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4年环球流行语 英国的你肯定猜不到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12月26日 5点31分 PT
  返回列表
59228 阅读
2 评论
环球杂志

1美国:“极化”大选年 

通过分析人们使用在线词典的情况,美国韦氏出版公司日前把英文单词polarization(极化)认定为美国2024年度热词。

在几乎贯穿全年的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不仅民主党、共和党阵营相互攻击撕扯,普通民众更是受到巨量竞选广告、集会和媒体报道的狂轰滥炸。尤其是两党为争取中间选民和摇摆州而不断抹黑攻击对方,为民意极化和社会撕裂火上浇油。

2024年11月5日,选民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一处投票站填写选票 

根据韦氏词典的定义,“极化”一词指分裂成两个十分鲜明的对立面,尤其是一群人或一个社会的观点、信念或利益不再处于连续区间,而是变得在相对的两极集中的状态。政治上的极化在两党候选人辩论时表现为双方使用近乎人身攻击的激烈言辞。特朗普指责拜登政府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分裂性的政府,美国正经历最严重的通胀;哈里斯则指责特朗普用种族来分裂美国人,世界上的领导人都在嘲笑特朗普。大选期间,特朗普甚至被比作希特勒。实际上,由于民意分裂严重,很多家庭成员和朋友之间有意避免讨论政治,避免对夫妻关系、亲情或友情造成伤害。除了政治领域的极化,美国民众在堕胎权、跨性别群体权益、拥枪自由、非法移民应对、大麻合法化等社会问题上的立场高度对立已持续多年。就在大选日当天下午,位于纽约市第五大道、与特朗普大厦仅一路之隔的长老会教堂向公众开放,供人们为愈合和团结祈祷。然而,现场的人留言表示,想要缓解当前社会的严重撕裂可能性很小。(文/《环球》杂志记者 刘亚南(发自纽约))2

英国:脑腐?你可能已经中招啦! 

脑腐(brain rot)?这个词听起来很陌生,但哪怕只是第一次看到它,你可能已经“脑腐”了。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评选“脑腐”为2024年度词汇,定义为“一个人精神和智识状态的衰退”,因过度消费“某种无价值或不具挑战性的物质(尤指网络内容)”所致。长时间刷手机,看的都是没啥内容的朋友圈、短视频——这种状态就是“脑腐”。

美国作家梭罗在1854年就使用过这个英文词汇。他在当年所著的《瓦尔登湖》中写道:英国尝试治疗土豆腐烂,难道就不努力治疗脑子腐烂?到了现代,这个词最初只在网络一代中流传,如今已被广泛运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专家发现,2023年至2024年期间,“脑腐”一词的使用频率增加了230%。对于人们日常接触的大量低质量、低价值社交媒体内容,脑腐描述的既是现象也是影响。

牛津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安德鲁·普日贝尔斯基说,这个词描述了人们对网络世界的不满、对社交媒体的焦虑。虽然,普日贝尔斯基说“没有证据显示存在脑子腐烂这回事”,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却显示,沉迷互联网会对人类大脑结构产生影响。包括哈佛大学医学院、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知名研究结构的多项研究表明,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大脑灰质缩小、注意力持续时间变短、记忆力衰退和扰乱认知过程等。

或许,正如普日贝尔斯基所说,脑腐正是“我们所生活时代的症状”。(文/《环球》杂志记者 袁原(发自伦敦))

3德国:“交通灯熄灭”

“交通灯熄灭”被德国语言协会纳入2024年度词汇,这是为什么呢?在德国,“交通灯”还有另一番意思,特指“交通灯”执政联盟。它由总理朔尔茨领导的社会民主党与绿党、自民党组成,因三党的代表颜色分别为红、绿、黄,联盟也被称为“交通灯”政府。但随着12月16日,朔尔茨未能通过德国联邦议院发起的信任投票,“交通灯”执政联盟彻底宣告落幕——“交通灯熄灭”。

2024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德国总理朔尔茨(中)参加德国联邦议院信任投票

德国联邦议院共有733名议员,为获得议会信任,朔尔茨必须获得至少367票,才能继续执政。此次投票中,共计207名议员投了信任票,朔尔茨未能通过信任投票,这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投票前,各大政党上演政治乱剧,在辩论中贬低他人,为自己贴金:朔尔茨批评自民党主席林德纳“破坏政府工作”,林德纳指责朔尔茨“长期以来一直否认德国经济深陷结构性危机”,最大在野党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该党总理候选人默茨则站在林德纳一边,抨击朔尔茨让德国在欧盟“蒙羞”。事实上,在一个多月前的11月6日,“交通灯执政联盟”就开始走向崩裂。当日,朔尔茨宣布解除林德纳的财政部长职务,自民党随即宣布退出本届联合政府,“交通灯”执政联盟解体。

同一天,在大西洋的另一侧,特朗普在佛罗里达州棕榈滩会议中心发表讲话,宣布在2024年总统选举中获胜。德国语言协会解释说,当时,“交通灯”执政联盟解体是一场大轰动,声量甚至盖过了美国大选。尽管事情发生在年末,但在评选年度词汇时,决定性因素不是某个词的使用频率,而是它的重要性和受欢迎程度。本届德国执政联盟的内部矛盾实际上由来已久,核心问题在于联盟内的两个左翼政党和一个右翼政党在政策立场上差异较大。

此前的普遍观点是,执政联盟会竭力支撑到下次选举,因为如果提前解散政府,对三个执政党都不利。然而,由于围绕联邦预算及德国经济问题的分歧加剧,三党难以维系和平现状。林德纳曾公开施压,表示若不调整经济政策,就退出执政联盟。最终,朔尔茨采取主动,率先解除自民党官员职务,并推动信任投票。

无论如何,随着“交通灯熄灭”,德国提前大选正式提上日程。然而,在经济增长乏力、政治碎片化加剧以及地缘政治影响的阴霾之下,德国的发展前景难言光明。若不能摆脱政党碎片化和政治极化同时存在的尴尬局面,当前面对的政府危机今后可能会不断上演。(文/《环球》杂志记者 王自强(发自柏林))

4 新西兰:“为条约游行” 

2024年11月,新西兰毛利党在国会的抗议行动让该国登上全球新闻头条。当月,新西兰国会审议了由行动党提出的《条约原则法案》,法案旨在重新定义《怀唐伊条约》的原则,对毛利人的权利进行限制。《怀唐伊条约》是1840年由英国王室与约500余名毛利酋长签署的协议,使新西兰成为英国殖民地。多年来,有关条约的解释和执行一直是新西兰社会争议的焦点。1975年,新西兰成立了怀唐伊法庭,旨在解决条约相关争议,并纠正历史上的不公正行为。

2024年9月29日,6000多人在新西兰奥克兰市伊甸公园球场共同跳起毛利人的哈卡舞,创下同跳毛利战舞人数吉尼斯世界纪录

行动党认为,现行的条约解释导致了新西兰社会的双重制度,毛利人享有特殊待遇,而由其提出的《条约原则法案》主张所有新西兰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毛利党强烈反对这一法案,认为该法案将严重损害毛利人的权益。为了表达抗议,毛利党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游行,名为“为条约游行”。

游行从新西兰最北端开始,历时九天。在新西兰的最大城市奥克兰,游行队伍跳着毛利战舞,浩浩荡荡步行通过奥克兰海港大桥。游行队伍最终抵达首都惠灵顿。游行的最后一天,约4.2万名抗议者聚集在新西兰国会大厦前,要求立法者否决该法案。抗议者中除了毛利人,还有许多支持毛利人权利的其他族群成员。

不少人穿着传统服饰,挥舞着红白黑的毛利旗帜,唱歌并跳起毛利战舞。毛利女王纳瓦伊和惠灵顿市长托丽·沃诺参加了抗议活动。在国会讨论《条约原则法案》当天,毛利党22岁的议员哈纳-拉维蒂·迈皮-克拉克在辩论过程中起身抗议,撕毁了法案的复本,并跳起传统的毛利战舞。其他毛利议员纷纷响应,导致国会程序暂时中止。迈皮-克拉克的这一行动不仅在新西兰国内外引起轰动,也让此次抗议游行活动成为新西兰年度热词之一。

5埃及:Misr还是Egypt?

埃及近期开始流传这么一种说法:“你来自Misr,还是Egypt?”Misr是阿拉伯语的“埃及”,Egypt是英语的“埃及”,这两个意思相同的词,却传递着不同的含义。“你知道吗?我们这里有两个埃及。”几个月前刚到埃及,就有多个当地朋友这么跟我说。我问,“哪两个?”他们说,“一个是Egypt,指现代、时尚的埃及,比如开罗的拉哈卜、玛迪纳提;一个是Misr,指那些破旧的社区,比如开罗的老城区。”我问,“那我所居住的马阿迪区算哪个?”他们回答,“以前还算不错的社区,现在只能算Misr。”

2024年10月21日拍摄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夜景

当地人介绍,这两个词不仅指地域上的区别,也把埃及人分成两类。社交媒体上有许多关于两者区别的讨论:有人说,如果一个人的收入是用埃镑(埃及货币)支付,那这个人就属于Misr,如果用美元或欧元支付,就属于Egypt;也有人表示两者是阶层和社会地位的区别,Misr指工人和农民,Egypt指的是资产阶级。在埃及,许多年轻人拍摄标题为“这是Misr与Egypt怎么上班的区别”“这是Misr和Egypt牙科诊所的区别”的短视频,展示或表演光鲜和窘迫的两种境遇……

2024年10月10日拍摄的埃及开罗老城一景埃及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的学者伊曼·拉卜贾注意到这一现象,她撰文说,这一分类并不局限于社交媒体平台,而是在年轻人群体中非常普遍,甚至已经被大众熟知。我与当地人就此话题进行交流,有些人认为这只是埃及人的幽默自嘲。但拉卜贾指出,Misr和Egypt两个群体在消费模式、收入和经济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而由此产生的社会价值观、习俗也迥异,这种分类方式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反映了埃及社会的巨大分化。(文/《环球》杂志记者 吕迎旭(发自开罗))6

土耳其:“黄金永远发光”  

2024年,通货膨胀依然是土耳其社会逃脱不开的热点话题。过去的几年,居高不下的通胀率和里拉的持续贬值使土耳其人不断思考:“如何才能守住我的财富?”面对物价飙升和资产缩水的双重压力,越来越多的土耳其人把目光转向了黄金这个“硬通货”。黄金在土耳其人的文化中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承载着祝福与希望。婚礼上,黄金是赠予新人的最佳礼物;新生儿满月,一件金饰品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祈愿。而今,这一传统的文化符号与现实中的金融避险需求完美结合,让黄金成为对抗通胀的利器。人们经常调侃:“里拉可能会贬值,但黄金永远发光。”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拍摄的土耳其里拉和食品

临近2024岁末,各地金店内人头攒动。年轻人购买小巧的金饰,中年人钟爱投资金条,新生儿的礼物常常是一对小小的金镯子。这种对黄金的热衷,早已融入土耳其人的生活智慧。闪耀的黄金制品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代代传承的财富保值工具。除了黄金,土耳其人还热衷于囤积一些进口电子产品,从智能手机到家用电器,许多人选择提前购买,对冲未来价格进一步上涨。“今天的价格就是明天的底价”这一理念,驱动着家庭囤货的热情,让提前消费成为对抗通胀的另一种策略。尽管通胀给生活带来挑战,但土耳其人的应对方式却展现出独特的乐观主义。黄金市场的火爆、电子产品的抢购潮,体现了生存智慧和一种积极寻找出路的态度。黄金承载着他们穿过经济风暴的期待,也见证他们在风雨中坚持向阳的决心。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相信,无论通胀如何肆虐,只要心中充满希望,生活就能洒满阳光。(文/《环球》杂志记者 李振北(发自安卡拉))7

泰国:中泰“免签”

对于旅游热门国家泰国而言,中泰“免签”是2024年最具话题性的热词之一。坐拥独特热带风情与丰富多彩文化的泰国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国际游客,而中国游客数量常年居于榜首。2024年3月1日中泰互免签证协定生效,标志着两国正式迈入“免签时代”。中国游客访泰热度持续攀升,在曼谷、普吉、清迈等旅游城市,普通话的“出镜”频率仅次于泰语。

2024年3月29日,游客在泰国芭堤雅真理圣殿游览根据双边协定,中方持公务普通护照、普通护照人员和泰方持普通护照人员,可免签入境对方国家,单次停留不超过30日。而自2024年7月15日起,为进一步便利人员往来,泰国免签停留期限从30日增加到60日。据泰国旅游与体育部统计,截至2024年12月1日,泰国前11个月共接待国际游客超过3200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超过620万人次,居泰国国际游客数量第一位。

2025年将迎来中泰建交50周年,泰国国家旅游局局长塔佩妮·佳沛本表示,泰国将以此为契机,力争使中国游客增加至900万人次。曼谷市长差察·西迪汶在接受《环球》记者采访时表示,抵泰中国游客数量不断增长,有利于泰国经济发展和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民心相通非常重要,这不仅是为了旅游,也加强了两国的合作。”政策利好带来“双向奔赴”。

中泰互免签证也使泰国游客赴中国旅游热情高涨,文化游、民俗游、冰雪游等中国旅游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泰国游客关注。“泰国2024年度搜寻榜”显示,民众最感兴趣的十大国外旅游目的地包括7个中国城市,分别是上海、成都、广州、北京、哈尔滨、昆明和澳门。(文/《环球》杂志记者 王腾)8日本:极度不妥!

2024年,在日本“新语·流行语大奖”中拔得头筹的是“ふてほど”。这并非日语原有的词汇,而是粉丝对年度大火日剧《不合适也要有个限度》(《不適切にもほどがある!》)的缩略称呼,中文可暂且意译为“极度不妥”。究竟什么“极度不妥”?该剧中,生活在1986年的中学体育教师小川市郎意外发现了一个连接1986年与2024年的时空隧道。穿越至2024年的他如常在公共场所吸烟、说粗话、评论女性衣着……一举一动都在新时代社会规则之外,可谓“极度不妥”,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混乱,笑料百出。

日剧《不合适也要有个限度》剧照

而在小川眼里,2024年同样“不妥”多多。“关照”别人会被认为是“骚扰”,严厉指导下级不行,喝酒应酬也不行……人们的言行都小心翼翼,有无数的条条框框。小川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展现的正是时代价值观的巨大变迁。“比起过去,现在真的越来越好了吗?”作者借这部剧集就“规范社会”发问。对于好坏的评价,自然是见仁见智,作者或许并不渴求一个明确的答案,意在将时代的印记展现出来供人审视。回望1980年代经济巅峰时期的日本,日本企业大举收购海外资产,东京证券交易所市值一度占据全球股票市值近半壁江山,日本的房地产总值更是被传为达到了美国的4倍之巨……

民间甚至流传着豪言壮语:“日本富得足以买下整个世界”。人们意气风发地追逐着更高的发展目标,至于规矩礼节、个人感受,似乎都不那么重要。然而繁华一朝落幕,泡沫经济陡然崩溃,日本滑入“失去的三十年”。豪迈劲儿消退后,社会面貌悄然改变: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权益,社交往来变得谨慎,处处讲究规矩和边界。小川眼中的2024,是一个与他熟悉的旧时代截然不同的新世界。(文/《环球》杂志记者 欧阳迪娜(发自东京))9印度:拒绝为“搏命文化”贴金

每到年底,印度媒体都会对牛津、剑桥、柯林斯等西方大型英文词典发布的年度词汇品头论足,不过或许是因为印度社会太过多元化以至于很难概括,印度并没有发布本国当年流行语榜单的传统。然而据笔者观察,2024年与印度社会文化趋势密切相关的一个词是“hustle culture”(搏命文化)。事实上,早在几年前“搏命文化”就开始在印度流行,并作为正常的工作态度而受到肯定。然而2024年“搏命文化”虽然继续作为热词出现在媒体上,但却成为印度社会舆论交锋的触发点,很多职场人士大声呼吁,不要再为“搏命文化”贴金!

2024 年5月30日,工人在印度新德里一处工地上工作“搏命文化”在印度根深蒂固。多年来,每天工作9至10小时已成为印度大多数职场员工的常态,他们几乎天天加班,但很少有人对此发出质疑。印度许多企业都提倡这样一种理念,即长时间工作和将工作置于个人需求之上有助于晋升和获得更高的薪水。而那些总是准时下班和正常享受周末的员工,则可能会被嘲笑甚至羞辱。“搏命文化是有成本的”,这是25岁的创新科技企业家米塔尔对工作和生活的最新感受。

几个月前,因为连续通宵达旦地工作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米塔尔感觉身体不适,被送进医院。他在住院期间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了一张躺在病房里的照片,并告诫粉丝务必警惕“搏命文化”的丑陋一面。在这之后,入职安永印度公司仅4个月的26岁特许会计师安娜因为长时间工作而过劳病逝。安娜的母亲阿尼塔随后写给公司主管的一封信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在信中,阿尼塔详细介绍了女儿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包括工作到深夜和周末从不休息。她强烈呼吁过度劳累的搏命工作文化不要再被美化,由此在印度掀起了一场对于职场工作文化的严肃讨论。

耐人寻味的是,2023年由印度“IT之父”穆尔蒂发起的每周“70小时工作”倡议,也曾经是当年印度的流行语,它甚至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全民大辩论,当时支持和反对这一倡议的声音都很强大。一年后,拒绝美化“搏命文化”俨然成为主流声音,职场精英明确强调,必须意识到“搏命文化”并不是唯一和正确的生活方式,成功不应以牺牲个人健康为代价,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模式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文/唐璐)10肯尼亚:“Z世代的抗议”  

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之间的“Z世代”已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根据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的调查和分析,“Z世代”的国际观将成为未来影响世界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另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2020年发布的数据,全球“Z世代”在2019年人口已达24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32%,成为人数最多的一代。相比之下,“Z世代”也是历史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他们擅长在信息丰富的网络世界中交流与分享。

环保人士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街头游行呼吁禁塑2024年,一波以“Z世代”为主体的青年抗议浪潮席卷了肯尼亚、尼日利亚、乌干达等非洲多国。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独立运动以来,非洲还没有经历过规模如此之大、波及如此广泛的抗议行动。“Z时代的抗议”已成为2024年肯尼亚的流行语。肯国民议会6月25日表决通过2024年财政法案,明确将额外征税筹集资金,以继续偿还高额主权债务的利息。首都内罗毕当天爆发反对增税的游行示威活动,以“Z世代”为主体的抗议人群冲击议会大楼,与警方发生冲突,并逐步演变为全国性骚乱,致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这是肯尼亚自2007年选举危机以来发生的最大规模暴力事件之一。

8月,针对总统鲁托新一轮的抗议又在内罗毕市中心爆发。肯尼亚2024年这场罕见的政治风波和社会动荡,凸显了非洲“Z世代”强烈积极的政治参与愿望,它打破了长久以来舆论关于年轻人“政治冷漠”的成见。“Z世代”群体广泛参与抗议,摆脱了以往依赖反对党或民间团体领导的组织架构,抗议活动呈现“去中心化”趋势,加剧了政府管控难度。据世界银行统计,肯尼亚有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至少12%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其中青年人占68%。

分析指出,肯总统鲁托上台仅一个月就取消燃油补贴,还计划对面包、燃油等多种生活必需品大幅征收消费税,欲额外征税的举动彻底让青年人失望。有分析指出,相比以往,本轮大规模抗议更加凸显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赤字”。非洲政府应对“Z世代抗议”活动的策略经历了显著演变。起初,政府对这些年轻抗议者不以为然,但随着抗议活动不断蔓延和加剧,不得不重新评估这股新兴力量。有专家表示,年轻一代已经成为影响非洲政局的重要因素。

r
roadshark
1 楼
脑腐(brain rot)? . 也许“脑残”更通俗易懂,更贴切。🤭
樱桃儿熟了
2 楼
盎撒的流行语应该是:shitho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