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那年我在伊顿上学,从爷爷那儿继承了个印章戒指,戴上觉得特牛。后来上大学,第一次约姑娘,她瞅见戒指乐得不行,我当场就蔫了,穿上衣服就溜了。从此那戒指就进了抽屉,真是令家族蒙羞。”
一位39岁的设计师在instagram上,这样回忆自己人生的离奇遭遇。
让他尴尬的印章戒指,曾是古代权贵的身份象征。
其上刻有家族徽章或个人印记,常用于火漆密封文件,在西方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象征意义。但到了20世纪,人类集体进入宪政时代,它却成了一种落伍的价值观与审美的符号,以至于引人发笑。
在2021年电影《沙丘》中的开头,雷托·厄崔迪演示了印章戒指的使用方式
不过这位设计师真是没赶上好时候。
因为这种他小时候代表着性缩力的老派首饰,是现在欧美Z世代最爱的首饰。
印章戒指回来了:Z 世代推动需求增长
“5年前卖印章戒指,一年撑死也就卖出去十个。现在可好,每月40多个往外卖,而且好多都是年轻回头客,他们老是喝大了把戒指给搞丢了。”
开业于1849年的伦敦老字号珠宝店Hancocks的说法,也得到了google点评的佐证:这两年他们店与印章戒指有关的评价数量是之前的数倍。
印章戒指的谷歌趋势
在社交媒体上,印章戒指已经成为了Z世代潮人们造型的必备单品,无论什么样的穿搭都要戴上它。一些珠宝品牌也为年轻消费者提供了定制可能,让他们可以自己设计家徽。
狂热的爱好者甚至将其赋予意义,将这种戒指称之为成年时最该得到的第一件礼物。因为他们认为这枚戒指有神力,具体体现在被老板骂到低头的时候,看看这枚刻有印记的戒指,会让你重新知道自己是谁,进而恢复自信。
“虽然你爸妈没有印记戒指给你继承,但你可以给你孩子做一个,它将会是一个大家族的传家宝。”在油管上,一位推销的印记戒指的KOL如是说。
随着流行趋势的发展,这款单品的意义变得愈加玄妙,甚至在互联网上流传着‘佩戴印章戒指的人在床上表现更好’的说法。
流行文化自然是印章戒指翻红的主要推手。
数据显示,从《继承之战》到《一天》再到《索尔特本庄园》每一次老钱元素的影视作品上映,都会推高印章戒指的检索热度。
按时尚风格归类,印章戒指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老钱风”、“静奢风”一整套怀旧时尚中的一个组成元素。
WWD在《Why Younger Shoppers Are Turning to Heritage Jewelry Like Signet Rings and Tennis Bracelets》则总结:Z世代之所以会爱上以印章戒指为代表的复古首饰,是因为它们更经典,泛用性也更强。
哦对!《低俗小说》里也有印章戒指
“时尚通常是丑陋的一种形式,所以受不了的人才会每六个月把它修改一下。”
王尔德的名言总让人们觉得快速整活就是时尚的天然属性。但这两年,时尚更新节奏似乎停滞了——想想吧,2017-2019年球鞋文化盛行的时候,几个大品牌恨不得俩月就要推出一款新概念产品。现在呢?那些过去的理财球鞋二手店都不要了,大批贩子只会回收更具保值属性的奢侈品。
而在更广大的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拥抱基本款、经典款..等带有复古风格时尚,他们都有着跟印章戒指一样的强属性——经典、泛用性强的说法翻译过来就是,大家都追求一次消费,多次使用,这跟过去追逐新品的时尚消费观大为不同。
在老钱风体系盛行的当下,这类审美总会被人抨击。
时尚先锋会批评往回看是一种灵感枯竭的表现,批评追逐者这种穿搭毫无技术含量,全靠高级材质和简约版型和利落剪裁撑着实属无聊。
批评很容易,理解它的由来却很难。要时尚从不只是功能和审美的概念,它是时代最外化的表现。
估计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Z世代会在经济不那么昂扬的时候,会爱上这种代表“权和钱”的审美观。但恰恰是越处在文化焦虑时期的人,便越喜欢怀旧:
对于身处AI变革、国家动荡节点的人来说,选择那些代表着“更稳定、更美好”的文化符号是一种向往的表达,也是给自己的一针镇痛剂。
“研究表明,生活在不平等地区的人们在网上搜索奢侈品的次数更高,在阶级跃升变得艰难的时候,人们会利用时尚趋势来为自己提供一种自尊感、认同感和融入感。”时尚心理学家@Shakaila Forbes-Bell在自己的设计平台上这样说到。
在复古消费浪潮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最抽象事件莫过于之前美国闹特欢的贵族头衔事件了,有美国人花50多美元买天子的头衔...
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些学者提出了要建立一个“siggie”指数(印章戒指指数)来评价经济的繁荣度,甚至有人开始指出,消费与审美的复古意味着现状的糟糕。
这有一定道理。二战后失去国际霸主地位的英国,本土大众文化陷入了帝国怀旧的情绪之中,人们迷恋旧贵族的生活方式,直到60年代。设计师品牌Gosha Rubchinskiy也利用90年代的苏联怀旧元素,掀起了前苏联地区的时尚浪潮。
当代披荆斩棘的怀旧消费,与其说是思念过去,不如说是处在时代洪流之中的人们,拼命想要抓住点什么稍纵即逝的现在。
——这或许是未来人类总结我们当代文化的一个中心点吧。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
“十八岁那年我在伊顿上学,从爷爷那儿继承了个印章戒指,戴上觉得特牛。后来上大学,第一次约姑娘,她瞅见戒指乐得不行,我当场就蔫了,穿上衣服就溜了。从此那戒指就进了抽屉,真是令家族蒙羞。”
一位39岁的设计师在instagram上,这样回忆自己人生的离奇遭遇。
让他尴尬的印章戒指,曾是古代权贵的身份象征。
其上刻有家族徽章或个人印记,常用于火漆密封文件,在西方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象征意义。但到了20世纪,人类集体进入宪政时代,它却成了一种落伍的价值观与审美的符号,以至于引人发笑。
在2021年电影《沙丘》中的开头,雷托·厄崔迪演示了印章戒指的使用方式
不过这位设计师真是没赶上好时候。
因为这种他小时候代表着性缩力的老派首饰,是现在欧美Z世代最爱的首饰。
印章戒指回来了:Z 世代推动需求增长
“5年前卖印章戒指,一年撑死也就卖出去十个。现在可好,每月40多个往外卖,而且好多都是年轻回头客,他们老是喝大了把戒指给搞丢了。”
开业于1849年的伦敦老字号珠宝店Hancocks的说法,也得到了google点评的佐证:这两年他们店与印章戒指有关的评价数量是之前的数倍。
印章戒指的谷歌趋势
在社交媒体上,印章戒指已经成为了Z世代潮人们造型的必备单品,无论什么样的穿搭都要戴上它。一些珠宝品牌也为年轻消费者提供了定制可能,让他们可以自己设计家徽。
狂热的爱好者甚至将其赋予意义,将这种戒指称之为成年时最该得到的第一件礼物。因为他们认为这枚戒指有神力,具体体现在被老板骂到低头的时候,看看这枚刻有印记的戒指,会让你重新知道自己是谁,进而恢复自信。
“虽然你爸妈没有印记戒指给你继承,但你可以给你孩子做一个,它将会是一个大家族的传家宝。”在油管上,一位推销的印记戒指的KOL如是说。
随着流行趋势的发展,这款单品的意义变得愈加玄妙,甚至在互联网上流传着‘佩戴印章戒指的人在床上表现更好’的说法。
流行文化自然是印章戒指翻红的主要推手。
数据显示,从《继承之战》到《一天》再到《索尔特本庄园》每一次老钱元素的影视作品上映,都会推高印章戒指的检索热度。
按时尚风格归类,印章戒指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老钱风”、“静奢风”一整套怀旧时尚中的一个组成元素。
WWD在《Why Younger Shoppers Are Turning to Heritage Jewelry Like Signet Rings and Tennis Bracelets》则总结:Z世代之所以会爱上以印章戒指为代表的复古首饰,是因为它们更经典,泛用性也更强。
哦对!《低俗小说》里也有印章戒指
“时尚通常是丑陋的一种形式,所以受不了的人才会每六个月把它修改一下。”
王尔德的名言总让人们觉得快速整活就是时尚的天然属性。但这两年,时尚更新节奏似乎停滞了——想想吧,2017-2019年球鞋文化盛行的时候,几个大品牌恨不得俩月就要推出一款新概念产品。现在呢?那些过去的理财球鞋二手店都不要了,大批贩子只会回收更具保值属性的奢侈品。
而在更广大的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拥抱基本款、经典款..等带有复古风格时尚,他们都有着跟印章戒指一样的强属性——经典、泛用性强的说法翻译过来就是,大家都追求一次消费,多次使用,这跟过去追逐新品的时尚消费观大为不同。
在老钱风体系盛行的当下,这类审美总会被人抨击。
时尚先锋会批评往回看是一种灵感枯竭的表现,批评追逐者这种穿搭毫无技术含量,全靠高级材质和简约版型和利落剪裁撑着实属无聊。
批评很容易,理解它的由来却很难。要时尚从不只是功能和审美的概念,它是时代最外化的表现。
估计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Z世代会在经济不那么昂扬的时候,会爱上这种代表“权和钱”的审美观。但恰恰是越处在文化焦虑时期的人,便越喜欢怀旧:
对于身处AI变革、国家动荡节点的人来说,选择那些代表着“更稳定、更美好”的文化符号是一种向往的表达,也是给自己的一针镇痛剂。
“研究表明,生活在不平等地区的人们在网上搜索奢侈品的次数更高,在阶级跃升变得艰难的时候,人们会利用时尚趋势来为自己提供一种自尊感、认同感和融入感。”时尚心理学家@Shakaila Forbes-Bell在自己的设计平台上这样说到。
在复古消费浪潮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最抽象事件莫过于之前美国闹特欢的贵族头衔事件了,有美国人花50多美元买天子的头衔...
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些学者提出了要建立一个“siggie”指数(印章戒指指数)来评价经济的繁荣度,甚至有人开始指出,消费与审美的复古意味着现状的糟糕。
这有一定道理。二战后失去国际霸主地位的英国,本土大众文化陷入了帝国怀旧的情绪之中,人们迷恋旧贵族的生活方式,直到60年代。设计师品牌Gosha Rubchinskiy也利用90年代的苏联怀旧元素,掀起了前苏联地区的时尚浪潮。
当代披荆斩棘的怀旧消费,与其说是思念过去,不如说是处在时代洪流之中的人们,拼命想要抓住点什么稍纵即逝的现在。
——这或许是未来人类总结我们当代文化的一个中心点吧。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