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感觉北京不像是一个东亚城市?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4月4日 12点45分 PT
  返回列表
71145 阅读
31 评论
知乎问答

CDT编者按:该文是一名网友对于知乎提问“为什么总感觉北京不像是一个东亚城市?”的回答。

问:为什么总感觉北京不像是一个东亚城市?北京这个城市的风格,和周边的日韩港台等地区很不一样。后者的印象普遍都是街道窄而密集、各种招牌林立、娱乐活动和夜生活丰富,城市活力值高,即使是西安的风格也是比较鲜明活泼的。但北京没什么活泼的味道。

@小约翰:

交通。

北京的交通不能说在世界上没有同类,但在中国基本可以说是孤例,它的交通逻辑是—如果没有交通工具,就无法出行。

北京是一座几乎完全没有步行空间的城市。这里不是说北京没有人行道,相反,北京的人行道很多而且很宽,但很少有人认为在北京步行是一种享受,也很少有人在北京出行时选择步行,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第一,道路生态。北京的底商极度贫瘠,北京的城市结构是以大单位/大写字楼/大小区/大公园为主体的。街道两边几乎都是与行人无关的不可进入区域,沿街的门面很少,这就导致在北京的街上步行是一件相当枯燥的事情,因为你就像游戏中的人物一样,两边都是空气墙,只能按照规定路线前进。你在香港/上海的街上行走,可以眼花缭乱的接受各种信息,在普通的小城市行走,也可以不断看到道路两边的底商,至少总有相当的信息素9映入眼帘,而如果在北京行走,那么大多数情况下就只是走路而已,如果从游戏设计上讲,在北京步行的体验甚至还不如开放式游戏。

而且,除了步行道两边完全封闭的空间外,北京还拥有着中国最宽的马路,以及规模恐怖的车流。

城市街道上的噪音极大,而由于车道太宽,城市绿化也显得微不足道。没有人愿意在一个了无生气,噪音极大的道路上行走,这一点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

其二,城市尺度。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北京拥有恐怖的物理距离。在北京生活久了以后,你会觉得十公里以内的距离是近在咫尺,二十公里的出行距离也是平平常常。这在北京以外的城市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初到南京的时候找我同学,我在新街口他在元通,他说太远了你别来了,我一看距离才八公里,八公里也叫远?这就是北京人的逻辑。由于城市尺度过大,出行距离过长,北京在物理上就断绝了通过步行出行的可能,基于同样的原因,骑行也仅适用于比较少的场景。

与北京形成鲜明对比的,比如香港。香港是一座步行相当友好的城市,只要你愿意,在九龙半岛Q或港岛上完全可以通过步行出行,因为你去的大多数地区都在五公里以内,是通过步行可以接受的距离。

如果说,香港的步行优势是因为物理上的小的话,那么同样作为一线城市,上海的面积并不比北京小,但上海的步行出行人数是著的比北京多,甚至上海人的Citywalk还能成为一种风潮,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第三个原因—城市结构。

第三,城市结构。

上海的城市面积并不比北京小。但上海的特点在于,它的几乎所有的重要地标、商圈、CBD以及市民经常去的,需要去的地方,都在内环以内。上海很大,但内环不大,在内环以内的出行并不十分困难,这是上海的巨大优势。

而北京的城市结构则主打一个“散”。它的二环内空间被各大机关填满,导致着很多重要区域成环型分散在了北京周围。

西直门、知春路°、五道口、西二旗、望京、国贸、亮马桥、三里屯、十里河、大红门、亦庄、丽泽°、五棵松。凡是在北京生活过的人,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些地名各自代表着什么。环绕着北京,在上百公里的尺度上,北京遍布着不同的办公中心/商业中心/教育中心/交通中心,这就导致人们在不同的中心之间往来的尺度被大大拉长。

有朋友可能会说,城市分散,多中心发展难道不是更科学的吗?问题在于,北京的“分散”和其他城市的分散是不一样的。

正常的多中心式?的分散,是让城市的多个地区形成多个小生态,每个小中心都有办公/居住/商业/教育等多项功能。是以时间为尺度,设计一个人八小时的工作区,八小时的休闲区,八小时的娱乐区。而北京则不然,它是在整个北京规划功能区,它把高新科技办公区放在西北五环,把最好的商业放在了东三环,把最好的教育放在西北的海淀,却把最好的CBD放在了东边的朝阳。从宏观上讲,北京拥有最完整的城市功能,但功能中心的距离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如果说地其他地区的设计思想是将24个小时分为三份的话,北京的设计思想是将24个人分为三群,有八个人在工作八个人在生活八个人在休闲,这些设施我都具备,但问题是—如何从此端到彼端?

比如,如果两个居住在偏远地带的上海市民想要聚会,他们交通路径可能是从闵行Q和浦东出发,在静安区会合,是从边缘到中心。但两个北京人的聚会很可能是一个在西北的西二旗,一个在东北的望京,两个人却不得不在东三环的三里屯见面,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因为西二旗和望京附近没有像样的大型商业中心,最终大家只能去更远的三里屯。这种从边缘到边缘的出行需求,是其他城市很少见的。

由于以上三点,在北京,步行出行几乎是一个不被考虑的出行方式,让这个城市基本可以默认为—只要出行(除非下楼去便利店这种),就一定需要交通工具。

这就导致了北京这个城市看着虽然连续,但整个城市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孤岛所组成的。比如西二旗,西二旗作为大厂聚集地,如果西二旗的地铁出了问题(地铁故障,或者天气原因排队过长等),那很大一部分的西二旗打工人是根本无法回家的—打车排到一千多号,地铁上不去,你要如何返回二十公里外的家?这种通勤距离在西二旗并不少见。

如果是北京是一片汪洋,那西二旗/望京/国贸就是一个个岛,地铁就是桥,出租车是船,将打工人送往回龙观/天通苑Q东坝这些彼岸,而如果缺少这些载具,北京人是游不到对岸的。

交通的极度困难,导致了一个很糟糕的后果—如果没有明确目的地,在北京是不应该出行的。

由于交通必须有工具,导致北京不存在"随便溜溜”的可能,“逛街“在北京是一个只存在于商场里的选择。对于大多数的北京人来说,地铁是唯一的出行选择,没有人会选择坐地铁散心,这就导致北京人的移动基本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是从A点到B点,中间过程在地下的黑暗中度过的一个过程。当这种通勤和出行方式成为日常,一个城市的生活气息也就基本被消磨殆尽了。因为对于这个城市的大多数市民来说,这个城市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地铁隧道中的一个名字,是高架桥上向下俯瞰的一处楼群,是与自己同处一座城市却终身无法涉足的一块背景板,你身处于这座城市之中,却很难称得上与这个城市真正融合在了一起。

所以,北京其实不是“不像是东亚城市”,它几乎不像任何城市,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城市都是为了生活而设计的,但北京并不如此,它是作为一个巨大国家的中心而设计的,功能性远重于舒适性,这才是北京看着如此特别的根本原因。

——更——新——线——

很多朋友说—这不就是美国吗?没有车跟没有腿一样?

的确,除纽约外,美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属于没车=没腿的摊大饼设计,洛杉矶就是其中的典型。

但美国城市的摊大饼是极其彻底的,他们虽然没车=没腿,但确实能够做到人手一辆车(不用摇号啊),城市密度较低,停车也远比北京容易。

北京与美国的区别在于,美国的汽车化从很早很早就实现了。现代美国的城市格局是从二战后就决定了的,艾森豪威尔时代设计的穿城高速现在仍然在使用,从那个年代开始,美国人的生活就已经是高度汽车化的了,所以城市运转可以围绕着汽车运行。

但北京则不然,北京的发展速度太恐怖了。有一首2005年的歌叫《Ninemilionsbicycles》,讲的就是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哪怕是在本世纪初期,北京还是个以自行车多而闻名世界的城市,仅仅二十年后。当年的自行车就完全换成了汽车,这是最超前的城市规划者也难以预料的。

在奥运召开时,北四环还是比较偏僻的地方,2014年的时候,西二旗买房还被认为是“有魄力的举动”,北五环外还相当荒凉。而对于老北京人来说,三环以外甚至就是个未曾抵达的世界了。放眼整个世界,能在短短四十年内为一个城市增加上千万的人口且不出现大规模贫民窟,这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相比于世界其他同类城市(里约热内卢、拉各斯°、达卡等等),北京的交通实在算是一个相对而言最能接受的缺点了。

以下是部分知乎网友的回复:

有吃的吗:不出现贫民窟还不容易吗,直接赶走不就行了?

薛峰:平民窟其实曾经快要有了,那就是大规模群租房和地下室的蚁族。但被清退了。

仙女星局长:没有贫民窟是因为不允许,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市都有贫民窟。

深海潜水:你观察总结的如此到位,北京的设计只有功能,没有普通人的生活。

魏大鹏:今天才跟老家的朋友吐槽,媳妇单边通勤35公里。老家的人无法想象一天上班这么远[捂脸]在北京呆了十多年了,完全同意小约翰可汉的说法,真的,北京是一个完全缺乏连续沟通的孤岛群城市大而孤独。

Junior34:原来知乎有这样形容北京的,“这城市大得如同苦海”。

秋荻街十二号:作为北京人,真心认为现在北京的规模已经大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到了南方生活才发现,原来朋友聚会可以中午聚一下、下午各回各家休息、晚上继续聚…这在北京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两朵白菜花:何所谓“政治中心”,那就是这是一座以服务政治为中心要点的城市。 说白了,其首要功能,并不是为了让人宜居。 宜居是排在政治考虑之后才需要考虑的。

暗梅幽闻花:在北京出行,轻轻松松单边一趟以小时计数。

空真理神奈备命:怪不得要折叠北京。

不能再沉默
1 楼
说白了,北京不是一个自然发展起来的城市。
j
joyflash2003
2 楼
作者没有在北京住过。北京风沙灰尘太大,没有人愿意在街上长待,哪怕是小吃摊也是吃完就走了。
何西2017
3 楼
蒙古帝国新建都城
走遍北美的小猫
4 楼
我出国以前是北京人,非常同意楼下的观点。天子戍边的城市,注定不会是一个有很多生活情趣的城市,满清为自己留关外退路的城市,注定不会是一个生活城市,所以民国首都就去了南边儿。而老毛为了实现自己农民系列的封建帝王梦,才再次选择了北京这个非自然发展形成的城市(类似现在的雄安思路),大练钢铁时代,全民皆兵时代,特权横行时代,加上封建残留的文化传统时代,造就了这个其实完全不适合正常人居住的北京城。冬天干冷刮大风,春天尘土加吊死鬼儿,夏天暴热加干晒,只有秋天的开始,才有些宜人的地方儿。三季都不太适合居住的加现在的雾霾和沙尘暴,快赶上施瓦辛格在火星的待遇了。只有环境舒适了,才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宜人的生活气息,这就是我个人现在对北京的生活环境的基本看法。无论怎么建设,骨子里是这个基础,如何“人定胜天”?是北京人也要说北京的实话,而不是粉饰。
方玉
5 楼
这病夫病得不轻啊。
s
sobeit
6 楼
北京是我大汉民族的耻辱。应该摧毁这个不祥之地,将所有满清旗人送进秦城。
蓝靛厂
7 楼
梁思成死不瞑目
i
iask
8 楼
冬天雾霾春天沙尘,空气质量太差。
木杉
9 楼
这人很矫情,十分无聊,还带着情绪。北京不完美,还有很多酷吏,会有许多莫名脑残政策。但这个人讲的实在牵强,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样的幼稚。北京是摊的很大,但发展很快,没预着你们西三旗聚居却要通勤到朝阳,或者在燕郊买了房却在海淀打工。但西二旗也好,燕郊也好,五公里以内也有它的生态环境可以满足你的一般要求。另外天气原因,东京上海香港可以步行的时间更长这是自然。可是你要愿意也可以在夏天傍晚从西四走到东四,信息量大的很。
土拨鼠拨土
10 楼
走遍北美的小猫 发表评论于 2024-04-03 19:55:00 我出国以前是北京人,非常同意楼下的观点。天子戍边的城市,注定不会是一个有很多生活情趣的城市,满清为自己留关外退路的城市,注定不会是一个生活城市,所以民国首都就去了南边儿。而老毛为了实现自己农民系列的封建帝王梦,才再次选择了北京这个非自然发展形成的城市(类似现在的雄安思路),大练钢铁时代,全民皆兵时代,特权横行时代,加上封建残留的文化传统时代,造就了这个其实完全不适合正常人居住的北京城。冬天干冷刮大风,春天尘土加吊死鬼儿,夏天暴热加干晒,只有秋天的开始,才有些宜人的地方儿。三季都不太适合居住的加现在的雾霾和沙尘暴,快赶上施瓦辛格在火星的待遇了。只有环境舒适了,才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宜人的生活气息,这就是我个人现在对北京的生活环境的基本看法。无论怎么建设,骨子里是这个基础,如何“人定胜天”?是北京人也要说北京的实话,而不是粉饰。 矫情,北京人过得好好的
长剑倚天
11 楼
作者举得都是一些极端的例子,楼下网友说得比较贴近事实。 正因为北京一直以来就是政治中心,所以城中心区域就是以服务政府机构的功能而营造的,自然与生活气息远些。 西二旗和望京的会面,为什么要选择东三环的三里屯呢?这都猴年马月的经验呢! 望京自己就有一些商厦,完全可以满足生活需求,而且望京到酒仙桥,或者新使馆区的女人街商圈,这都是可以步行的街区,完全不输于三里屯。估计作者是北京周边的,或者长居北京其他方向,并不了解东边的情况。 北京很大,北京人也不能说都了解,最熟悉的也就自己的那一块。
红米2015
12 楼
北京气候糟糕是事实,主要就是太干。
长剑倚天
13 楼
外地人去北京逛街,主要就是王府井,秀水三里屯和牛街这些地方,和去上海就是南京路一样。 其实北京的商圈真的不少,每个区都有好几个商圈! 我最熟悉的就是望京的东北三环和国贸周边。 西边除了西直门商圈这是二环的,三环的紫竹桥商圈,西北的大学区,北边的亚运,奥运这都有各自的商圈,南边的大红门也是北京当地挺有名的。哦,对了,酒吧街,三里屯去的还多吗? 反正我是几乎没去过,工体,五道口,百子湾,世贸天街,这都很有名啊。
桃木钉
14 楼
家住平壤的金三瘦笑而不语
秒秒
15 楼
这人没去过罗马,华盛顿吧。首都城市都是类似的。大气。走在街上没有小商小贩。
还是老李
16 楼
我对北京观感非常差,20多年前住东三环华腾园那儿,遍地找不到商业,什么早点、便利店,一概没有,没有任何社区级的商业,对比上海任何小区楼下就是各种便利店,北京像个毫无人性的混凝土森林。 其实老北京不是这样的,金鱼缸石榴树的院子,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人与人遍身礼数。现代北京本质上就是把明清的古城拆个精光,原地重建了一个复制苏联傻大粗建筑的四不像北京,然后塞进几十上百万刚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粗鲁无术的各省流民,用军挎板砖代替了长衫鸟笼。 北京是中国人之耻。
L
LAOK
17 楼
这只是非常个人的感觉。有的人喜欢热闹,有的人喜欢清静。对同一个地方的褒贬完全不一样。北京人想离开北京的不多。
z
zhuniang
18 楼
北京的确“不像是一个东亚城市” - 这正是北京的独特和骄傲之处。北京是我生活or游历的中国的城市中最为恢弘大气的城市,不愧是辉煌的都城,一国之首,并且不止于一国,而是东亚之首。 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有着自身的特色气质风度,北京带着游牧民族不拘一格豪放不羁的气质,根本不是南方的那些精打细算小家碧玉风格的城市可以相提并论的,不要说中国的其他城市,韩国,日本,泰国,等番邦小国的首府均根本无法在气质上与北京相比。由于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交汇,北京还充满着文化气息,深入到旧街胡同里,似乎手指随便从哪块松动的砖缝里都能扣出一个传说或故事。冬日宛若游丝般的夕阳下,静默的城墙和瓦楞叙述着历史的沧桑,呼啸的北风中似乎还裹挟着隐隐的金戈铁马之声,黄昏时如血的残阳,只有在北京遥望西山时才看到过,... 总之,这座城市就是适于rule的,不过只是rule东亚,与莫斯科相比,声势就不及了。
l
luting
19 楼
为啥只是东亚?北京和哪一个世界其它城市相近吗?莫斯科?
西
西岸-影
20 楼
这不是长期生活在北京的人的观点,而是不了解北京,比如北京的交通是非常方便的,在全中国大概是最方便,尤其是公共交通,不仅形式多,密度也大,毕竟投入远比其他城市多。 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大概只有北京人才会注意到的,是一般大城市都有本地人具有强势文化的特点,比如在上海,上海人比外地人更有某种地位,能说上海莱芜是一种地位象征,广州也是类似,香港更不用提。 也就是本地话具有地位,但北京正好相反,北京话在北京被视为土的象征,胡同串子并不是褒义词或者中性词,这就构成了北京的文化特点。 北京的特点是大院文化是主流,政府机关大院,比如复兴门一代,军队大院,各种大学,等等。这些大院有自己的文化,人员基本都是在解放初期外调的,不是北京人,因此不会说北京话,而是普通话。在北京,仅仅是凭口音就不难看出谁是大院背景的,谁是胡同串子,而双方的家庭收入的差别是明显的,前者更具有优势地位。 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清华校长写过一篇文章登载在人民日报上,是社会办大学还是大学办社会?内容就是抱怨其实是大学不得不负责管理建设社会,而不能集中精力作为大学来运作。 这就是北京的特点,有其历史因素的特点,是中国任何其他城市不具备的,至于是不是整个东亚的特殊大概也可以推测。 大院里生活的人一般不需要出大院就可以,因为很多大院远离市区,清华在北京什么地方清华同学都知道,甚至在三环之外,更不属于四个城区范围,但在北京谁会不尊重清华大学呢? 大院自成体系,而不是社会的组成,这就是清华大学校长那篇文章的核心问题,他不认为这种现象合理。 包括具有八大院校的学院路,可以说北京是一个根据职能设计出来的城市,而且不仅仅是老共掌权后,而是之前就具有这种特点,所谓东福西贵,指的是北京西边都是达官贵人皇家别院一类的,后来的各种大院也基本在北京西面。 这个特点构成了北京强势文化不是北京人老的文化,而是杂交的同时也很局限在大院范围,不同的大院文化也不同,大学与政府机构大院很不同,与军队大院更不同,但大家都是大院的形式,都有高墙,都不是可以随便进入。也就可以意识到在北京的生活是不容易的,因为你实际上需要适应大院文化,而不是标准有共识的的社会文化。 如今大院文化基本走入末期,但很明显这是需要至少一两代人的时间才会完全消除。 从胡同串子这个贬义词也可以看出北京那种胡同市井文化从历史上就是不入流被歧视的,而大院文化其实有闹中取静的特点,而且内部一般人员年龄近似,因为都是外调入京的,也就意味孩子的年龄接近,集中公寓楼的居住环境也让孩子容易成群体,也就形成不同的孩子文化,这是大院外面的孩子不同的生活。大院一般有自己的附中附小,更不用说考大学很可能是自己父母工作的大学。 尽管这都会某种程度上辐射到大院之外,但你要是生活在大院之外,基本是体会不到的。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文化中心,北京人是不会轻易或者愿意离开北京的,这恐怕也是需要在北京生活20年后才会理解。 如果你能在北京生活那么长时间。
朝露青
21 楼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三个基因,第一元大都,第二莫斯科,第三改开自行车大都会山寨洛山叽,这三个基因形成的一个怪胎而已。
朝露青
22 楼
尼克松那句经典评论高度概括北京“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村庄“
C
CavalierH
23 楼
西二旗和望京的碰面,不用跑三里屯吧。酒仙桥的颐堤港,丽都,都可以啊。再说会面为什么非要去mall里面,去个奥森走走路多好。
走遍北美的小猫
24 楼
根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五毛们的人生认知如此之低。人家帖子里是从宜居和气候生活的角度谈的,看看五毛的角度,他们懂什么叫真正的生活吗?不懂。我小时候就是住大院儿的,但是不是军队大院儿,不能体会为什么马未都说的空军大院儿看不起海军大院儿的故事。只因为他们不会说空军大院儿的暗语。可这所有大院儿都是中共土鳖加特权的象征。老北京本身是胡同儿出身,胡同儿以前是干嘛的?以前东直门的胡同儿,那是皇上赏赐给自己的大员居住的,是好地儿,看看中共土鳖来了以后的风格,斯大林屠夫风格的建筑,连俄罗斯自己现在都嫌弃,可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中间儿围了个腊肉馆,又修个“巨蛋”,是活死人墓的标配模样儿。生活首先要靠自然环境给予,才能自然成长,人家说的是这个根儿,这个角度的评价,而不是人为建设能成什么样儿。连主题都不清楚,我都懒得看神马便利的话,因为你再便利也挡不住三季不宜居的自然事实,挡不住干旱加雾霾加沙尘暴的气候条件,这个跟有一百条地铁根本不是层级,非要扭曲。人文烟火气哪里来?是无数人都在挤在地铁车厢里像沙丁鱼一样互相放屁还躲不开的人生里来?神马水准这都是?现在到北京的不是为了宜居是为了谋生,这就是社会现实。我小时候上学在西城,大学也不在八大院校区(我不说具体的,省得涉嫌地域),我们那时候北京只有八百万人口都被嫌弃的不行,现在多少人?就这气候还谈生活质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被改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地铁之间也,是吗?有私家空间的,不去也不用去跟别人挤,大家有距离,有个人空间的选择,才叫真正宜居的基本标准,北京有这个环境吗?有个五毛跟我说他可以开车在长安街左转,违章无所谓,你们觉得这叫“优点”?长安街就是死人街的名儿串成,从八王坟儿到公主坟儿,中间就是新坟中南海。出了公主坟儿,就是大院儿的黄泉一条街,五棵松,万寿路,玉泉路,八宝山,看看“革命”多“好”?我小时候最怕扫墓做地铁一号线,那个阴森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走遍北美的小猫
25 楼
酒仙桥儿聚居人群都是什么人,从小儿在北京城住的,都知道。望京靠着南湖渠,那是什么地儿,大家也都知道。中关村,知春路,五道口儿那是什么地儿,大家更知道。白颐路从紫竹院开始,到颐和园那是什么路,你看看以前公共汽车三位数儿打头儿的是什么线路,大家更清楚。
京工人
26 楼
“它的交通逻辑是—如果没有交通工具,就无法出行” 。。。。。。。。。 告诉你吧,北京就是向我们洛杉矶有样学样的。没有汽车还妄想在洛杉矶生活试试?
c
chufang
27 楼
作为一个飞北京人,相当有同感。还是79年去北京时,从王府井走在长安街向天安门,一路上除了围墙和部委大楼外,其他什么都没有,感到非常孤单。
边走边瞧
28 楼
四五环外还是可以步行逛街的。
树屋
29 楼
对于喜欢烟火气和人气,到处都是麻辣烫或烧烤味道,并且人挤着人的人,或者到处可以小资的,北京的确不适合。 如果北京不像任何其他城市,那就对了。
湾区范儿
30 楼
中国的皇城气派庄严,不是给老百姓接地气的。
无闲散人
31 楼
去过北京几次,笼统点儿说城市缺少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