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最近的言论引起轩然大波。时评作家长平认为,卢沙野令人震惊的表述透露了中共两大“玄机”。
(德国之声中文网)“1962年9月,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习仲勋因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遭康生诬陷,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残酷迫害,被审查、关押、监护前后长达16年之久。”这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习仲勋画册》中的一段话。这本为纪念习仲勋诞辰100周年编写的画册,出版于2013年8月,算得上是“习近平新时期”的盖棺定论。
习近平本人也受到“文革”冲击,曾经被批斗、被关押。出逃回家以后,母亲齐心竟也不敢收留,主动将他送返关押地点。后来离开北京前往延安当知青,他感觉是一种“解脱”。2003年习近平在《福建博士风采》丛书所收录的自述中写道:“我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的原因,都未获批准。”
对照这些叙述,来听听2023年4月21日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接受法国LCI电视台《大访谈》栏目直播访谈的说法,会觉得不可思议。记者问:“您能理解这段历史的分量吗?习近平主席出身于最高领导人之家,但是他的家人也遭受了迫害,不是吗?”卢沙野回答:“我再强调一遍:我不是来和你讨论这些无稽之谈的!”
从上下文看,卢沙野说的是西方对“毛泽东的罪恶”和“文革”历史的描述是“无稽之谈”。但是,这段历史包含了习仲勋和家人的遭遇,而且被记者举例强调,他称之为“无稽之谈”,仍然令人感到惊讶。
在这次访谈中,他更让人感觉惊讶的是他质疑前苏联国家主权,称“从国际法的角度,甚至可以说那些前苏联国家没有有效的国际法地位,因为没有国际协议认定他们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这种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打胡乱说几乎引来外交纠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公开与之切割,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也发表声明,定调本馆大使卢沙野言论为“个人观点”,并下架稍早发布的访谈全文。
戏剧性的外交事故掩盖了卢沙野对“文革”反思的定性:无稽之谈。这是官方说法吗?如果是,这么重要的改变为什么要让一个驻外大使对外国听众说出来?如果不是,他在多大程度上违反了“外交纪律”,又会受到何种处罚?
习仲勋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经历,成为习近平问鼎权力的一个资源
“外交无小事”1949年11月,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称 “外交不能乱搞,不能冲动”,“不要冒昧,不要轻敌,不要趾高气扬,不要无纪律乱出马”,“应该加倍谨慎”。这些讲话被总结为“外交无小事”原则。这个原则的核心是遵守“外交纪律”。正如外交部网站上有一篇文章所说:“纪律是外交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外交人员的‘护身符’。每一条纪律背后,都是以往沉甸甸的教训。“外交官要讲“外交风度”,要说“外交辞令”。外交风度和专制政权的本质是相悖的,因此所谓“外交辞令”往往空洞无物,或者沦为不尴不尬的幽默。
“外交辞令”的答案是现成的。比如卢沙野可以回答说:“关于‘文革’的历史,我们党已经有了相关决议。”甚至可以背两段决议内容来占用时间。
然而,随着经济的强大,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变得粗暴无礼,并当作是一种“自信”。原本相对中共政权其他部门来说比较文雅的外交官,纷纷变得粗鲁起来——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发现,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这样做更有利可图。
尽管如此,被鼓励言语粗鲁的外交官,并非像外界所看到的那样“随心所欲”。他们仍然是外交舞台的表演者,甚至是提线木偶。他们发言的原则和方向,早已经由当局拟定。
因此,卢沙野令人震惊的言论中,实际上透露了中共的“玄机”:第一,中共并不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主张。第二,中共对“文革”的肯定性描述恐怕还不会止步于“前后三十年互不否定”论。
习仲勋犯了什么错?
习仲勋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经历,成为习近平问鼎权力的一个资源。但是,外界对这个资源有些过度夸张,或期待习近平痛定思痛推动政治改革,或痛斥他背叛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和开明的父亲习仲勋。
我浏览了一下近年来的中共相关出版物,“习近平新时代”版本的“习仲勋受迫害”故事是这样的:小说《刘志丹》立场是有问题的,对它的批判也大体不谬。但是,习仲勋是被冤枉的,他对小说提出的修改意见——要把小说写成三个缩影,"时代的缩影"、"中国革命的缩影"、"毛泽东思想的缩影"——没有得到落实,而且被人连蒙带骗地同意出版了。在被批斗期间,他给中共和红卫兵写了数万字的忏悔书。
无论文革怎样“迫害”,但是习近平知道,他走到今天靠的还是特权,维持统治是他的第一要义。除此以外,其他都可以是“无稽之谈”。
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最近的言论引起轩然大波。时评作家长平认为,卢沙野令人震惊的表述透露了中共两大“玄机”。
(德国之声中文网)“1962年9月,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习仲勋因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遭康生诬陷,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残酷迫害,被审查、关押、监护前后长达16年之久。”这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习仲勋画册》中的一段话。这本为纪念习仲勋诞辰100周年编写的画册,出版于2013年8月,算得上是“习近平新时期”的盖棺定论。
习近平本人也受到“文革”冲击,曾经被批斗、被关押。出逃回家以后,母亲齐心竟也不敢收留,主动将他送返关押地点。后来离开北京前往延安当知青,他感觉是一种“解脱”。2003年习近平在《福建博士风采》丛书所收录的自述中写道:“我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的原因,都未获批准。”
对照这些叙述,来听听2023年4月21日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接受法国LCI电视台《大访谈》栏目直播访谈的说法,会觉得不可思议。记者问:“您能理解这段历史的分量吗?习近平主席出身于最高领导人之家,但是他的家人也遭受了迫害,不是吗?”卢沙野回答:“我再强调一遍:我不是来和你讨论这些无稽之谈的!”
从上下文看,卢沙野说的是西方对“毛泽东的罪恶”和“文革”历史的描述是“无稽之谈”。但是,这段历史包含了习仲勋和家人的遭遇,而且被记者举例强调,他称之为“无稽之谈”,仍然令人感到惊讶。
在这次访谈中,他更让人感觉惊讶的是他质疑前苏联国家主权,称“从国际法的角度,甚至可以说那些前苏联国家没有有效的国际法地位,因为没有国际协议认定他们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这种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打胡乱说几乎引来外交纠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公开与之切割,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也发表声明,定调本馆大使卢沙野言论为“个人观点”,并下架稍早发布的访谈全文。
戏剧性的外交事故掩盖了卢沙野对“文革”反思的定性:无稽之谈。这是官方说法吗?如果是,这么重要的改变为什么要让一个驻外大使对外国听众说出来?如果不是,他在多大程度上违反了“外交纪律”,又会受到何种处罚?
习仲勋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经历,成为习近平问鼎权力的一个资源
“外交无小事”1949年11月,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称 “外交不能乱搞,不能冲动”,“不要冒昧,不要轻敌,不要趾高气扬,不要无纪律乱出马”,“应该加倍谨慎”。这些讲话被总结为“外交无小事”原则。这个原则的核心是遵守“外交纪律”。正如外交部网站上有一篇文章所说:“纪律是外交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外交人员的‘护身符’。每一条纪律背后,都是以往沉甸甸的教训。“外交官要讲“外交风度”,要说“外交辞令”。外交风度和专制政权的本质是相悖的,因此所谓“外交辞令”往往空洞无物,或者沦为不尴不尬的幽默。
“外交辞令”的答案是现成的。比如卢沙野可以回答说:“关于‘文革’的历史,我们党已经有了相关决议。”甚至可以背两段决议内容来占用时间。
然而,随着经济的强大,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变得粗暴无礼,并当作是一种“自信”。原本相对中共政权其他部门来说比较文雅的外交官,纷纷变得粗鲁起来——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发现,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这样做更有利可图。
尽管如此,被鼓励言语粗鲁的外交官,并非像外界所看到的那样“随心所欲”。他们仍然是外交舞台的表演者,甚至是提线木偶。他们发言的原则和方向,早已经由当局拟定。
因此,卢沙野令人震惊的言论中,实际上透露了中共的“玄机”:第一,中共并不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主张。第二,中共对“文革”的肯定性描述恐怕还不会止步于“前后三十年互不否定”论。
习仲勋犯了什么错?
习仲勋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经历,成为习近平问鼎权力的一个资源。但是,外界对这个资源有些过度夸张,或期待习近平痛定思痛推动政治改革,或痛斥他背叛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和开明的父亲习仲勋。
我浏览了一下近年来的中共相关出版物,“习近平新时代”版本的“习仲勋受迫害”故事是这样的:小说《刘志丹》立场是有问题的,对它的批判也大体不谬。但是,习仲勋是被冤枉的,他对小说提出的修改意见——要把小说写成三个缩影,"时代的缩影"、"中国革命的缩影"、"毛泽东思想的缩影"——没有得到落实,而且被人连蒙带骗地同意出版了。在被批斗期间,他给中共和红卫兵写了数万字的忏悔书。
无论文革怎样“迫害”,但是习近平知道,他走到今天靠的还是特权,维持统治是他的第一要义。除此以外,其他都可以是“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