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患者讲述方舱生活:没吃药 靠自身免疫转阴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4月11日 21点26分 PT
  返回列表
73515 阅读
40 评论
九派新闻/外滩TheBund

4月10日,由江西援沪医疗二队和五队共同接管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N4舱迎来首批500余名患者出舱。

来自安徽宣城的李自财收到出舱通知后,主动找到护士长,希望可以继续留下来做志愿者,帮助攻克疫情。

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他介绍,自己35岁,从事室内装修行业,来上海有十年了,现在工作暂停。

在方舱内见证了医护人员辛勤付出后,李自财也想出一份力。最终,防疫指挥部未予通过,他打算再评估自己有什么能帮上忙的。

因其在上海的住所是合租房,不满足居家隔离条件。另外,也考虑小区住户的感受,他选择在酒店自我观察一周再回去。

“结束观察期后,如果上海哪里需要志愿者,我还是义无反顾地愿意去,为上海疫情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受访者供图

对话当事人

【1】在方舱起得早,休息得也早

九派新闻:什么时候收到通知要进方舱?

李自财:3月底,我作为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被拉到指定的隔离酒店观察,在隔离酒店测核酸的时候发现异常,被拉去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

4月1日晚上8点左右,我坐大巴车到了方舱医院,在方舱医院住了10天出舱。跟我同一批进舱的当时有二十几个人,估计还剩七八个。

九派新闻:收到消息的时候什么感受?

李自财:方舱生活对我来说是未知的,一开始有点担忧,进方舱后慢慢熟悉情况就好了。家人比较担心,问我这问我那,我就开玩笑说,要是我不在方舱,还要考虑在家里买菜做饭的问题,让他们放松一下,不要太紧张。

九派新闻:在方舱的生活作息是怎样的?

李自财:每天我5点半到6点左右醒,然后帮护士们一起给患者发放早点。中午在活动区晒晒太阳,活动活动,下午也是。晚上一般10点左右休息,这里有不少老人和小孩,起得早,休息得也早。

【2】看到“大白”累得扶墙休息

九派新闻:介绍一下方舱的环境?

李自财:床大概一米宽,一个“房间”两张床,挨边放着,中间有个空档。舱内的灯24小时亮着,从来不熄,有人用口罩挡眼睛睡。我头两天也不适应,后来发现医护人员每天晚上要查房,灯关了也不方便,可能有这个缘故。

生活用品几乎都有,方舱给每个床位都配备了一套,包括消毒酒精、纸巾、脸盆、拖鞋、毛巾等等。这里有热水,有移动卫生间,但没有洗澡的条件。厕所卫生不算好,经常冲不干净,人们不愿意上也只能换一个。设施不分等级,只要是被感染的人,在这都一样的待遇。

受访者供图

九派新闻:一日三餐吃什么?

李自财:每天的早餐是面包、牛奶,中午晚上是两荤两素的盒饭。盒饭通常是医护人员把饭拉进来,志愿者们帮忙把饭推到不同区域发放。

我有一回看到,“大白”穿着防护服,从很远的地方把饭推过来,他流汗后扶墙站着休息,可能有点脱水、头晕。

九派新闻:你要吃药吗?

李自财:我的症状是轻微咳嗽,在方舱没有吃药,医生几乎也不建议吃药,靠自身免疫。

【3】有人锻炼身体,有人线上办公

九派新闻:在方舱,大家最关注什么信息?

李自财:大家最关心的信息就是核酸检测结果。其实我4月3号核酸就已经转阴了,之后7号、8号、10号又做了核酸。这几次核酸检测结果没有公开,但我推测应该是阴性的,所以医护人员通知我出舱。

九派新闻:核酸检测结果不公开,怎么理解?

李自财:在方舱里,你就算去问,护士站也不会说核酸检测结果,除非指挥部过来安排哪些人走,他们就通知哪些人。

有的患者会争论,但我理解,假如说公布出来,阴性的人站在阳性的人旁边,就会觉得很不自在。

九派新闻:人们会因此恐慌、忧虑吗?

李自财:有的人离开,有的人进来,这种时候,有个别人情绪爆发,觉得舱内的阳性已经慢慢减少了,后面又来了新的,怕他们自身体质较弱,又会复阳。

我同事有进了方舱很紧张的,我就告诉他不要害怕,心情烦闷就多跟别人聊聊天。

我所在的舱馆大概1500人,整体氛围还好,有人带了羽毛球,打打羽毛球,也有人跑步、跳广场舞、打太极。还有很多人线上办公、上网课的,但总体环境有些吵闹,专注起来有点困难。

【4】想留下帮忙,医生说太感谢

九派新闻:几名医护人员负责照顾一个区域?

李自财:平均4个医护人员负责照看一百多人,应该是6小时一班。医护人员偶尔还带大家做手工,其实这不是他们职责范围,可能他们觉得这个方式比较能够让大家融入方舱生活吧。患者待在里面也不觉得烦闷,避免产生过多顾虑,大家一起把这个时期度过了就好了。

九派新闻:照顾你的医护人员是哪里的?

李自财:我们这里一开始是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负责,后来由江西的援沪医疗队接管。上海医护是一个院区的,配合起来更默契,江西医护的可能来自好几个院区,工作时相对分散。

九派新闻:还有什么印象深刻的见闻?

李自财:方舱里有群众积极帮助医护人员打杂、发放盒饭,建了一个志愿者微信群,有的老人小孩需要帮助的,也会帮忙。个别人可能觉得在方舱待久了,心情压抑,大家也都相互劝劝。

医生通知我可以出舱的时候,我想留下来帮忙,他们说太感谢了,就把我的情况向防疫指挥部反映,指挥部的意思是不需要我在方舱里做志愿者,毕竟我的名字已经登记在出舱名单上,所以我就出来了,后续再看看哪里需要帮忙。

【5】出舱前行李和全身都要消毒

九派新闻:出舱是什么场景?

李自财:我把行李收好后,工作人员会把消杀机推过来,在你床边挨件进行消毒,之后才允许把行李装到包里。到了门口,全身再消毒一遍才能出舱。出舱后上大巴,直接送你回目的地。

九派新闻:回住处的过程顺利吗?

李自财:因为我在上海的住所是合租房,不满足居家隔离条件。另外,也考虑小区住户的感受,我选择在酒店自我隔离一周再回去。

单位支持我,不让我自己掏钱,昨天晚上,我已经入住了。我到酒店打开包,发现消毒完的衣服都湿的,我打算再用开水和酒精泡一泡,毕竟也是对自己负责。

九派新闻:对上海印象如何?

李自财:我在上海待得时间也比较久,也认识很多上海人,我觉得上海很好。

我喜欢在朋友圈发一些日常,不少人评论都是积极的,我也没感受到什么歧视。希望上海尽早解封,我也早点和家人团聚。

相关新闻:我在上海方舱住了11天,看到魔幻人间

在世博源方舱他住了11天,每天都想赶紧离开也看见了有不想出去的人

上周六,zhuyi终于可以回家了。

他收拾行李,在离开世博集中隔离点前,拿了一个黄色的医疗废物袋当作纪念品,装进行李箱。

zhuyi在这里住了11天。

病友们称它为世博源方舱,是本轮疫情中,上海最早建成的大型集中隔离点,如今有几千人住在这里。

他刚来的时候,跟所有人一样,不习惯日夜常亮的照明,嘈杂的人声和手机外放噪音让他难以入眠。

但“有一说一,这里的伙食真的不错”。

方舱其实就是个小社会,zhuyi是无症状感染者,他多数时间都是在到处溜达,观察周围,用文字和图片写下自己的方舱日记。

在这里他看到了人生百态,是过去从来未曾想到的。“像我这样时时刻刻都想离开方舱的人,看到居然有不少人是不想离开方舱的。”

以下是他的自述。

01

世博展览馆“一层千床”

民间智慧保睡眠质量

我叫zhuyi,是一名美食博主,上周六(4月9日)刚从世博源方舱出院回家。

首先需要声明的一点是,以下这些见闻只代表我个人的真实经历。因为“中招”较早,我所在的世博源方舱是这次最早修好的,条件相对完备。

谁也没想到后面每天几千几万增长,再怎么火速扩建也很难保持这样的生活水准。

我也有朋友最近被转运,去到的方舱刚建好,没有隔断、电源插座等等,我看到他们拍的视频里,和我现在住的地方差别太大了,我就只能先安慰他几句。

如果按照计划,我的整个隔离过程是31天,正好一个月。

这31天包括3月小区封闭的2天,测出核酸异常在家等待转运的2天,被运至嘉定的瑞金北院10天,世博方舱的10天,再加上后续居家隔离7天。

踏进世博展览馆改建成的方舱,第一眼有点震撼,目之所及全部都是床。我们是在地下的这一层,据我估计这层床位数将近1000,楼上还有一层,这样的场馆还有几个。

这个建筑本身有完善的公共设备,比如空调系统。

通道里放置了很多独立的移动厕所,就是音乐节常见的那种。冲水是脚踩式的,一个星期后的卫生状况就很糟糕了。

没有地方洗澡,有固定的洗漱的龙头,但只有冷水。

如果你要打热水,需要去热水机那边排队,那是给别人灌保温瓶用的,排队经常二三十米,水流很细,如果打盆热水洗头要花好多时间。

睡觉在这里是个大问题,我平时睡觉每天是7个半小时,在这里差不多只有5个半小时。

主要是因为世博方舱里的灯是常亮的,明晃晃的大灯,这让我有些受不了。我来得仓促,没带眼罩和耳塞。

这里有一些通用的办法,比如去护士台领毯子在隔断上拉天幕,睡觉时候把口罩戴在眼睛上,能够遮一遮光线。

每个人生活习惯不同,有的人起得早,有的人嗓门大,有些人用手机看剧会声音外放,有的人打鼾起来地动山摇,隔了好几个床位都能传到我这里。

这一层卫生间附近的通道是唯一能直接晒到太阳的地方,在床位区因为灯光的关系分不清昼夜,我每天会站在这里晒太阳合成点维生素D。

方舱最北面是患者活动区,我会上下午各做一组10分钟不到的hiit,每日步行6000-8000步。

我觉得在这里必须要坚持运动,但也不能让自己做得太激烈,浑身是汗也没办法洗澡,需要适可而止。

这里有一面巨大的玻璃幕墙,可以看到天空的一角,知道现在是白天还是夜晚,让身体感受昼夜节律,时间不只是一个数字上的意义。

02

病人自发当志愿者

老人孩子人生百态

世博源方舱的伙食完全免费,说实话真的不错,早餐必有牛奶,中晚餐两荤两素。

这个盒饭比普通便利店里的盒饭都要好,豌豆虾仁、梅干菜烧肉、番茄鱼片、豆干炒肉、大排……还有额外的牛奶、饼干、蛋糕时有供应。

早中晚餐的节奏差不多是7点、11点、17点。刚开始也有小混乱,盒饭一到护士台有人就直接冲上来拿,帮别人带一拎好几盒,后面的人怕拿不到就慌了。

我第一天吃饭连筷子都没有,用一次性纸杯挖着吃。后来秩序好了很多,有“志愿者”来推车分饭。

这些志愿者都是病患自发来做的,拉了一个群,在入院的时候医生也会问你是不是党员,如果是的话可以发挥带头作用等等。

倒推来看,我应该是3月中旬去菜市场买菜时被感染的。

买菜前一天我去朋友家吃饭,他们后来因为和我密接也进酒店隔离了14天,14连阴,所以基本确定了事发点是第二天的菜市场。

这个还原过程,是方舱里一个水产大哥给我分析的,那里有一大片床位都是卖菜、卖肉、卖水产的。

其实在瑞金北隔离时,我就感觉怎么有那么多菜场的哥们,他们是支撑这个社会刚需的人群,大量中招,手停口停对他们的生活冲击巨大。

世博源方舱里对男女床位有大致区分,有些人会用黄色垃圾袋绑在搁板柱子上进一步遮挡,也有夫妻一起隔离在这里的,可以要求相邻床位,护士一般会满足。

我有一位70多岁的病友,我俩当初是同一部救护车拉到瑞金北院,住进同病房,前几天一起转来世博源方舱。

他住在另一个区域,我去看望他。他给我们讲过去当通信兵的经历,讲摩尔斯密码、起床号熄灯号。

老人和分开隔离的老伴在方舱团聚了,但这里彻夜通明的环境对老年人实在不友好,他们为了安静选了偏在一角的床位,离卫生间差不多300米。我的床位离卫生间200米,半夜上个厕所来回一趟睡意全无。

我除了手机之外带了一个iPad用于工作,但环境噪音会让我有点焦虑。你不清楚自己的核酸结果,不清楚什么时候能出去,很难集中精神。

如果按照世博源方舱这个条件的话,你当然也可以带笔记本电脑来工作,床头有电源,场馆也有Wi-Fi,每天手机号码注册一下就能用,然后他们医护人员自己也建了一个Wi-Fi。

但是我看到别的方舱的视频,可能真的没有这样的条件,也好像没看到床位边上的电源。

我在这里能看到孩子们在各自床位上网课。据我见大多数孩子都是和大人一起来隔离的,孩子们之间也会玩在一起。

我进方舱的时候也没有想过会做这么多的文字记录,当时我抱着可能很快就能回去的希望。

后来意识到我在这里有很多的时间,就每天到处走,遇到好玩的事情就拍下来,看哪些人可以聊聊天,就变成了我微博上的这些记录。

这里每个人都会用手机看外面发生的事情,有些人手机外放得不响,还是能直接听到,但大家不太会相互讨论。更不会聊到个人,比如你对什么美剧感兴趣,喜欢看什么电影之类的。

每个人最关心的还是眼下,比如今天核酸什么时候做,自己上一次什么结果,因为只要能做核酸,就表示你有了出去的可能性。

03

也有人不想出去

临走时病友厚礼相赠

世博源方舱里基本的生活物资是不缺的,一进去会发给你脸盆、牙刷牙膏、塑料拖鞋等等。

其他必需品在护士台都能领到,比如卫生纸、乳胶手套、湿巾、洗手液,以及零食和瓶装水。

出院之前,新轮换来的这批部队医院医护人都特别好,讲话轻言细语,同她们讲好的事情也会记得。

但如果你需要外面的人帮你送东西进来,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里毕竟是传染病医院,内外物资的交换非常严格。

所以,做足充分准备很重要。像我之前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张进方舱准备物品清单(见文末),里面包括指甲刀、剃须刀、剪刀这些,都是能带进来的。

安检最主要是不允许你带打火机,尽管还是看到有人能在户外的通道里偷偷抽烟。

还有一个是我不确定他们会不会阻拦的,就是小的电热水壶,我看到有人在床位边用的。我不太确定床头的电源能不能承受功率,万一短路其实很危险。

不是每个病友都像我这样每时每刻都想离开方舱的,也有想一直阳一直待下去的人。

比如我见到有些人,做装修工的,本来就是在外面没有固定住所,随身带着被子铺盖,哪里干活睡哪里,你让他们现在出院,他们也没地方去的。

还有的人隔离进来之后,租的房子到期了,房东明确不给租了,你出去也买不到吃的,回老家你是红码也没交通工具,只能阳在这里等彻底解封,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倒是有位理发师,带着家伙来的,我看他是真不想走。最早是挨着床位巡回,见人就说理发可以找他,结果上门生意络绎不绝,一次20元。

我也不知道会不会交叉感染,但看见了会一门手艺的重要性。

如果要出院,你需要连续两次核酸结果阴性,每隔一天做一次核酸,也就是说你如果做出来有一次阳,要再连阴两次,这就是再等上四五天。

我在第10天时终于接到了可以出院的通知,在这里熬了10天鹰,总算熬出了头。

这时候有两种选择,一是回家继续居家隔离7天,前提是你家小区居委同意;第二种就是去定点的隔离酒店,继续熬。我们小区居委通情达理,允许我回家。

临走的时候,瑞金北的病友怕我出去之后买不到吃的,给了我一大包他在方舱囤的面包蛋糕,我厚着脸皮塞进行李箱。去护士台填表回来,床上又整整齐齐摆了好多。

但回家之路没有那么顺利,因为人手实在有限,一直没有车来接。我在世博源方舱就这样又多住了一天。

我观察到这里最近两天有明显变化,卫生间更干净了,盒饭的分量减少了——这其实是好事,因为我一个大男人吃完都会觉得很饱,胃口小的难免浪费,不如这样量小一点。

第二天终于有车出院了,临走前,我去护士台要了一只黄色的医疗废物袋。

这样的袋子,在方舱无处不在,展开能当作布帘,拧成一股能当绳子,过到顶上电线掉下来,也有人扎了几片袋子上去防止路过的人撞上。

我把这只医疗废物袋作为纪念品,折叠好放进了行李箱。

附:zhuyi整理的方舱准备物品清单

文、编辑/Cardi C

图片及部分文字来自受访者授权提供

u
ukpioneer
1 楼
千万别跟五毛讲道理,他们理解不了的反应就是骂街喷粪,这是这个物种的生物特征
a
aamamamia
2 楼
劳民伤财,做一场公仆很努力的秀,自我感动加上绑架民众一起自我陶醉
没啥毛病
3 楼
2020 中国创造口罩和新冠试剂经济。 2020中国创造方舱经济
D
DOD13
4 楼
疫情爆发后药店所有退烧药感冒药体温计都不允许销售,如果发烧必须报告,不报告不给检测也不给药
赵老爷
5 楼
六六这种旺财在别人倒霉的时候说顾大局,干爹的大你忍忍;轮到了她自己哭得比谁都凶
A
AMONIA
6 楼
方舱以外生活:没饭吃,靠皮下脂肪维持。
∵∴
7 楼
所以最终背后都是暖心的故事?
阿迹
8 楼
就是坐牢嘛!
菊花安倍
9 楼
闹剧
吕洞宾怕狗
10 楼
温饱都解决不了,换了个地方隔离,包子就颁给自己个金牌。金三胖岂不浑身挂满金牌了
赵老爷
11 楼
上海东海老年护理医院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约有1千9百张床位,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安老院之一。从3月初开始,院内陆续有老人、医护和护工感染新冠病毒。大批老人被怀疑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事件持续发酵。“有家属援引护工说, (死亡)数字可能是4百人到5百人。到底可不可信目前不可知。根据第二个说法,内部员工估计,有1百到2百人死亡。至于第三个说法,有家属在4月6日已经得到医院给殡仪馆的一张火化遗体的函,其实已经出现了阳性遗体的名字,家属的版本是打了马(赛克)的,大概是四行半。如果按照这个间隔判断,比较宽泛的说法就是30人到40人。”
赵老爷
12 楼
赵国的党媒有没有辟谣?
小聪明,大智慧
13 楼
不製造陽性,我們趙家人怎麽賺錢?
大风起
14 楼
这一层卫生间附近的通道是唯一能直接晒到太阳的地方,在床位区因为灯光的关系分不清昼夜,我每天会站在这里晒太阳合成点维生素D ` 不愧是韭菜~
二赖他哥
15 楼
所谓方疮医院,不过就是个集中营,打着医院的名义招摇撞骗
s
summerheater
16 楼
假新闻 国家花那么多钱建方仓 消耗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进行消杀隔离 难道你们说自愈就是自愈的了的?必须不是
g
gotballs
17 楼
: 晒不着太阳的成韭黄了,自以为身价高了许多
m
matrixyard
18 楼
嗯,原来是 “没药吃, 靠自生自灭”
吕德水
19 楼
国外的人不都是靠自身免疫吗
吕德水
20 楼
不是有一个方舱医院的歌吗,怎么唱来的?
媚眼瞟瞟
21 楼
跟感冒一样,吃药只能减轻症状,帮不了抵抗力。
C
Cup3
22 楼
放舱是隔离的,有说治病了吗? 中国哪种要可以治新冠?
兔斐
23 楼
当然是假新闻。国内媒体都在报道的当然假了。你说的真对,国内哪一家媒体发的不都是假新闻么?
w
wjb2009
24 楼
尼玛,这不就是宣扬轮子神功
真是太烦人
25 楼
l6楼,坐牢能治病,值。
尖头辣椒
26 楼
在习包子的一个屁的威力下,新冠病毒不治而愈了
h
heyuanzhi3
27 楼
从来就没有什么特效药,也不靠隔离和方舱,要战胜病毒性流感,全靠自身的免疫力。
E
Edmondon
28 楼
弄堂里的人素质就是差,一个盒饭也要抢,就怕吃不到
布左右
29 楼
1450詐騙蛆
E
EdwardsWilson
30 楼
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对中国真是不了解,却还能常常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地评论中国。 中国人不管被谁领导,只要有饭吃,能活下去。就一切太平无事。现在许多还有房有车,那就更美不胜收。 领导们走几部险棋算什么?老实说,走几年险棋都没问题,有整片整片的五毛韭菜在前面顶着做血肉长城。训练几个月,个个都能走正步。 中国人的事,鬼佬就会一天到晚不懂装懂地冒充算命先生骗稿费,瞎呼呼。 吐羊吐辛波! 美国都死了1000多万人了,我们还没饿死,就不错了。我们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r
rally
31 楼
就是阳人集中营,人多好办事,赵产党说到做到。
o
onlyfor2001
32 楼
 狗粮的两个凡是:1.凡是中国的都要喷,不喷不显示自己的博学与优越,干着刷盘子的活,操着联合国总统的心。2.凡是欧美国的都要跪舔,不舔何以沐浴主人的雨露圣恩。卑微的成长经历注定了畸形的价值观念和狭隘的视野。狗粮的意义,转嫁欧美国的矛盾,誓做三等公民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