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专家?正常来说,专家就是权威的代表!用专业知识和经验让我们更加信任和依赖。
但不知道从何时起,“专家”两个字的风评却急剧下降,他们说出的话,好像都在和大家唱反调。
“低收入群体可以将自己闲置房出租,或用自己的私家车拉货增加收入。”
“年轻人多进厂打工,争当产业工人,这样有助于制造业的发展,不能只考虑个人收入。”
“66岁至79岁仍 是中年,要鼓励60岁以上的初老群体再就业。”
听听这些话,咱也不知道是自己的阅读理解不够,还是说出这些话的人,根本没有站在基础人群的立场上。而最近,关于购房的问题,一位专家的话再次引起了不小争议。
老百姓不是没钱买房,而是把买房的钱存起来了!
最近,在2024长白山论坛上,原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孟晓苏,针对购房的问题,发表了一段关于自己的看法。
他表示,很多人不是没有社会自己买房,而是把这些该买房的资金反而流到了银行,存起来了。
为此,他还给出了一笔数据,前年存了17.8万亿,去年存了19.7万亿,这都比正常储蓄高了一倍多,四年存进去58万亿。
此话一出,瞬间引起了网友们的议论,不过,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引起争议。在2023年,他就表达过类似的说法。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中国老百姓又增加了存款15万亿,如果这15万亿的存款,其中有三分之一拿出来,恢复对房地产的购买、装修和其他的购买,那中国经济不就能够顺利恢复了吗?
听听人家这番话,我都要开始反思了,合着不买房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是我们误解了存钱的意义,原来银行是新时代的“保险箱”,我们本应该拿这钥匙去开启“房产梦”,却忙着数着存折上的数字呢!
网友们不买账
没有一个专家提到如何增加百姓的收入,却在一味的强调让老百姓去花钱消费。
老百姓自己的钱,应该由老百姓自己自由支配,没啥该与不该的。请个别“专家”别再惦记老百姓自己的那几个钱了!
请问一下,如果自己已经有房子住了,自己又不是炒房客,又不做任何投资,对投资房地产又无兴趣,再把所有的钱拿去买房,请问买回来干嘛呢?如果把所有的存款都拿去买房了,如果遇上特殊情况急用钱该怎么办?到那里去找钱,借钱?
其实看看网友们的评论和声音,这才是最现实和真实的情况。说句最直白的,谁都想要住又大又好的房子,但现在的情况是,有的住就可以了。至于说存款的上涨,真的和我们有关系吗?
这就好像我个人资产是负债,但马云是首富,我们两个放在一起,我也成了首富,但我享受到首富的财富了吗?并没有!
从现实角度来看孟晓苏的这些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个体层面看,居民选择增加储蓄的行为是基于对未来经济不确定性的考量,这种行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是理性的。在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下,人们倾向于保持流动性以应对未来可能的风险。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买房没兴趣,却开始热衷于存钱,理由很简单,就是增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2、孟晓苏强调将储蓄用于购房能促进经济恢复,但这种观点忽略了资金流向的多样性对经济的潜在贡献。投资教育、创业、消费等其他领域,也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
3、房地产市场的角色:孟晓苏的说法似乎强调房地产市场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但这也引发了关于房地产市场在中国经济中角色和比重的讨论。依赖房地产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在过去几年受到了广泛的质疑,政策导向也在逐渐调整,以促进经济向更加可持续和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转型。
建议专家下次发表观点前,先换双“接地气”的鞋,走进人民的生活里,感受一下“存款”的重量,再谈谈怎样“买房”才叫现实。
什么叫专家?正常来说,专家就是权威的代表!用专业知识和经验让我们更加信任和依赖。
但不知道从何时起,“专家”两个字的风评却急剧下降,他们说出的话,好像都在和大家唱反调。
“低收入群体可以将自己闲置房出租,或用自己的私家车拉货增加收入。”
“年轻人多进厂打工,争当产业工人,这样有助于制造业的发展,不能只考虑个人收入。”
“66岁至79岁仍 是中年,要鼓励60岁以上的初老群体再就业。”
听听这些话,咱也不知道是自己的阅读理解不够,还是说出这些话的人,根本没有站在基础人群的立场上。而最近,关于购房的问题,一位专家的话再次引起了不小争议。
老百姓不是没钱买房,而是把买房的钱存起来了!
最近,在2024长白山论坛上,原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孟晓苏,针对购房的问题,发表了一段关于自己的看法。
他表示,很多人不是没有社会自己买房,而是把这些该买房的资金反而流到了银行,存起来了。
为此,他还给出了一笔数据,前年存了17.8万亿,去年存了19.7万亿,这都比正常储蓄高了一倍多,四年存进去58万亿。
此话一出,瞬间引起了网友们的议论,不过,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引起争议。在2023年,他就表达过类似的说法。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中国老百姓又增加了存款15万亿,如果这15万亿的存款,其中有三分之一拿出来,恢复对房地产的购买、装修和其他的购买,那中国经济不就能够顺利恢复了吗?
听听人家这番话,我都要开始反思了,合着不买房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是我们误解了存钱的意义,原来银行是新时代的“保险箱”,我们本应该拿这钥匙去开启“房产梦”,却忙着数着存折上的数字呢!
网友们不买账
没有一个专家提到如何增加百姓的收入,却在一味的强调让老百姓去花钱消费。
老百姓自己的钱,应该由老百姓自己自由支配,没啥该与不该的。请个别“专家”别再惦记老百姓自己的那几个钱了!
请问一下,如果自己已经有房子住了,自己又不是炒房客,又不做任何投资,对投资房地产又无兴趣,再把所有的钱拿去买房,请问买回来干嘛呢?如果把所有的存款都拿去买房了,如果遇上特殊情况急用钱该怎么办?到那里去找钱,借钱?
其实看看网友们的评论和声音,这才是最现实和真实的情况。说句最直白的,谁都想要住又大又好的房子,但现在的情况是,有的住就可以了。至于说存款的上涨,真的和我们有关系吗?
这就好像我个人资产是负债,但马云是首富,我们两个放在一起,我也成了首富,但我享受到首富的财富了吗?并没有!
从现实角度来看孟晓苏的这些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个体层面看,居民选择增加储蓄的行为是基于对未来经济不确定性的考量,这种行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是理性的。在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下,人们倾向于保持流动性以应对未来可能的风险。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买房没兴趣,却开始热衷于存钱,理由很简单,就是增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2、孟晓苏强调将储蓄用于购房能促进经济恢复,但这种观点忽略了资金流向的多样性对经济的潜在贡献。投资教育、创业、消费等其他领域,也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
3、房地产市场的角色:孟晓苏的说法似乎强调房地产市场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但这也引发了关于房地产市场在中国经济中角色和比重的讨论。依赖房地产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在过去几年受到了广泛的质疑,政策导向也在逐渐调整,以促进经济向更加可持续和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转型。
建议专家下次发表观点前,先换双“接地气”的鞋,走进人民的生活里,感受一下“存款”的重量,再谈谈怎样“买房”才叫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