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女人不生娃的真相,被这位诺贝尔奖得主戳破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10月10日 9点50分 PT
  返回列表
71547 阅读
26 评论
盐财经

性别收入差距(gender gap),对许多人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即便在今天的高收入国家,男女收入仍然存在10%到20%左右的差距。

在这些国家,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并不比男性低,甚至平均水平更高。从大学毕业后,年轻男女一同进入职场,一同努力工作,可以想象,一开始,他们的收入差距很小。

那么,女性的收入从什么时候开始明显低于男性的呢?

答案是,在她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后。

这是今年77岁的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在四十多年研究生涯中得出的结论之一,作为经济史学家与劳工经济学家,她的研究话题广泛,包括移民、收入不平等、科技变革等等,不过最为知名的,还是她在女性劳动方面的研究。

克劳迪娅·戈尔丁

北京时间10月9日晚,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克劳迪娅·戈尔丁,以表彰其“增进我们对女性劳动力市场结果的理解”。

在经济学家这个群体中,女性并不多见。戈尔丁是哈佛大学经济系首位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也是历史上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

再被视作常识的知识,也需要先驱凿开迷雾、传递火种,戈尔丁就是这样的人物。在“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发生了什么”这件事上,她用扎实的数据整理与研究,不断为人们展现全新的、并且令人惊讶的事实。

经济增长必然促进性别平等吗

经济增长会自动缩小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差异吗?透过历史的镜子,戈尔丁说,并不如此。

18世纪末以来的两百年多年,美国经济飞速增长,但已婚妇女的就业率并非稳步上升,而是呈现出一道U型曲线。

已婚妇女就业率图示/图源:诺奖官网‍‍‍‍

简单的数据分析无法得到这样的结果。在戈尔丁之前,大多数经济学家根据现成的数据相信:随着经济增长,更多的妇女参与了工作。

戈尔丁却敏锐地发现,历史上妇女的工作状况总是无法如实记录。在过去的人口普查与公共记录中,妇女的职业一栏中经常写着“妻子”,但事实上,许多妇女会同丈夫一起务农、做生意,或者在家中从事手工业生产。

意识到这一点,戈尔丁通过从前的时间使用调查、工业统计和人口普查数据重新编写了新的数据库。新数据与原有的官方数据有着很大不同,比如18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已婚妇女的就业率是官方统计数据的三倍。

“我从克劳迪娅身上学到的一件事就是,像侦探一样进行经济研究。”看到她如此严谨地处理历史数据,戈尔丁曾经的一名学生说。

通过追溯、还原数据,戈尔丁揭示了一个新事实——随着19世纪工业化的兴起,妇女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比例反而相比农业时期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工业化使得妇女无法在家工作,直到20世纪初,服务型工作需求增加,妇女就业率再次上升。

戈尔丁使用了统一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来理解美国不同时期妇女在劳动市场上的变化。

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受到产业结构与科技变革的影响,而女性劳动力的供给则更加复杂,社会规范(social norms)、制度障碍与平衡家庭、工作的需要都会限制女性劳动力的供给,其中,女性本身对自我的预期十分关键。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年轻女孩们,她们的母亲通常都是家庭主妇。因此,她们预想的自己也和母亲一样,将在短暂工作后回归家庭。她们在规划教育道路时并没有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拥有一份长期的职业。

由于20世纪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的需求扩大,多数女性都低估了自己一生中的工作量。这种预期与实际情况的错位,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趋于一致,而也是从那时开始,年轻女性加大了教育方面的投入,直至如今在许多高收入国家,女性的教育水平普遍高于男性。

1967-1984年按照年龄划分的年轻女性对就业的期待/图源:NLS

供给端的复杂状况,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女性就业率大幅提高的同时,劳动力市场上性别差异的缩小依旧如此缓慢。

在收入差距方面,戈尔丁发现,历史上许多重要的结构性变化确实促进了妇女收入的增长,比如工业革命时期(1820-1850 年),以及服务业需求上升期(1890-1930 年),男女之间的收入差距均明显缩小。

不过,在1930年到1980年之间,男女收入差距基本没有出现变化,即便这一期间,美国的经济在不断增长,女性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女性就业比重翻了一番。

透明的天花板

上个世纪,现代劳动力市场迎来了最大的经济与社会变革之一——在许多高收入国家,从事有偿工作的女性比例增加了两倍。

然而,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差异仍然显著存在。为什么劳动市场上的性别平等进展,会远远落后于女性就业自身的进展呢?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导致性别差异的原因各不相同。在过去,性别收入差异可以用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就业率不充分、在就业上遇到的法律障碍解释,但如今,我们看到的依旧是这样的现实:各行各业的高层仍然由男性主导,女性在收入增长与职业晋升方面似乎有一道“透明天花板”,阻碍了她们攀登事业的高峰。

曾经,人们在解释性别收入差异时,通常认为这是男女不同的教育与职业选择带来的,但戈尔丁在一篇发表于2014年的文章中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选择这一因素的影响慢慢变得不那么重要,同一职业内部的性别差异反而愈发显著。

关键的原因是生育。

表格显示,不同职业的女性和男性年收入的对数比/图源:哈佛商业评论

早在20世纪初,已婚妇女和未婚妇女的就业率就出现了显著差异,当时,美国所有女性中有20%的人从事有偿工作,而已婚妇女中这一比例为5%。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有更多女性开始选择从事法律、经济、医疗行业,她们的职业与收入发生了重大改变,除了增加教育投入、职业预期与现实趋于一致之外,戈尔丁还发现这与20世纪60年代避孕套技术的发明有关,也就是说,女性可以自主延迟结婚与怀孕的时间,对于她们的教育与工作大有益处。

到了2010年,戈尔丁与他人共同研究发现,同一职业内部的性别收入差异,是在女性分娩后出现并且扩大的。

对于今天的大部分女性来说,她们会因为生育暂时离开劳动力市场,当她们重返劳动力市场时,由于需要照料婴儿这样显而易见的原因,女性的工作时长通常会减少——这将对女性的工资收入产生长期负面影响。

作为一位学术女性,戈尔丁观察到,过去20年间,她身边的经济学女博士比例达到了30%-35%,但她们当中终身副教授的比例为25%,正教授为15%。

女性似乎总在职业晋升的关键前夜败下阵来,她们要么选择离开行业,要么失去了“雄心壮志”,转而“偏爱”那些清闲、灵活的工作,成为随时可以回去照顾孩子的母亲,尽管这会使得她们在工资上受到惩罚。

这种因成为父母对个体生活产生的影响,被称为“父母效应”(parenthood effect)。虽然被叫做“父母效应”,但其中受到更多影响的往往是女性。一对年轻父母在面对事业与家庭的围剿时总是显得捉襟见肘,在这个时候,通常是女性选择牺牲事业、花更多时间投入家庭。

戈尔丁擅长以历史的视角探索现实问题的根源。她的研究结论并非美国独有,许多国家同样如此。

尽管戈尔丁本人的研究并没有为解决性别差异提供解决方案,但她系统性地阐述了过去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变化为何发生,这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一些启发。

比如,加大对女性教育的投资,或者消除法律在女性就业上的阻碍,可能会在特定时间内对推进男女收入平等相当有效,不过,眼下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妇女就业率已经很高、受教育水平可能比男性更高的社会,那便应当寻求其他路径。

以及,政策制定者们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因为改变需要漫长的时间。谁照顾孩子这一“社会规范”可能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公司在做出人力决策时的偏好——总是喜欢能花更长时间工作的员工——在短时间内也不会发生变化。

就像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年轻女孩,即便她们更多地投入了工作,但受到母亲的影响,她们的教育选择并不完全匹配当时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人在行为上发生的变化,可能几十年都不会在数据统计中显现——直到这群已经变化的人步入中年,并开始成为榜样,影响她们的“女儿”。

了解就业方面的性别差异相当重要,它关乎公平,还关乎一个社会的效率与繁荣。不把工作机会留给最有资格担任它的人是没有经济效益的,如果妇女没有同等机会参与劳动,或者她们参与工作的条件不平等,就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浪费。

为了更好的改变,人们必须了解问题的根源。就像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主席Jakob Svensson所说:“了解妇女在劳动中的作用对我们的社会来说非常重要,有了克劳迪娅·戈尔丁的开创性研究,我们才知道未来需要解决哪些障碍。”

一将功成万骨枯
1 楼
反正就是不给中俄这些国家的人颁奖。 [2评]
甜瓜
2 楼
这种为左逼背书的科学,再次证明人类科学就是笑话。为了证明日心说,可以烧死哥白尼。为了证明精神病不是人,可以诺贝尔颁给脑白叶切除手术。为了给政客背书,可以让奥巴马这种战犯拿和平奖。为了维护毛泽东大跃进,钱学森居然可以搞出亩产万斤科学依据。 谁有手握刀把子和枪杆子,谁就是科学的。 [1评]
R
Robin_Snow
3 楼
中国哪个经济学家能跟政府唱反调?能说几句真话?还有,中国经济学家对理论有啥贡献?都忙着解释政府政策多英明,市场多好,忽悠韭菜了。论学术水平,大部分人甚至不如美国二流大学的教授
P
Peacefulchaos
4 楼
脑子有病吧,google一下很难?你去看看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是哪国人 [1评]
等边直角三角形
5 楼
但是现在都平反了,说明科学是有自我纠错力的。 [1评]
打酱油的路过
6 楼
是在美国工作的俄籍,不知道是不是双重国籍
打酱油的路过
7 楼
姓氏显示又一个犹太人
这个秋天
8 楼
把所有好的对定义为科学,自然一往无前 [1评]
等边直角三角形
9 楼
对啊,这正是科学所追求的定义嘛,只是也会有做不到的时候罢了。
w
wangyu888
10 楼
真的是作死,还嫌人命不够, 从男女角度来讲,确实要如何公平,可是大自然做了这样的分工,女性每个月都有月经,生娃养育都是很辛苦,自然社会本来就这样,研究这个东西得出这种常识,还拿诺贝尔奖,不过是杀人越命的光鲜而已啊
樱桃儿熟了
11 楼
典型的垃圾
D
DDT666
12 楼
我是觉得研究人工子宫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最新进展是可以将发育一半的羊胚胎放进去直到发育成可出生的状态。鉴于人工胎盘还是很难替代的,下一步可以做到的,应该是让女性怀孕3个月左右,等受精卵着床和胎盘形成以后,再想办法取出来,用人工子宫一直养到10月出生。而前三个月应该是不影响女性工作生活的,这样女性生孩子的负担和痛苦就能大大减轻。这才是最理想的解决办法。 [1评]
w
wangyu888
13 楼
这么常识的东西,还得傻逼奖,纯粹是为了作死啊,还嫌经济发达的婚育观念不够烂吗?
w
wangyu888
14 楼
女人要公平,就请都去研究生娃,把大自然的分工分担出来再说,人命关天的事情,打着科学搞这反人类的垃圾研究垃圾奖,真的是罪恶滔天
等边直角三角形
15 楼
: 当你觉得逆行的人获得了不可思议的认可时,可能你才是那个逆行的。
媚眼瞟瞟
16 楼
人家那钱愿意给谁就给谁。 你害怕找不到理由吗?
b
bestnearby1
17 楼
这个提议很新颖,不过后续的育儿问题才是女性落后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个时间跨度很大
o
oldoldcandy
18 楼
哈...哈...
w
whatiswrong
19 楼
其实还有关键的一点没有提到,就是很多女性故意选择轻松但收入增长受限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因为其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而是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能够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有丈夫提供生活所需、有吃有喝、轻松愉快、同时还能享受天伦之乐,难道不比在职场上搏杀,拼死拼活挣口饭吃要强吗?! [1评]
w
whatiswrong
20 楼
所以不要总是强调gender gap,认为这必然是一种坏事,而是应该意识到,gender gap有时候是社会为女性提供的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男性却往往根本没有类似的选择!如果一个社会强迫女性必须要和男性一样拼命工作才能生存,那才是残酷的!
穆斯塔法
21 楼
这也是我一再强调的,左逼最后和极右走到最后是一回事,都是你要不认同我就特么弄死你的法西斯恶棍
l
lanjian45
22 楼
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个笑话,根本配不上诺贝尔奖。 [1评]
l
lanjian45
23 楼
对女性而言,其实生养孩子就是一种事业。
w
wangyu888
24 楼
掀翻这些垃鸡经济学奖
a
ahct114
25 楼
母凭子贵。
随意岁月
26 楼
希拉里给不能生育的克林顿,生了个丑女儿,还能压住拜登继续选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