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终于亲自下场造车了 扬言再造一个郑州?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7月20日 10点13分 PT
  返回列表
70116 阅读
25 评论
智谷趋势

         

富士康终于亲自下场了!

         

不是造手机,也不是造芯片,这次它打算造汽车。

         

前不久,富士康台湾总部鸿海精密(下称“鸿海“)斥资10亿成立新事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攻新能源汽车业务。

         

厂址还是在郑州,那个曾被富士康改变了城运的郑州。这次富士康豪情万丈,信誓旦旦表示,还要再造一个郑州。

         

新能源赛道,确实充满吸引力。

         

中新网消息,7月16日,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长春表示,随着中国居民债务增速放缓及储蓄增长,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汽车保有量仍将会小幅增长,“中国车市到4000万辆以上是必然趋势。”

         

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依然呈现稳步增长。根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5.2%,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44.1%。

         

此时入局,富士康到底能分到一块多大的蛋糕?

         

1下场有点迟?

         

富士康造车的最直观的挑战,是车型竞争力不足,不一定能占到市场份额。

         

三年前的发布会上,鸿海与台湾裕隆汽车集团合作的几款新车可谓赚足眼球。Model C、Model E和Model T分别对应电动SUV、电动商务轿车和智能电动巴士。

         

Model C和E的动力和续航表现都相当惊人,尤其是Model E,百公里加速仅需2.8秒,算是3秒俱乐部里的又一神车;续航达到750公里,比特斯拉任意一款在售车型都要优秀。

         

从关键参数看,这简直都不是弯道超车,而是坐上了火箭,一骑绝尘。

         

一次发布三款车型,富士康造车步子迈得不可谓不大,但迈得大不等于迈得稳。

         

市场从一开始的震撼中抽离出来后发现,鸿海并未公开这三款车型的动力和续航表现的测试标准。

         

直到今天,无论是鸿海还是负责造车的子公司鸿华先进的官网,都找不到这几款车的参数说明。

         

一年后公布的电动两厢轿车Model B和电动皮卡Model V,则压根在官网上找不到任何信息,甚至连张原型车的图片都没有。

         

车型竞争力尚需验证只是一方面,市场格局早已敲定才是更加难解的问题。

         

从鸿海2022年的财报来看,上述几款新车将主要面向台湾及东南亚地区销售。根据台湾专业汽车媒体有车赏数据,台湾省2022年电动车销量为16120辆,其中,非特斯拉品牌4545辆,占比不到30%。前三位分别为宝马、沃尔沃和现代起亚,前十位置中也并无国产品牌身影。而在以泰国为主的东南亚地区,日系混动车和国产新能源激战正酣,鸿海贸然进入,怕是要成为炮灰。

         

         

         

多重不利因素加身,迟到的鸿海仍坚持不懈,义无反顾地再度入场,意欲何为?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擅长代工的鸿海,想把这一套玩下去,就得先找个想造车的,愿意陪他一起玩的合作方才行。

         

之前还是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的。富士康曾与腾讯、和谐汽车合资成立和谐富腾,试水整车制造;后又与和谐汽车合资成立拜腾汽车,彼时一度力压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在业内收获鲜花无数,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更有传言称,和谐富腾的失败,与富士康无心整车制造,只想代工生产有莫大关系。

         

有此“黑历史”,鸿海再想找合作方,恐怕没那么容易了,不但得拿出真金白银,还得整点花活。

         

鸿海整出的花活,叫MIH开放平台,这个平台汇集了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500多家汽车产业链大佬,旨在标准化、模块化的代工电动车产品,零部件规格共用,以此扩大生产,降低企业成本。

         

这事实上也并非鸿海独创,但要想展示诚意,估计鸿海暂时也想不出其他招。

         

具体怎么操作?MIH首席执行官郑显聪在接受一家台湾媒体采访时表示,鸿海在MIH中的角色将是协调者而非领导者。协调会员企业将自有知识产权贡献给MIH进行研发,鸿海负责最终生产。

         

换言之,MIH就是个实力雄厚的乙方。试想500多个行业大佬集思广益、头脑风暴,将所有电动车关键零件规格标准化。届时只需甲方提出产品需求,乙方就可流水线作业,批量生产,降本增效,生产汽车就和生产iPhone一样简单,何等壮观。

         

这就是鸿海打的如意算盘,要知道生产高附加值的标准零部件可比普通代工赚钱多了。

         

有数据显示,鸿海当前的主要业务位于消费电子产业的最末端,其毛利率约为3-4%。

相比之下,同为代工厂的台积电,却因掌握标准化规格芯片制造的关键技术,其毛利率可达到约50%。

         

如此一来,鸿海不但可以摆脱低端代工的标签,更能摆脱对日渐式微的电子信息代工行业的重度依赖。

         

3学不来的特斯拉

         

前景再美,没法实现就毫无意义。

         

鸿海造车必输的深层原因,是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培育复杂且完善的生态系统(ecosystems)。

         

比如富士康心里心心念念的特斯拉。

         

时间回到20年前,特斯拉还只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卖掉Paypal的马斯克也才刚开始植发,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一片四下无人的荒原。

         

2009年,特斯拉首款车型Model S揭幕,引发全世界电动车热潮;

2014年,特斯拉与松下合作,在美国建设锂电池工厂,为特斯拉汽车供应锂电池;

2016年,正与华尔街空头打得有来有回的特斯拉力排众议,收购太阳能清洁公司SolarCity;

2019年,特斯拉收购超级电容器制造商Maxwell,其核心技术包括干电池电极技术和能源储存,特斯拉由此对电池技术的掌握更为全面。

         

显而易见,在电动车的关键技术领域,特斯拉都选择亲力亲为。通过收购、合资、自建等形式,将电池、充电桩等关键环节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最终形成了坚不可摧的生态系统。

         

这不但让特斯拉彻底成为全球最为知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纳斯达克最为著名的“妖股”,更提高了机会主义进入的门槛。

         

现在的鸿海,要复制20年前的特斯拉,难于登天。

         

4早已注定的结局

         

富士康造车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首先,此时的新能源市场早已不比当年。任由鸿海这条龙再强,也难以压服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地头蛇们。没法像特斯拉一样再亲力亲为,鸿海迫不得已,只能选择MIH式的松散结构,与这些成员企业平起平坐。但都算不上自己人,怎么可能和自己一条心?

         

其次,鸿海手里没有关键技术。三电系统外加一个充电桩,都掌握在别人手里。鸿海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没法领导,只能协调,但手里没什么卡脖子的东西,人家凭啥听你协调?

         

对此,郑显聪的解决方案是,若会员企业将自有知识产权贡献给MIH进行研发,MIH会将所得收益按会员企业研发贡献分配。

         

这个想法有些理想化。截至2022年末,宁德时代占据的全球市场份额已接近30%,MIH所谓的贡献分配,不过是蝇头小利,为此就交出自己的知识产权,未免也太亏。

         

而成员企业间同床异梦,就很可能导致最终价值的夭折。

         

再次,鸿海自身没有汽车品牌,这意味着那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找谁陪你玩?

         

这个人可不能乱找,最好是具备一定品牌和市场影响力的大佬。品牌能够促进销量,销量能带动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铺设,反过来又能促进销量,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才有机会实现标准化充电规格的目的。

         

可惜的是,目前真正试过与鸿海合作造车的,除了裕隆,就是些像美国造车新势力Lordstown这种还在为生存问题发愁,精打细算控制成本的小角色。

         

最后,比亚迪、吉利、岚图、长安这些正统车企都已推出电动车开放平台。留给鸿海的时间真不多了。

         

那不做生态系统,也别想着标准化了,单纯代工造车,还能不能超越特斯拉?

         

很抱歉,不行!

         

先不说这是新任董事长刘扬伟的立威之战,中途喊停根本下不来台;单从开放电车制造平台来看,标准化是大势所趋,生态系统是必经之路,鸿海此刻不削尖脑袋往里钻,以后怕是连汤都喝不上。

         

所以,鸿海才绞尽脑汁,做足姿态,不为别的,就想让苹果、特斯拉这些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大佬试上一试,体验一把流水线批量造车的同时,也给自己擦亮金字招牌。因为对它来说,要么全赢,要么一败涂地。

         

形势不容乐观,上述的几个难题,鸿海貌似还没找到有效的解法。这几个问题无解,鸿海的造车之路也就必输无疑。

         

一路走来,富士康就像一个一直满足于吃火锅底料,但又处处流露出想上桌吃火锅野心的,极其矛盾的人。

         

换个角度想,如果在一开始就效仿特斯拉,将投向汽车产业链的千亿资金用在亲手布局上,或许富士康标准化代工电车之路,能走得不这么艰难。

         

但富士康毕竟不是特斯拉,代工强调对既有框架的极致遵守,而改变游戏规则意味着打破旧框架,在富士康的基因里,缺少了彻底革命的魄力。 

         

苹果和富士康的长期合作,让后者赚得盆满钵满,也成为了后者最怕失去的软肋。

         

一个终极问题是,如果背靠苹果就能赚大钱,那探索新商机似乎就显得不那么必要和迫切。

         

这个当了20年“代工皇帝”的企业,在漫长乏味的代工岁月里,失去了自己的冲劲和创新力。当它终于看准机会,准备放手一搏时,新的市场里,处处都是难缠的对手。

         

所以无论多少豪言壮语,无论如何信誓旦旦,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而富士康也无法再造一个郑州。郑州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依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西安和长沙的新能源造车,是如何后来居上、平步青云。

g
gaotyuan2
1 楼
现在才下场,太晚了
t
treebear
2 楼
ModelB,看那个会买。
j
jjjohnson
3 楼
弱智谷趋势,井蛙自嗨机
p
pk6034
4 楼
不晚,如果目标是国内市场晚了点,如果目标是国际市场不晚,国际市场除了特斯拉你还知道哪个知名品牌的电动汽车 [1评]
混沌世界
5 楼
郑州人民不需要再给饭吃,请把饭碗带到印度吧。
d
dingding6
6 楼
这个吃中国饭,倒中国碗,忘恩负义的台独份子,还想回来吃中国饭。好马不吃回头草,一看就不是一匹好马。
闻道
7 楼
又凯觎大陆市场,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靠鬼岛注定没有未来。这次,大陆市场给它不会有昔日的荣景。
n
newerer
8 楼
我十分怀疑 这逼就是想骗政府补贴
n
newerer
9 楼
大点的厂商都有电车
b
battleships
10 楼
河南人吃土
b
battleships
11 楼
河南人吃土 [1评]
l
leonardojin
12 楼
请去印度造,谢谢!
傲娇滴滴
13 楼
投钱就行,起码会创造就业机会 [1评]
吃斋念佛大灰狼
14 楼
你个在河南要饭长大的土狗,当初怎么没把你送到狗肉店里。
吃斋念佛大灰狼
15 楼
看清楚印度是个坑。
b
baihe_xianyang
16 楼
[13楼]评论人:傲娇滴滴 如果真投钱了愿意分担风险还行,就怕这孙子想玩空手套白狼的把戏。原来做代工虽然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扶持但是还是真掏出来些钱启动项目。现在这孙子做大了不知道自己的斤两,想玩儿些出格的东西了。从在美国和印度的项目来说,可以猜想到这孙子的目的了。
拔它几根毛
17 楼
还是台湾能救中国
B
BTY2684
18 楼
在印度吃不到的在河南要吃回来
欧洲黄瓜
19 楼
感谢富士康救河南
8
88108081
20 楼
未来电动车市场巨大,能容得下
8
88108081
21 楼
找个借口回中国呗。。。。之前就说了,全世界有DALI昂技工,愿意加班加点,任劳任怨,没有劳工法保护,又政治市场稳定的,只有中国,别跟扯别的,资本家要的钱和效率。
b
bc007
22 楼
智谷趋势原来是台湾媒体! 富士康终于下场造车了!?? 早就下场,而且早就铩羽而归了! 公司都关门了!
b
bc007
23 楼
不要脸。 去了印度还回来?
b
bc007
24 楼
富士康,请去印度造,谢谢!
b
bc007
25 楼
弱智谷趋势,绝对是绿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