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逆向研发!现在轮到国外车企“致敬”我们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0月26日 7点55分 PT
  返回列表
71068 阅读
32 评论
光子星球

比亚迪F3,成为其第一款销量破百万的车型,逆向丰田科罗拉而来;吉利与丰田8A、5A发动机,长城与CRV底盘、三菱发动机,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期的日本汽车也有众多逆向美国汽车的案例,相对正向研发,逆向在效率上直观省事,成功率也有长期市场验证“作保”。对于起步晚、没品牌力、走低端的早期国内车企而言,逆向开发是一条捷径。

难的不是逆向研发,而是正向输出。不到二十年,国内车企用新能源实现了弯道超车,在平台、技术、产品特点上优势明显,去年全球新能源销量榜前二十,国内车企占据8家,曾经被广泛作为逆向研发对象的德系、日系、美系分别仅为4家、2家、1家。

今年上半年,国产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市场份额59%,除去撑起美系场面的特斯拉占据了13.6%,德日欧以及美国其它车企总共市场份额不足3成。

在新能源领域,国外和国内车企位置对换,被逆向的也变成了国产车。比亚迪、蔚来、五菱宏光MINI EV等都被国外车企拆解,高中低端的产品都成为了被研究对象,侧面印证了国产新能源目前的行业地位,但这种国内车企熟悉的“低姿态”,也预示着新能源下半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规模领先,“老本”不厚

汽车是复杂工业集合体,涉及政策驱动、产业链、以及车企技术和品牌沉淀。要探讨领先与否,重点可以参考细分领域是否行成行业壁垒、规模优势、产品优势,以及市场优势。

政策层面,从“九五”至“十四五”,在多部委多次出台鼓励政策下,中国已拥有全球“新能源最肥沃的土壤”。对新能源补贴已从最初的“广撒网”延伸至有目标、有针对性退补。侧面反映出目前国内新能源发展已到“家长适当放手”阶段。

德国已宣布年底取消插混激励措施,2023-2024的34亿欧预算耗尽后,电动车补贴完结;日本从今年开始加大了补贴力度。两国的新能源全球份额都远未重现燃油车时代的辉煌,采用大相径庭的政策,与其本国市场相对狭小关系很大,政策影响难以助推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车企,侧重对本国市场的考虑。

这与我国市场体量优势截然相反。去年我国市场共销售2148.2万辆新车,仍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第二名美国共销售1494.7万辆,相当于我国的69%,中国市场仍旧有巨大的新能源转化基数。

潜能既看基数,也看购买力。

去年国内GDP增速达8.1%,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9.1%。今年1-9月,我国汽车市场产销量同比增长7.4%和4.4%,而受疫情、芯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客观因素,各车企产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总体依然正增长,市场优势尽显。相对于人均汽车保有量83%的美国、60%的日本、55%的德国,我国仅为21%。

用户及潜在用户规模全球第一无可争议,对国内车企规模化降本支撑强劲。如五菱宏光MINI EV被拆解后,日本车企的反馈为:同样价格,做不出相同产品力。

而大部分厂商侧重规模成长在于行业壁垒不够坚固。跨界造车现象并不少见,新能源拉低了造车门槛,主流车企均发展出自有技术方向、特点,现有行业壁垒容易被全球化供应链绕过。

对新能源车企而言,不论是侧重技术还是侧重规模,都同处“养分”充足的成长环境,大多新势力们头顶亏损重压,仍手握百亿资金,在特斯拉和比亚迪主导的赛道中按各自定位占领高地。短期盈利困难的普遍情况并未阻止新人涌入赛道,赛道卷度更甚。

近年国外车企逐渐淘汰油改电,推出各自新能源技术平台,产品已经迟到一代。国内新能源车企自身、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均完成了一次进阶。

去年,动力电池供装机量全球第一为宁德时代、第四为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远景动力、蜂巢能源等位列其后。今年1-8月,动力电池装机量全球前十,我国厂商仍然占据6席、市场份额过半,日本1家,韩国3家。

在装机量上已大幅落后的德日厂商,选择在上游突围。新战场上,各家趋于自给自足的阶段,并未行成巨头。而面对国外老牌厂商体量和资金优势,国内厂商暂不属同一量级。

这对原材料布局规模影响较大,原材料产销都需要资金扩张和车辆销量消化,任何溢出都是问题。

国外车企依靠全球工厂和渠道等现有体系容易实现新能源产品快速“全球铺货”,相对而言,早早出海的奇瑞,上半年共售出42.4万辆,海外销量11.8万台,占其总销量的27%。特斯拉上半年共售出56万辆,海外销量为33万辆,占比58%。

国内车企出海,工厂、渠道建设有待时间,产能消化短期仍需国内市场挑大梁。相对而言,国外车企的海外体系成熟度较高,是其长期具备的优势。

全球前十车用半导体公司占46%市场份额,暂时没有国产入围。而智能化将是下半场重点之一,芯片咽喉无异于上游原材料的命脉属性。

综合来看,国产被逆向是对我国汽车工业崛起的侧写,需理性看待领先与短板,相对于燃油车时代国外车企一边倒的情况,如今国产仍有长路要走。拆车的对象互换,意味着国外车企将会“卷”土重来。

卷向海外

国内车市“马太效应”明显,对于头部厂商而言,增长或许还需要来自新兴市场。

中汽协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新能源累计渗透率为13.4%,今年上半年为21.6%,1-9月为26%,基本是半年8%的增速,按此估算年底应达30%左右。而2017年累计渗透率为2.8%,2020年为5.8%。

不难看出,新能源累计渗透率增幅正在变大:2%到13.4%耗时五年,而13.4%到30%仅用一年。国内市场虽具有强大推力,也意味着瓶颈期并不遥远。

传统厂商借新能源契机体量增幅超越以往。比亚迪1-9月累计销量超118万辆,远超去年全年的73万辆,前三个季度利润超过去三年之和。而其2016-2020五年间年度销量最好的数据也仅为52.07万辆。随着广汽、吉利等厂商转型力度加大,国产新能源整体年产销量还有空间。

市场增量下车企顺势扩张,应对早晚会到的存量竞争。国外车企让出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在于其转型进程相对缓慢,留下了一定的市场空窗期,但目前看来不会太久。对于国内头部车企而言,出海变得空前重要。

不出意外,比亚迪今年将重登全球新能源销量王宝座,且再创新高,其对市场需求空前强劲。1998年出海的比亚迪此前更多涉及商用领域业务,这一轮出海重心将是乘用车。

目前,比亚迪汽车进入了日本,东南亚、拉美、欧洲市场销售,但直到今年9月其海外第一家工厂才确定将落户泰国,而欧洲和拉美市场的就近产能仍是空白。特斯拉海外目前仅有柏林和上海两座工厂,对应的是全球最大的中国市场和购买力相对强劲的欧洲市场。

相对于“粥多僧多”的成熟市场,国内厂商体量和品牌优势暂不明显,侧重新兴市场开局。

包括吉利、长城等国内头部车企,更加重视东南亚。尤其是泰国,2008年制定了“东方底特律”发展目标,以不超200万、700万泰铢的两档纯电进口车关税分别降低40%、20%,消费税从8%降低为2%。对车企吸引力更大的是100%外资控股、永久所有权地契、最高8年免除企业所得税。

选择泰国除了其年销量100万台的“小量”市场还有潜能,其辐射东南亚“跳板”属性不可忽略。去年全球各国新能源渗透率TOP25中无一东南亚国家,被归为“其他合计”类总占比仅1.67%,加上政策扶持,具备抢夺全球新能源产能的底气,正合国内厂商扩张需求。

类似的还有日本,去年渗透率仅为0.71%。今年开始,日本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两田THS、i-MMD未能撬动的本土市场将可能迎来拐点,可搭上“快车”的不只本土车企,还有比亚迪,后者被拆解研究就不奇怪了。

相对于市场换技术的东南亚,国内车企在日本市场的推进会遇到更大竞争,而在欧洲市场已经感受到了阻力。

蔚来“电池只租不售”的策略把产品起售价压到竞对BBA之下,登陆欧洲一年就遭到了奥迪起诉,理由是商标侵权,起诉地为德国慕尼黑。

蔚来宣布德国和荷兰的蔚来中心明年开业,同时计划开展丹麦、瑞典两国业务。这触及到包括主场之内,德国车企的第二大“阵地”。参考国产手机出海遭遇的种种打压,奥迪只是打响了欧洲车企防御第一枪,国产车企遭遇出海不对称是必然。

去年,蔚来国内销量达9万辆,BBA在国内新能源销量最好的奥迪为7.2万辆。而全球市场销量最高的宝马,其新能源销量达22.7万辆,宝马约30万辆、奥迪8.1万辆。

蔚来距离奔驰宝马仍有明显总量差距,国内小胜并不足以证明蔚来们与BBA在全球具备对位竞争力。而今年特斯拉在德国市场销量已经超越大众,老牌车企们在其主场也并非不可战胜,拆解研究表现更好的产品也展示出其反弹决心。留给国产车企出海的“蜜月期”可能不会太长。

写在最后:

去年全球销量第十车企PSA集团售出251万台,第一的丰田为952.8万台,按此估算,今年比亚迪如能达成200万台销量,也很难挤进前十,与传统国际头部车企距离较大。

理性看待国产被逆向,并非全产业链碾压,而是局部阶段性领先。国外老牌车企的体量依然存在巨大的优势,成熟的汽车工业基础做支撑,重整旗鼓的难度并非“白手起家”。国内厂商仍有漫长且阻的出海之路要走,而车规半导体行业等短板将为国产车崛起造成极大不确定性。

不可否认优势,也不能忽视距离,新能源时代,“河东河西”不用三十年。

深海青蛙
1 楼
是的是的,咱们都虽远必猪了,洋鬼子都躺平了,啊哈哈哈
炅龙
2 楼
沉淀还不深厚,追赶还有可能,要全神关注,不能松懈。加油!
油炸布丁
3 楼
新能源赛道弯道超车,掌握三电核心技术,在国内的大市场培育下,再出海!!! BYD牛逼
f
frastar
4 楼
这跟使用“归化球员”一个道理!目的是借助逆向工程获得额外的研发加速度,实现弯道超车,追上先进的阵营。但是,最后还是要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不能永远地依赖“逆向研发”这根拐棍!毕竟国足毕竟把别人得心应手的“归化球员”也给用废了!
潜水点赞
5 楼
弃用混合动力,日系被中美联合作死已是必然. 以后得天下还是中美争霸。 byd对特斯拉
有空来喝茶
6 楼
标题是遭遇逆向研发,整个文章没有一个字跟这个有关。整篇文章就一句话提了外企拆了中国几个车,真实性不说,特么拆车就代表逆行了? 查查哪里有没有违反专利不行吗?
c
ccdb99
7 楼
日本混合动力的路走错了,日车企还固执地打算走下去 [1评]
1
13MJK
8 楼
三成是国产,七成是国外零件,厉害了我的国
B
Bnm8
9 楼
C919遭遇逆向研发!现在轮到国外飞机企业“致敬”我们了
R
Robin_Snow
10 楼
是吗?我不觉得,起码美国这边混动挺受欢迎。纯电还是有点不靠谱,万一憋在半路上,手机又没信号,那就死了。反正我身边很多人买混动,不买纯电
河北华龙集团
11 楼
特斯拉在新西兰有工厂吧
n
neophoenix
12 楼
日本车企的反馈为:同样价格,做不出相同产品 单论国内五毛评论家的脸皮,确实值得尊敬
c
ccdb99
13 楼
我没说清楚。想说的是丰田的“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车”。 汽油、柴油+电(HV)车;汽油、柴油+电以电为主(PHV)车这两种都可以。只是丰田不肯舍弃耗费巨资开发的汽油、柴油+(氢)燃料電池(FCV)车。
加拿大农村人
14 楼
华为那年中国市占率达到惊人的50%,美国就下场搞它了,估计比亚迪也快了毕竟市占率也达到了50%.不过比亚迪还真不好搞,毕竟三电系统都是国产,到是动力电池这一块中国说不定还能反过来卡美国的脖子.
加拿大农村人
15 楼
美国市场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特斯拉一家独大其他厂商要么是垃圾要么产能提不上去
C
CBBU
16 楼
我身边拥有两辆车的家庭不少都开始把其中的一辆换成电动车,基本都在市里买菜开
c
ccdb99
17 楼
纯电动车最好的归宿是电池共享。去加油站闪电更换充好电的电池,而不是去花费时间充电。充电再快,也不可能有电池共享瞬间更换快 [1评]
雪中奔牛
18 楼
赢麻了
嘿呀嘿呀啊哟哟
19 楼
新能源系列,比亚迪是被西方人拆的最多的。 [1评]
o
o_6
20 楼
照抄的b格说法:逆向研发
有名人
21 楼
不管如何弯道超车,都不能磨灭都是特斯拉的功劳。特斯拉的开源码大大的降低了电动车的入门门槛。哪天能超越特斯拉的技术,再说弯道超车吧。
四十米的砍刀
22 楼
: 咋外媒不说抄袭了?不说偷了
浪尖
23 楼
我也觉得。 目前电池不统一,做不到。 可能出租车公司能做到。
浪尖
24 楼
特斯拉的电池买了谁的?
d
djtg
25 楼
几百公斤的电池装进装出,还要保证开车时不移动和松动,碰撞时要保证安全,还要能够长时间使用。汽车车身要加大加固,要设计特别的接入装置,那些紧固件要特别设计,这些都是钱和重量。 而且装进装出都要有特别的设备,装完以后还要有装置确定装好了。问题和花费多了去了。特斯拉曾经说要搞,后来放弃了。
E
Edmondon
26 楼
SB自媒体,一副洋奴嘴脸
E
Edmondon
27 楼
tesla开源?你哪里来的信息?
z
zzmmaall
28 楼
不是开源,是2014年的时候马斯克再推特上发推,说特斯拉放弃对专利的续期,以及追溯权力,所有人都能用他们的专利。 可以在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里检索,截至2014年11月,Tesla Motors的专利有270项。 又或者可以去Patent Cloud检索,可以找到美国有289项,欧洲有64项。 大概就是些 H02J 7/00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z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电池充电或供电的电路设计) H01M 10/50 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热管理,温度控制) H02J 7/04 Regulation of the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充电电流和电压的控制) H01M 2/12 Cases,jackets, or wrappings (包装,外壳) H02J 7/16 Regulation of the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iation of field (充电电流和电压的控制) 等等等等......
不说假话
29 楼
👍
百川雲
30 楼
巴菲特持股比亞迪股19年不無道理的
R
Robin_Snow
31 楼
: 南加或者德州这种没问题,波士顿西雅图这种地方,还有加拿大,冬天开纯电就是自找麻烦
郑长仁
32 楼
美帝们不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