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23日至24日凌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完成最后一次全流程、全要素综合演练,从阅兵仪式到转场、应急处置,各环节衔接顺畅,为正式活动筑牢基础。
此次演练的地面装备方队中,一款双联装750毫米精确制导火箭弹(近程弹道导弹)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军首次公开亮相可与370远火共架发射的战术弹道导弹,其最大射程突破500公里,一出场就被外界视为“攻台利器”。
PCH-191式370毫米远程箱式火箭炮能够适配战术弹道导弹的背后,模块化设计与共架发射技术可谓功不可没。模块化设计可将不同口径弹药集成到同一弹箱(筒),共架发射技术则依托独立多用途贮运/发射架,两者结合不仅让PCH-191的再装填时间大幅缩短、作业效率显著提高,更实现了“远近打击衔接、面覆盖与点精确打击结合”的作战优势,一套装备能应对多种战场需求,作战灵活性拉满。
值得一提的是,750毫米口径的火龙480型近程战术导弹,早已声名在外,解放军自用型的编号可能为BRE10。但二者还有一些区别,自用型的BRE10在气动外形上比出口型的火龙480更优化,能正向提升射程、突防能力与末制导效果。此次亮相的自用版战术弹道导弹,又有新突破,双锥体弹头更明显,综合性能再上一个台阶。
从射程来看,这款导弹保底达到500公里,即便将PCH-191火箭炮部署在大陆纵深地带,也能全面覆盖台岛全域。若将发射阵地前推,其火力范围还能延伸至台岛以东海域。而超过500公里的射程冗余,既在成本可控范围内,又能应对突发情况,比如打击临近岛屿的潜在目标,为战场决策留足空间。
制导系统方面,常规的捷联惯导+北斗卫星导航虽为基础配置,但在复杂战场环境下仍有短板。不仅圆概率偏差(CEP)难以满足更高精度打击需求,若遭遇强电子干扰,卫星导航与惯导(INS)的组合还会“失灵”。考虑到对台火力打击的重要性与时效性,这款导弹最终采用“捷联惯导+卫星导航+末制导”的复合制导体制,末制导选择了激光制导,就是看中了激光制导精度高的优势,确保打击目标“指哪打哪”。
战斗部配置同样针对台岛战场需求量身定制,涵盖杀伤、爆破、侵彻、子母等多种类型。打击步兵集群、坦克装甲车辆、雷达和指挥中,破片杀伤战斗部能最大化毁伤效果。对付防空指挥预警系统和防空导弹阵地等战略目标,爆破战斗部可精准摧毁核心设施。侵彻战斗部依靠高强度壳体与延迟引信,能钻入机场跑道、混凝土工事内部再爆炸,堪称“硬目标克星”。子母战斗部不仅能反机场跑道,还可有效打击装甲集群,多类型战斗部让导弹能应对台军各类防御目标。
新型750毫米近程弹道导弹具有强大的突防能力,导弹全程在大气层内飞行,具有全弹道制导能力,更优化的双锥体弹头具有良好的气动控制能力,末端机动性更好,可以依靠诡异的末端突防机动弹道穿透美制“爱国者”等反导系统。
这款导弹除了自身的突防技术设计,还借鉴了远程火箭弹的成熟饱和突防战术,中心区域集中突防通过多波次、多角度、多方向同时攻击,在防御方空域形成密集攻势,短时间内突破敌方拦截极限;多波次密集打击以不间断火力持续压制,既能摧毁敌方有生力量,又能为己方部队提供支援;多弹协同突防则利用不同弹道、不同功能的弹药相互配合,削弱敌方防御体系,提升突防效率与目标损毁概率。
相较于美军由“海马斯”火箭炮共架发射的ATACMS战术导弹,我军这款由PCH-191远箱火发射的自用版战术弹道导弹,突防和毁伤效能更胜一筹。未来若开展两栖登陆作战,能够提前扫清台岛沿岸防御工事、火力点等障碍,为登陆集群向岛内挺进铺平道路。
至于台军从美国采购的“海马斯”火箭炮,在我军这款500公里射程的“攻台利器”面前,根本没有发挥空间,在绝对的实力差距下,台军手中的美制装备终将沦为“摆设”,而解放军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能力,早已今非昔比。
在8月23日至24日凌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完成最后一次全流程、全要素综合演练,从阅兵仪式到转场、应急处置,各环节衔接顺畅,为正式活动筑牢基础。
此次演练的地面装备方队中,一款双联装750毫米精确制导火箭弹(近程弹道导弹)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军首次公开亮相可与370远火共架发射的战术弹道导弹,其最大射程突破500公里,一出场就被外界视为“攻台利器”。
PCH-191式370毫米远程箱式火箭炮能够适配战术弹道导弹的背后,模块化设计与共架发射技术可谓功不可没。模块化设计可将不同口径弹药集成到同一弹箱(筒),共架发射技术则依托独立多用途贮运/发射架,两者结合不仅让PCH-191的再装填时间大幅缩短、作业效率显著提高,更实现了“远近打击衔接、面覆盖与点精确打击结合”的作战优势,一套装备能应对多种战场需求,作战灵活性拉满。
值得一提的是,750毫米口径的火龙480型近程战术导弹,早已声名在外,解放军自用型的编号可能为BRE10。但二者还有一些区别,自用型的BRE10在气动外形上比出口型的火龙480更优化,能正向提升射程、突防能力与末制导效果。此次亮相的自用版战术弹道导弹,又有新突破,双锥体弹头更明显,综合性能再上一个台阶。
从射程来看,这款导弹保底达到500公里,即便将PCH-191火箭炮部署在大陆纵深地带,也能全面覆盖台岛全域。若将发射阵地前推,其火力范围还能延伸至台岛以东海域。而超过500公里的射程冗余,既在成本可控范围内,又能应对突发情况,比如打击临近岛屿的潜在目标,为战场决策留足空间。
制导系统方面,常规的捷联惯导+北斗卫星导航虽为基础配置,但在复杂战场环境下仍有短板。不仅圆概率偏差(CEP)难以满足更高精度打击需求,若遭遇强电子干扰,卫星导航与惯导(INS)的组合还会“失灵”。考虑到对台火力打击的重要性与时效性,这款导弹最终采用“捷联惯导+卫星导航+末制导”的复合制导体制,末制导选择了激光制导,就是看中了激光制导精度高的优势,确保打击目标“指哪打哪”。
战斗部配置同样针对台岛战场需求量身定制,涵盖杀伤、爆破、侵彻、子母等多种类型。打击步兵集群、坦克装甲车辆、雷达和指挥中,破片杀伤战斗部能最大化毁伤效果。对付防空指挥预警系统和防空导弹阵地等战略目标,爆破战斗部可精准摧毁核心设施。侵彻战斗部依靠高强度壳体与延迟引信,能钻入机场跑道、混凝土工事内部再爆炸,堪称“硬目标克星”。子母战斗部不仅能反机场跑道,还可有效打击装甲集群,多类型战斗部让导弹能应对台军各类防御目标。
新型750毫米近程弹道导弹具有强大的突防能力,导弹全程在大气层内飞行,具有全弹道制导能力,更优化的双锥体弹头具有良好的气动控制能力,末端机动性更好,可以依靠诡异的末端突防机动弹道穿透美制“爱国者”等反导系统。
这款导弹除了自身的突防技术设计,还借鉴了远程火箭弹的成熟饱和突防战术,中心区域集中突防通过多波次、多角度、多方向同时攻击,在防御方空域形成密集攻势,短时间内突破敌方拦截极限;多波次密集打击以不间断火力持续压制,既能摧毁敌方有生力量,又能为己方部队提供支援;多弹协同突防则利用不同弹道、不同功能的弹药相互配合,削弱敌方防御体系,提升突防效率与目标损毁概率。
相较于美军由“海马斯”火箭炮共架发射的ATACMS战术导弹,我军这款由PCH-191远箱火发射的自用版战术弹道导弹,突防和毁伤效能更胜一筹。未来若开展两栖登陆作战,能够提前扫清台岛沿岸防御工事、火力点等障碍,为登陆集群向岛内挺进铺平道路。
至于台军从美国采购的“海马斯”火箭炮,在我军这款500公里射程的“攻台利器”面前,根本没有发挥空间,在绝对的实力差距下,台军手中的美制装备终将沦为“摆设”,而解放军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能力,早已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