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7日,乌克兰东部重镇波克罗夫斯克,两名男子骑车经过一座遭俄军摧毁的建筑。
文丨亦凡编辑丨漆菲乌克兰北部切尔尼戈夫州的普里卢基,距离基辅约190公里,战前人口15万。米哈伊洛·特拉维茨基(Mykhailo Travetsky)生活在此,他是一个农民,也是个兽医。
三年前战事刚爆发时,他的妻子、母亲和三个孩子都离开了这个国家,前往北爱尔兰的朋友家避难。但米哈伊洛没走,他放心不下自己的农场,这里还有好多奶牛,包括珍贵且濒危的乌克兰特色品种。
米哈伊洛也曾到征兵办公室报到,准备为国而战,但对方让他留在农场,尽可能为士兵和当地居民提供乳制品。养牛成了米哈伊洛最重要的工作,他要为牛找寻足够的食物,给动物看病、接生、挤奶,每天去防空洞送牛奶。
三年来,米哈伊洛早已习惯战火下的生活。起初,来自俄罗斯的炮弹不时从头顶飞过,他身穿防弹衣、带着自动步枪,每天挤两次奶。此后由于当地电力系统遭到破坏,无法使用冰箱和挤奶机,米哈伊洛开始研究保质期更长的奶酪制品。
时至今日,切尔尼戈夫州仍不时发生爆炸。但对米哈伊洛来说,过去一年境况尚佳,他的农场第一次获得了小额利润,眼下正考虑开辟新的帕尔马干酪生产线。
然而此刻,他的祖国未来命运难测。美国新政府甩开乌克兰,率先与俄罗斯开启双边谈判。2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是措辞严厉地批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称其为“独裁者”,让美国花费巨款用于一场打不赢的战争,并警告他“最好迅速采取行动”结束这一切。特朗普甚至暗示乌克兰应对战争负责。
如此现实之下,乌克兰人只能静静等待一场裁决的到来。既然无法逃离,人们不得不像米哈伊洛一样,努力接受现实并活下去。
◆2月19日,特朗普暗示乌克兰应当对战争负责。
基辅有种“畸形繁华”
“今晚你们可以在这里随意辱骂我。你们在辱骂数百万选民……这丝毫影响不了我。我代表这些选民。”2月16日的电视辩论会上,面对另外三位总理候选人——基民盟主席默茨、社民党籍总理朔尔茨、绿党籍副总理哈贝克——的抨击,魏德尔的回击直截了当。
战事即将迈入第四年,生活在基辅的广州人路暮参感受到,人们的心态正在发生转变。“2023年之前,乌克兰人有着强烈的信心,但巴以冲突之后,事态起了变化。”路暮参告诉《凤凰周刊》,“以前世界的焦点只有俄乌,如今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这场战争不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民众的心态变得更为平和。”
路暮参今年46岁,从因新冠疫情滞留算起,他在基辅生活了快五年。除了开战初期前往欧洲短暂避难,他一直坚守在这个被战争侵扰的国度。
◆几年来,乌克兰一直被战争侵扰。这不是常见的选择,毕竟连本国人都试图离开。但路暮参真心喜欢乌克兰,在他眼里,这个国家有着不同于欧洲或俄罗斯的吸引力。留下来的另一个理由是为了记录。作为学历史和政治学出身的人,面对这场堪称21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路暮参希望能亲身体验,也希望在体会过人性的宝贵后能为乌克兰人做些事情。
三年来他经历了许多,四处探访被战火摧毁的地区,与社区的人们打交道,也同其他中国人一起提供志愿服务和物资支持。
众多城市中,首都基辅拥有最为强烈的秩序感,人们常常忘记战争仍在继续。这里有着相对完备的防空体系和基础设施,也在战时聚集了最多资源,吸引其他城市的人们来此寻觅工作。
◆位于基辅市中心的迈丹广场。
路暮参也去探访过其他城市,“很多地方经济萧条,也不安全,防空系统很多时候不起作用。但在基辅时你会有一种错觉,会觉得这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城市,虽然是一种畸形的繁华。即使在基辅听到防空警报,一些人也不再遵守规定找地方躲避,餐厅也照常开着,大家都在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战争初期的高昂斗志不可能一直持续,大多数人对现实看得更开。”路暮参觉得,“经历过生离死别,很多人对生活的态度反而乐观和积极起来,即便是有亲人离去的家庭,也在努力地恢复生活状态。”
但与此同时,人们对战争前景也不抱有太多期待。据路暮参观察,坚持希望将战争打到底,直至收复国土的人虽然还有,但占比不多。“很多人觉得,能够按照实控线停火不一定是件坏事。”
这一感受与民调结果相符。2024年12月,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KIIS)的调查显示,约3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愿意以领土让步换取和平,这一比例较一年前的19%有了显著增长。
难以愈合的集体创伤
尝试恢复生活秩序固然是一种乐观,但战争带来的社会创伤尚难愈合。
人口流失是最大难题。战火本身已经带走了许多生命——据乌总统泽连斯基说,截至2024年12月,已有4.3万名士兵在战争中死亡,受伤人数达到37万。
还有许多平民葬身炮火中。联合国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2月至2024年12月,乌克兰至少有12456名平民丧生,包括669名儿童,2024年死亡和受伤的平民总数比2023年高出30%。这些还只是不完全统计,实际死伤数量只会更高。
乌克兰女性的处境也因为战火而更加悲惨。联合国妇女署的最新数据显示,该国女性失业率居高不下,占据了失业人口的绝大部分,她们遭受的性别暴力也激增36%。由于家庭支离破碎,女性要承担起更多家务和照护家庭成员的责任。
自开战以来,乌克兰已有近四分之一人口逃离,如今该国超过670万难民生活在国外,其中500万人在欧洲。不断有人试图跨越罗马尼亚边境的界河,河中溺亡的人不在少数。
◆乌克兰与罗马尼亚等周边国家的地理位置。未来战争如果能结束,离开的人们会否回归祖国仍是未知数,但这对乌克兰的重建和复苏尤为重要。
路暮参觉得,无论是教育背景良好的人还是家园被摧毁的人,离开后都不太可能再回到乌克兰,“由于欧盟国家缺乏劳动力,乌克兰人其实更愿意在当地寻觅机会,即便是普通工作也能让他们感到满意”。
乌克兰国内的境况同样糟糕,约有370万人流离失所,而在被俄罗斯占领的乌东地区,更有近500万人无法离开。被占领土上,俄罗斯通过实施本国法律进一步巩固控制,要求居民获得俄罗斯公民身份才能保留财产权。占领当局还没收了一些被视为“废弃”的房屋,让这些房主再难重返家园。
战争撕裂了许多家庭,却不仅仅是因为死亡。战争爆发初期,路暮参和来自顿涅茨克的女友达莎一起设法离开了乌克兰。达莎的父母生活在顿涅茨克州叶纳基耶沃市,开战不多久,达莎52岁的父亲就被当局的征兵令给带走了。
后来,路暮参和达莎在是否要回乌克兰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最终达莎选择留在德国,并设法将母亲接了过去。据路暮参所知,达莎父亲入伍后,他们一家人再也没能见面,对达莎母女来说,得知父亲还活着已是慰藉。
观念不同也会将一个家庭切开,在乌克兰,这种分裂并不以族裔认同为界线。路暮参认识乌东地区的一家人,三兄弟的选择大相径庭,一人加入了乌克兰军队,一人去了莫斯科工作,还有一人加入了俄占领当局的军队。
继续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经历着巨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俄军将乌克兰的医院作为袭击目标——从双方开战到2024年8月,乌克兰的医疗设施遭受了1940次攻击。大量医院、诊所、急救中心被损毁,医疗物资也相当不足,医务人员流失严重。对儿童来说,应按时接种的疫苗也被迫中断,许多曾得到预防的疾病有再次暴发的风险。
◆基辅一家儿童医院在战争中被损毁。
基础设施如供水、排污系统遭到破坏,导致饮用水污染,也增加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风险,在战乱地区尤其如此。
精神疾病同样不可忽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始终困扰着幸存的士兵、丧失家园和亲人的平民,战争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动荡引发普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困扰着许多幸存的士兵。除去战争,腐败像跗骨之蛆从未离开过乌克兰。虽然为了加入欧盟,乌克兰立志治理腐败,可丑闻猖獗依旧,战争则为贪腐提供了新的空间。比如有官员涉嫌挪用重建资金,至于收受贿赂换取免服兵役的新闻更是不新鲜。乌军上将德米特里·马尔琴科曾在2024年10月表示,乌克兰最高军事机构的腐败导致2020-2021年国防订单未能完成。
军队腐败问题过于严重,也是部分北约成员国反对乌克兰此时加入的理由之一。去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拜登在接受美国《时代》杂志采访时强调美国对于乌克兰的支持,但同时坦承,“我不支持乌克兰此时‘北约化’”,他提到了乌军内部存在“严重的腐败”。
无法根治的腐败痼疾,拖累了乌克兰加入西方阵营的脚步,也让他们无法得到更充分的支持与俄罗斯对抗。
经济复苏迎来逆风战争也给乌克兰的经济造成巨大压力,2022年该国经济萎缩了30%以上,到2023年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恢复到5.5%,预计2024年的增速能达到近4%。虽然经济保持增长,但2024年的情况明显不如2023年。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说,“逆风正在加剧,前景仍然极不确定”。
◆战争给乌克兰的经济造成巨大压力。来源:乌克兰国家统计局、乌克兰中央银行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将战火爆发以来的乌克兰经济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刚开战的几个月,乌克兰实施戒严令,但仍有1400万人逃离家园。这一时期,一切经济行为都为军事目标服务,乌克兰实施了严格的资本管制,向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由于黑海港口被俄罗斯封锁导致出口被切断,导致通胀飙升,GDP缩水了三分之一。
第二阶段始于2022年中,乌军击退了俄罗斯对其南部的进攻,而在联合国的斡旋下,乌克兰得以通过《黑海粮食协定》再次出口农产品,该国央行着力应对通胀,GDP也趋于稳定。
随着西方援助的流入,该国的外汇储备得以恢复,资本管制也得到放松。由于公共支出占到GDP的三分之二,乌克兰能够适应长期的战争局面,结构上向国防和安全支出倾斜。
宏观经济稳定的同时,乌克兰人也在寻找更多生路。比如将工业生产迁移到相对安全的西部,企业亦在海外寻求机会,2023年波兰有十分之一的初创企业出自乌克兰人之手。
除了自身努力,西方援助是支撑该国社会未陷入崩溃的关键。开战以来,乌克兰的财政支出均被用于国防,民生方面只能仰赖海外援助。三年间,乌克兰从40多个国家和欧盟获得了超过2350亿美元的援助,包括军事、财政和人道主义支持。2024年12月是外国财政援助流入创纪录的一个月,达到92亿美元。
◆美国、欧盟机构、德国、英国等在各方面为乌克兰提供援助。来源:statista其中,来自欧洲的支持显而易见,援助总额达到近1300亿美元,超过美国的900亿美元。不过欧洲绝大多数财政援助是以贷款形式提供的,美国则为赠款。欧洲的支持一度确保了乌克兰工人的基本工资、学校正常开学以及电网在俄罗斯攻击下正常运行。
欧洲还提供了超过1250亿美元来支持和安置乌克兰难民。开战初期,路暮参在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多个欧洲国家短暂停留,发现这些国家都为乌克兰难民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扶助举措,允许后者一定期限内在当地居留。
如今则是第三阶段,乌克兰面临电力、人力和资金短缺的威胁。自2022年以来,移民和战争等因素导致该国劳动力减少了五分之一以上,降至1300万人;可岗位需求依然强劲,每周的职位空缺数量达到6.5万,战争头几周只有7000多。
资金问题同样棘手。因为乌克兰政府的支出远远超过收入,预计到2025年,该国预算赤字将接近GDP的20%。随着美国政府更迭,特朗普显然不愿意像拜登那样继续为乌克兰输血。
1月11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上任首日就前往基辅,表示对乌克兰的支持。她保证,欧盟将使用“交易语言”来试图说服特朗普,支持基辅符合美国的利益。只不过,欧盟眼下的情况同样捉襟见肘,法德等大国如今皆深陷财政危机,很难持续为乌克兰的高昂支出买单。
更何况,欧洲并无多少话语权,美方官员一度声称结束战争的谈判桌上不会有欧洲人的一席之地。最近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副总统万斯甚至直接给欧洲政治家们上起课来,指责他们背弃价值观,忽视选民对移民和言论自由的担忧。卡拉斯则直言,万斯“试图挑起与欧洲的争端”。
由于俄军对乌克兰的能源设施加大打击,电力供应危机也在加剧。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 ( UNDP ) 统计,自2024年3月以来,乌克兰60%以上的发电设施遭到破坏。2024年最后一个季度,俄罗斯针对能源基础设施发动了至少四次大规模协同攻击。眼下,乌克兰正在抓紧对电力系统进行维修。
据基辅经济学院学者季莫菲·米洛瓦诺夫(Timofiy Milovanov)预计,电力问题或将使乌克兰2025年的GDP增速下降一个百分点。
同样的因素也推高了通胀。战争初期,由于生产设施被毁、供应链中断以及企业生产成本上升,通胀大幅加速,在2022年10月到达顶峰,物价同比上涨26.6%。2022年底和整个2023年,由于经济形势稳定、乌克兰国家银行采取有效行动,通胀得到了控制。
然而,过去一年通胀再次加速,去年12月的数据为12%。路暮参感受到的物价涨幅远比这高。以鸡蛋为例,一年前不到一元一个,现在涨到差不多1.5元,牛肉价格也涨了约50%。但总体来说,超市和市场的食品供应相对充足,只是物价节节高升,远超工资涨幅。
据他观察,基辅的房价基本平稳,除了开战第一年房价近乎腰斩,此后逐渐回升到以前水平。但其他城市远没有这样的景象。“因为朝不保夕,也不知道明天会不会被占领,或是被炮弹摧毁,基辅是一个特例”。他如此形容。
◆2024年6月5日,乌克兰一家酒店正处于待售状态。乌政府出售部分大型国有资产,目的是筹集资金支持军事行动,并帮助疲弱的经济。
重塑能源与农业格局
这场战争也极大程度改变了全球能源市场格局。
首当其冲的是欧洲国家。战事爆发前,俄罗斯是欧盟最大的单一天然气供应方,其通过波罗的海海底“北溪”管道、白俄罗斯-波兰管道、乌克兰管道和黑海海底“土耳其溪”管道向欧洲国家输气。
冲突升级后,俄方中断了部分管线的供气,加上“北溪”管道被破坏以及欧盟制定“摆脱对俄能源依赖”政策,欧盟成员国进口俄管道天然气的比例从2021年的40%降至2023年的约8%。
当俄罗斯天然气过境乌克兰输往欧洲的协议于2024年12月31日到期后,部分欧盟成员国将进一步受到能源短缺压力,俄罗斯每年将失去数十亿美元的收入,乌克兰每年也将损失约8亿美元的过境费。目前,俄欧之间只剩下最后一条“土耳其溪”管道仍在运行。
这迫使欧洲加速走上能源转型道路,加速布局可再生能源。但能源转型远非一日之功,绿色能源生产也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欧洲短期内仍需要依赖化石能源作为过渡。美国等国顺势成为赢家,过去几年来,它们以高价出售液化天然气(LNG),赚得盆满钵满。
◆欧洲正加速布局可再生能源。开战以来,全球农业市场也经历了不小的波动。作为“欧洲面包篮”的乌克兰,农业受到严重冲击。该国约有6.5%至8.5%的农田被废弃,机械被毁坏,田地里布满地雷,战争扰乱了物流,出口路线也遭到封锁。据估计,四分之一的乌克兰农民因战争而减少或停止了农业工作。
与2022年相比,2023年乌克兰平均农作物生产成本几乎翻了一番。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乌克兰农业部门遭受的损失总计高达103亿美元,算上包括收入降低和生产成本增加在内的损失,总额更是达到698亿美元。
2024年情形也不够乐观,受到天气因素和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谷物产量有所下降。乌克兰官方预计,2024年该国谷物产量约为5500万吨,低于2023年的6000万吨。相比之下,油籽作物产量有所上升,因为其经济价值更高。路透社的数据显示,2021年乌克兰的谷物和油籽总产量为1.07亿吨,但2024年可能会降至7700万吨左右。
粮食出口情况有所好转。2024年,乌克兰谷物和油籽出口增长20%,达到6150万吨。过去一年主要的出口商品是玉米,达到2960万吨,价值51亿美元,还有2070万吨小麦。
◆粮食是乌克兰出口收入的重要来源。
乌克兰的粮食主要出口到中国、波兰、西班牙、德国、土耳其等国家。2024年前10个月,乌克兰对华出口的农产品总额达到12.5亿美元,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总额超过2.2亿美元。
2023年7月俄罗斯退出《黑海粮食协定》后,乌克兰开辟了一条黑海新走廊,途经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土耳其领海,这样无需获得俄罗斯的许可就能出口农产品。其主要出口仍然依靠黑海港口,这部分占到整体出口的79%,经由多瑙河港口出口的份额为11%,剩余则依靠铁路和公路运输。
对乌克兰来说,粮食是其出口收入的重要来源,仅仅玉米和小麦两种商品就占2024年出口总额的21%。过去一年,乌克兰出口总额达到约410.4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13.4%,但其进口总额增幅更大,导致全年贸易逆差达到291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从全球视角来看,乌克兰维持粮食供给意义重大,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尤其如此。随着乌克兰粮食出口的部分恢复,有助于全球粮食价格指数回落,尽管仍高于战前水平。
泽连斯基遭遇信任危机鉴于美方已经表态,现阶段乌方加入北约的要求并不现实,泽连斯基的这一心愿基本无望。但这并不妨碍北约因这场战争迅速扩员。继芬兰之后,瑞典也于2024年3月7日正式决定加入北约,成为其第32个成员国,这彻底终结了该国持续两个世纪的中立国地位。这场战争早已不止是俄乌之间的对抗,更是俄罗斯与欧洲乃至北约之间的决战。核风险随之而来,俄罗斯多次暗示可能使用核武器。
2024年11月,普京政府修改了核威慑政策,宣布任何无核国家在有核国家参与或支持下对俄罗斯的侵略视为对俄的“联合攻击”,这引发全球对核扩散与战略稳定的担忧。不过,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学术主任安德烈·科尔图诺夫(Andrey Kortunov)认为,特朗普此前退出了美国与苏联签署的《中程导弹条约》,对延长美俄之间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也不热心,最终是拜登将后者延长了5年。“俄罗斯在和特朗普打交道时,想拿军备控制来讨价还价不一定奏效。”这场战争也在其他维度改写了全球安全秩序,多国大幅上调国防预算。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调查显示,2023年全球国防预算飙至历史新高,达到2.443万亿美元。预计2024年这一数据会进一步增长,因为过去一年中东局势动荡,推动该地区军费开支迅猛上升。作为防务共同体的北约,国防开支亦出现明显增长。
2024年,32个北约成员国中有19个实现了军事预算的两位数增长,其中23个成员国的国防开支占到GDP的2%,2022年这一数字是7个,2014年时只有3个。SIPRI警告称,军费开支空前增长是对全球和平与安全恶化的直接反映。“各国都将军事实力放在首位,但在日益动荡的地缘政治和安全形势下,他们面临陷入行动-反应螺旋的风险。”
多年马放南山的欧洲人,早已被家门口的战争激发出巨大的不安全感。与此同时,欧洲国家也在寻求防务独立,减少对美依赖。比如德国大幅增加国防预算,设立1000亿欧元的军费基金,改变其二战后奉行的克制政策。
法国、波兰等国也纷纷加大军事投入,加强军备现代化。但对乌兰克来说,想要获得欧盟与北约的资格均十分遥远,因此无法依赖这两个联盟与自己同进退。其命运走向始终悬于美国一线。过去三年来,泽连斯基频繁造访华府,到国会山演说,就是为了争取最重要的军事支持。
◆2024年12月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爱丽舍宫与受邀出席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仪式的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举行三方会晤。
随着坚定支持对乌军援的拜登离任,特朗普的意志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战场局势,乃至乌克兰未来的领土范围。就当前形势来看,乌克兰必然保不住2014年之前的领土。更何况,特朗普现在已将战争矛头指向泽连斯基,对俄罗斯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转变。自特朗普当选以来,泽连斯基曾试图通过讨好他来获得支持。
1月初,他在一档播客节目中公开表态称,特朗普之所以能在选举中获胜,是因为他比民主党候选人哈里斯“强大得多”,并补充说,“他证明了自己在智力和体力上都能做到这一点”。特朗普正式就职后,他在社交平台X上写道:“特朗普总统一向果断,他所宣布以实力求和平的政策,为加强美国领导力和实现长期的公正和平提供了机会,而这正是重中之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对此嘲讽道,“乌克兰开辟了对抗俄罗斯的新战线——奉承特朗普。”
泽连斯基不是唯一一个这么做的人。据《基辅独立报》报道,去年11月,泽连斯基所在政党的一名议员甚至提名特朗普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只可惜,泽连斯基不仅没能拉拢到特朗普,在国内也面临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KIIS)2月19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约57%的受访者表示信任泽连斯基,比一年前下降了7个百分点。不过,在路暮参看来,泽连斯基依然是乌克兰不可或缺的团结象征。“你随便去问一个乌克兰人,可能完全不了解还有其他什么政治人物能替代他。
泽连斯基没有竞争对手,也没有人想挑战他。”路暮参说,“只是身处这个位置,面对黯淡的战场前景,泽连斯基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觉得支持率下降不是因为他的施政纲领或者个人品质出了问题,而是整个国家挫败感的体现。”
对不少乌克兰人来说,终归要期待一些好消息。路暮参亦对未来抱持乐观态度,他正在做一些旅游相关工作,筹划着战后在基辅开一家旅行社,迎接对乌克兰感兴趣的朋友们。
◆2024年9月7日,乌克兰东部重镇波克罗夫斯克,两名男子骑车经过一座遭俄军摧毁的建筑。
文丨亦凡编辑丨漆菲乌克兰北部切尔尼戈夫州的普里卢基,距离基辅约190公里,战前人口15万。米哈伊洛·特拉维茨基(Mykhailo Travetsky)生活在此,他是一个农民,也是个兽医。
三年前战事刚爆发时,他的妻子、母亲和三个孩子都离开了这个国家,前往北爱尔兰的朋友家避难。但米哈伊洛没走,他放心不下自己的农场,这里还有好多奶牛,包括珍贵且濒危的乌克兰特色品种。
米哈伊洛也曾到征兵办公室报到,准备为国而战,但对方让他留在农场,尽可能为士兵和当地居民提供乳制品。养牛成了米哈伊洛最重要的工作,他要为牛找寻足够的食物,给动物看病、接生、挤奶,每天去防空洞送牛奶。
三年来,米哈伊洛早已习惯战火下的生活。起初,来自俄罗斯的炮弹不时从头顶飞过,他身穿防弹衣、带着自动步枪,每天挤两次奶。此后由于当地电力系统遭到破坏,无法使用冰箱和挤奶机,米哈伊洛开始研究保质期更长的奶酪制品。
时至今日,切尔尼戈夫州仍不时发生爆炸。但对米哈伊洛来说,过去一年境况尚佳,他的农场第一次获得了小额利润,眼下正考虑开辟新的帕尔马干酪生产线。
然而此刻,他的祖国未来命运难测。美国新政府甩开乌克兰,率先与俄罗斯开启双边谈判。2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是措辞严厉地批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称其为“独裁者”,让美国花费巨款用于一场打不赢的战争,并警告他“最好迅速采取行动”结束这一切。特朗普甚至暗示乌克兰应对战争负责。
如此现实之下,乌克兰人只能静静等待一场裁决的到来。既然无法逃离,人们不得不像米哈伊洛一样,努力接受现实并活下去。
◆2月19日,特朗普暗示乌克兰应当对战争负责。
基辅有种“畸形繁华”
“今晚你们可以在这里随意辱骂我。你们在辱骂数百万选民……这丝毫影响不了我。我代表这些选民。”2月16日的电视辩论会上,面对另外三位总理候选人——基民盟主席默茨、社民党籍总理朔尔茨、绿党籍副总理哈贝克——的抨击,魏德尔的回击直截了当。
战事即将迈入第四年,生活在基辅的广州人路暮参感受到,人们的心态正在发生转变。“2023年之前,乌克兰人有着强烈的信心,但巴以冲突之后,事态起了变化。”路暮参告诉《凤凰周刊》,“以前世界的焦点只有俄乌,如今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这场战争不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民众的心态变得更为平和。”
路暮参今年46岁,从因新冠疫情滞留算起,他在基辅生活了快五年。除了开战初期前往欧洲短暂避难,他一直坚守在这个被战争侵扰的国度。
◆几年来,乌克兰一直被战争侵扰。这不是常见的选择,毕竟连本国人都试图离开。但路暮参真心喜欢乌克兰,在他眼里,这个国家有着不同于欧洲或俄罗斯的吸引力。留下来的另一个理由是为了记录。作为学历史和政治学出身的人,面对这场堪称21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路暮参希望能亲身体验,也希望在体会过人性的宝贵后能为乌克兰人做些事情。
三年来他经历了许多,四处探访被战火摧毁的地区,与社区的人们打交道,也同其他中国人一起提供志愿服务和物资支持。
众多城市中,首都基辅拥有最为强烈的秩序感,人们常常忘记战争仍在继续。这里有着相对完备的防空体系和基础设施,也在战时聚集了最多资源,吸引其他城市的人们来此寻觅工作。
◆位于基辅市中心的迈丹广场。
路暮参也去探访过其他城市,“很多地方经济萧条,也不安全,防空系统很多时候不起作用。但在基辅时你会有一种错觉,会觉得这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城市,虽然是一种畸形的繁华。即使在基辅听到防空警报,一些人也不再遵守规定找地方躲避,餐厅也照常开着,大家都在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战争初期的高昂斗志不可能一直持续,大多数人对现实看得更开。”路暮参觉得,“经历过生离死别,很多人对生活的态度反而乐观和积极起来,即便是有亲人离去的家庭,也在努力地恢复生活状态。”
但与此同时,人们对战争前景也不抱有太多期待。据路暮参观察,坚持希望将战争打到底,直至收复国土的人虽然还有,但占比不多。“很多人觉得,能够按照实控线停火不一定是件坏事。”
这一感受与民调结果相符。2024年12月,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KIIS)的调查显示,约3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愿意以领土让步换取和平,这一比例较一年前的19%有了显著增长。
难以愈合的集体创伤
尝试恢复生活秩序固然是一种乐观,但战争带来的社会创伤尚难愈合。
人口流失是最大难题。战火本身已经带走了许多生命——据乌总统泽连斯基说,截至2024年12月,已有4.3万名士兵在战争中死亡,受伤人数达到37万。
还有许多平民葬身炮火中。联合国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2月至2024年12月,乌克兰至少有12456名平民丧生,包括669名儿童,2024年死亡和受伤的平民总数比2023年高出30%。这些还只是不完全统计,实际死伤数量只会更高。
乌克兰女性的处境也因为战火而更加悲惨。联合国妇女署的最新数据显示,该国女性失业率居高不下,占据了失业人口的绝大部分,她们遭受的性别暴力也激增36%。由于家庭支离破碎,女性要承担起更多家务和照护家庭成员的责任。
自开战以来,乌克兰已有近四分之一人口逃离,如今该国超过670万难民生活在国外,其中500万人在欧洲。不断有人试图跨越罗马尼亚边境的界河,河中溺亡的人不在少数。
◆乌克兰与罗马尼亚等周边国家的地理位置。未来战争如果能结束,离开的人们会否回归祖国仍是未知数,但这对乌克兰的重建和复苏尤为重要。
路暮参觉得,无论是教育背景良好的人还是家园被摧毁的人,离开后都不太可能再回到乌克兰,“由于欧盟国家缺乏劳动力,乌克兰人其实更愿意在当地寻觅机会,即便是普通工作也能让他们感到满意”。
乌克兰国内的境况同样糟糕,约有370万人流离失所,而在被俄罗斯占领的乌东地区,更有近500万人无法离开。被占领土上,俄罗斯通过实施本国法律进一步巩固控制,要求居民获得俄罗斯公民身份才能保留财产权。占领当局还没收了一些被视为“废弃”的房屋,让这些房主再难重返家园。
战争撕裂了许多家庭,却不仅仅是因为死亡。战争爆发初期,路暮参和来自顿涅茨克的女友达莎一起设法离开了乌克兰。达莎的父母生活在顿涅茨克州叶纳基耶沃市,开战不多久,达莎52岁的父亲就被当局的征兵令给带走了。
后来,路暮参和达莎在是否要回乌克兰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最终达莎选择留在德国,并设法将母亲接了过去。据路暮参所知,达莎父亲入伍后,他们一家人再也没能见面,对达莎母女来说,得知父亲还活着已是慰藉。
观念不同也会将一个家庭切开,在乌克兰,这种分裂并不以族裔认同为界线。路暮参认识乌东地区的一家人,三兄弟的选择大相径庭,一人加入了乌克兰军队,一人去了莫斯科工作,还有一人加入了俄占领当局的军队。
继续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经历着巨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俄军将乌克兰的医院作为袭击目标——从双方开战到2024年8月,乌克兰的医疗设施遭受了1940次攻击。大量医院、诊所、急救中心被损毁,医疗物资也相当不足,医务人员流失严重。对儿童来说,应按时接种的疫苗也被迫中断,许多曾得到预防的疾病有再次暴发的风险。
◆基辅一家儿童医院在战争中被损毁。
基础设施如供水、排污系统遭到破坏,导致饮用水污染,也增加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风险,在战乱地区尤其如此。
精神疾病同样不可忽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始终困扰着幸存的士兵、丧失家园和亲人的平民,战争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动荡引发普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困扰着许多幸存的士兵。除去战争,腐败像跗骨之蛆从未离开过乌克兰。虽然为了加入欧盟,乌克兰立志治理腐败,可丑闻猖獗依旧,战争则为贪腐提供了新的空间。比如有官员涉嫌挪用重建资金,至于收受贿赂换取免服兵役的新闻更是不新鲜。乌军上将德米特里·马尔琴科曾在2024年10月表示,乌克兰最高军事机构的腐败导致2020-2021年国防订单未能完成。
军队腐败问题过于严重,也是部分北约成员国反对乌克兰此时加入的理由之一。去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拜登在接受美国《时代》杂志采访时强调美国对于乌克兰的支持,但同时坦承,“我不支持乌克兰此时‘北约化’”,他提到了乌军内部存在“严重的腐败”。
无法根治的腐败痼疾,拖累了乌克兰加入西方阵营的脚步,也让他们无法得到更充分的支持与俄罗斯对抗。
经济复苏迎来逆风战争也给乌克兰的经济造成巨大压力,2022年该国经济萎缩了30%以上,到2023年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恢复到5.5%,预计2024年的增速能达到近4%。虽然经济保持增长,但2024年的情况明显不如2023年。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说,“逆风正在加剧,前景仍然极不确定”。
◆战争给乌克兰的经济造成巨大压力。来源:乌克兰国家统计局、乌克兰中央银行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将战火爆发以来的乌克兰经济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刚开战的几个月,乌克兰实施戒严令,但仍有1400万人逃离家园。这一时期,一切经济行为都为军事目标服务,乌克兰实施了严格的资本管制,向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由于黑海港口被俄罗斯封锁导致出口被切断,导致通胀飙升,GDP缩水了三分之一。
第二阶段始于2022年中,乌军击退了俄罗斯对其南部的进攻,而在联合国的斡旋下,乌克兰得以通过《黑海粮食协定》再次出口农产品,该国央行着力应对通胀,GDP也趋于稳定。
随着西方援助的流入,该国的外汇储备得以恢复,资本管制也得到放松。由于公共支出占到GDP的三分之二,乌克兰能够适应长期的战争局面,结构上向国防和安全支出倾斜。
宏观经济稳定的同时,乌克兰人也在寻找更多生路。比如将工业生产迁移到相对安全的西部,企业亦在海外寻求机会,2023年波兰有十分之一的初创企业出自乌克兰人之手。
除了自身努力,西方援助是支撑该国社会未陷入崩溃的关键。开战以来,乌克兰的财政支出均被用于国防,民生方面只能仰赖海外援助。三年间,乌克兰从40多个国家和欧盟获得了超过2350亿美元的援助,包括军事、财政和人道主义支持。2024年12月是外国财政援助流入创纪录的一个月,达到92亿美元。
◆美国、欧盟机构、德国、英国等在各方面为乌克兰提供援助。来源:statista其中,来自欧洲的支持显而易见,援助总额达到近1300亿美元,超过美国的900亿美元。不过欧洲绝大多数财政援助是以贷款形式提供的,美国则为赠款。欧洲的支持一度确保了乌克兰工人的基本工资、学校正常开学以及电网在俄罗斯攻击下正常运行。
欧洲还提供了超过1250亿美元来支持和安置乌克兰难民。开战初期,路暮参在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多个欧洲国家短暂停留,发现这些国家都为乌克兰难民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扶助举措,允许后者一定期限内在当地居留。
如今则是第三阶段,乌克兰面临电力、人力和资金短缺的威胁。自2022年以来,移民和战争等因素导致该国劳动力减少了五分之一以上,降至1300万人;可岗位需求依然强劲,每周的职位空缺数量达到6.5万,战争头几周只有7000多。
资金问题同样棘手。因为乌克兰政府的支出远远超过收入,预计到2025年,该国预算赤字将接近GDP的20%。随着美国政府更迭,特朗普显然不愿意像拜登那样继续为乌克兰输血。
1月11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上任首日就前往基辅,表示对乌克兰的支持。她保证,欧盟将使用“交易语言”来试图说服特朗普,支持基辅符合美国的利益。只不过,欧盟眼下的情况同样捉襟见肘,法德等大国如今皆深陷财政危机,很难持续为乌克兰的高昂支出买单。
更何况,欧洲并无多少话语权,美方官员一度声称结束战争的谈判桌上不会有欧洲人的一席之地。最近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副总统万斯甚至直接给欧洲政治家们上起课来,指责他们背弃价值观,忽视选民对移民和言论自由的担忧。卡拉斯则直言,万斯“试图挑起与欧洲的争端”。
由于俄军对乌克兰的能源设施加大打击,电力供应危机也在加剧。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 ( UNDP ) 统计,自2024年3月以来,乌克兰60%以上的发电设施遭到破坏。2024年最后一个季度,俄罗斯针对能源基础设施发动了至少四次大规模协同攻击。眼下,乌克兰正在抓紧对电力系统进行维修。
据基辅经济学院学者季莫菲·米洛瓦诺夫(Timofiy Milovanov)预计,电力问题或将使乌克兰2025年的GDP增速下降一个百分点。
同样的因素也推高了通胀。战争初期,由于生产设施被毁、供应链中断以及企业生产成本上升,通胀大幅加速,在2022年10月到达顶峰,物价同比上涨26.6%。2022年底和整个2023年,由于经济形势稳定、乌克兰国家银行采取有效行动,通胀得到了控制。
然而,过去一年通胀再次加速,去年12月的数据为12%。路暮参感受到的物价涨幅远比这高。以鸡蛋为例,一年前不到一元一个,现在涨到差不多1.5元,牛肉价格也涨了约50%。但总体来说,超市和市场的食品供应相对充足,只是物价节节高升,远超工资涨幅。
据他观察,基辅的房价基本平稳,除了开战第一年房价近乎腰斩,此后逐渐回升到以前水平。但其他城市远没有这样的景象。“因为朝不保夕,也不知道明天会不会被占领,或是被炮弹摧毁,基辅是一个特例”。他如此形容。
◆2024年6月5日,乌克兰一家酒店正处于待售状态。乌政府出售部分大型国有资产,目的是筹集资金支持军事行动,并帮助疲弱的经济。
重塑能源与农业格局
这场战争也极大程度改变了全球能源市场格局。
首当其冲的是欧洲国家。战事爆发前,俄罗斯是欧盟最大的单一天然气供应方,其通过波罗的海海底“北溪”管道、白俄罗斯-波兰管道、乌克兰管道和黑海海底“土耳其溪”管道向欧洲国家输气。
冲突升级后,俄方中断了部分管线的供气,加上“北溪”管道被破坏以及欧盟制定“摆脱对俄能源依赖”政策,欧盟成员国进口俄管道天然气的比例从2021年的40%降至2023年的约8%。
当俄罗斯天然气过境乌克兰输往欧洲的协议于2024年12月31日到期后,部分欧盟成员国将进一步受到能源短缺压力,俄罗斯每年将失去数十亿美元的收入,乌克兰每年也将损失约8亿美元的过境费。目前,俄欧之间只剩下最后一条“土耳其溪”管道仍在运行。
这迫使欧洲加速走上能源转型道路,加速布局可再生能源。但能源转型远非一日之功,绿色能源生产也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欧洲短期内仍需要依赖化石能源作为过渡。美国等国顺势成为赢家,过去几年来,它们以高价出售液化天然气(LNG),赚得盆满钵满。
◆欧洲正加速布局可再生能源。开战以来,全球农业市场也经历了不小的波动。作为“欧洲面包篮”的乌克兰,农业受到严重冲击。该国约有6.5%至8.5%的农田被废弃,机械被毁坏,田地里布满地雷,战争扰乱了物流,出口路线也遭到封锁。据估计,四分之一的乌克兰农民因战争而减少或停止了农业工作。
与2022年相比,2023年乌克兰平均农作物生产成本几乎翻了一番。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乌克兰农业部门遭受的损失总计高达103亿美元,算上包括收入降低和生产成本增加在内的损失,总额更是达到698亿美元。
2024年情形也不够乐观,受到天气因素和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谷物产量有所下降。乌克兰官方预计,2024年该国谷物产量约为5500万吨,低于2023年的6000万吨。相比之下,油籽作物产量有所上升,因为其经济价值更高。路透社的数据显示,2021年乌克兰的谷物和油籽总产量为1.07亿吨,但2024年可能会降至7700万吨左右。
粮食出口情况有所好转。2024年,乌克兰谷物和油籽出口增长20%,达到6150万吨。过去一年主要的出口商品是玉米,达到2960万吨,价值51亿美元,还有2070万吨小麦。
◆粮食是乌克兰出口收入的重要来源。
乌克兰的粮食主要出口到中国、波兰、西班牙、德国、土耳其等国家。2024年前10个月,乌克兰对华出口的农产品总额达到12.5亿美元,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总额超过2.2亿美元。
2023年7月俄罗斯退出《黑海粮食协定》后,乌克兰开辟了一条黑海新走廊,途经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土耳其领海,这样无需获得俄罗斯的许可就能出口农产品。其主要出口仍然依靠黑海港口,这部分占到整体出口的79%,经由多瑙河港口出口的份额为11%,剩余则依靠铁路和公路运输。
对乌克兰来说,粮食是其出口收入的重要来源,仅仅玉米和小麦两种商品就占2024年出口总额的21%。过去一年,乌克兰出口总额达到约410.4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13.4%,但其进口总额增幅更大,导致全年贸易逆差达到291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从全球视角来看,乌克兰维持粮食供给意义重大,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尤其如此。随着乌克兰粮食出口的部分恢复,有助于全球粮食价格指数回落,尽管仍高于战前水平。
泽连斯基遭遇信任危机鉴于美方已经表态,现阶段乌方加入北约的要求并不现实,泽连斯基的这一心愿基本无望。但这并不妨碍北约因这场战争迅速扩员。继芬兰之后,瑞典也于2024年3月7日正式决定加入北约,成为其第32个成员国,这彻底终结了该国持续两个世纪的中立国地位。这场战争早已不止是俄乌之间的对抗,更是俄罗斯与欧洲乃至北约之间的决战。核风险随之而来,俄罗斯多次暗示可能使用核武器。
2024年11月,普京政府修改了核威慑政策,宣布任何无核国家在有核国家参与或支持下对俄罗斯的侵略视为对俄的“联合攻击”,这引发全球对核扩散与战略稳定的担忧。不过,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学术主任安德烈·科尔图诺夫(Andrey Kortunov)认为,特朗普此前退出了美国与苏联签署的《中程导弹条约》,对延长美俄之间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也不热心,最终是拜登将后者延长了5年。“俄罗斯在和特朗普打交道时,想拿军备控制来讨价还价不一定奏效。”这场战争也在其他维度改写了全球安全秩序,多国大幅上调国防预算。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调查显示,2023年全球国防预算飙至历史新高,达到2.443万亿美元。预计2024年这一数据会进一步增长,因为过去一年中东局势动荡,推动该地区军费开支迅猛上升。作为防务共同体的北约,国防开支亦出现明显增长。
2024年,32个北约成员国中有19个实现了军事预算的两位数增长,其中23个成员国的国防开支占到GDP的2%,2022年这一数字是7个,2014年时只有3个。SIPRI警告称,军费开支空前增长是对全球和平与安全恶化的直接反映。“各国都将军事实力放在首位,但在日益动荡的地缘政治和安全形势下,他们面临陷入行动-反应螺旋的风险。”
多年马放南山的欧洲人,早已被家门口的战争激发出巨大的不安全感。与此同时,欧洲国家也在寻求防务独立,减少对美依赖。比如德国大幅增加国防预算,设立1000亿欧元的军费基金,改变其二战后奉行的克制政策。
法国、波兰等国也纷纷加大军事投入,加强军备现代化。但对乌兰克来说,想要获得欧盟与北约的资格均十分遥远,因此无法依赖这两个联盟与自己同进退。其命运走向始终悬于美国一线。过去三年来,泽连斯基频繁造访华府,到国会山演说,就是为了争取最重要的军事支持。
◆2024年12月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爱丽舍宫与受邀出席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仪式的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举行三方会晤。
随着坚定支持对乌军援的拜登离任,特朗普的意志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战场局势,乃至乌克兰未来的领土范围。就当前形势来看,乌克兰必然保不住2014年之前的领土。更何况,特朗普现在已将战争矛头指向泽连斯基,对俄罗斯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转变。自特朗普当选以来,泽连斯基曾试图通过讨好他来获得支持。
1月初,他在一档播客节目中公开表态称,特朗普之所以能在选举中获胜,是因为他比民主党候选人哈里斯“强大得多”,并补充说,“他证明了自己在智力和体力上都能做到这一点”。特朗普正式就职后,他在社交平台X上写道:“特朗普总统一向果断,他所宣布以实力求和平的政策,为加强美国领导力和实现长期的公正和平提供了机会,而这正是重中之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对此嘲讽道,“乌克兰开辟了对抗俄罗斯的新战线——奉承特朗普。”
泽连斯基不是唯一一个这么做的人。据《基辅独立报》报道,去年11月,泽连斯基所在政党的一名议员甚至提名特朗普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只可惜,泽连斯基不仅没能拉拢到特朗普,在国内也面临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KIIS)2月19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约57%的受访者表示信任泽连斯基,比一年前下降了7个百分点。不过,在路暮参看来,泽连斯基依然是乌克兰不可或缺的团结象征。“你随便去问一个乌克兰人,可能完全不了解还有其他什么政治人物能替代他。
泽连斯基没有竞争对手,也没有人想挑战他。”路暮参说,“只是身处这个位置,面对黯淡的战场前景,泽连斯基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觉得支持率下降不是因为他的施政纲领或者个人品质出了问题,而是整个国家挫败感的体现。”
对不少乌克兰人来说,终归要期待一些好消息。路暮参亦对未来抱持乐观态度,他正在做一些旅游相关工作,筹划着战后在基辅开一家旅行社,迎接对乌克兰感兴趣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