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一个亚洲小孩进学区 逼走1.5个白人小孩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12月19日 16点27分 PT
  返回列表
68983 阅读
65 评论
北美留学生观察

最近,由普林斯顿大学完成的研究表明了一个现象:

在美国的经济发达地区,随着更多亚裔孩子进入学校,白人父母会给孩子转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小孩“卷不过”。这项研究由普林斯顿大学教授Leah Platt Boustan带头,整理分析了从2000-2016年加州某地郊区的人口迁移模式。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够证实的关联:

当亚洲家庭搬到某个社区时,白人家庭不仅会转校,还会全家搬离社区。平均下来,每一名亚洲学生进入学区,就会有1.5名白人小孩搬走。

亚洲学生的平均教育成绩表现更好,可能是这种迁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

该研究覆盖了当地的特许学校(排名靠前、教学质量高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通过比对排除了种族偏好和房价影响。数据表明,教育竞争或许才是这些白人家庭搬离的主要原因。

012017年,安贾利·恩杰蒂(Anjali Enjeti)在一篇发表于Pacific Standard的文章中,同样描述了白人家庭是如何从亚裔的教育竞争中离开的。那年,她从佐治亚州约翰斯克里克公立幼儿园园长手中接过孩子的入学表格时,园长说:

“这里和十年前相比,变化很大。”起初,她不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在接下来10年间,她看着大量白人家庭从约翰斯克里克搬走,有些人甚至只是搬到了隔壁县。当被问到为什么搬家的时候,这些白人家庭会做出这些回答:

“我家孩子擅长数学,可是这里数学好的学生太多了,这会影响她的自尊。”“亚洲父母通常为孩子安排课后辅导班,这对那些不参加辅导的学生来说不公平。”“高中竞争太激烈了,我的孩子卷不过他的亚裔同学。”

10年间,当地小学的白人学生数量从397锐减到195,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从 55% 锐减至 23%。在当地的初中、高中,同样的事情正在发生。

2022 年,塔夫茨大学社会学家娜塔莎·瓦里库(Natasha Warikoo)出版了《Race at the Top》,描述了美国东海岸一个富裕社区高中生之间激烈的学术竞争。她采访过的一些白人家长对当地学校的氛围表示担忧,并担心自己的孩子难以跟上亚裔同学的步伐。但恩杰蒂指出,白人将自己的搬迁错误地归咎于亚裔带来的压力,却看不到背后更复杂的教育资源竞争:飞涨的大学费用、助学金和奖学金的激烈争夺、对标准化考试成绩的过度重视、对 STEM 的执着,以及大学理事会、管理学术能力测试和先修分班考试的组织。学校的课程和评分标准是由当地白人管理者制定,居民却只看到了充分利用课程的亚裔学生,这是不公平的。恩杰蒂认为,白人对亚裔教育方式有着一种错误的刻板印象,媒体报道亚裔“虎妈”,将亚裔描述为只关心考试成绩的“学习机器”。更追求自主性和多样化发展的白人家庭,更倾向于排斥这种竞争。想逃离竞争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家长。

02在今年8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田子耀 (Ziyao Tian)对美国的不同家庭进行消费调查时发现,在K-12教育支出方面,亚裔家庭不仅总体教育支出超过白人家庭,而且更有可能将支出用于校外辅导。相比之下,白人家庭在体育和文化活动(如参观公园、音乐会和博物馆)上的花费超过亚裔。 研究表明,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中,不同族裔的教育花销差距最大。在本文开头由普林斯顿大学布斯顿带头的研究中,在加州郊区,拥有研究生学位的亚裔父母在子女辅导上的花费,比拥有同等学历的白人父母多 22%;

在受过高中或以下教育的父母中,亚裔在辅导上的花费多出6%。随着学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孩子们对补习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2021年的一项研究指出,从1997年到2016年,美国的私人补习中心数量增长了2倍以上,补习机构集中在大多数居民受过高等教育、高收入的城镇,也更倾向于开在移民和亚裔居民比例较高的地区。也就是说,面对学术竞争,不仅孩子们的课业压力变得更重,家长的资金压力也随之加剧。

但是,

一路卷上来的亚裔孩子,在大学录取阶段可能会遭遇挫折。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显示,为了得到同一所学校的青睐,亚裔需要在SAT考试中比非裔多450分,比白人多140分。纽约时报的亚裔作者JAY CASPIAN KANG在文章中指出,在过去三年间,美国各地的大学都放弃了标化考试要求,转而采取更综合的考量方式。作者犀利地发问:如果白人学生占据成绩排名的顶端,这样的变化还会发生吗?

在美国,亚裔高中生和白人高中生在标化考试中的成绩差距一直在扩大。2018年,亚裔学生的SAT成绩平均比白人学生高100分。仅仅三年后的2021年,这一差距就扩大了25%以上,达到了127分。许多取消SAT考试要求的大学都表示,这是为了实现多样性和公平,并且不再强调标化的学习竞争。越来越综合的录取方式毫无疑问是必要的。为了建设更优秀的大学和高中,学校必须真正接纳所有种族和不同背景的孩子。既然这样,亚裔孩子们的卷,还要继续吗?

03每个族裔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长道路和人生选择,背后是他们的家庭和文化影响。

人生选择不分高下,教育方式也没有对错之分,每个家庭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托举孩子。对于那些在青少年时期通过补习班来提高课业水平、全力追求标化成绩的家长来说,会自然地将同样的学习方法传递给孩子。而对于依靠学术以外的道路进入藤校的低迷,他们会让孩子尝试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拥有体育等学习之外的成就。这是另一种方式。

无论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族裔如何,在这个时代,他们都要面临竞争激烈的现状。在纪录片《Try Harder!》中,一位教师对学生们说,90年代,在高中荣誉课程拿到综合评价B就能去UC Berkeley,现在已经不行了。我们既要客观看待孩子在升学过程中面对的竞争,和他们选择的不同竞争策略,也要在竞争中尽可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孩子。

美国作者爱德华·休姆斯(Edward Humes)在《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书中讲述了一群高中生爬藤的故事。惠特尼中学(Whitney High School)的拉拉队长、高材生科莎,一天时间被活动和课程填得满满当当:

5小时的AP课程、2小时的拉拉队表演练习、1小时历史课助教工作、学生会工作、参与毕业舞会策划、模拟联合国活动、放学和周末在补习班教课,其他时间用来完成大学申请表单、文书,准备面试。她还参加了“加州高中小姐”的选拔。科莎早上6点起床,每晚都学习到深夜,经常花上四五个小时完成功课,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

学校附近的星巴克常常挤满学生,学生甚至不得不喝上几杯拿铁来撑过一天。书中第一章的标题,就是爬藤高中生的写照:“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的GPA。”

“熬夜”对于这些学霸高中生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说到底,爬藤的目标是为了让孩子进入精英大学,进而拥有体面的收入和工作,但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在《Try Harder!》中同样呈现了数位落榜的学生和她们面临的精神压力。爬藤失利的学生在目标无法实现之后往往会陷入迷茫,甚至对自身的能力甚至自尊产生怀疑。与其在内卷中随波逐流,不如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对于亚裔小孩来说,爬藤之路注定是辛苦而漫长的。在平权法案已经废除的当下,亚裔申请名校的道路上少了一些障碍,也多了一些不确定性。

如何面对这样的变化,在身份认同和融入主流社会之间取得平衡,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项长期的课题。越来越内卷的爬藤竞赛,也倒逼更多家庭去反思:

为了孩子的幸福,究竟如何规划学业道路才是最好的选择?

是追求最优的个人发展,还是优先谋求学术成就,又或者是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

p
ppplu
1 楼
这么赤裸裸的涉及种族对立与仇恨的文章。 我草泥马的普林斯顿大学。
a
azkaban
2 楼
别自作多情了。人家说的是亚裔,老印人数更多,韩国人也不少,都很能拼。
真主阿拉
3 楼
白豬真垃圾!
l
leon883089
4 楼
14亿人一张选票没有,40年从最穷的国家之一冲到实际购买力世界第一,害得有选票的漂亮国天天做噩梦,有选票的漂亮国选出两个失智的俩老头,蛙岛更可笑,选出一群忘祖的畜生。 [1评]
f
fengfengloup
5 楼
感觉现在就是出台新的排华法案的前夜。 [1评]
风流居士
6 楼
比不起亚洲孩子的学习能力就开始妖魔化亚洲父母把孩子当学习机器。典型的白皮。打不过中国人乒乓球就说乒乓球太小。把乒乓球改大。反正都是别人错
加州老流氓
7 楼
要么取消移民、要么驱逐华裔、实在不济就开始“动手”,少整这东一句西一句的!
r
rmnp
8 楼
你的优秀伤害了我的小心灵。 亚裔比他优秀,他搬走;非裔比他鲁莽,他搬走。 你猜谁有种族歧视? [1评]
加州老流氓
9 楼
我们北美绿帽男齐声呐喊:那不是中共不顾海外华人的安危与世界为敌造成的吗?
铗归来
10 楼
亚裔华人多是靠读书来美国生活工作的, 他们在国内就是佼佼者, 华人小孩能读书, 不过是遗传, 和简单的喜欢读书的家庭氛围的结果。 [1评]
加州老流氓
11 楼
他的女人喜欢黑人的大鸡巴,他给黑人每年三十万奖学金和三个女人玩。
加州老流氓
12 楼
错!中国女人来美国一半是卖逼的一半是掰屄换绿卡的!真正留学的极少。
d
dingding6
13 楼
这是赤裸裸的为歧视逼害华人而做的借口。
毒箭
14 楼
亚洲鲤鱼
q
qrafzv
15 楼
亚裔的主要敌人是白左。
p
pickyone
16 楼
肆无忌惮的歧视啊。 有学者敢做这种报告吗: 社区每迁入一户黑人,社区的犯罪率增加多少。社区学校的林霸率增加多少。孩子成绩下降多少。零元购增加多少。迁出去的中产有多少。。。。。
王师南下
17 楼
既然来了美国就得忍受美国的缺点,受不了就回国。有什么好抱怨的
j
jxxy1234
18 楼
研究报告作者又是黄皮狗
对不起我是警察
19 楼
第一那是靠人多,人均还没到世界平均水平呢!🤣
G
Gerrard1982
20 楼
反华黄右们继续舔你们的白人主子!
s
stevecq
21 楼
鬼佬移民南极吧
B
Brigade
22 楼
傻-B研究。美国很多社区是白人退休之后没有足够的年轻白人进来才导致白人减少。
意见没
23 楼
tnnd台湾靠什么?靠的是当初从大陆抢去的财富与人才!这些“红利”都耗尽后,台湾又有什么发展?!🙄 [1评]
别坐海鹞式
24 楼
真事,我家小孩同学就是在加州被中国印度小孩卷不过,跑了的。w好笑的是,你来这边还不是被我家小孩卷。
炅龙
25 楼
美国的希望在STEM,亚裔卷在了这根本上了。所以美国的好大学去标化。不管咋弄亚裔即使被歧视按比例还是出人材。走线去美国的第一代肯定拼不过坐飞机去的。亚洲文化传统赋予他们将希望转移到下一代,走线愈多,20-30年后学校愈卷。美国重新伟大的希望在走线。哈哈!
w
weitoke
26 楼
亚裔能够移民来美国的本来就都是精英,没有大学本科毕业以上的水平根本来不了美国。可以说亚裔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本来就远远高于美国平均值。这样的父母教育下的小孩当然非常优秀。
别坐海鹞式
27 楼
话虽这么说,但是黑人能随便迁入么?亚裔也是依靠经济能力。
对不起我是警察
28 楼
可没抢,都是自愿去的。跟今天润走的资本一样🤣
大地阳光
29 楼
忘恩负义! 中国的高速发展始于1949年。 没有前面三十年的基础,后面四十年跟印度差不多。
沙发
30 楼
亚洲父母通常为孩子安排课后辅导班,这对那些不参加辅导的学生来说不公平。哈哈,我也这么认为,姚明打NBA就是因为他长得高,其实弹跳还不如我。NBA就是典型大个子歧视小个子的运动
耳大叶
31 楼
考试能比国内的学生考试能力强吗?创新大奖能不能拿几个?
南方兔儿爷
32 楼
“我家孩子擅长数学,可是这里数学好的学生太多了,这会影响她的自尊。”那我觉得这样的家长心理有问题,凭啥你家孩子的自尊来自其他孩子的表现?不是美国文化提倡接收各种各样不同的自己吗?包括肥胖变性疾病生理缺陷等等,什么时候不优秀也影响自尊了?太双标了吧😄 [1评]
一元假操
33 楼
那一个黑人进白人社区逼走多少个, 瞎jiaba写
南方兔儿爷
34 楼
物竞天择,优秀的基因和发展从来不是选出来的。
R
RM
35 楼
白皮卷不过就会动枪放火了,这是传统
傲娇滴滴
36 楼
“我家孩子擅长数学,可是这里数学好的学生太多了,这会影响她的自尊。”那我觉得这样的家长心理有问题,凭啥你家孩子的自尊来自其他孩子的表现?不是美国文化提倡接收各种各样不同的自己吗?包括肥胖变性疾病生理缺陷等等,什么时候不优秀也影响自尊了?太双标了吧😄 ------------------ 我家孩子学了一运动项目,因为表现不错,被教练推荐去了更高级别的培训班。新教练测试后说我愿意收他为学生,但在这个班上你家孩子将会是水平最低的那个,会极大的打击他的自尊心,你还愿意让他来吗? 所以我感觉白人非常在意这个自尊心的维护。 这也能解释为啥很多白人心里很脆弱,很多遭受社会毒打后就变态了
风流居士
37 楼
基本上亚洲人学了白人那套,都是自尊心脆弱。台湾香港南韩日本,都一个鸟样。
意见没
38 楼
所以对你们这种无耻之徒只有灭绝!🙄
匿名2018
39 楼
白人学霸多得去了,就是接受不了亚洲人比他们强
m
melaleuca
40 楼
很多同胞在国外生活几十年,对外界跟社会上发生难过的事情漠不关心。只知道生活在自己的那点小圈子里,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从来不关心政治跟选举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在西方社会,你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得到别人的重视,一次不行就二次,二次不行就三次。。。佛州从禁止中国人买房子开始就已经开启了又一次种族区别对待,这给其他的政客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这种苗头必须要强烈的反对跟制止。我们华人走到哪里就是不团结,这一点还不如印度。
g
givetome
41 楼
印度人?
m
mrp
42 楼
黄祸!
屡教不改
43 楼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极左实际有种族歧视的本质。这是用wokeness歧视和打压亚裔。不找自己的问题却怪别人太努力。我不提倡亚裔家长一根筋逼小孩上很多课外班,但是也不能制造这种歧视的偏见。歧视极左的东西和极右一样伤害少数民族,特别是努力成功的少数民族。
屡教不改
44 楼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也认识很多一代移民就是南方农村的在美国开餐馆,但是一样重视教育让小孩读大学。其实很多极左的elitist是担心亚裔冲击他们金字塔尖的地位,不管是用福利让黑人和西裔满足于在社会底层,还是矛头指向亚裔的成功,都是担心其他族裔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f
fawkes
45 楼
这个国家早晚法西斯化
m
mckever
46 楼
没啥嫉妒的。白人小孩小时候注重社交的把该把的妹也把了,该草的逼也操了。留下成绩优异的亚洲小孩在风中凌乱。要成绩就就要付出社交的代价,要社交就要付出成绩的代价。又能社交又能学习的只有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