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中产华人排队领救济食品 亲述活不起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3月27日 10点53分 PT
  返回列表
73734 阅读
44 评论
加西网

面对持续的物价上涨,加拿大普通中产家庭可能很快就会被通货膨胀淹没。

加拿大中产家庭,主要简单地依靠当下今天的收入过日子, 一旦物价上涨,想保持目前的简单体面的生活,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难。

例如,加拿大大多普通家庭的收入大致相当于加拿大的平均收入,可能会有一个孩子,没有宠物和一辆非常普通的汽车。但通常没有太多的积蓄,大部分的开支都需要用信用卡支付。一旦生活有些变故,生活可能就难以维持。

由于物价飞涨,加拿大一些中产家庭需要使用信用卡才能养活一家人,债务也正在积累。

目前,汽油价格已经成为一个家庭主要负担,同时油价也造成许多其他物品上涨。如果想搬到交通方便的地方,租房也并不便宜,作为中等收入家庭买房似乎也不可能。

很多普通的家庭已经在油价和食品结账中苦苦挣扎,这不仅仅是油价和物价,通货膨胀已经普遍存在。除了超级富豪之外,每个加拿大人都很可能会感受到物价的一些影响。

特别是基本必需品的成本上涨正在给这些家庭带来沉重打击,已经成为加拿大的一个大问题,包括饼干和薯条的价格似乎在一夜之间价格翻番,普通的纸巾对一些家庭也成奢侈品,能省则省。

同样,物价过高,生活成本不断上涨,列治文一些华裔中产家庭的地位可能也不保了。

面对高昂的物价,列治文华裔李女士(Nancy Li,化名)称自己一直勤俭持家,从事全职工作,很少请病假,需要时周末还工作。但是她不得不到食品银行领取救济。

李女士一家一直过着舒适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把赚来的钱还房贷,抚养两个女儿。

但是本周早些时候,她站在列治文食品银行外的长长的队列中,她称自己也震惊。

李女士称这也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领取慈善食品,并不容易。

《列治文新闻》的记者陪同李女士去食品银行领免费的食品, 李女士称在中国文化中,这样有点丢面子。

李女士也称她曾试图避免领取慈善食品,但如果不去,又有可能最终会失去所供的房子,所以她不再关心丢脸子这件事。

李女士向食物银行工作人员登记后,领取了一些酸奶、牛奶、六个苹果、两袋胡萝卜、两碗方便面、两包西兰花、一小包米饭、牛肉干、一大袋羊角面包,新鲜的面包等等。

李女士对此非常感谢,称这些食物足够一家四口轻松度过一个星期。

(网络)

对于有些人可能会说这种处境主要是因为她和丈夫工作不够努力,花钱入不敷出,或者不知道如何预算。李女士也无奈地表示她和丈夫做了最负责任的父母所做的事情,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家。但是,无论如何努力工作,两人的工资永远跟不上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

李女士也希望自己有足够的钱来支付家庭的其他开支,包括抵押贷款、汽车保险、水电费、汽油和两个孩子的日托。

李女士称现在不仅仅食品价格在上涨,现在什么都贵。他们一家一直担心如何支付下一笔账单。

安格斯里德研究所的最新民意调查发现,食品成本的飙升正在让大多数加拿大人重新考虑他们的购物习惯以控制他们的消费。

网上调查发现,五分之四的家庭正在改变他们的购物和菜单习惯,以控制预算。

超过五分之三(62%)的人表示减少外出就餐,而 25% 的人减少饮酒。近一半(46%)的人表示已经转向更便宜的品牌,五分之一(21%)减少购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报告还指,通货膨胀并不是开支上升的唯一因素,加拿大自疫情及洪涝以来的物流供应问题也在推高物价。

一些人像李女士正转向食品银行救急,而另一些人则在做副业以帮助维持生计。

例如,列治文的王先生之前周日都是陪伴两个孩子,但现在不得不为列治文超市做配送工作,挣些小钱。

王先生称配送速度快很重要,客人通常会给不错的小费。他每个月可赚到大约 2,800 元, 至少避免不用去食品银行领取救济。

他称自己在周一至周五从事全职工作,为家人争取体面的生活,周末仍然努力工作也会造成个人损失,所以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

ref:

https://www.richmond-news.com/local-news/priced-out-some-richmond-middle-class-families-are-losing-ground-giving-the-rising-living-costs-5200319‍

i
improving
1 楼
抢无畏的沙发😂
V
VBO
2 楼
真是彻jb蛋
a
ares333
3 楼
狗粮表示不屑一顾,因为无论美爹吃什么,最后还都要找它们舔屁股。。
q
qr1973
4 楼
瞎编
海峰360
5 楼
"好日子还在后头,中国要开始内循环了,欧美的只管印钱,然后用中国大量的廉价商品抑制通胀的时代正式结束, 美国未来很长时间都是大通胀,社会矛盾将急速加大,当年欧美为了降低社会矛盾和工人运动把产业链转移出去,转移社会矛盾到发展中国家,现在美国已经半只脚迈进棺材了,产业链根本回不来,即使回来,成本太高加上工人运动,会直接爆掉高压锅,要记住现在美国的贫富差距可是比当年高的多. 美国的未来之路已经确定,就是下一个巴西,前几天看新闻,美国一些超市开始把贵重东西上锁,但是还没有学到巴西的先进经验,巴西的超市可是门窗全部封锁,对外只留下一个小窗口,要什么售货员拿到小窗口给你,至于犯罪率更是增加10倍才能追上巴西的水平,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什么人
6 楼
土豆和包頭的惡政才剛剛開始,好好享受吧⋯⋯
山上山上
7 楼
是个人就说自己是中产,呵呵,中产的定义被这些人搞的像是捡破烂的
深圳足球
8 楼
继续编故事。嘿嘿。
a
adamgump
9 楼
多打工只能多给土豆机会收税,较好的策略是做现金收入
y
yuba
10 楼
呵呵
扯咸蛋
11 楼
: 洗碗的住地下室凑合过 温哥华房价太高了 买了房子会负担很重
大神棍
12 楼
这中产标准都是多少年前定的了,通胀涨了多少,好多人早不算中产了
阿隆
13 楼
放你的狗屁!
t
tendollar
14 楼
物价狂涨是事实,但中产去排队领救济?估计是少数吧
城市沉睡
15 楼
死皮赖脸的台巴子绿头反华是口头理想,赖在中国做生意工作是生活。 死皮赖脸的西方国家反华是口头理想,赖在中国做生意是生活。
a
ainanjue
16 楼
放开了,只看到中产一窝蜂跑到餐馆胡吃海喝。
m
monkeyfan
17 楼
其实背后最大受益者就是政府 抬高物价 多交税 表面给你涨工资 其实 多交税 少福利 没买房子的。贷款,加息 买好房子的,地税涨了2-3成 现在的加拿大么,只有一类人会爱了 就是自己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什么可被税的地方。 狗粮大喊,这么不爽,回去啊 狗儿们,不交税的就别在这高税国家叫唤了还是低调点吧 有一天这加拿大再也收不上来税的时候,就该先从不交税的开刀了 是谁呢?呵呵
g
greatfool
18 楼
Almost 60% Of Canadians Find It 'Difficult' To Afford Groceries According To A New Poll
大柠檬
19 楼
瞎jb扯,什么人都敢说自己中产?
b
bestnearby1
20 楼
中产领救济食品?资本主义国家一不小心又水深火热了。
夏虫语冰
21 楼
中产领救济? 那是这个中产的定义该换了吧
风波亭
22 楼
列治文华裔李女士... 称自己一直勤俭持家.... 把赚来的钱还房贷... ------------------- 占便宜没够。温哥华列治文的独立屋平均价格接近$200万元,而联排别墅的平均价格接近$100万元。
夏虫语冰
23 楼
中产领救济? 那是这个中产的定义该换了吧
d
djtg
24 楼
这个是靠想象的吧,加拿大的最典型的中产家庭应该是: 带车库的独立屋,两台车(一台对有小孩的家庭绝对不够,我住这片典型的中产社区没有少于2台车的家庭),两个小孩,两只宠物(这要看族裔),收入在中位数附近,家庭存款一般能维持3个月的花费。说物价贵,新闻里领的那些食品去超市买也就40刀左右,里面说够一个星期,意味着你在食品上的月支出差不多是200刀,不觉得编得很尴尬吗? 即使在疫前,加拿大平均4口之家的月食品支出就已经在1000刀左右。其实所有的常见食品都会被追踪价格,一查就知道涨幅多少,不过这是以西人超市为标准,华人超市很多价格很离谱。https://www150.statcan.gc.ca/t1/tbl1/en/tv.action?pid=1810000201&cubeTimeFrame.startMonth=10&cubeTimeFrame.startYear=2019&cubeTimeFrame.endMonth=02&cubeTimeFrame.endYear=2022&referencePeriods=20191001%2C20220201
阿帕奇13
25 楼
胡j8嘞
k
komin
26 楼
看到你又玻璃心碎,又知道說對了!趕快上書給習,要求鴻海全面撤離中國阿!看是誰巴著誰呢!
自撸成才
27 楼
这不是中产这是贫困线以下了。
m
monkeyfan
28 楼
欢迎来到大温。 你说的双车库独立house一般300万起 大温均收入多少?貌似连6万都不到吧 两口各年收入10万 税后拿多少? 不到7 年初还得补税 算一年到手13万都悬 这个收入很多福利基本没有。 现在就算个幼儿园一月都多少钱? 一月2000起 气 电 油 粮 哪个没涨 现在的大温,以中产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除非房没压力,那还比较OK。
潜水艇21号
29 楼
加拿大中位数收入真的很低,但一般华人很少混的这么差
d
djtg
30 楼
对大部分人来说,房子早就买好了,只有还没入手的或刚入手的才感觉到压力? 这部分人的比例是多少? daycare费因学校而议,我在安省,这边大概也就每个人1200一个月(我2个小孩都上daycare)。关键我要说的是,其实吃饭和日用品的钱占一个家庭的总花费是非常小的一部分。
d
djtg
31 楼
随便一查就知道了,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是税后70000刀,这是income,不算capital,你如果早就买好了房,其实压力应该不大。
l
luuluu
32 楼
这是在中国的情况吧?不,中国没有中产;不不不,中国根本就没有慈善机构
C
CheckN
33 楼
放你妈的屁。
G
Gqx72
34 楼
瞎编!!
狂风3
35 楼
华人开着宝马,拥有多套房产的人去领救济的多了去了。只要不要脸就行,不要白不要。难怪华人群体被别人看不起。
w
wahaha_0
36 楼
加拿大粪红也不少,不知他们去领木有
潜水艇21号
37 楼
: 家庭收入70000,一个月才5800,先假设全款买完房后的日常生活。水气电加地税1000,车子维修汽油保险1000,在家吃饭1000+,光是最朴实的吃住就一大半没了,其它通信,看电影,娱乐,日用品啥都没算。如果有孩子开销更大。这日子过得...
k
kevinandclein
38 楼
说的太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