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群里大家都在转发一个截图
其实,问出“为什么”的时候,潜台词一定是“你咋过成了这样?”
一种情况是,入手早,比如毕业就落户海淀、西城,工作生活都稳定了,顺势就置办了房产。当年单价3万一平,双方家庭凑一凑,也能凑出个首付,只要上车早,没几年贷款就能还完,之后还可以换个面积大些的“老破大”
还有一种情况,首套房子置办在了昌平、通州、大兴这些区,但是随着孩子出生,教育问题提上日程,于是“孟母三迁”,这时候房价虽然已经涨上来了,但可以把郊区房子卖了,再贴贴补补、贷款、借钱,咬咬牙,也就进城了。
但无论是上面哪种情况,基本就一套自住房,如果是学区,那孩子上高中之前,基本不会动,如果不是学区,动也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非学区房到学区房的一步步置换、搬迁。
(再看看2023年海淀万柳和西城金融街房价)
年薪相对高的,一半儿是搞IT的,一半儿是搞金融的。
这几年,经济形势不好,大厂裁员经常整个部门“一锅端”,金融行业也一样,每天走钢丝,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所以年薪这事儿,挺虚的,今日不知明日之事,说不定哪天,工作没了,或是公司没了。。。
比如,你肯定觉得,年薪百万,即便没有北京户口,也可以支撑孩子上个不错的私立,一年学费20万,才占总收入的1/5,完全负担得起吧。但要知道,很多私校,在学费之外,还有各种隐性消费,有的学校学费里包含兴趣班,但你若想往深了学,还要额外附私教费,有的学校吃有机菜、进口水果、下午茶点琳琅满目……餐费都是笔不小的数目。更不要说放假各种游学,国内国外见世面……年薪百万,队友全职,孩子读私校……中产的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泡沫,一戳就破。
如果有小升初需求,小学要拿下各种比赛、各种证,奥数、编程/机器人/科创、英语等等,一年十几万,一点不夸张。
不过现在教育资源多,平台多,丰俭由人,很多家长自己就是名校毕业,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可以亲自下场。
只不过有鸡娃的精力,就没有赚钱的时间,所以北京家长基本是部分外包。在教育上,北京家长确实舍得投入,不只是金钱上的投入。我周围大部分有娃家庭,家里是没有电视的,但书却是一箱一箱往家搬。
工作再忙,也会在周末留出一天,跟孩子一起爬山或逛博物馆。
哪怕学习外包给机构、老师,也会盯着孩子学习的进程和效果。
热衷与人交流教育经验,同时自己也会获得更多的教育风向和信息。
整合周围一切教育资源,比如同学家长是植物学博士,老同学在高校实验室,邻居在航天X所工作,工作伙伴曾经在媒体工作过……这些都能成为丰富孩子知识体系的钥匙。
话说,70后、80后当年还是享受到“时代红利”的,当年房价还不高,北京落户还不难,找工作还容易,晋升通道还畅通。但下一代,就没那么轻松了。
像山河四省、江苏十三太保,没有最卷,只有更卷。反过来再说北京,“考二代”想考个大学很容易,但想考名校,就不仅是智力+努力的结果,还需要资源、财力,甚至几代人的托举。你觉得孩子踩在985父母的肩膀上,就赢在起跑线上了?要知道你孩子的竞争者们,是踩在清北哈耶父母的肩上。这还没算上“考三代”,人家的爷爷奶奶就是大学教授。白天打工,晚上鸡娃。北京家长,不配高调!
最近群里大家都在转发一个截图
其实,问出“为什么”的时候,潜台词一定是“你咋过成了这样?”
一种情况是,入手早,比如毕业就落户海淀、西城,工作生活都稳定了,顺势就置办了房产。当年单价3万一平,双方家庭凑一凑,也能凑出个首付,只要上车早,没几年贷款就能还完,之后还可以换个面积大些的“老破大”
还有一种情况,首套房子置办在了昌平、通州、大兴这些区,但是随着孩子出生,教育问题提上日程,于是“孟母三迁”,这时候房价虽然已经涨上来了,但可以把郊区房子卖了,再贴贴补补、贷款、借钱,咬咬牙,也就进城了。
但无论是上面哪种情况,基本就一套自住房,如果是学区,那孩子上高中之前,基本不会动,如果不是学区,动也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非学区房到学区房的一步步置换、搬迁。
(再看看2023年海淀万柳和西城金融街房价)
年薪相对高的,一半儿是搞IT的,一半儿是搞金融的。
这几年,经济形势不好,大厂裁员经常整个部门“一锅端”,金融行业也一样,每天走钢丝,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所以年薪这事儿,挺虚的,今日不知明日之事,说不定哪天,工作没了,或是公司没了。。。
比如,你肯定觉得,年薪百万,即便没有北京户口,也可以支撑孩子上个不错的私立,一年学费20万,才占总收入的1/5,完全负担得起吧。但要知道,很多私校,在学费之外,还有各种隐性消费,有的学校学费里包含兴趣班,但你若想往深了学,还要额外附私教费,有的学校吃有机菜、进口水果、下午茶点琳琅满目……餐费都是笔不小的数目。更不要说放假各种游学,国内国外见世面……年薪百万,队友全职,孩子读私校……中产的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泡沫,一戳就破。
如果有小升初需求,小学要拿下各种比赛、各种证,奥数、编程/机器人/科创、英语等等,一年十几万,一点不夸张。
不过现在教育资源多,平台多,丰俭由人,很多家长自己就是名校毕业,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可以亲自下场。
只不过有鸡娃的精力,就没有赚钱的时间,所以北京家长基本是部分外包。在教育上,北京家长确实舍得投入,不只是金钱上的投入。我周围大部分有娃家庭,家里是没有电视的,但书却是一箱一箱往家搬。
工作再忙,也会在周末留出一天,跟孩子一起爬山或逛博物馆。
哪怕学习外包给机构、老师,也会盯着孩子学习的进程和效果。
热衷与人交流教育经验,同时自己也会获得更多的教育风向和信息。
整合周围一切教育资源,比如同学家长是植物学博士,老同学在高校实验室,邻居在航天X所工作,工作伙伴曾经在媒体工作过……这些都能成为丰富孩子知识体系的钥匙。
话说,70后、80后当年还是享受到“时代红利”的,当年房价还不高,北京落户还不难,找工作还容易,晋升通道还畅通。但下一代,就没那么轻松了。
像山河四省、江苏十三太保,没有最卷,只有更卷。反过来再说北京,“考二代”想考个大学很容易,但想考名校,就不仅是智力+努力的结果,还需要资源、财力,甚至几代人的托举。你觉得孩子踩在985父母的肩膀上,就赢在起跑线上了?要知道你孩子的竞争者们,是踩在清北哈耶父母的肩上。这还没算上“考三代”,人家的爷爷奶奶就是大学教授。白天打工,晚上鸡娃。北京家长,不配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