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调查揭TikTok演算法如何让真实世界鸡犬不宁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9月23日 17点56分 PT
  返回列表
72111 阅读
30 评论
BBC

BBC电视三台(BBC Three)一项调查发现,抖音国际版TikTok在网络上掀起的一些狂热现象助长了现实世界中的反社会行为。

一些前雇员表示,因这家社交媒体应用企业惧怕业务增长放慢,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BBC透过采访前员工、应用程序用户,配合分析更广泛的社交媒体数据,印证了此类狂热现象的存在——TikTok对某些话题的参与度过高。这些狂热现象继而导致日常生活中的混乱和无序。

BBC调查发现,TikTok的演算法与设计,意味着用户会收看到平常他们不会被推荐的视频,而这些视频通常会激励他们在制作自己的视频发布到平台上时,做出一些异常行为。

TikTok此前会与一些无序事件划清界线——例如上月有人威胁洗劫伦敦牛津街(Oxford Street, London)一事。政客将事件归咎于这款用户数以十亿计的应用程序之上。

然而,BBC找出了四例发生在最近几个月,TikTok上的过度参与与有害行为有关的事件:

美国爱达荷州(Idaho)一起谋杀案在网上受到热烈追捧,而最终导致无辜人员被诬告英国兰开夏郡(Lancashire)警察调查女子尼古拉·布勒(Nicola Bulley)失踪案件时遭到干预涉及破坏他人财产的校园抗议在英国扩散给法国骚乱煽风点火,事态以不寻常强度扩散,并波及出乎意料的地点

一些TikTok前雇员将这种狂热比喻为“野火”,形容它们“危险”,尤其是当这款应用的受众很可能是易受影响的年轻人。

一名TikTok发言人告诉BBC,其演算法“在安全至上的前提下将不同社群聚集起来”。该公司称其透过推荐不同类型内容来阻断重复的模式,移除“有害的错误信息”,并拉低含有未经核实信息视频的覆盖率。

2022年11月——美国爱达荷谋杀案

直到去年11月为止,爱达荷州莫斯科(Moscow, Idaho)这地方我闻所未闻。当时我的TikTok信息流开始被四名学生被杀的细节洗版——四人在睡房遇害,两名生还室友还在熟睡——当时媒体还没广泛报道案件。

关于谁是杀人凶手的揣测在TikTok上流传,且毫无证据支持。TikTok用户对此如痴如醉。我能找到关于这起案件的视频,从2022年11月到今年8月间,累计收看次数高达20亿。相比之下,YouTube上只有8万人次浏览。

一些前员工表示,这是TikTok设计的产品之一。用户多数透过其“给您推荐”(For You)页面来收看内容,那是由演算法挑选的短视频信息流,旨在吸引用户。

图像加注文字,有关美国爱达荷四名学生遭杀害的视频吸引超过20亿人次收看,传遍世界各地。

当你在TikTok上发表视频,TikTok认为谁会对这有兴趣,便会出现在那些用户的信息流中,而不像别的社交媒体网络般只会向你的友人或关注者推送。

视乎用户如何与该视频互动,演算法或会决定向额外数百万用户推送,其速度与规模似乎大于其他社媒平台。这些前雇员还说,当大多数社媒用户倾向于只消费内容时,TikTok用户更有可能制作并发表自己的视频。

据《Tiktok热潮》(TikTok Boom: China's Dynamite App and the Superpower Race for Social Media)一书作者克里斯·斯托克尔—沃克(Chris Stokel-Walker)在书中披露的一份2021年内部文件所显示,用户参与程度是TikTok的“头号任务”。他告诉BBC,该公司想要用户“积极投入”到应用程序中去。

但对于像杰克·肖沃尔特(Jack Showalter)一样的人来说,这可能很可怕。他被一些TikTok制片人(TikTokkers)称为“连帽衫客”(hoodie guy),并遭诬陷与爱达荷谋杀案有关。他的姊妹谴责其家人所遭受的恐吓与骚扰。她说:“网络侦探(internet sleuth)视频制造出许许多多的受害者。”

TikTokker奥利维亚(Olivia)不光被这千里之外的戏码深深吸引,她甚至还坐了六个小时的飞机到现场拍摄了一个星期。至少一条她所制作的视频获得2000万人次收看。

奥利维亚对我说:“我觉得到很有必要去现场,挖掘答案,看看我能不能帮上忙。”

图像加注文字,爱达荷谋杀案成为热话之际,TikTokker奥利维亚(Olivia)花六个小时飞往当地拍片一个星期。

作为一位已经发表过多条跟真实罪案有关的视频,已有相当经验的内容创作者,奥利维亚也承认,当她到案发现场时,TikTok上的内容“效果更好”。

奥利维亚没有明确对任何人提出不实指控,但她称自己有别于传统新闻媒体,能发表未经证实的争议性指控。她说:“我就有这样做的能力。”

奥利维亚说,TikTok上像爱达荷谋杀案这样的话题有着很高水平的参与度,这鼓励用户去创作视频。“TikTok上一条视频可以被播放几百万次,相比之下,要是我发同一条视频到Instagram上,它最多会有200人收看。这都拜TikTok的演算法所赐。”

12月,布莱恩·科伯格(Bryan Kohberger)——一位从未被任何网络侦探所点名的人物——被警察拘捕,随后被起诉谋杀罪名。

2023年1月——英国尼古拉·布勒失踪案

奥利维亚尚且是一位经验老到的社媒视频创作者,但网络狂潮还会把一些似乎从未发表此类内容的人牵扯进来——他们会收获庞大的浏览量。

当45岁的尼古拉·布勒(Nicola Bulley)在兰开夏郡的小村庄怀尔河畔圣迈克尔(St Michael's on Wyre, Lancashire)失踪时,谜团彻底占据了TikTok,让许多人着迷,希瑟(Heather)便是其一。

图像加注文字,警察不满社媒对尼古拉·布勒(Nicola Bulley)失踪案排山倒海的关注妨碍搜索工作。

希瑟告诉我:“当你看完一条又一条视频,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话题,你很容易会想:我也能掺合进去吧。多我一个不多。”

她发表了一条视频,当中错误地暗示尼古拉的闺蜜艾玛·怀特(Emma White)曾经装扮成这位失踪的好友。据希瑟所称,视频在72小时内收获了360万观看人次。

在失踪的首三个星期内,我发现带有尼古拉·布勒名字标签的视频在TikTok上被收看了2.7亿次。相比之下,我能在其他主要社媒平台上找到的视频,其收看数字远低于此。

主流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也被诟病,但在TikTok上,越是指名道姓的错误信息传播得越快。

BBC记者读过希瑟从TikTok收到的电邮,当中鼓励她在自己的猜测被疯传之后继续发布,并表扬她的帖文很成功。

她说这样的关注让她有“被赋能”和“被赋予资格”的感觉,而这足以改变人的行为。

图像加注文字,希瑟(Heather)称后悔掺和TikTok上有关尼古拉·布勒失踪的网络狂潮。

如今她说后悔参与了这场狂潮,且已经把视频全数删除。

希瑟从未到过失踪事件现场,但有别的TikTokkers到过。警察曾批评公众拍摄社媒视频干预了调查,后来更颁布了解散令,授权警员从现场驱散人群,以防范反社会行为。

尼古拉·布勒的遗体在2月17日在距离她失踪位置不远处的河流中被发现,死因调查裁定她死于意外遇溺。

一名TikTok发言人对BBC称,用户“很自然地”更关注“全国性话题时刻,而24小时新闻报道加剧了这种情况”。他们还指出BBC也在TikTok上发表了许多此类新闻。

2003年2月与6月——示威与骚乱

发生在英国学校与法国街头的多起事件展示了TikTok能如何让暴力事件升级,并从一处地方蔓延到另一处地方。

2023年2月,一场有关英格兰默西赛德郡(Merseyside)雷恩福德高中(Rainford High School)检查女生裙子长度的抗议被放上TikTok。三天之内,超过60家学校的学生也举行抗议并拍摄视频,一星期后,超过100家学校的学生牵涉其中。

当中不乏情况失控的例子:窗户被砸,树木被纵火焚烧,教师被殴打。

图像加注文字,一些视频显示,部分发生在英国学校的抗议事件需召唤警察到场处理。

前TikTok管理员(moderator)杰思敏(Jasmine)说:“我感觉TikTok如今让人做的是,把一家学校里爆红的一件事情拿出来,传到比方说整个地区,然后让它变成一场比赛,看谁能超越其他学校,把事情弄得更极端。”

据TikTok所称,多数视频展示学生参加和平抗议——但我所接触到的老师和学生对所有视频的积累效应忧心不已。

学校抗议期间,我决定要利用卧底账户来看看TikTok的演算法都会推荐哪些类型的内容。我假装户主是一位15岁男孩,他的嗜好很典型,比方说,足球。

在给推荐了一些关于足球和电玩的视频后,系统向我展示的第四段视频来自25岁网红阿德里安·马尔科瓦克(Adrian Markovac)。在宣扬自我改进之余,他还有一些视频鼓励反叛校规,诸如校服、功课和问准上厕所,还有给老师们起冒犯性外号。

在视频下留言的包括一些英国青少年,他们说在跟从马尔科瓦克的建议之后,遭学校停学,甚至被驱逐出校。

马尔科瓦克在接受BBC采访时说,他鼓励年青人“反叛荒谬的规则”,但他又说不能让他替一小撮观众的差劲决定负责。

学校抗议浪潮发生几个月后,17岁少年纳赫勒·M(Nahel M)之死引发的骚乱,从巴黎扩散至法国各地。他被警员枪杀,而警员其后被起诉杀人罪。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将骚动同时归咎于TikTok和Snapchat。

图像加注文字,在巴黎市郊維里—沙蒂永镇(Viry-Châtillon),市民拍下了骚乱与破坏的情况。

然而,这到底是TikTok网络狂潮再次作祟,还是法国总统在推卸责任?

纳赫勒之死所带来的不公不义情绪,意味着骚乱的开端不存在社媒的影响。

但我从TikTok上看到这起事件所受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平台。我所看到在Snapchat上提及纳赫勒的公开视频共有16.77万人次收看(这并不包括那些可能在私人聊天室内流传的视频);在TikTok上,用上此标签的公开视频累计有8.5亿人次收看。

在其中一处市镇——位于巴黎外围的維里—沙蒂永(Viry-Châtillon)——一些视频可见一辆巴士在焚烧,报摊遭抢掠。镇长让—马里·维兰(Jean-Marie Vilain)说,这座城镇甚少有人抗议。

但让他觉得“难以置信和戏剧性”的是,骚乱扩散至“各省、各市、各与世无争的小镇”——远至普罗旺斯(Provence)和瓜德罗普岛(Guadeloupe;位于加勒比海的海外省)。

图像加注文字,維里—沙蒂永镇镇长让—马里·维兰(Jean-Marie Vilain)认为,TikTok让骚乱升级,并扩散至从未遭乱事波及的地方。

维兰镇长对我说:“很不幸,骚乱爆发后,TikTok成为了一件工具,用来显示:看这里,我能干成这样,你能干得更出彩吗?”他的说法得到我从TikTok上所找到的视频的支持。随着骚乱持续,视频内容越趋极端。

维兰还说,透过跟示威者交谈所得悉,对于某些人来说,在TikTok上看到破坏行为被广传“已成常态”。我给分享这项内容的TikTok用户发信息,他们也有同样的说法。

“它扩充得太快了”

数名美国和英国的TikTok前雇员告诉BBC,对于这家社媒企业来说,限制这类有害内容狂潮并非其首要任务,因为这可能拖慢应用程序的快速增长。

其中一位——我们姑且称为卢卡斯(Lucas)——曾在该公司数据战略与分析部门工作。他说TikTok这应用并未准备好,去超越只有舞蹈热潮的应用程序。

他说:“它扩充得太快了,他们不可能跟上或者猜测这款应用的每一步发展方向。”

“但在危险内容方面,起码我没听说过他们尝试主动防范内容发酵。整体而言,他们不想这样做。他们不想挡住让娱乐内容在平台上迅速增长的路。”

TikTok告诉BBC,他们有超过4万名“安全专业人员”,利用科技来管理内容,而“绝大多数”含有有害虚假信息的视频从未有人收看。

发言人称:“安全至上不仅是正确的做法,也具有商业意义。”

该公司还称,它与学术界、执法单位和其他专家合作,以改善其流程。

楼主
1 楼
屙屎唔出赖地硬
春风路江少
2 楼
BBC知名Russell Brand多起性侵也是爱看看Tiktok的错
o
oldoldcandy
3 楼
哈..哈..."推特(twitter)"呢?危害豈不更大?.....
沙拉维
4 楼
抖音的确该有年龄限制,没有是非判断能力的人会被误导。
灯塔路
5 楼
从不看抖音和任何短视频 [1评]
n
neophoenix
6 楼
抖音就是鼓励孩子,只要脑洞开,找对个性片段,包括自残,不需要任何积累就能成名,成功,出现成千上万模仿者,就是混沌的宣传机器,稍微有点脑子的就能看出来,还需要到现在才来总结
知名入土
7 楼
TikTok的兴起让传统西媒不能像过去一样把握话语权,随心所欲地造谣撒谎了。呵呵。
雁过留言机
8 楼
: 你小心监狱长用电棍捅你的屁眼儿
千奇百怪党
9 楼
有人关注但影响社会安定的,你不能推送。多少熟悉的论调。西方常常批评中国的,不就是这个吗?专制独裁,没有新闻自由。发生在不同地域,论调就变了。
日月之行
10 楼
抖音打破西方靠着文化渗透控制世界的步子了
灯塔路
11 楼
但是 极力支持和鼓励西方耗材使用TikTok 了解更真实和更广阔的世界
a
anywho
12 楼
BBC=Bullshit
心缘
13 楼
英语霸权要保不住了,急了 赶紧打压tiktok,谁叫着是中国人的母公司呢(虽然单独运营了) facebook x这些就没事儿 人家是昂撒掌控的呢
测试有效
14 楼
哪个媒体更容易制造社会混乱: a. BBC b. tiktok
w
ws1984
15 楼
都tm泰晤士河里混,就被出来BB,sx玩意。
我有柳岩爱的J8
16 楼
别吹你妈的屄了。tiktok有个狗屁算法!这个破app就是靠欺骗用户用多个手机注册僵尸账户,用投资人的钱补贴用户看视频才骗到短期的用户和流量。还大言不惭地说算法,呵呵。 一旦投资者没钱可烧,立刻让它现出原形。
t
tinyL
17 楼
BBC的蛋糕被偷走了……
我要干冰冰
18 楼
Youtube 和Facebook算法让世界鸡犬不宁几十年了
文强
19 楼
可以收购tiktok了么
z
zrlsy
20 楼
枪杀了那么多人,怎么大家还在生产枪?
x
xiaoss188g
21 楼
个人认为美国应该带领世界各国禁止TikTok
尧舜禹
22 楼
说穿了就是TikTok太火了,BBC坐不住了就开始污蔑抹黑
g
gugu911
23 楼
按这个逻辑,bbc等各大媒体都一样对待才是
看疯狗吵架
24 楼
看看世界被这帮媒体搞的多闹腾,本身就是一帮鸡犬,又谈何安宁~
G
Griller
25 楼
英国应该是世界上最没有credit的地区,LOL。当地的伪善文化真的很有意思,这篇假新闻里的话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伪善的劣化。btw,欧洲和英国打交道比较多,从历史上就了解当地的伪善文化。只是华人还需要一个阶段,多接触伪善文化就知道如何打交道了。 这几十年里,主要英国当地文化和社会比较落后。当地人没有受过太好的教育,很容易被当地的伪善文化洗脑,受欺诈。如果了解历史,就能了解伪善欺诈文化和掠夺式思考的发源地,英国了。在英国传给美国的伪善欺诈文化,当地的这种劣质文化成为了欺诈,偷盗和抢夺的通行证,伪善文化里让这些少了很多道德负担。不仅中国会是受害者,世界很多国家也是,非洲有些都开始醒悟了。。。被英国伪善文化影响的美国的劣质精英认为伪善欺诈掠夺文化竟然是对美国好的 而不认为这其实是美国近年来堕落的主因。而他们就是问题本身。这真的让人愤怒。美国并不是英国的殖民地,而被一个堕落的文化影响只会带来邪恶。即使再艰难华人也该向往真善和自由。改变当地劣质的伪善欺诈掠夺文化。这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p
paodan888
26 楼
揭秘BBC如何让世界鸡犬不宁。
c
clfg
27 楼
你说的很像美式教育
无视生非
28 楼
自己造谣就不调查了呵呵
M
Mattin
29 楼
逼逼塞有感覺了?造謠是西媒的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