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高管简史:那些离开京东的人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5月28日 11点4分 PT
  返回列表
58951 阅读
3 评论
ZAKER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大 V 商业,作者 | 大 V 商业

蔡磊成为了京东高管中最悲壮的那一个。

患上渐冻症后,蔡磊没有选择等死,而是直播、成立爱斯康,选择创业自救。

蔡磊引起公众关注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京东高管。

与阿里、腾讯的高管不同,阿里的高管比如蔡崇信因为阿里财神爷的身份被公众所知,还有一众如王坚、彭蕾、蒋凡等;腾讯如微信之父张小龙、总裁刘炽平。

京东的离职高管也十分悲壮。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在职时足够低调,京东过去 20 年的时间里,从京东离职的高管数量达到数百人。

京东的高管更接近职业经理人,他们没有从 0 陪伴刘强东起家的经历,没有京东 XX 号员工的光环。

在京东的发展历史上,太多的高管离职,甚至是集体离职。让外界感到好奇的是,京东高管难当,到底是为什么?

从徐雷退休说起,两次高管集体离职

高管出走并非新鲜事,但像京东这样高管集体离职的却并不多见,而京东发生了两次。

2019 年在瑞士举办的达沃斯活动上,徐雷、陈生强、王振辉作为京东集团旗下三大业务掌门人集体亮相,徐、陈、王在京东内部形成了一个管理梯队。

不到三年的时间,这个不包含刘强东的 " 京东最高管理层 " 便不复存在。

徐雷的退休,稍显突然。

5 月 12 日,京东集团原 CEO 徐雷因个人原因提出退休申请,接替徐雷的是京东集团原 CFO 许冉。

外界对于徐雷的退休原因说法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徐雷已经坐到了外来人能够在京东坐到的最高位置。

徐雷是京东名副其实的 " 二当家 ",2018 年刘强东因为明州事件为京东带来了巨大的变故和不确定性,徐雷被称作是 " 临危受命 "。

在刘强东一句 " 谁不服徐雷就是不服我 ",奠定了其在京东二当家的地位,后来成为京东集团 CEO、总裁都是顺理成章。

如今回头来看,刘强东的此次放权和之前不同,这次的被动意味更浓。从 2018 年至今,京东所处的电商零售领域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动,按照刘强东的性格此时放权甚是不符。

徐雷离开的背景,是从去年双十二前夕刘强东突然内部开火,指责京东的高管们骗了自己,并且越来越偏离零售的本质。

今年初,京东开启式了大范围的百亿补贴,重回低价策略,一定程度上,这是将过去 5 年来京东树立的高端策略全盘推翻。

一个细节是,京东前几年的 618 主题都聚焦到 " 热爱 " 一词,今年的 618 主题又改回了 " 沸腾烟火气 ",重新聚焦 " 多快好省 "。

和徐雷的突然离开同样蹊跷的是王振辉和陈生强的离职。徐雷 2020 年 4 月出任京东集团的 CEO,就在同年年底京东物流 CEO 王振辉、京东数科陈生强不到 10 天的时间里相继离职。

彼时京东数科冲击上市迟迟未成功,陈生强离职后由原京东集团首席合规官李娅云接任 CEO。

王振辉更加可惜,就在其离职后的半年时间,2021 年 5 月京东物流实现在港交所上市。

仅仅是三年,整个管理层全部离开。

陈生强和王振辉离开后,京东的高管离职潮还没有结束。

2021 年 9 月许凌离职,11 月肖军、周伯文离职。这三位高管虽然比不上陈生强和王振辉二者的地位,却也是京东业务层面的核心。

公开资料显示,许凌被号称是京东的 " 白条之父 ",离职前担任京东金融科技负责人,其带队推出业内首款信用支付产品 " 白条 ",后逐步建立起以白条、金条为主的消费金融体系。

肖军则是物流体系的元老级别人物。肖军于 2007 年加入京东,参与了京东早期前端网站、供应链系统的设计,还主导了京东配送 " 青龙系统 " 以及仓储、售后客服等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2016 年 5 月,京东成立 X 事业部,主攻智慧物流,研究智慧仓储物流和无人化技术,便是由肖军担任 X 事业部总裁。

周伯文则是京东的 AI 领路人。

2017 年 9 月周伯文加入京东出任京东集团副总裁,负责京东 AI 研究与平台部相关业务,向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汇报。

要知道,2016 年京东云才正式成立,被定位为电商、物流和金融科技之后京东的 " 第四驾马车 ",周伯文当时加入京东可谓是京东云的先锋队长。

京东云作为京东的新业务并不稳定。

除了周伯文,还有申元庆此前也在 2019 年底离职。这位 2017 年才加盟京东云的老将,此前在微软供职 24 年,此前担任微软中国云计算与企业事业部总经理,对于彼时的京东云业务来说,申元庆可谓是真正的 " 大厂 " 来的人。

从陈生强、王振辉、徐雷,到肖军、许凌、周伯文、申元庆,京东高管集体离职,涉及了京东物流、京东零售、京东数科(金融、云)三大核心板块。

尤其是,这种一年之内这么短的时间内,离职的高管涉及到京东各个业务条线的核心岗位,这是国内互联网大厂里所罕见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不是京东高管的第一次集体离职。

2019 年,京东首席人力官隆雨、CMO 蓝烨、CTO 张晨一年内相继离开。

" 空降兵 " 为何式微," 管培派 " 能否挑起大梁?

与 BAT 的高管分部不同的是,京东没有阿里十八罗汉、腾讯五虎、百度七剑客、小米八大金刚等创始团队,更多的是刘强东单枪匹马白手起家的故事。

这就导致了京东在发展的后期需要大量的外部力量。

比如徐雷就是徐新引荐给刘强东解决缺少营销人才问题的,隆雨加入京东前曾是刘强东的同学,刘强东邀请其加入,四度拜访和长达半年的等待后,隆雨才最终同意。

京东的高管大多是空降而来,目标指向更明确,就是支撑起一摊业务,当然,如果业务不见起色,换人、走人也是理所当然。

我们建立在这个认知基础上,就可以看出为何京东高管离职会出现两个特点:一个是时间周期化,并且呈现出集体化离职现象;另一个是与业务关联度非常高,干不好直接走。

首先是周期性。

2021 年前后是王振辉、陈生强等一批人离职的时期,上一批离职潮是在 2019 年前后,再往前是 2015 年前后。

形成这种离职潮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有来自刘强东周期性地放权,带来高管的引进和离开。

2010 年前后,刘强东曾对外表示:" 如果管理了十年,还不能放手,这是我的严重失败。" 此后,刘强东引进了蓝烨、隆雨、沈皓瑜、张晨等一批 CXO。

2013 年刘强东到哥大游学,给京东高管放权。这场放权最终在 2016 年结束,刘强东强势回归,并批评公司组织效率和战斗力都在下降。

另一方面则是京东业务的变动,云、POP、O2O 等多个业务,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京东实际上是出于强竞争状态,也导致了业务的起起伏伏和京东高管的起起落落。

职业经理人最怕的是去当 " 救火队长 ":火灭了,人就该走了;火灭不了,也得撤。

京东的高管很多就是 " 救火队长 " 的身份。

比如申元庆的引入,实际上是弥补京东入场云服务较晚的劣势;京东国际作为零售的短板,也是经历了闫小兵、徐昕泉、沈皓瑜多人执掌。

因为战略、业务失利离开京东的高管不在少数,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盒马的侯毅。

侯毅此前是京东的首席物流规划师,主导了京东自有仓储和物流中心 " 亚洲一号 " 的建设。

此后在负责 O2O 项目效果不理想,侯毅离开京东创办盒马。据传刘强东曾有意投资侯毅,但是侯毅两个星期都没有见到刘强东,直到其遇到阿里的张勇。

尤其是,此前有报道刘强东对高管的管理风格,有报道提到," 平时开会,刘强东会直接当着所有人的面让你走人。被骂得狗血淋头是是常态。"

此前刘爽的事件引起争议,坊间消息是说起在饭局上说话惹到了刘强东,离职时另一个说法是不堪承受新通路 50 万家门店的业绩考核。

京东 POP 业务负责人也是几经变动,从最初的程峻怡到蒉莺春再到打散到各个事业部,有分析认为程峻怡等的离职和业绩不达标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其就是在 618 前的几日内离职的,这和刘强东 2022 年双十二讲话十分相似。

京东高管的离职原因是多重的,有企业组织架构(刘强东放权)带来的影响,也有业务层面变动带来的影响,归根到底,是信任问题。

高管们觉得刘强东不放权自己束手束脚,但在刘强东看来,每次的放权最后结果都是组织缺少效率,业务缺少竞争力,还得再重新收权。

刘强东是极其懂零售、懂电商的,第一次放权之前,刘强东每年的 618 都要亲自看流量、亲自看订单量,这种亲力亲为在给京东上了一层保险栓之外,还给高管们带了一层紧箍咒。

刘强东太懂零售了,以至于不相信手底下的高管们能做好,或者比他做得更好。

这几乎是个死循环。

这就带来了京东高管的一个新变化,那就是管培生派系开始占上风。

比如现在京东的管理层里,CHO 和张雱京东物流 CEO 余睿,都是京东的管培生,而且京东官网上,将余睿描述为 " 京东自主培养起来 "。

归根到底,为何京东高管这么难,管培派开始占据上风,还是因为" 主仆 " 之间没有信任。

刘强东需要的是绝对控制,是 80% 的投票权。

这就回到了最原始的问题,京东没有创始团队,所以管培生成为刘强东的 " 嫡系部队 ",成为了刘强东弥补京东原始团队 " 缺兵少将 " 的方案。

京东的高管在逐渐向管培生倾斜,起码在刘强东的眼里,自主培养的管培生不用费心 " 信任 " 这一环,可能会对其多一点 " 放权 "。

老李子
1 楼
大墙子在明州的两分钟很有效
懒得编笔名
2 楼
这种精英职业管理人都有雄心壮志,岂是一家公司留得住的?给多少钱都会走,总不能让他们挣得比老板多吧。像京东,亚马逊,谷歌这种公司就是创业公司的孵化器。但是只要不是闹翻了出去的,跟老东家保留关系才是最大的财资产
w
wyc2020
3 楼
武大郎卖烧饼吧,盒马鲜生创始人侯毅当年也是不能见容于刘强势,于是投靠阿里,如今已经成为阿里系六大业务板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