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联播27日报道,在甘肃敦煌,我国最长的“倒流河”疏勒河全程再现大河西流,同时干涸消失了300余年的疏勒河终端湖——“哈拉奇”重现,形成了5平方公里左右的湖面。
借助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当地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沿河芦苇、红柳等植被恢复生长,十几种野生动物来此栖息。
在这片“沙漠之海”上,白鹭和野鸭栖息翱翔,干涸消失了近300年的疏勒河终端湖——哈拉奇重现,并形成5平方公里左右的湖面,蔚为壮观。这是科研人员近日在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端和库姆塔格沙漠东缘交汇地发现的。
10月中旬,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人员深入保护区腹地开展秋季调查工作,当他们来到保护区西端和库姆塔格沙漠东缘交汇的地方时,一个湖泊出现在眼前,波光粼粼,孕育着茂盛的芦苇丛,还有白鹭和野鸭在水面栖息翱翔。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孙志成介绍称,目前哈拉奇从北到南有8公里长,面积有5平方公里,野生动物有纪录的11种,主要是鸟类。原先因为缺水这里的野骆驼也很罕见,不过今年竟然碰到了一次7峰。
哈拉奇是疏勒河的尾闾,这里曾经水草丰茂、湖波荡漾。据史料记载,这里曾经的湿地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以上,水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但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自东向西流淌的疏勒河节节退缩,一度断流。尾闾地区也永久干涸,被东进的库姆塔格沙漠包围,哈拉奇随之消失。
2011年以来,随着《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的实施,尤其是2017年7月下旬疏勒河及党河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完工投用,150万亩农田通过节水改造,节下来的水量用于下游生态修复。生态水不断补给,疏勒河与党河的水通过“人工运河”源源不断流过河仓城、玉门关,顺着疏勒河古河道一路向西流淌,沿河的芦苇、红柳等植被恢复生长,疏勒河恢复全程流淌,干涸近300年的哈拉奇重获生机。
酒泉市党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高级工程师马海彦介绍道,“引哈济党”工程实施以后,党河、疏勒河下泄的生态水量将进一步加大,西湖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萎缩、退化将得到有效遏制,并且阻止库姆塔格沙漠的东侵,对保护敦煌绿洲和敦煌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想的是把这个库姆塔格沙漠永远阻挡在这儿不要前进。”
哈拉奇重现水源。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讯(记者 刘名洋 实习生 郭懿萌)今日(10月28日),甘肃敦煌沙漠一湖泊干涸近300年后重现水源引发关注。新京报记者从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湖泊名为哈拉奇,重现水源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又重新开始在此栖息。
网传视频显示,沙漠中有一片湖水,水中生出绿色芦苇,不时有候鸟飞过。有网友称,该画面拍摄于甘肃敦煌沙漠,重现水源的湖泊名为哈拉奇,此前干涸近300年。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科研管理科科长孙志成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哈拉奇是甘肃河西走廊三大内流河疏勒河的终端湖,在清朝雍正时期随着疏勒河的断流而干涸。“疏勒河玉门关以西段当地人称为‘北枯沟’或‘北苦沟’,每年春天只有几个低洼的河沟会渗出少量盐水,平时哈拉奇均处于沙化状态。”
孙志成介绍,2006年6月,他到哈拉奇做资源清查时发现,哈拉奇地区已经完全沙漠化,原来有积水的区域被淹没在流沙中,几处沙丘间露出了泥炭层的湖底。后来疏勒河流域各县市、敦煌水资源管理部门开展了水权制度改革、河道恢复与归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整治工作。
自2017年开始,许多动物到哈拉奇栖息。受访者供图
2017年秋天,疏勒河水再次汇入哈拉奇。由于今年当地降雨量较大,疏勒河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段相继形成3处较大的湖面,特别是位居库姆塔格沙漠沿缘的哈拉奇,湖泊面积已有5平方公里。
“哈拉奇坐落在沙漠边缘,它的恢复相当于为敦煌筑起了一道天然生态屏障,阻挡了沙漠东扩步伐。”孙志成说,野骆驼以前很少在靠近疏勒河一带的保护区出现,但是在去年2月,他们在附近遇到了31峰野骆驼,今年5月又看到了7峰。
此外,孙志成在对哈拉奇进行监测时还记录到了白鹭、天鹅、鸬鹚等水鸟20多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芦苇、红柳等植被也逐渐在当地形成了群落。
编辑潘佳锟校对吴兴发
据新闻联播27日报道,在甘肃敦煌,我国最长的“倒流河”疏勒河全程再现大河西流,同时干涸消失了300余年的疏勒河终端湖——“哈拉奇”重现,形成了5平方公里左右的湖面。
借助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当地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沿河芦苇、红柳等植被恢复生长,十几种野生动物来此栖息。
在这片“沙漠之海”上,白鹭和野鸭栖息翱翔,干涸消失了近300年的疏勒河终端湖——哈拉奇重现,并形成5平方公里左右的湖面,蔚为壮观。这是科研人员近日在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端和库姆塔格沙漠东缘交汇地发现的。
10月中旬,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人员深入保护区腹地开展秋季调查工作,当他们来到保护区西端和库姆塔格沙漠东缘交汇的地方时,一个湖泊出现在眼前,波光粼粼,孕育着茂盛的芦苇丛,还有白鹭和野鸭在水面栖息翱翔。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孙志成介绍称,目前哈拉奇从北到南有8公里长,面积有5平方公里,野生动物有纪录的11种,主要是鸟类。原先因为缺水这里的野骆驼也很罕见,不过今年竟然碰到了一次7峰。
哈拉奇是疏勒河的尾闾,这里曾经水草丰茂、湖波荡漾。据史料记载,这里曾经的湿地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以上,水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但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自东向西流淌的疏勒河节节退缩,一度断流。尾闾地区也永久干涸,被东进的库姆塔格沙漠包围,哈拉奇随之消失。
2011年以来,随着《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的实施,尤其是2017年7月下旬疏勒河及党河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完工投用,150万亩农田通过节水改造,节下来的水量用于下游生态修复。生态水不断补给,疏勒河与党河的水通过“人工运河”源源不断流过河仓城、玉门关,顺着疏勒河古河道一路向西流淌,沿河的芦苇、红柳等植被恢复生长,疏勒河恢复全程流淌,干涸近300年的哈拉奇重获生机。
酒泉市党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高级工程师马海彦介绍道,“引哈济党”工程实施以后,党河、疏勒河下泄的生态水量将进一步加大,西湖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萎缩、退化将得到有效遏制,并且阻止库姆塔格沙漠的东侵,对保护敦煌绿洲和敦煌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想的是把这个库姆塔格沙漠永远阻挡在这儿不要前进。”
哈拉奇重现水源。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讯(记者 刘名洋 实习生 郭懿萌)今日(10月28日),甘肃敦煌沙漠一湖泊干涸近300年后重现水源引发关注。新京报记者从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湖泊名为哈拉奇,重现水源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又重新开始在此栖息。
网传视频显示,沙漠中有一片湖水,水中生出绿色芦苇,不时有候鸟飞过。有网友称,该画面拍摄于甘肃敦煌沙漠,重现水源的湖泊名为哈拉奇,此前干涸近300年。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科研管理科科长孙志成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哈拉奇是甘肃河西走廊三大内流河疏勒河的终端湖,在清朝雍正时期随着疏勒河的断流而干涸。“疏勒河玉门关以西段当地人称为‘北枯沟’或‘北苦沟’,每年春天只有几个低洼的河沟会渗出少量盐水,平时哈拉奇均处于沙化状态。”
孙志成介绍,2006年6月,他到哈拉奇做资源清查时发现,哈拉奇地区已经完全沙漠化,原来有积水的区域被淹没在流沙中,几处沙丘间露出了泥炭层的湖底。后来疏勒河流域各县市、敦煌水资源管理部门开展了水权制度改革、河道恢复与归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整治工作。
自2017年开始,许多动物到哈拉奇栖息。受访者供图
2017年秋天,疏勒河水再次汇入哈拉奇。由于今年当地降雨量较大,疏勒河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段相继形成3处较大的湖面,特别是位居库姆塔格沙漠沿缘的哈拉奇,湖泊面积已有5平方公里。
“哈拉奇坐落在沙漠边缘,它的恢复相当于为敦煌筑起了一道天然生态屏障,阻挡了沙漠东扩步伐。”孙志成说,野骆驼以前很少在靠近疏勒河一带的保护区出现,但是在去年2月,他们在附近遇到了31峰野骆驼,今年5月又看到了7峰。
此外,孙志成在对哈拉奇进行监测时还记录到了白鹭、天鹅、鸬鹚等水鸟20多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芦苇、红柳等植被也逐渐在当地形成了群落。
编辑潘佳锟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