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10年 终于明白了印度人捅破欧美天花板的秘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1月4日 0点15分 PT
  返回列表
83556 阅读
54 评论
爸爸真棒

“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p

前不久最热火的一条国际新闻,莫过于英国诞生了一位印度裔首相。42岁的苏纳克,如今不仅是英国历史上首位印度裔首相,同时也是英国200多年来最年轻的首相。

网友开玩笑说,“英国当初殖民印度,如今轮到印度人管理英国。”

△甚至印度网友已经开始呼吁英国归还“光之山”钻石

没错,印度人就是那么“豪横”,总有本事把“别人的国家”,完全不靠武力地,演化成“自己的国家”。

如今,全球共有6位现任领导人有印度裔背景。最出名的有美国副总统哈里斯,葡萄牙总理科斯塔,甚至连南美小国圭亚那和苏里南,以及非洲岛国毛里求斯的总统,都是印度裔。

△美国副总统哈里斯,葡萄牙总理科斯塔和圭亚那总统穆罕默德·伊尔法恩·阿里

我的朋友对我说,看这个趋势,美国总统的位置上,估计迟早也会坐上一位印度裔。“这样一来,印度人简直就是要管遍各大洲啊!”

事实上,印度人执掌管理大印,早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政界还稍微弱一点,在经济界,印度人的影响力也是非同凡响。

看看下面这张图,你就能明白,世界500强企业,究竟有多少是被印度裔在管理和运作。

美国的数据更是惊人:平均每百万南亚裔中有2.82位CEO,白人只有1.92位,东亚裔只有0.59位;印度人家庭收入中位数将近12w美元/年,不光高于同为亚裔的华裔,更加高出白人一大截。

所以问题就来了,印度裔,凭什么能以移民的身份,在世界各地,各个阶层里,都“混”得如鱼得水呢?

前不久我和一位(两个孩子都进了哈佛的)牛妈聊天,我问哈佛牛妈:“你对印度人更加成功这件事儿怎么看?”

牛妈说:“我后悔自己孩子生少了!”

看着我一脸问号的样子,牛妈解释说:印度家庭有多生孩子的传统,很多家庭都是三个娃起步。

“人际关系、危机处理、拉帮结派、资源争取、表达意愿……这些对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技巧,印度孩子从出生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而哪怕清华在硅谷有一万校友,北科复交浙有十几万人,中国名校毕业生在自己家里,却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情商训练这一块看,已经早早地输在了起跑线上。”

回想这些年在美国的经历,我对牛妈的话深有同感。

记得我刚搬家到新小区的时候,几户白人邻居就跑来八卦,说我家斜对门的印度邻居是全区生娃冠军,足有7个小孩。平时带娃,我们都不太见到那家妈妈出面的,最大的两个哥哥姐姐,就把最小的几个孩子全给带得妥妥贴贴。

往小了讲,这叫作实习带娃;往大了说,这不就是“领导力培训”吗?年纪轻轻就带起了一支队伍,未来进入职场,印度人怎么还会有“社恐”?

△电影《嗝嗝老师》剧照

大家庭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守望相助”。

在美国呆久了,我们经常能够听说这样的故事:

印度人好几家亲戚住在一起,共同分享好学区,共同教育子女;而亲戚子女中只要有一个孩子成才了,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帮扶其他人。

有一次我去印度人小帅家做客,发现他家的客厅是这样的——

里面一字排开十几张小床,旁边还有十几个小柜子。

我又跑去他家后院,发现游泳池里和游泳池边,加起来一共有十几个孩子。

我忍不住问小帅说:“您这是,开幼儿园了吗?”

小帅说:

“没有,我家三兄弟在这个小区都有房子,但是我们住在一套房子里,另外两套房子出租。这样又有租金收入,全家的孩子还都能上好学校。”“平时家里爷爷奶奶、几个妈妈轮流带娃,轮流休息,爸爸们的工作时间也都能更宽裕一些。”

除了几兄弟住在一起,我甚至还看到过几个姐妹家庭住在一起的。我刚来美国的时候,租住的就是一户印度人的“闲置房”,房东印度大哥告诉我——他家是老丈人和两个女婿合作凑钱,买了两套房子,一套他们自家人自住,一套出租赚钱。

“我家几个孩子将来都是要当医生的,”印度房东大哥骄傲地对我说,“医学院学费超级贵,不这么安排我们也付不起那么多孩子的学费啊。”

这样几家亲戚住在一起的模式,我在很多印度家庭都见到过。但是你能想象中国家庭这样居住和生活吗?

反正在美国呆了那么多年,我只见过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年轻中国家庭,从来也没见过和兄弟姐妹扎堆居住带娃的。

△电影《嗝嗝老师》剧照

每次谈到印度人在英美国家的竞争优势,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他们的英语。

说实话,我在公共场合,十分害怕遇到印度裔服务人员,因为你能不能听懂他们的英语,纯粹靠碰运气,遇到口音不好的,感觉就像在听外星话。

不过我还有另外一个发现,就是:

其实越是在底层工作的印度人,他们的英语口音就越重(比如在麦当劳打工的印度人,在邮局盖邮戳的印度人);

然而真的到了高科技行业和医疗行业精英那里(比如你的印度裔医生),他们的英语,就会地道很多。

有意思的是,尽管英美国家的人(尤其是脱口秀演员),特别喜欢拿印度口音开玩笑,可是印度人民对于自己的英语,却是有着非凡的自信的。

曾经有人到印度进行街头采访,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你觉得能讲流利英语的印度人,占了国民数量的百分之几呢?第二,对“印度人说英文有口音”这件事儿怎么看?

对“有多少人能流利讲英语”的问题,印度人民的估算大多是在75%到80%之间,最低的估计也有40%。

接受采访的人说,如今“在印度的大学和其他学校里,根本没有人在讲印度语了。而且什么都是用英语写的。”所以英语在印度,就像是普通话在中国——但凡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会讲。

“硅谷维立”曾在一篇文章中举例说--

她和印度同事散步的时候,同事会形容太阳“scorching”(灼热);

她的印度老板会评价她的观察非常“astute”(敏锐)。

这些词汇,中国人别说是讲了,在写作中都很少用到。

另外,由于中文的时态语态、句子的顺序和英语差别比较大,因此在英美国家的人听来,中国人的口语很可能会比印度人的口音更难理解。

从小让孩子把英语当作母语来学习,用英语学习一切重要的科学知识……教育界和印度家长的这种做法,当然也对印度国民造成了“反噬”,那就是——印度传统语言正在被印度人遗忘。

当然这种现象对身处外国的印度精英来说,根本也没啥影响,所以那显然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而在口音这个问题上,印度人民则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自信,他们说——

我们说的就是正统英语啊。

不是什么特别腔调,英语本来就那样。

我去了美国之后,才发现是他们的腔调错了,我就嘲笑他们。

我觉得我们的腔调比他们好。是他们要向我们学习才对啊。

我才不管他们怎么想,反正我会说英语,对方也听得懂我的意思。

你们是外国人,但是对印度人来讲,就一点也不好笑了。

说完之后,他们甚至还不忘记diss一下其他国家的口音,比如法国人和中国人的奇怪口音。

其实你如果认真想一想,“自信”这样东西,对于增加表达能力,还真的是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无论做什么事,想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一个人只要表现得十分自信,那周围的人有时候都会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有时候没道理都能被他辩出三分理来。

印度人,从来不缺自信。

去年有篇专业论文,正好对东亚人(中日韩等)和南亚人(印度裔巴基斯坦裔等)进行了比较。

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MIT商学院的教授Jackson Lu,文章标题是《为什么东亚人而不是南亚人在美国的领导人不足?》(Why East Asians but not South Asians are Underrepresented in Leadership Pos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根据Lu教授的统计,南亚人不但比东亚人获取更多领导职位,甚至比白人获取的领导职位也更多。

研究人员比较了2010年到2017年世界五百强公司的数据,结果发现,在美国,平均每百万南亚裔中有2.82位CEO,白人只有1.92位,东亚裔只有0.59位。在5年之后的今天,印度裔高管的数字恐怕又一次增加了很多。

在去除了语言因素之后,Lu教授发现,assertiveness是印度人成功的关键。

assertiveness,翻译成中文,大概的意思就是:温和又坚定的那种“自信”。

所以印度人哪怕带着重重的口音,也能侃侃而谈,也能据理力争,也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自己的优点……相比之下,东亚人被动的沟通方式,在英美文化中,确实是过于含蓄了。

△电影《嗝嗝老师》剧照

最近有个印度小姑娘来敲我家的门。我都不认识她,她却能落落大方地先自我介绍,再向我介绍了附近一个有趣的万圣节活动。姑娘说门票要每位15元,但是如果凑齐了20个小朋友,门票就能优惠到10元。

小姑娘说:

“我家有5个孩子,3个有兴趣去。我到现在为止,已经召集了另外8个孩子一起。再加上你家的3个孩子……总之,我有信心凑满20个孩子,买到10元优惠票。您今天能先给我30元吗?如果不成功,我再把钱退给您,这样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如果您不同意,也没关系,我这里有一小袋糖果,作为对您愿意听我说了那么多话的感谢。”

收了人家孩子的礼物,你还好意思说NO吗?再说了,谁又能拒绝这样一个礼貌又自信,还制定了方案A方案B的年轻人呢?

△电影《嗝嗝老师》剧照

历史原因,印度人在本国经历过等级森严、生活贫穷的日子,所以他们会对成功有强烈的饥渴感,其中背井离乡的移民,就更加拼命。

我的英国朋友告诉我:在英国,印度人是出了名的吃苦耐劳。印度裔不光盛产高管和精英,也盛产创业者和小店主。

“只要是印度人的店,就是——别人都放假,他们也开门。”

攒下财富就开始狠抓教育鸡孩子,把娃一层一层地往上推。

在英美国家,有一个特别好玩的现象,就是白人父母教育孩子都是“你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而印度父母却总喜欢引导(或者没准是强迫)孩子选择“父母的选择”,而印度中产父母眼中的“巅峰职业”只有那么几种:工程师、医生、律师、金融界人士……总之全是高收入的工种。

△电影《嗝嗝老师》剧照

就难怪印度人的收入不光高于同为亚裔的华裔,更加高出白人一大截。

印度人一生中所承担的压力,从赫赫有名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就能窥得一二——

父母期待的压力

主角之一法罕的爸爸,从他出生起就给他规划好了人生,要成为一名工程师,完全不管法罕的真实爱好是什么……可以说,法罕是代表了印度人所承担的“父母期待的压力”。

贫穷的压力

主角之二拉朱,常年瘫痪在床,母亲5年都没买过新衣服……拉朱妈妈的口头禅一直就是“如果你不学习不赚钱,姐姐没有嫁妆怎么嫁得出去?”拉朱代表的,是印度人面对的“贫穷的压力”。

阶层等级的压力

第一男主角兰彻就更惨,本来只能是在富翁家做一辈子的仆人。直到富翁发现他很聪明,让他代替富二代儿子去大学骗一张学位证书……兰彻面对的,是“阶层等级的压力”。

△纪录片《学习的人》截图

所以很多印度人是不甘心成为一颗平凡的螺丝钉的,他们的志向更远大,要成为“拧螺丝的那个人”。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印度人在掌握一门理工科的硬技能之外,都喜欢另外去读一个MBA。他们是在为担任领导者早早地做准备。

谷歌CEO劈柴,小时候连汽车和电视都没见过。他从斯坦福毕业之后,也没急吼吼跑去挣快钱,而是到沃顿商学院拿到了MBA。

微软的CEO纳德拉在职业生涯的初期,每个周五一下班就从西雅图飞到芝加哥,横跨半个美国去上课。这样整整辛苦了两年,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MBA学位。

还有新上任的英国首相苏纳克,不光在斯坦福收获了MBA学位,还顺便收获了富二代妻子阿克莎塔的芳心。俩人认识的时候,阿克莎塔也在斯坦福攻读MBA!

根据统计,印度裔拥有MBA的比例高达28%,而大陆的华人只有7%。华裔有更多的博士学位,但是背景比较单一;印度人却是可以“技术、管理”两手抓。

盖茨在选中纳德拉作为微软CEO的时候就评价说:“纳德拉有良好的工程师技能和商业眼光,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素养。”这样的素养,绝不是依靠简单的STEM培训就能获得的。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截图

最近又有一个发现——印度人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印度爸爸们的全情投入。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传闻——“印度妇女地位低,男人都有大男子主义”。

但是据我观察(当然了,印度本土我不了解),身在英美国家的印度爸爸们,从来都不会在培养孩子这件事情上袖手旁观。

我家几个孩子平时学音乐、学游泳、参加数学竞赛……80%都是我陪。然后,我就发现:和咱们大多数中国人“带娃主力是妈妈”的情形不同的是——陪孩子上课外班的印度家长,居然是以爸爸为主的!

当然,相比较之下,中国爸爸其实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因为我就几乎没有见到过日本/韩国爸爸们在培训班外的硬板凳上出现过!

这是我儿子在泳队训练的时候,我随便拍下的照片。

今天陪课的中国家长中,妈妈是绝对主力;而陪课的印度家长,全部都是爸爸。甚至有些印度爸爸,全情投入到就站在池边盯着娃看。

再比如,这是我女儿上小提琴课的地方。因为是私教课,等候的学生并不多,但每次我都能见到这位印度爸爸,坐在教室外面,一边工作一边等娃。娃妈呢?几个月来我倒是从没见过。

△在音乐教室外等待孩子下课并且专心工作的印度爸爸

印度爸爸们,可以是高管,可以很忙碌,可以赚很多钱,甚至可以把工作带回家去加班……但是他们从来不会忽略对孩子的培养。

我经常看到印度爸爸们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在陪孩子的各种空隙,抓紧时间坐下来工作一会儿。

所以按照我的观察,东亚文化中的“男主外女主内”,孩子教育属于“内”的范畴,是女人理所应当的责任;

而在印度文化中,带孩子在学校参加科技节、艺术节,陪孩子去上竞赛班……这些位于“家庭之外”的活动,也是爸爸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活动里的积极参与的印度爸爸在一群东亚妈妈里格外显眼

那科学研究不是已经发现了吗,爸爸积极参与带大的孩子,更有创造力,更有领导力,更有自信,更敢于冒险……

所以说印度人在管理界的胜利,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印度爸爸积极参与教育的胜利。

醉在今夜
1 楼
中国如果能跟印度搞好关系,结盟合作。也就没西方国家什么事了。印度人也都一个比一个聪明,一个比一个勤奋,更中国人一样重视教育,培养小孩。但在海外,他们确实比亚洲人自信太多,深刻感受到他们比亚洲人敢闯,更能容易西方社会的圈子里。可能就是这点让他们再科技公司高管层独领风骚吧。
f
forkjoin
2 楼
所以呢?那些印度人領導的公司有多少個是自己建立的公司?會往上爬是真的, 但是又有多少公司因為換了印度ceo而變得更受歡迎?
峠とうけ
3 楼
阿三喝牛尿就是不一樣、 見風轉舵、把芝麻事講的天花亂墜、 但有兩點、蟑螂🪳狗糧永遠學不會、只是🧎‍♀️狗 1)種性制度、屠殺虐待穆斯林、強奸大國⋯⋯、 但從來不抵毀母國 2)團結
走马读人
4 楼
-- 也有傾心拜的
.
.小花猫520
5 楼
印度以黑自己国家为生的狗粮少。
C
Cuisiner
6 楼
这个问题就像:为什么当老板的人普遍学历不高?
田大地
7 楼
印度爸爸在下一代培养方面功不可没。
不明智
8 楼
很有意思的观察视角 中国女人参与了孩子成长的全部过程 非常细致的管理孩子 培养孩子精致利己 培养孩子避险,避各种险,身体上的,利益上的 培养孩子见风使舵,口是心非 文化传承
m
msft.ora
9 楼
是啊 印度垃圾人种管理的国家都很垃圾 不是吗
s
sheng诸葛
10 楼
还是没找到真正原因
灯塔路
11 楼
因为 印度已经“精神亡国” 印度人 只不过是盎撒人的高级奴才 [1评]
灯塔路
12 楼
所以 盎撒人对印度人 已经无需防备戒备
o
octane
13 楼
这种洗地鸡汤文章看得越多,人就越不容易成功。阿三当CEO多的原因一是他们已经被证明是无眼的好奴才,二是没有底线地充当老板的爪牙(参加红头阿三的由来)
砍瓜切菜侠
14 楼
同意。印度人和中国人一样,用自己人用的都狠。但是印度人狠用完自己人后会拉一把得利干将,而中国人天天琢磨着得力的手下怎么才不会爬到自己头上。
a
asdj1998
15 楼
邻居就是2兄弟全家和父母住一起,阿三中不在少数,确实抓教育。他们第一代移民和留学生比我们要穷的多, 很多都是举债出来的, 混不出头,根本回不去。有些是整个家族出钱供一个出来, 可想而知他们的压力有多大。 华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不需要表现自己或者讨好别人。 印度一大家子,小孩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从小就学会讨好,察言观色,脸皮厚, 这点普通华人比不了。
大春哥
16 楼
印度信印度教沒有輪輪教專精內鬥
q
qwertyuiop5656
17 楼
去印度人家里,咖喱味能熏死你,和印度人靠近了,狐臭味能熏死你。
不明智
18 楼
这文章是目前为止对烙印在欧美取得成功背后原因分析的最好的 1. 大家庭,孩子多,从小培养分享,互助,表达,领导能力 2. 先天的英语优势 3. 家庭文化,拼力鸡娃 , 跟老中一样,要出人投地 4. STEM + MBA 5. 一人得道, 提携乡里 6. 印度背景不是负资产, 相比之下, 共产政权是华人进入一些领域的负资产,人家防着你
穿
穿帮TNT
19 楼
印度人 《1》:会投机钻营 《2》:也很勤奋刻苦 《3》:更会拉邦集派, 在外国有一至对外。 所以在外国他们赢, 但在印度国内, 他们输。等到外国印度人功高震主时, 必被清算, 历来历代各国皆是如此.
w
wkoa
20 楼
还是看不起阿三
t
tintin9999
21 楼
世界未来就靠印度了?老实讲,如果印度人有能耐,印度国家就不会还是那个样子。说白了,就是中国人比较实在。不信就再过10年看看。
奋不顾身
22 楼
华人状况在统一了台湾之后就很快就有改观。
独孤苍狼
23 楼
最主要的是印度人和白人是一个种族。虽然不是典型的白人,但是,还是基本上一样的。 就像日本人、朝鲜人、越南人、蒙古人和中国人都是一个种族(不是细分的民族)一样,你可以看到在日本的中国人后裔,一两代后和日本人就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印度人和欧美人一样是区别不大。 中国人及所有东亚人,如果不和欧美人混血,在欧美永远也不可能和欧美人长得一样! 任何人心里都有中国老祖宗给出的定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所有,中国人及东亚人在欧美国家永远也不可能和欧美人及印度人一样!
p
pumaking0614
24 楼
主要是印度洋奴殖民化程度很高,而且本身对于印度并不忠诚。 再者就是中国润出去的人素质普遍偏低
才来
25 楼
印吹不容易。 可否分析一下完全由印度人构成的印度的GDP 是完全由中国人构成的中国的五分之一 (20%)?
b
boom
26 楼
我操 又开始印吹了
雪中悍刀行
27 楼
假设印度是第二大经济体了,再来回顾一哈这些优点哈。 不过扩能机会不大
广
广角镜
28 楼
很客观的文章,印度人在海外的成功值得华人借鉴
我得道你升天
29 楼
穷尽一生的精力学习成为一名白人的好管家! 这是印度数百年殖民统治下的光荣传统!
r
rry
30 楼
华人在国外就不要自作多情要争取做CEO,前两天有华人两个公司创办人,董事长也给撸了。华人在西方国家有个工作有钱赚就偷着乐吧。
炅龙
31 楼
老印优点很多嘛,老中那么多缺点。那印度过去30+年发展为什么不如中国呢?难道中国的党中国的制度有优越性,克服了个人层次的不足?
打狗大法
32 楼
客观的来讲团结才是第一,看一下CEO是印度裔的几个大公司不论高管或者中层管理都会慢慢的变成印度裔 [1评]
甜味柠檬
33 楼
在外面印度人坑印度人也有,但没某些中国人坑中国人狠
爱摸奶子
34 楼
真的对我有切身体会,几年前我的公司还都是老中自从招了一个印度留学生后一发不可收拾一个接一个都换成印度裔了,他们还都是留学生所以他们按各自的课程表列了一个上班时间表很少出错,如果一批毕业了他们还会介绍新的印度留学生来,当然工作能力还是行的
南方兔儿爷
35 楼
自信这个东西,听听就好😄 世界上没有一项发明是有自信产生的,全部都是反复实验论证小心翼翼的避免失误和浪费得到的突破。科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是自信。
南方兔儿爷
36 楼
完全同意。换一种基料培养出来的大蘑菇还是同一种蘑菇,基料则会被消化掉。这就是只贡献人口红利没有文化根基的问题。汉文化是无法被同化和被异族统治的。每个人都培养成CEO解决不了厕所吃饭卫生问题。所以儒家文化在教育,谦逊和尊重要求先学做人再学知识。修桥铺路务农从商才能富甲一方。
d
dayu79
37 楼
: 这一点中国真没办法和印度比,欧美人还是比较仇视中国人包括东亚人
嘿呀嘿呀啊哟哟
38 楼
在公知,美狗,1450,轮子,民运港独,疆独,台独,藏独的集体努力之下,海外华人一盘散沙,人家印度人用民族主义凝聚的异常牢固,海外华人反而都是逆向民族主义,拿什么凝聚?
w
wang68p2003
39 楼
快,嫁给印度男人去。中国女人最有本事就是嫁whoever有钱人。
加拿大农村人
40 楼
很正常印度的精英都出国了,中国出国的精英少狗粮倒是挺多的,你在国外啥时候听过政治避难的印度人?
游荡一路
41 楼
自从印度人当了CEO,美国公司一年不如一年
那就好好生活
42 楼
中国人思想更open,印度人更愿意帮助自己的族群。过了 critical mass,他们就容易出人头地。没有一个华人是无辜的。哈哈哈
a
abcxyz
43 楼
今年中国F500的中国公司 145家。 都是中国自己CEO. 美国zoom,油管,创设人是华人。 华人更倾向有自己的公司,不是打工。 这个问题Quora,在被人讨论烂了。 但是管理能力,英语,社交活动能确实,印度人很厉害。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Fortune_Global_500
晴格格99
44 楼
不得不承认,文章说的有几分道理。人家有优点就要学习,可是改变这种局面确不是短期的事情。
郑长仁
45 楼
李光耀说过,阿三的人口基数大,但群体的教育程度低,所以是永远都不会发达的。(大意如此)个别的成功人士只能让他们个人富贵,而对他们民族的裨益却是少得可怜,因为他们,整个民族都缺少舍身取义的精神,甚至在他们的字典里都没有这个词语的解释。在我的同事中,就有不少阿三,他们除了英语说得比我溜之外,论干活他们都比我低不少,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