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这个社会真的不需要调查记者了吧,我总是这样想来宽慰自己。
这张照片里的两位“民工大哥”是我印象中最后的调查记者影像。是的,这两位是打扮成民工企图混进东航321坠机事故现场采访的调查记者。
左边那位是和我同年入职南方报业的记者杜强,右边那位是他的搭档陈玮曦,都是有着多年现场突破经验的“老手”,但还是被机智的公安干警迅速识破,驱离现场。
当前正在上映的,由贾樟柯监制、张颂文出演的致敬调查记者的电影《不止不休》中也有类似的情节:
张颂文饰演的资深调查记者带着一腔热血的实习记者(白客饰演)前往山西采访矿难,他们先是装扮成民工潜入矿场摸底,然后又装扮成遇难者家属混进宾馆采访,最终发出头版头条报道,将被隐瞒的矿难真相公之于众。
电影中有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穿上老乡提供的衣服后,张颂文感觉要混进煤矿矿场还差一口气,带着白客就地趴在土路上摩擦,蹭出满身煤灰,真正融入新闻现场。这种细节必定是真正做过一线调查采访的资深记者参与编剧才设计出来的。
只可惜,这样的场景只可能发生在20年前。现在要是还有调查记者这么干,迎接他们的除了封锁现场的民警,还会有舆论铺天盖地的铁拳:
你们潜入事故现场是不是在干扰救援,居心不良?!
你们乔装打扮采访悲痛中的遇难者家属,是不是吃人血馒头博流量?!
嗯,这一套针对调查记者的组合拳我可真是见得多了。它打倒的不是调查记者本人,而是支撑调查记者新闻理想持续燃烧的那个信念:
社会需要真相,而真相能推动公平正义。
我们媒体这个行当从来不缺理想主义者,30年前有,20年前有,现在也有。
采访关隘重重?别着急,再想办法突破。当年为暗访黑砖窑用奴工事件,装扮成智障人员流浪多天被拉走的调查记者崔松旺算一个。
被黑恶势力威胁?不要紧,早习惯了。当年调查派出所民警收保护费、采访假种子坑害农民事件被死亡威胁的我,腆着脸也算一个。(备注:下图中被伤害的记者不是我)
辛苦做出的报道发不出来?也行吧,下次再挖猛料。上面提到的杜强和陈玮曦,谁还没经历过十次八次被毙稿,可谁也没有因此放弃,可以算两个。
调查记者收入不高,没关系,还年轻可以先为理想打拼几年。如果这份职业还有荣耀,可能正在阅读文章的你也会愿意成为其中一个。
但是当新闻理想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是真的不行了……
很多业界专家都认为是媒介变革导致了调查记者的凋零,也有很多读者认为是媒体尺度收紧压缩了调查记者生存的空间,这当然都很有道理。
但我想指出,真正让调查记者数量清零的致命一击,绝对是新闻理想在公共舆论领域的破碎:
追寻真相的努力不被尊重,真相本身不被受众认可,新闻理想成为一个羞于启齿甚至带有现实危险性的词,让调查记者最终清零。
是的,调查记者不是变少了,而是清零了,或者套用生态学的专业词汇,叫功能性灭绝了。
你别跟我杠说哪个媒体还有调查记者的头衔,或者哪位同行还在坚守,我并不是要否定他们的努力,而是陈述一个惨淡的现实:
近三年的重大社会事件,比如东航坠机事故,河南村镇银行爆雷,徐州铁链女,唐山烧烤店打人、上海疫情封控等事件中,再也没有一篇由调查记者经过现场采访发出的调查报道了。一篇都没有。
电影《不止不休》的原型之一,《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报道作者是南方报业的媒体前辈,调查记者韩福东。这名热血汉子,已离开媒体多年。
公映一周,取得5000万票房后,《不止不休》已经肉眼可见地凉了下去,连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张颂文都没能带飞……
缅怀也好,致敬也罢,有调查记者冲在一线追寻真相的那个时代,回不来了。
或许这个社会真的不需要调查记者了吧,我总是这样想来宽慰自己。
这张照片里的两位“民工大哥”是我印象中最后的调查记者影像。是的,这两位是打扮成民工企图混进东航321坠机事故现场采访的调查记者。
左边那位是和我同年入职南方报业的记者杜强,右边那位是他的搭档陈玮曦,都是有着多年现场突破经验的“老手”,但还是被机智的公安干警迅速识破,驱离现场。
当前正在上映的,由贾樟柯监制、张颂文出演的致敬调查记者的电影《不止不休》中也有类似的情节:
张颂文饰演的资深调查记者带着一腔热血的实习记者(白客饰演)前往山西采访矿难,他们先是装扮成民工潜入矿场摸底,然后又装扮成遇难者家属混进宾馆采访,最终发出头版头条报道,将被隐瞒的矿难真相公之于众。
电影中有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穿上老乡提供的衣服后,张颂文感觉要混进煤矿矿场还差一口气,带着白客就地趴在土路上摩擦,蹭出满身煤灰,真正融入新闻现场。这种细节必定是真正做过一线调查采访的资深记者参与编剧才设计出来的。
只可惜,这样的场景只可能发生在20年前。现在要是还有调查记者这么干,迎接他们的除了封锁现场的民警,还会有舆论铺天盖地的铁拳:
你们潜入事故现场是不是在干扰救援,居心不良?!
你们乔装打扮采访悲痛中的遇难者家属,是不是吃人血馒头博流量?!
嗯,这一套针对调查记者的组合拳我可真是见得多了。它打倒的不是调查记者本人,而是支撑调查记者新闻理想持续燃烧的那个信念:
社会需要真相,而真相能推动公平正义。
我们媒体这个行当从来不缺理想主义者,30年前有,20年前有,现在也有。
采访关隘重重?别着急,再想办法突破。当年为暗访黑砖窑用奴工事件,装扮成智障人员流浪多天被拉走的调查记者崔松旺算一个。
被黑恶势力威胁?不要紧,早习惯了。当年调查派出所民警收保护费、采访假种子坑害农民事件被死亡威胁的我,腆着脸也算一个。(备注:下图中被伤害的记者不是我)
辛苦做出的报道发不出来?也行吧,下次再挖猛料。上面提到的杜强和陈玮曦,谁还没经历过十次八次被毙稿,可谁也没有因此放弃,可以算两个。
调查记者收入不高,没关系,还年轻可以先为理想打拼几年。如果这份职业还有荣耀,可能正在阅读文章的你也会愿意成为其中一个。
但是当新闻理想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是真的不行了……
很多业界专家都认为是媒介变革导致了调查记者的凋零,也有很多读者认为是媒体尺度收紧压缩了调查记者生存的空间,这当然都很有道理。
但我想指出,真正让调查记者数量清零的致命一击,绝对是新闻理想在公共舆论领域的破碎:
追寻真相的努力不被尊重,真相本身不被受众认可,新闻理想成为一个羞于启齿甚至带有现实危险性的词,让调查记者最终清零。
是的,调查记者不是变少了,而是清零了,或者套用生态学的专业词汇,叫功能性灭绝了。
你别跟我杠说哪个媒体还有调查记者的头衔,或者哪位同行还在坚守,我并不是要否定他们的努力,而是陈述一个惨淡的现实:
近三年的重大社会事件,比如东航坠机事故,河南村镇银行爆雷,徐州铁链女,唐山烧烤店打人、上海疫情封控等事件中,再也没有一篇由调查记者经过现场采访发出的调查报道了。一篇都没有。
电影《不止不休》的原型之一,《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报道作者是南方报业的媒体前辈,调查记者韩福东。这名热血汉子,已离开媒体多年。
公映一周,取得5000万票房后,《不止不休》已经肉眼可见地凉了下去,连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张颂文都没能带飞……
缅怀也好,致敬也罢,有调查记者冲在一线追寻真相的那个时代,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