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让贤的李显龙,在新政府留了个要职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4月20日 10点23分 PT
  返回列表
63099 阅读
8 评论
剑哥的思政课

从2004年至今,李显龙担任新加坡总理一职已有20年整。去年11月,其便宣布要将总理大棒交给副总理黄循财,近日他也说到做到主动请辞了。但同时,这位资深的政界人士,也为自己在新政府内部,留了一个要职。

(卸任总理职务的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

据新加坡总理署表示,新加坡的政治制度,一向是建立在延续性和渐进更替的基础上的,所以卸下总理职务的李显龙,将继续留在新政府服务,并担任国务资政一职,此外新一届内阁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未来几天内将公布完整的内阁成员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国务资政一职可并不是个虚职。作为一个高级政府职位,其通常都是由资深政界人士担任的。截至目前,除了即将就职的李显龙外,曾任此职务的人物共有两位,一个是新加坡的建国总理李光耀,一个是前总理吴作栋。

就职务安排来说的话,国务资政并不直接管理任何政府部门,但他们在政府决策制定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战略性的建议,更多的是对于现任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也就是说,李显龙即将承担起,辅导新任总理黄循财的重要职责,帮助他尽快适应这一角色,并有效地履行其职责。

此外,国务资政在政策制定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其要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新一届政府提供咨询服务,确保政府能够制定出更加周全、有效的政策方案。因此,即便是不直接介入日常的行政管理,国务资政的影响力仍然深远。

(黄循财去年率团访华)

对于李显龙而言,其非常明白的一点是,当前的国际形势并不乐观,作为一个小国,新加坡的生存和发展,更是需要一个稳定、和平、开放的国际环境。所以作为国务资政,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新加坡不偏离正确的道路,这既包括新加坡的对华发展道路,也包括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行动。

近段时间,南海局势异常紧张,这就让东盟国家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即如何在中美两个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做好平衡。

对于新加坡而言,其和东盟其他国家的不同就在于,新加坡和中国之间,有着更加深厚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正是因为这些特殊联系,所以过去在李显龙领导下的政府,在制定对华政策时,总是力求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友好性。他明白,跟随任何大国的政策都不是明智之选,唯有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的大局来制订政策,才是最符合国家利益的做法。

基于这一点,在李显龙去年宣布会辞职后,便也立刻派出接棒的黄循财到访了一趟中国。当时,新加坡方面派来的代表团中,基本上都是新一届政府的核心成员,实权部长就一下子来了七位,其用意就是要向中方传达,新一届政府仍会继续延续以往的中新友好关系路线。

(新加坡外长维文和菲总统小马科斯会晤)

再者就是南海问题了。虽然新加坡不是南海争议国,但是其属于东盟框架下,在南海问题的解决中,也充当着关键角色。于是,在新加坡方面宣布新总理黄循财上台的同一天,新加坡外长就到访菲律宾,同菲总统小马科斯,就南海问题展开了商谈。

当着小马科斯的面,新加坡外长维文先是表示,南海问题上,争端各方都应该为维护和平和稳定,而保持通畅的联系。随后,他又表明新加坡态度,称虽然当下是领导人交接之际,但是新加坡的对外政策以及在南海上的态度,都不会发生任何的变化。最后,他还重申称,南海问题上,新加坡绝对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并支持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对于新加坡而言,南海问题如何解决,是同其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

作为一个没有自然资源、依赖进口供应,并且以港口和航运业为经济支柱的国家,新加坡的生存和繁荣,高度依赖于南海这条海上贸易通道。因此,南海的紧张局势无疑给新加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任何可能升级的冲突,都会对其海上航线安全构成威胁,从而影响到新加坡的经济稳定与增长。

(港口和航运业是新加坡的经济支柱)

所以,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保障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南海问题上,李显龙也要谨慎新政府走错一步,更要提防别让新加坡出现第二个马科斯。

s
sleepingtiger
1 楼
太上皇
b
beixuanlv
2 楼
普习金什么时候让贤?
百家争鸣2012
3 楼
李显龙已经两度患癌。相比权位,还是性命重要。
l
luting
4 楼
也就是太上皇的意思。如果真的有一天习退下来,除非是插管人事不知,也一定是太上皇的地位。独裁者是骑虎难下的地位,能够平安退下来古往今来没有几个,邓小平勉强算一个,江泽民和胡锦涛都不能算。
C
CjbD_GT
5 楼
这么喜欢牌坊!
乱我心者
6 楼
中共的伎俩够历害,文学城刚发出的文章,“ 爆料:中国向联合国官员行贿 使联合国为中国服务”, 马上就被屏蔽掉了! 这有用吗?
家在北平
7 楼
跟他爹大马猴李光耀一样的操作。
h
hobocs
8 楼
新加坡的维权模式最好情况是长期保持不变,大趋势是流向极权政体,早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