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媒:俄乌战争中,为什么班德拉的幽灵又被提起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3月6日 5点44分 PT
  返回列表
60223 阅读
16 评论
风声

在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2月24日的讲话中,他将乌克兰的“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作为采取“特别军事行动”的理由。如果说“非军事化”涉及到以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所谓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家所关注的地缘政治,那么“去纳粹化”乍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借口:在希特勒的德国覆灭77年之后,与柏林直线距离1200千米的基辅,如何与似乎成为历史记忆的这个名词纠葛不清?

新纳粹组织,或在广义上对纳粹和法西斯言论有所崇拜的极右翼组织,的确仍是困扰东欧各国的梦魇。今日乌克兰和被阿尔弗雷德·卢森堡称为“奥斯兰”(Ostland)的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地区,曾是纳粹德国梦寐以求的生存空间;在这些地区,碎片化的民族分布、因两次世界大战而崛起的民族主义在苏德东线残酷冗长的战斗中纠葛发酵,其幽灵在今日的历史叙述或政治实践中,仍时隐时现。

强硬民族主义者与纳粹的短暂蜜月

1941年,当纳粹大军进入苏联领土的时候,在希特勒本人和阿尔弗雷德·卢森堡这样的纳粹理论家的世界观中,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平等存在的“生存空间”,但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在反对苏联和波兰统治中的表现和力量,让纳粹德国当局相信,他们是可资利用的对象。

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因此同纳粹德国产生了复杂暧昧的联系,这也使得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与纳粹党局的互动、成为后续历史叙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

当时,乌克兰人对纳粹德国的理解,更多基于“德意志人的统治”而非“纳粹主义”的视角。乌克兰历史上,虽然存在着具有民粹主义色彩的反犹主义,但彼时在乌克兰生活着超过100万犹太人,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异常尖锐的反犹主义在乌克兰民族主义运动中发挥着主导色彩。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发源地利沃夫就受到过奥匈帝国的统治,由于多民族的多瑙河君主国采用相对怀柔的方式对待乌克兰的民族主义叙说和观念,与彼时的俄罗斯帝国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对德国人的历史记忆,是以维也纳的温和统治为坐标的;这部分解释了当纳粹军队进入乌克兰的土地时,他们所表现出的欢迎态度。

在德军刚刚进入乌克兰境内时,西乌克兰与波兰当局斗争不断的民族主义领袖斯捷潘·班德拉,便积极支持利沃夫成立独立的“乌克兰国”;然而,当班德拉意识到德国人并不打算让一个完整独立的乌克兰诞生时,他和强硬的民族主义者就转而阻挠纳粹当局的行动,并因此被投入集中营。强硬民族主义者和纳粹当局之间的蜜月,如此迅速地结束了。

直到1944年苏军反攻的时候,纳粹占领当局已经失去大部分乌克兰人的认可,其部分原因在于反犹主义在内的暴行在三年占领中频繁发生,而许多乌克兰人基于贪婪(而非反犹主义)的动机,放纵他们的犹太邻人被迫害。绝大多数乌克兰人还成为了德国当局急需的廉价劳动力。

| 1965年3月14日,俄罗斯莫斯科,前苏联总理赫鲁晓夫。

因此,当红军回到基辅的时候,在赫鲁晓夫回忆中,是一副感人的欢迎场景。

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并非全都加入到欢迎红军的队伍中。以班德拉为首的激进民族主义者,不愿意使乌克兰只能在德国和苏联统治之下二选一。在长达三年的集中营生活后,班德拉竟与纳粹党局冰释前嫌,重新组织起反抗苏联红军的活动,即便他此后未曾重新踏上乌克兰的土地。

显然,在班德拉所代表的民族主义者心中,同纳粹的合作,并不是对德国纳粹主义的信奉,而是利用德苏矛盾而寻求民族独立机会的机会主义行为。

争取独立机会,为何选择纳粹?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广袤的东欧地带为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俄罗斯帝国所占。而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西欧民族主义的舶来品,受一战中理想化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鼓舞加以实现。

在民族分布极为混杂的东欧新国家中,没有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波兰第二共和国,容纳了一千万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捷克斯洛伐克在占据主导地位的两个民族之外,还包含两百万德意志人和数十万匈牙利人;未能获得独立的乌克兰,更是在事实上为1921年的苏联-波兰边界所分割。

当人们看到今日乌俄的激烈矛盾时很难想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乌克兰民族主义的中心利沃夫其实是波兰的领土,而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反抗波兰统治者使用的激烈手段,包括暗杀波兰内政部长。

在这种背景下,纳粹主义不可能是包括乌克兰在内的东欧国家所诞生的原生思想,而是一种伴随着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改变所产生的连带冲击。

一些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在对抗波兰当局统治的时候,便倾向于寻求魏玛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支持,而随着前者被纳粹德国所替代,基于现实利益考量的友谊关系,二者之间的暧昧关系延续了。包括班德拉在内的乌克兰激进民族主义者,与其说选择了纳粹主义的学说作为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底色,不如说他们选择了一个强大的盟友来寻求本民族的独立,而这个强大盟友所信奉的,恰好是一种最邪恶、最具有侵略性的意识形态。纳粹主义,是一套包括而不仅限于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要素的整全意识形态;乌克兰人对纳粹主义的理解,却并不很深刻。

1939年苏联进入西乌克兰后进行的土地重分配,赢得了乌克兰下层农民的支持,因而后来许多人认为,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纳粹主义)可以为他们同时带来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

无论是纳粹德国还是苏联,对乌克兰的视野,也同样不可避免地戴上了历史和意识形态的滤镜。即便在1944年的败局中,纳粹当局仍然选择用“加利西亚师”而非“乌克兰师”的名义、招募西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对抗红军,他们仍以旧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的分野来理解乌克兰,认为“加利西亚”是一个更加文明的概念。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为是否加入该师而发生分裂,那些对德合作派,断然拒斥苏联的政治观念。

作为一个想象共同体,民族概念的起源,基本来自于精英的倡导与说服。此后,敌对行为就可以“同仇敌忾”的方式,深化民族主义的影响。从民族的视角来看,一部分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加入了“纳粹阵营”,就意味着乌克兰民族主义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敌人,即便曾有700万乌克兰人加入红军、投入到和纳粹德国的战斗之中。

对乌克兰民族长期的怀疑,成为苏联后续历代政权的既定政策。直到1980年代,乌克兰人仍要在自己的档案中填报自己及其家人是否曾在德占区居住。

而德国的统治策略,更增加了乌克兰人犯下“纳粹式暴行”的几率。诸如基辅军事长官库尔特·爱伯哈德少将,在两天内枪杀33761名犹太人的巴比亚尔大屠杀,便得到了当地警察的帮助;而纳粹当局的理由就是警惕“苏维埃的间谍”。

在游击战和民族主义情绪发酵的过程中,仇恨演化为屠杀,野蛮的行为似乎加剧印证了乌克兰民族主义“纳粹化”的指控。

班德拉的幽灵

二战的落幕与纳粹德国的失败,重新审定了战后的民族叙事。以主流的世界舆论看,即便是出于机会主义考量,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同德国当局间的合作,也不应再置入乌克兰民族主义的框架,而只能基于反法西斯的立场加以审判。

瓦图京元帅才是乌克兰人民的朋友,而班德拉则是纳粹欲孽。尽管班德拉在1941年之后从未回到乌克兰土地上,以他为名义的那只军队也几乎没有受到他的实际指挥,“班德拉分子”还是成为了法西斯主义的代言词。

| YALTA, USSR. Prime Minister Winston Churchill of Great Britain,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Premier Joseph Stalin of the USSR (L-R) pictured before the Crimea conference session.

但是,雅尔塔秩序未能永远维系。苏联的解体,使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样的国家重新赢得独立。新国家的合法性构建,无法绕开历史上的民族主义传统;而新的俄罗斯国家,也将重新定位俄罗斯民族在国族构建中的作用。双方的民族主义者都诉诸历史先例,这使得历史细节将让位于符号化的政治态度。

2011年,亲欧的乌克兰总统尤先科追授班德拉为乌克兰英雄,这一行为在西方和俄罗斯都引发轩然大波。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欧美社会和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对这一符号式人物显然存在不同的理解。

对于欧美国家而言,避免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潮流沉渣泛起,乃是牵涉其内部政治的重要议题;在欧洲多个国家本身受困于极右翼乃至新法西斯主义政党重新抬头的议题中,区分班德拉和纳粹合作的动机毫无意义。即便是出于机会主义的策略考量,同法西斯和纳粹合作仍然是不可容忍的。2018年,美国政府要求乌克兰国防部不得将援助用于对新纳粹组织的武装,便是这种态度的鲜明表达。

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则以不同的方式理解班德拉的含义。在他们眼中,乌克兰民族和白俄罗斯民族的存在是相当存疑的,既然乌克兰两次获得独立存在的机会,都是因为来自德国的侵略;乌克兰民族寻求独立这一事态本身,便可以被视为是一种与“帝国主义”或“纳粹主义”的勾结。对班德拉的强调,唤回了纳粹德国通过鼓动乌克兰或白俄罗斯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来试图肢解“俄罗斯民族”的历史记忆。

而乌克兰的一部分民族主义者又会认为,如果因为反对纳粹主义的理由而全盘否定班德拉为代表的民族主义先驱,就是对另一方“侵略者”俄罗斯的屈服。

民族主义如何告别纳粹的幽灵?

历史记忆和现实政治如此纠缠演进,使得极端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准军事组织“亚速营”,成为俄罗斯“去纳粹化”的指定目标。

亚速营充斥着极右翼分子,并以反俄作为其使命,从而与历史上的极右翼叙事重合。在东乌克兰,俄罗斯支持的极端俄罗斯民族主义武装和亚速营为代表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系统性地违背现代人道主义原则,犯下诸多罪行。

实际上,亚速营的存在所折射出的,更多是今日乌克兰在国家整合和武装力量现代化上的无力,后者为寡头支持的极端组织成立准军事武装提供了基础,而2014年之后的国防压力,迫使基辅政权大规模吸收民间准军事武装充实国防。

在乌克兰民族主义的波罗申科政权末期,基辅同亚速营的关系已经濒临破裂。至于作为俄语族群出身的犹太人,泽连斯基总统本身更难以和纳粹产生瓜葛。在乌克兰最高拉达中,极右翼的新纳粹政党仅能赢得1个席位;相比之下,极端民族主义的俄罗斯自由民族党,在俄罗斯国家杜马却拥有22席。

但民族主义叙说绕不开历史,“去纳粹化”也应当是国际社会的共识。战争、仇恨和族群纷争,不会让产生极右翼势力或曰新纳粹势力的土壤消失,而只会促成更多的极端势力。

相比之下,乌克兰族群曾在二战中于加利西亚和利沃尼亚杀害了6-9万波兰人,如今的波兰共和国却选择对乌克兰难民打开国门。

也许,唯有当现代的民族主义者愿意看向未来,而不只是怀念和拥抱过去的时候,与历史幽灵缠绕的纳粹梦魇,才能真正在东欧的土地上被清除殆尽吧。

参考资料:浦洛基 《欧洲之门》;沃尔夫森 《滔天洪水》;斯奈德 《从投票到暴力》;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麦克福尔 《俄罗斯未竟的革命》;夏依勒 《第三帝国的兴亡》。

钟道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硕士研究生

g
glenduwc
1 楼
新纳粹“亚速营”的崛起: . 为了扩充军力,乌克兰政府2014年5月宣布招募“东部兵团”,吸收了大量极端种族主义、新纳粹主义的民间武装力量,其中就包括“亚速营”的前身“82教派”,一个宣传纳粹思想的狂热组织。“亚速营”是一支极右翼的步兵部队,其成员是极端民族主义者,具有新纳粹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特征。经历了近8年的发展壮大,如今的“亚速营”已经具备了旅级的兵力。目前,乌克兰境内类似于“亚速营”的军事组织有30多个。其中,“亚速营”的规模最大。 . (1)在乌克兰: 根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OHCHR)的调查,2014年至2016年,“亚速营”在乌东地区掠夺当地房屋和平民财产,存在对平民实施非法拘禁、电刑、水刑、性侵等暴行。顿涅茨克州曾多次发现填埋尸体的乱葬坑。据调查,死者是被“亚速营”等新纳粹武装力量枪杀和活埋的平民,其中部分尸体还有被性侵和被活摘器官的痕迹。 . (2)在中国: 2019年12月1日起,部分“亚速营”人员出现在中国香港,这些人声称自己赴港是为了“旅游”,这些人与“自由香港中心”有联系。而该组织的目标是所谓:“应对中国对乌克兰的威胁,要协助香港人民暴力推翻中国政府”。 . (3)在世界其它国家: 2019年3月15日,澳大利亚籍白人恐怖分子布兰顿·塔兰特对新西兰基督城的多所清真寺发动了恐怖袭击,造成51人死亡、40人受伤。“亚速营”在其官方网站上承认了这名恐怖分子曾在该组织接受过“训练”,但拒绝对此次恐怖袭击事件负责。 . (4)结论! 常年研究乌克兰极右翼武装势力的加拿大记者迈克·科尔伯恩(Michael Colborne)发文警告:这些组织正在利用当前的紧张局势,通过披上“爱国者”的外衣不断扩大自己在乌克兰舆论场的影响力。他强调,如果西方政府对新纳粹主义的暴行视而不见,最终的结局可能是“血腥的”。
罗马军团
2 楼
你就直说了乌克兰不配存在,普京是对的,乌克兰人应该欢迎俄罗斯王师归来不就行了。但是不幸的是,这不是事实。
文学少年
3 楼
消灭新纳粹势力刻不容缓。
m
maddogs
4 楼
2010年1月22日,时任乌克兰总统尤先科追授班杰拉“乌克兰英雄”称号。 2011年1月,时任乌克兰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撤销授奖决定。 2014年3月3日下午的联合国安理会乌克兰问题会议后,乌克兰常驻联合国代表尤里·舍格耶夫声称,要否定确认反法西斯战争胜果的纽伦堡审判,为二战时期的乌克兰纳粹分子班杰拉正名。 为了去俄罗斯化,支持纳粹法西斯复活,不是一目了然么?
斯文的地主
5 楼
是不是事实 慢慢看! . 我说了无数遍: 战场传来的新闻很难分辨真假,要看战线 不要看战报,现在的战线是乌克兰保卫战 而不是莫斯科保卫战! 乌克兰的生死就是在普京手里! . . 海外华人最关心的还是 中国统一 解放台湾! 现在当前首要就是统一台湾省,全球华人期盼早日解放统一台湾! . 这就是海外华人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原因! 海外华人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 . 全球华人支持习近平! 中华民族统一伟大! . .
金四
6 楼
2018年,乌克兰通过法案,承认二战时期效忠于德国纳粹的乌克兰伪军为乌克兰“退伍军人”,享受国家津贴,而被苏联打死的乌克兰纳粹伪军则被认定为乌克兰的“国家英雄”,不允许任何人诋毁和非议。 二战期间,德国党卫军第14装甲掷弹兵师的兵员曾经主要从乌克兰征召,于是乌克兰人拿着这个师的标志在乌克兰进行游行,公然为纳粹军团招魂。
柴郡猫
7 楼
说明余毒没除干净 还得继续消灭
老虎爱小米
8 楼
每个国家都有极端民族主义及其支持者
m
modus
9 楼
应该去纳粹化的不光是乌克兰,整个西方世界都是纳粹化的。现在针对俄罗斯民族搞的witchhunt, 从文化到艺术到商业,剥夺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对其进行非人化的污蔑,诋毁,政治上不容纳别的声音,这就是纳粹的表现。在美国带领下,整个西方进入了歇斯底里的纳粹模式。
n
neophoenix
10 楼
在乌克兰民族主义的波罗申科政权末期,基辅同亚速营的关系已经濒临破裂。至于作为俄语族群出身的犹太人,泽连斯基总统本身更难以和纳粹产生瓜葛。在乌克兰最高拉达中,极右翼的新纳粹政党仅能赢得1个席位;相比之下,极端民族主义的俄罗斯自由民族党,在俄罗斯国家杜马却拥有22席。 文章要看到底,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说纳粹或极端民粹,俄罗斯其实更厉害
c
cccxxx
11 楼
哈哈,一帮天天叫喊别国内政不得干预,现在直接侵略,黄俄杂种子孙为爹找理由呕心沥血!
哈哈傻了吧
12 楼
纳粹主义的根源仍在德国。在德国的社会应有大量纳粹分子。德国扩军是欧洲最大的威胁。
雅痞士
13 楼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1、2004年,亲西方的政客尤先科在乌克兰总统大选中败给亲俄的亚努科维奇。但在西方国家的渗透下,乌克兰爆发了橙色革命,最终乌克兰重新举行大选,尤先科获胜。 2、2006 年11月28日,乌克兰最高拉达通过立法,认定1932 -1933年的苏联大饥荒是针对乌克兰民族的种族灭绝行为。 3、2008年9月24日,由于没有获得支持和缺乏实据,乌克兰代表团被迫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正式撤销了它此前提出的《纪念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的决议草案。 4、2010年1月,乌克兰基辅上诉法院认定:苏联领导人史达林、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亲自策划”大饥荒,“蓄意”对乌克兰民族实行种族屠杀。 5、2013年12月8日,基辅市内一座列宁雕像被乌克兰的亲欧盟者在其脖子上套上铁绳后拉倒。 6、2014年8月,乌克兰对苏联红军纪念碑,墓地长明灯,红军战士雕塑群等建筑进行了爆破式拆毁。 7、2014年9月,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州先后发现3个万人坑,据报是被乌克兰政府军和“亚速营”活埋或枪杀的平民。 8、2015年5月15日,新上台的乌克兰总统彼得·波罗申科签署法令开展为期六个月的移除共产主义者雕像的行动。 9、2018年10月3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承认美国一个委员会于1988年有关乌克兰大饥荒的决定,那就是史达林和他周围的人在1932年-1933年犯下了针对乌克兰人民的民族灭绝罪行。 10、2019年6月2日,二战解放乌克兰的苏联朱可夫元帅半身青铜塑像被乌克兰新纳粹组织“乌克兰爱国者”的一群成员套上了绞索拉倒。 11、2019年7月,乌克兰为纳粹德国党卫军第14 “加利西亚”师的29名士兵的遗体举行了隆重的重新安葬仪式。 (2016年,波兰政府将“加利西亚”师对波兰族的罪行定性为“种族灭绝”。) 12、2020年2月27日,基辅市议会通过决议,纪念死亡的8名纳粹分子诞辰。 ...... 历史事件总是惊人的相似,人在作,天在看。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对于那些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作恶多端的人,下地狱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雅痞士
14 楼
2022年1月1日,乌克兰全国20多个地区大肆庆祝班德拉“诞辰”113周年。这已经不是乌克兰第一次庆祝了,每当这个时候,网友们都会发出感慨:“乌克兰彻底没救了”。 1940年,班德拉把一些反对苏联的乌克兰人汇集到自己旗下,成为“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革命小组的领袖,并组建了乌克兰起义军,其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的乌克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乌克兰起义军不惜使用包括实施恐怖主义活动在内的极端手段,与德国纳粹的行为别无二致。 在德国发动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之前,班德拉及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还积极地与纳粹合作。纳粹曾提供给他们250万德国马克对他们在苏联的破坏活动表示支持。 班德拉在《乌克兰国独立宣言》中也有说到“乌克兰将与纳粹德国紧密合作,在阿道夫·希特勒的领导下共同建立欧洲和世界的新秩序。” 此后的二战中,乌克兰起义军与纳粹情报机构共同合作,一起对抗苏联政权,还展开了一系列针对波兰人和犹太人的大屠杀。 据公开数据显示,乌克兰起义军成员在二战期间至少杀害了 100 万人,其中就包括在 " 沃伦屠杀事件 " 中丧生的 近10 万波兰人。其余则是乌克兰人和苏联战俘,甚至是一些平民也没有逃脱他们的魔爪。
b
biming2022
15 楼
普京是真正的纳粹分子!
文强
16 楼
这段历史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