大。

紧接着就是周末,医院没多少人,检验结果出不来,也无法用药。直到11月13日(周一),张敏情况明显恶化,她自述:“不戴氧气,上个厕所都困难,喘不上气,疼。体力几乎没了。”

结果降临在11月17日。张敏确诊“肺腺癌”,晚期,已经扩散,无法手术,只能放化疗。

还得先做基因检测,再确定使用哪种靶向药。考虑她病情发展紧急,且没有抽烟史,医生建议她先开始盲吃针对EGFR基因的靶向药。

想不到的是,服用药物后,张敏原本健康的心脏也开始出现积液。她频繁呼吸急促,呛痰,胸口痛,血氧不稳定,心跳达到160多。

医生好像也给不出更多的治疗方案,只是让他们继续吃药,然后观察。

第二天,医生改变了主意。他们继续好几天对张敏进行心包膜穿刺,引出部分心包液。

此时此刻,张敏身上已经插满了管子。而这些并未能阻止癌细胞继续发生转移。

11月28日,医生劝张敏放弃治疗,接受临终关怀。主要的原因是盲吃的靶向药并不对症,且最终确定的基因突变EGFR-20,无药可用。

张敏原本还意志坚定地表示不要放弃,随后可能也被医生这番话打击了心智,点头表示放弃。

很快,在没有签署任何文件,且没有给出任何考虑时间的情况下,护士为张敏打了吗啡,撤掉了医疗监视设备,降低了呼吸设备的进氧量。

即便如此,病人和家属还在挣扎,只等到加拿大医生的残酷建议:加大药量,送她“离开”。

11月30日下午,37岁的张敏离开了。

五个月后,丈夫写下了这篇文章。他反复提到,复盘固然是出于纪念,但也希望内行学者们看到后,能告诉他加拿大的应对措施是否合理。

2

文章发出来后,部分网友们首先把矛头对准了加拿大的医疗体系,觉得太不靠谱了。

“明明刚做过手术,怎么会没做CT呢?”

“体检难道就靠听诊器吗?能听出什么?”

“9月份做的癌筛怎么会11月才出结果?”

“病情怎么会发展这么快,处理有问题吧?”

“让病人自己放弃,和严刑逼供有什么区别?”

。。。

先解释一下,加拿大实行的是以公共医疗保险为基础的全民医疗保健体系,所有居民和永久居民都可以免费获得必要的医院和医生服务。

怎么保证服务的“必要”呢?

他们提出了分级诊疗,就是有问题先去找家庭医生,只有急症才可以去找专科医生。

在这样的前提下,不少人觉得在加拿大看病看似免费,实则昂贵,只是需要支付的不是金钱,而是你的“价值”。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治愈率高、治愈成本低、治愈后能创造更多价值的人,才能获得更及时、更有效的医疗资源。

与此同时,可能被牺牲的就是那些疑病重病。

不少IP在加拿大的朋友也表示,自己虽然没碰上这么大的事,但就医体验也非常不好。

各种事情都要自己推着医生去做。

负责医生更换频繁,彼此还没有信息告知,常常会有下一个医生随便撤到上一个医嘱的情况。

医护的操作是否合格、无菌,也得打个问号。

就连体检都不让随便检,反正你年轻你身体好,不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真要做检查也快不了,普通CT都得排队好几个月,更别提MRI或者PET-CT了。

黄花菜都凉了,检查还没排到。

碰到重症,动不动就要给你临终关怀。似乎就是要用一个短暂的存活期把人劝退。

加拿大医生的业务水平更是被频繁诟病。

觉得你人还能站立还有意识,就不够紧急,无法收治,只能继续在家等着变严重。

医生用的指导手册还是十几年前的版本,已经大幅度落后现在的实际情况。

又因为人口少,医生见过的市面不够多,临床经验少,不懂预判,很多病都查不出来原因。

很容易把小病治成大病。

所以大家都说,“千万不要在加拿大看病,要去就是美国看,或者联系国内医生。”

有了这些并不乐观的信息,再结合张敏的实际情况,不少人得出了新的判断。

一方面,显然是加拿大的检查不够全面,导致无法及时发现病灶,以至于查出来就是晚期。

另一方面,医生水平不够,在穿刺时操作失误,导致感染,引发病情急剧恶化,失去化疗条件,这才导致张敏短时间内撒手人寰。

不知不觉间,大家默契地达成了一种共识——如果是在国内,张敏可能会更早检查出病灶;就算无法治愈,也能得到控制,不会匆匆逝去。

更有评论直接暴言,“如果这种遭遇发生在国内,医院大概已经被掀了。”

我不是医学内行人士,不了解医生的诊断流程是否合理,但根据我自己和身边人的看病体验来判断,很难理解在加拿大这样看似发达的国家,影像学检查如此不普及,做手术都不需要。

在国内,肺部CT几乎是最基础的检查,别说常规体检了,就算是日常检查都常常遇到。

虽然有些病灶普通CT扫不出来,但大多数时候它确实能够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还有检查排队这件事,虽然国内很多医院做检查也要提前预约,等上几周或者几天,但那往往是因为做的人确实太多了,而不是流程问题。

如果碰到危重症情况,医生也会直接开急诊单,让提前做,或者是先入院,能排很快。

另一点让我费解的是,这位男士提到自己一直拿不到治疗过程中的原始资料。原因是他们都是手写材料,没有电子化,整理起来很复杂。

国内完全不可能这样。有些检查你做完当场就能拿到报告,而且现在电子化普及,所有检验结果都可以在线上查到结果,看到数值变化。

拍的片子也会直接上传云影像,联网就能看到,还能放大缩小旋转角度,比传统片子方便。

你可以说加拿大这样的行为能够保护隐私。但是如果性命都保不住,隐私还重要吗?

正如我们以前讲过无数次的,虽然总有人向往远方的月亮,但是必须承认现在在国内看病真的方便、快捷,还便宜,比大多数地方都好。

因为最好的医生在公立医院,花很少的钱就能得到中国最好医生的治疗。这是我们的福气,是多少发达国家穷人梦寐以求的状况。

要知道很多国家的医生,是不需要一天看几十个病人的。他们的时间非常紧张,你必须提前很久预约才能看上他们。所以没有什么事关性命的大病,基本上就在家呆着等自愈了。

而医疗其实也有个熟能生巧的问题,见的病人多了,自然了解的情况多,操作也更熟练。

因此同样的问题在国内很快就能查出问题、住院、动手术,但在加拿大拖了两年多,不但查不出来病因,连做检查都要推三阻四。

所以说,免费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也可能是最贵的。

只是需要你支付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或者其它更加昂贵的代价。

3

然而,就在大家一个劲抨击加拿大医疗制度的同时,也有人转向指责撰文的丈夫是个混蛋,觉得张敏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累死”的。

网友总结了很多理由:

张敏早就拿到了美国H1B身份,为了丈夫和女儿选择回国,却又为了生三胎移民去了加拿大。

26岁开始生孩子,在读书工作的同时,无缝衔接般怀了三胎,还都是顺产,要自己带。

当新移民压力大,张敏一边读书一边工作,一家五口的生活重担几乎都在她一个人身上。

她容易焦虑,不善于解压。恰好,情绪也被认为是引发肿瘤的重要指标。

为了生活,张敏在地下室开补习班。有人提到加拿大地下室经常氡气超标,和肺癌有直接关系。

除了工作,好像一家人的生活也要她来管。因为丈夫不会开车,没有工作,主要在家带娃。

以至于生病去急诊时,都是自己独自打车。丈夫起不到一点陪伴的效果。

丈夫后来通过公众号进行解释,说自己不去工作是因为没有工签,而且家里孩子多必须有人照顾,妻子出去工作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很快有人挖出来,丈夫其实也不主内。

家里更多的家务,包括打扫院子、做饭、铲雪这些事情,都是张敏亲力亲为来完成的。

现在网友分析觉得这男的就是典型的NPD人格,属于自恋型人格障碍。他会把妻子所做的一切当成理所当然,而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

于是有人评价这文章不该叫《我妻之死》,而应该叫《我的工具人之死》。

在社交媒体上,也陆续有不少疑似知情人士,提出了新的线索,指责这位男士在妻子死后,仍然在利用妻子的故事,募集资金,化为己用。

反正现在网络上骂他的人越来越多了,说妻子只是他博取同情的工具人,现在写这些事情也只是为了塑造人设,好榨干妻子最后的剩余价值。

4

可以理解不同人从文章中看到了不同的事实。人们总是更容易看到自己关心和在意的内容,并由此归因,得出足以自洽的结论。

因此他们所讨论的,看似相距甚远,但依旧是同一件事的不同面,并不矛盾。

实际上,我在读完这篇漫长的文章后,也生出了另一些复杂的、并不相同的感受。

我会觉得,什么医疗体系什么生活习惯,在真正的重病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

个体在这样未知的事物面前,就是非常渺小的。现代医学的局限性永远存在。

这些年看到很多病人与家属的故事,在截然不同的大框架之下,多数都隐藏着惊人的相似,家属往往会在复盘时反复自问做得对还是错。

他们或是指责,或是懊恼,或是觉得无可奈可。但大家不由自主地会反问自己,如果当时做了另外的选择,会不会更好呢。

尤其是面对癌症时。

虽然现在总有很多相对乐观的说法出现:癌症变成慢性病,越来越多抗癌药物出现,机器精度更高了能够更早查出癌症的机会更大了,等等。

然而实际上,关于癌症,被了解的恐怕不足万分之一。哪怕是医生也仅仅只能在摸索中前行。

曾经在医院目睹过这样一幕。病人家属流着泪,哽咽着问医生,为什么明明每年都有体检,还是一查出来就已经晚期了呢?医生也叹气,只能轻声安慰:这就是癌症糟糕的原因,它的发展非常隐秘,难以调查,难以归因。

它也难以治愈。即使是同样的病程,同样的药物,对不同的个体会可能有不同的疗效。

即便如此,人们依旧会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坚韧。大家都有一种求生的本能,希望能够抓出任何一种可能,活下来,哪怕多一分多一秒。

就像张敏一样。

在这个抗争的过程中,病人最需要的恰恰是人文关怀,是真实的、温情的鼓励与抚慰。

现在国内很多医院都有姑息科,主要就是为那些癌症晚期的患者(当然也包括其它无法治愈的终末期病人)提供服务,充分减轻痛苦,让他们以尽量体面的方式,有尊严地离开。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尽量采用无创的治疗手段,

提供镇定剂和止痛药物,

排除任何可能造成痛苦的操作,

舒缓病人们的心理压力,

以及,让他们接受家属的陪伴。

这和加拿大医生靠几支吗啡所完成的“临终关怀”截然不同,是真正在为病人和家属考虑。

我们无法否认,很多时候,医生能做的也不多。他们“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但在安慰之前,首先是竭尽全力。

想起前阵子看过的一部纪录片,跟拍了华西医院急症救护车60小时的工作境况。

那天,急救医生遇到了一位有肿瘤病史的老人,突发呼吸困难,性命濒危。

医生迅速判断现场情况,决定就地抢救,护士快节奏地插上心电监护仪、吸氧仪,注射肾上腺素,然后交替进行不间断的心肺复苏。

持续抢救后,老人心率有所回升,一行人急匆匆赶回抢救条件更好的急诊室。

但是,回到医院后,老人心率又迅速下跌,只能靠仪器和药物进行维持。

急救医生反复努力,希望留住这条珍贵的生命,他们用了药物,做了心脏复苏,偏偏效果不尽如人意,老人无法脱离仪器恢复心跳。

根据规则,医生不止一次地和家属进行谈话,告诉他抢救现状,以及医院的规则:心肺复苏时间一般是半小时,如果超出这个时间,病人还不能回复自主心跳,医院会宣布抢救无效。

家属含着泪,点头表示理解,然后情不自禁地恳求医生:请你们尽力,谢谢你们。

医生说:我们一定会。

这个故事有个不错的结果,当天晚上,在医护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老人恢复了意识。(遗憾的是,不久后,老人还是离世了。)

我想这才是医生应该做到的竭尽全力,是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为他们谋求所有生的可能。

无论何时,生命永远是伟大的,是值得敬畏的。它不应该以任何方式被轻易放弃。

n
nuclearhot
1 楼
体制内的废物男,做正经事百无一能,不会开车不会英语,不做工作,连扫雪都要老婆干,就会花言巧语哄骗老婆当工具人使唤,榨干最后一滴使用价值,还要写篇小作文求打赏,体制内的操行跟土共一脉相承 [2评]
h
hey6park
2 楼
死后依然消费她 够渣
妻妾成群1225
3 楼
体制内的可没渣男、单一个公务员考试就比考个秀才都难,这种男人应该是润狗…..
E
EmmaLiu的老公
4 楼
这时候不要男女平等了? 男人就不能在家带娃了?
E
EmmaLiu的老公
5 楼
主要原因就是加拿大的医疗不行 [1评]
p
pipitoo
6 楼
渣男,据说又骗了不少捐款,并且开始找新老婆了
角落
7 楼
据称加拿大排队看医生,排到时病人不是已经好了,就是已经死了。 [1评]
p
pipitoo
8 楼
哈哈,有点夸张。不过医院看你病情安排时间,小病可能等的时间长。
不做好人的吕洞宾
9 楼
你这样骂,伤及的面积就有点大咯! 现在在国外反华反共的这伙人里, 出国前在体制内待过的大有人在, 你的意思是这帮人也一脉相承了土共体制内的操行!lol 而且在国外写小作文求打赏这种事, 一看就知道是教会培养出来的。 也只有教会的人,才会把亲人离去这件事描述得很有宿命感。 这男的在写“我妻之死”时的心境一定是: “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
m
marsdota
10 楼
凡事都是相互的。为啥老婆就可以这么惯着他老公?没身份不能工作,不能打黑工吗?他老婆在地下室教课不也是黑工么?不能挣钱为什么还不做饭?就连尼玛铲雪都老婆做。男的是该骂?问题是女的为啥也能接受?
韭菜梗
11 楼
加拿大看专科等几个月是常事,免费没好货
m
molen1
12 楼
看资料,就是暴病身亡而已,加拿大医疗体系或许有责任,别的都是网友的恶意发挥。加拿大工作不好找,而女性、黑人、土著找工作要容易很多,无论是低级还是高级工作,也包括体制内工作
c
cxy1223
13 楼
最近回国做了次全面体检,真是吓到了。速度之快,价格之便宜,医生临床经验之丰富在一个海外人最疯狂的梦里也没出现过。但是的确有过度医疗的嫌疑。 - 我想这要是统计这家医院的GDP,在中国如果是1,在澳洲恐怕得是50-100。 [1评]
中坚力量
14 楼
中国医疗制度是鼓励 医疗消费的制度 也就是说没病 当小病治 小病当大病治 大病当绝症治 绝症往吸干家产治 有一分钱治一分钱的病 没钱就不要治 但是如果是 免费的保障性医疗制度 医生能不治就尽量不治 小病观察 基本不治 大病检查 排队救治 绝症不怕 免费救治 但是医疗资源平均 没钱不用怕没医疗 如果想要享受消费医疗制度的资源 那就得去自己花钱的 私立医院 大概是这种区别 不过中国的医疗总体来说 还是便宜的 虽然是自己花钱 医院也不愿意给患者走医保 尽量让患者多花钱 但是只要有钱, 人的感觉还是很被关照的 没钱是另一回事儿
中坚力量
15 楼
中国医疗只要你想花钱 怎么治都行 有点半私立性质 加拿大需要 增加私立医院的比例 让至少50%的病人 可以去选择私立医院 你比如加拿大的 牙科眼科整容科医院 一进去那就是各种检查 给你排的满满的 都是在一周以内就可以 只要你愿意花钱就行 很多都是不必要项目 这就是花钱和不花钱的区别 在同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d
dqn2022
16 楼
看完这篇文章也萌生了回国自费体检,请问大概多少钱呢?谢谢
F
F0X
17 楼
加拿大医疗体制就是烂,没啥好说的,澳洲新西兰在这方面一样烂。 底下的狗逼就别洗地了,还想转移话题。 你们哪天碰到这种事儿,嘴上肯定就是中国那么落后的国家医疗制度都比这儿好,操~ 要不你们就别得病。不过就这些反华狗逼的操行,估计都得得绝症,全家死得那种。
八宝饭
18 楼
一分钱不付的保险就是这样,看医生,预约都要等,等到最后也是那些最不怎么样和设备最欠缺的医院接受你,因为就这里收你的保险。多少付些钱的保险就非常不一样了。所以,大家应该明白贪小便宜吃大亏。
l
laohu667
19 楼
国内的韭菜就这些找满足感了。我周围朋友家老人病了的都及时得到医治,换器官都很快安排。小病确实拖,大病治得很快。
C
CBBU
20 楼
撇开当地收入,机票,住宿等因数,直接按当前汇率转换为人民币来比较的话,在中国做自费医疗检查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便宜大概三分之一这样,比泰国,越南最好的医院贵不少。 [1评]
c
cxy1223
21 楼
我全都自费,检查了一个星期,两个人一共20、30个项目吧,加上拿药一共6000不到。
E
Edmondon
22 楼
SB自媒体又来蹭热点,死了一年了,都是为了钱,没人关注就太平了
c
cxy1223
23 楼
中国自费比澳洲公费加私保便宜几倍,等待时间缩短几十倍到无数倍。
c
cxy1223
24 楼
我回国前后有4个认识的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澳洲做手术,有华人有西人有中东人,全部出了医疗事故,1死3残废,主要原因是用药过量。
m
mike3
25 楼
体制男,一无是处,在国内混不下去,出国吃软饭,老婆亚历山大爆病死亡,还想靠舆论小文章再捞一把,真是无耻至极!
q
qeeee
26 楼
加拿大的医疗制度不是救人是要命
不做好人的吕洞宾
27 楼
只要你想花钱,在哪个国家不是想怎么治都行! 加拿大全民医保的核心就是保证所有居民无论贫富都能获得同样的医疗资源。 所以加拿大几乎没有私立的综合医院。 而私立医院是按照资本运作的方式经营,它必定会用商业竞争的方法去获得优秀的医疗人才,导致公立医院的人才流失。 增加私立医院等同于摧毁加拿大的全民医保 。
不做好人的吕洞宾
28 楼
死者感觉像是由新冠病毒导致并发症去世的。
x
xiaorongpku
29 楼
肺癌常常發現就是晚期,2.5個月走了太正常。臨終關懷不花錢,走得愉快,也是病人自己修來的福分。關鍵是臨終前男方要求💰遺產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