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又一次惊艳了全世界。11月2日,英国国际蛋糕大赛上,来自中国的周毅团队,一口气领走了4个金奖。
现场的歪果仁,都围在获奖作品前舍不得走:“天内,这是什么神仙手艺?”
“中国的嫦娥也太美了吧!”“跟雕塑一样精致,谁忍心吃?”
其实,这已经不是中国参赛作品第一次slay全场了。
2017年,被称作“中国糖王”的周毅,就带着自己的团队作品《武则天》一战成名。
在这场世界规模最大的蛋糕比赛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国际最佳”。
从服饰、妆容、造型,到布景,无一处不细致用心。
明明是能吃的翻糖蛋糕,却栩栩如生到仿佛她下一秒就能开口说话。
薄如蝉翼的衣衫,每一个褶皱都恰到好处。不仅打造出了微微泛珠光的丝绸质感,连衣服下皮肤的颜色也隐约可见。
现场的评委看到都惊了:“你确定是翻糖做的吗?”周毅说:“你们可以尝尝看。”
吃掉一片香甜的衣服后,评委只剩下感叹:“把翻糖做得比纸片都通透轻薄。这手艺,牛X。”
带领团队做出这种世界顶级工艺的蛋糕师,也不是什么身经百战的老匠人,而是自学成才的80后中国小伙儿周毅。
对于自己的“技惊四座”,周毅很骄傲地回应:“我们做出的翻糖蛋糕背后,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加持。”
因为周毅的父亲十分喜爱中国传统技艺——素描、篆刻和面塑,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周毅打小就爱上了“捏面人儿”。从烹饪学院毕业后,周毅更是四处拜师学艺,练习传统的雕花面点面塑。
然而,面塑作品大多不能吃,也不如其他工艺品收藏价值高,市场很小。即使面塑工艺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却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天天起早摸黑捏面人儿练摊的周毅,开始琢磨起了怎么样把自己心爱的面塑工艺发扬光大。
偶然接触到了翻糖行业后,周毅灵机一动:“或许可以把面塑工艺和翻糖蛋糕结合起来,让中国传统的面塑、雕刻等技艺能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传承,走向国际。”
他天天上网搜教程,研究原料,琢磨技法,自己一点一点去学习。
每天早起晚睡,最辛苦的时候,周毅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在他身上,你可以看到中国手艺人最纯粹最质朴的工匠精神。“因为是自学,只能花双倍的时间去专研。”
“其实翻糖是一门大学问,它要求创造者必须了解人体结构、五官雕刻、骨架搭建、古代服饰配饰、园林布景、国画绘画。”
为了做好石头造型,周毅就天天跑去苏州园林做功课。
为了做好一个人物造型,通宵达旦学习妆容塑造、发型设计。
“人家去戏园子看戏是看情节,我是冲着衣服发饰去看的。”
蛋糕布景的一山一石,一花一草,都倾尽了心力。
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回眸,也都经过了细细揣摩。
几年如一日的高强度练习下,连一块平平无奇的芋头,都能被周毅雕琢成小仙女。
一捧媲美真花的翻糖花束,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吃。
追星女孩忙着追剧的间隙,周毅分分钟为网友们贴心打造出一对《陈情令》CP。
衣袂飘飘,形神兼备。
好像连每一根头发丝都是鲜活的。
在周毅定制的翻糖人偶蛋糕面前,连马云也心动了。
不过最让周毅开心的,还是能把中国传统的面塑技法和食品雕刻技巧,开创性地用到了翻糖蛋糕的创作上。
玩心大发的时候,像捏面人儿一样给自己做个“翻糖手办”。
获奖作品《武则天》作品中的宫灯,也是用吹糖人的方法制作的。
周毅还改进了很多人印象中“又硬又难吃”的翻糖材料。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尝试用不同配方反复对比研究,终于研制出了像纸一样薄且韧性极好的翻糖材料。
“翻糖蛋糕制作的一个难点在于如果我们要像擀面一样擀糖,糖皮要能达到极致的薄,才能做出薄得透肉的衣服。”
对于周毅而言,要做出优秀的作品,不仅在原料上和技法上要做到极致,还得让作品学会讲故事。
他带领着团队一起,尝试从中国经典作品和古典传说寻找灵感。
今年获奖的另一个作品《梁祝化蝶》,周毅团队设计将祝英台关在了一个笼子里,有蝴蝶翅膀的梁山伯在外面想要救出爱人,却只能隔着铁栏相望。
“在向外国人解说作品时,也能将我们中国传说独特的元素更多地呈现出来,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
从一个摆摊捏面人儿的面塑爱好者,到惊艳国际的中国手艺人。周毅早已从单枪匹马的自学闯关者,成长为一个团队的核心。
他不仅从全世界10万名候选人中胜出,拿到了国际人偶蛋糕最高奖和国际翻糖蛋糕设计全场最高艺术家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两次被“蛋糕界奥斯卡”授予全场最高奖的中国人。
并且,他还一路披荆斩棘,带着团队的小伙伴们一起在国际蛋糕大赛上为国争光。
无论走得多远,周毅从未停止过学习,也毫不吝惜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他人。“希望通过翻糖蛋糕这种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元素,了解中国的经典传说,把中国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
图片来源:微博@SK糖王周毅
中国风又一次惊艳了全世界。11月2日,英国国际蛋糕大赛上,来自中国的周毅团队,一口气领走了4个金奖。
现场的歪果仁,都围在获奖作品前舍不得走:“天内,这是什么神仙手艺?”
“中国的嫦娥也太美了吧!”“跟雕塑一样精致,谁忍心吃?”
其实,这已经不是中国参赛作品第一次slay全场了。
2017年,被称作“中国糖王”的周毅,就带着自己的团队作品《武则天》一战成名。
在这场世界规模最大的蛋糕比赛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国际最佳”。
从服饰、妆容、造型,到布景,无一处不细致用心。
明明是能吃的翻糖蛋糕,却栩栩如生到仿佛她下一秒就能开口说话。
薄如蝉翼的衣衫,每一个褶皱都恰到好处。不仅打造出了微微泛珠光的丝绸质感,连衣服下皮肤的颜色也隐约可见。
现场的评委看到都惊了:“你确定是翻糖做的吗?”周毅说:“你们可以尝尝看。”
吃掉一片香甜的衣服后,评委只剩下感叹:“把翻糖做得比纸片都通透轻薄。这手艺,牛X。”
带领团队做出这种世界顶级工艺的蛋糕师,也不是什么身经百战的老匠人,而是自学成才的80后中国小伙儿周毅。
对于自己的“技惊四座”,周毅很骄傲地回应:“我们做出的翻糖蛋糕背后,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加持。”
因为周毅的父亲十分喜爱中国传统技艺——素描、篆刻和面塑,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周毅打小就爱上了“捏面人儿”。从烹饪学院毕业后,周毅更是四处拜师学艺,练习传统的雕花面点面塑。
然而,面塑作品大多不能吃,也不如其他工艺品收藏价值高,市场很小。即使面塑工艺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却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天天起早摸黑捏面人儿练摊的周毅,开始琢磨起了怎么样把自己心爱的面塑工艺发扬光大。
偶然接触到了翻糖行业后,周毅灵机一动:“或许可以把面塑工艺和翻糖蛋糕结合起来,让中国传统的面塑、雕刻等技艺能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传承,走向国际。”
他天天上网搜教程,研究原料,琢磨技法,自己一点一点去学习。
每天早起晚睡,最辛苦的时候,周毅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在他身上,你可以看到中国手艺人最纯粹最质朴的工匠精神。“因为是自学,只能花双倍的时间去专研。”
“其实翻糖是一门大学问,它要求创造者必须了解人体结构、五官雕刻、骨架搭建、古代服饰配饰、园林布景、国画绘画。”
为了做好石头造型,周毅就天天跑去苏州园林做功课。
为了做好一个人物造型,通宵达旦学习妆容塑造、发型设计。
“人家去戏园子看戏是看情节,我是冲着衣服发饰去看的。”
蛋糕布景的一山一石,一花一草,都倾尽了心力。
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回眸,也都经过了细细揣摩。
几年如一日的高强度练习下,连一块平平无奇的芋头,都能被周毅雕琢成小仙女。
一捧媲美真花的翻糖花束,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吃。
追星女孩忙着追剧的间隙,周毅分分钟为网友们贴心打造出一对《陈情令》CP。
衣袂飘飘,形神兼备。
好像连每一根头发丝都是鲜活的。
在周毅定制的翻糖人偶蛋糕面前,连马云也心动了。
不过最让周毅开心的,还是能把中国传统的面塑技法和食品雕刻技巧,开创性地用到了翻糖蛋糕的创作上。
玩心大发的时候,像捏面人儿一样给自己做个“翻糖手办”。
获奖作品《武则天》作品中的宫灯,也是用吹糖人的方法制作的。
周毅还改进了很多人印象中“又硬又难吃”的翻糖材料。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尝试用不同配方反复对比研究,终于研制出了像纸一样薄且韧性极好的翻糖材料。
“翻糖蛋糕制作的一个难点在于如果我们要像擀面一样擀糖,糖皮要能达到极致的薄,才能做出薄得透肉的衣服。”
对于周毅而言,要做出优秀的作品,不仅在原料上和技法上要做到极致,还得让作品学会讲故事。
他带领着团队一起,尝试从中国经典作品和古典传说寻找灵感。
今年获奖的另一个作品《梁祝化蝶》,周毅团队设计将祝英台关在了一个笼子里,有蝴蝶翅膀的梁山伯在外面想要救出爱人,却只能隔着铁栏相望。
“在向外国人解说作品时,也能将我们中国传说独特的元素更多地呈现出来,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
从一个摆摊捏面人儿的面塑爱好者,到惊艳国际的中国手艺人。周毅早已从单枪匹马的自学闯关者,成长为一个团队的核心。
他不仅从全世界10万名候选人中胜出,拿到了国际人偶蛋糕最高奖和国际翻糖蛋糕设计全场最高艺术家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两次被“蛋糕界奥斯卡”授予全场最高奖的中国人。
并且,他还一路披荆斩棘,带着团队的小伙伴们一起在国际蛋糕大赛上为国争光。
无论走得多远,周毅从未停止过学习,也毫不吝惜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他人。“希望通过翻糖蛋糕这种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元素,了解中国的经典传说,把中国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
图片来源:微博@SK糖王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