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回国:新一代中国“钱学森”的未来不在别处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1月4日 8点36分 PT
  返回列表
75301 阅读
55 评论
品玩

关注科研的读者都知道,美国对中国籍和华裔科学家的审查和打压不是一天两天了。

轻一点的科学家丢掉了研究课题和学校经费,重一点的则被怀疑成间谍而丢掉工作,甚至面临牢狱之灾,正常生活都成了问题。

有华裔社会学教授做过调查,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群体普遍感到恐惧和焦虑;

1304名受访华裔科学家中,有72%的受访者认为作为学术研究人员不安全,61%的受访者曾考虑过离开美国……

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顶级中国科学家刚刚宣布要回国了!

从11月1日下午开始,#颜宁宣布离美归国#的消息被慢慢传开了,并一度登顶微博热搜。

图源:微博截图

颜宁本人在当天举办的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亲口宣布了此事。她表示,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的教职,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创始院长。

图源: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颜宁演讲视频

颜宁的这次选择,就像她上次宣布离开中国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职时那样轰动——

2017年5月,即将满40岁的颜宁卸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受聘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很多人将此与业内评选机制放在一起讨论,不过当时颜宁在个人微博的回应是:

“过去10年,我在清华大学获得了极好的支持,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过了自己回清华之初的预期。人们常说居安思危,我希望能够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在新的环境中激发新的灵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两次决定,看似是颜宁的个人选择,代表的其实是当前全球科技人才竞争流动的一个缩影。

对于许多中国科学家来说,美国已经不再有非去不可的理由。作为享誉世界的生物学家、美国“两院院士”,颜宁的回归是一种必然,不仅因为国人的呼唤,背后更是中国大幅提升的科研水平和日益得到改善的科研大环境对顶尖科学家的吸引力。

中国网友们对颜宁的列队欢迎也已经说明了大众对这件事的情绪。

图源:微博截图

华人科学家回国潮

这次为什么选择全职回国?

颜宁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在清华和普林斯顿任教,是我人生的前两个梦想,在深圳,我将努力实现第三个梦想。”

尽管没有提到任何中美关系的相关表述,但颜宁的命运显然无法避免地和中美关系的变化紧紧绑在一起。对于不少国人来说,也更愿意把她回国和中美关系的紧张联系起来。

和颜宁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一个动向是,就在今年9月12日,美国总统拜登刚刚签署了一项启动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倡议的行政命令。

图源:白宫

拜登在签署这项行政命令时没有提到别的国家,但事后一名高级官员声称,“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正在这个领域大力投资,给美国的领导力和竞争力带来风险”。

与白宫隐讳传递信号相比,媒体更直接地点出了其中“针对中国”的意味:

《财富》杂志:拜登的新行政命令会给美中经济竞争“再添新战线”;

德国之声:拜登政府希望借此减少对中国新药、化学品和其他产品的依赖;

彭博社:虽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生物技术产业之一,但一些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已迁移到海外,美国国家安全和情报官员尤其担心美国对中国先进生物制造基础设施的依赖。

这项行政命令看似是在单独针对生物技术领域,但一切其实早已被包含进了美国一项更大、更有计划、更有预谋的“秘密行动”里。

2018年,美国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司法部曾启动过主要针对华裔科学家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

具体来说,就是以应对来自外国的“安全和技术威胁”为理由,将华裔科研人员列为调查对象,对华裔科学家实行严格的签证限制和出入境管制。

在该计划下,美国司法部无中生有地起诉了20多名华裔学者,其中就包括了50岁的华裔科学家陶丰。

陶丰与妻子(图源:源于网络)

陶丰本科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2002年到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读博,之后一直在美国学习和工作;2010年,陶丰开始担任美国圣母大学助理教授;2014年,陶丰成为美国堪萨斯大学终身副教授。

然而2019年,50岁的华裔科学家陶丰在美国堪萨斯的家中被捕,被指控同时在中美两国全职工作,且未向美国任职高校如实披露这一关系,成为 “中国行动计划”后被捕的第一位华裔学者。

这一事件让不少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都感到恐惧。

虽然“中国行动计划”在今年2月宣布暂时中止,但美国对中国籍和华裔科学家的打压暗地里却一直没停过。

图源:新闻截图

就在宣布中止计划的同一个月,美国众议院通过“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严重波及到了生物医药、半导体、人工智能、材料科学和基础科学等等领域的华裔科学家,很多人都丢了饭碗。

最近,美国又再次升级了芯片禁令,尤其禁止持有美国绿卡和美国国籍的华人高管为大陆半导体产业工作。

今年的美国亚裔学者论坛(The Asian American Scholar Forum)网络研讨会上,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联合发布了一份名为《身陷囹圄:在美华裔科学家的恐惧》的报告。

根据报告,华裔科学家离开美国的趋势在增强,美国科研人才流失到中国的现象已存在一段时间,在“中国行动计划”之后,这一现象更为普遍。

报告还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在2021年12月-2022年3月,仅3个月期间,已经至少有1400名美国华裔科学家离开了原本工作的美国科研机构,转而注册到中国开展研究。

并且,这些科学家甚至大多数都有终身教职或即将晋升为终身教职。

大批华裔科学家对美国联邦政府的研究资金申请获批不再抱有希望,而对于研究领域受波及严重、履历颇为引人注目的明星科学家颜宁来说,面对的风险显然也更大,回国变成了必然选择。

履历耀眼的“明星科学家”

用“伟大”来形容颜宁这位年轻的生物学家一点也不为过。

颜宁可以说是在标准的中国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1977年出生于山东章丘,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国内上的学;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0年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硕博连读,一呆就是7年。

颜宁在普林斯顿大学实验室(图源:源于网络)

清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耀眼学历还只是颜宁所有故事的开始。就像很多人说,中国人多,唯一不缺的就是人才,但颜宁已经不能说是普通的人才,而是可遇不可求的天才。

2007年,颜宁博士毕业后回国任教,当时还不到30岁的她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奠定她在学术界地位的研究,也是在清华任教的十年间发生的——

长达50年时间,一直有一个难题横亘在全世界分子结构科学家面前,那就是葡萄糖转运关键蛋白的GLUT1晶体结构长啥样,工作机理是怎样的。

因为癌细胞高度依赖的葡萄糖需要通过GLUT1摄取,GLUT1的功能失常会导致很多疾病,比如糖尿病。

如果搞清楚这个问题,意味着能通过人工干预,增加正常细胞内葡萄糖供应,从而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还能通过特异阻断对癌细胞的葡萄糖供应,抑制癌细胞生长,“饿死”癌细胞。

2014年,颜宁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用6个月的时间成功攻克了这一50年不解的难题。

GLUT1的工作模型(图源:清华大学)

接着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一成绩给颜宁带来了数不清的荣誉。

第二年,国际蛋白质学会为她颁发了“青年科学家奖”(该奖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只有5人入选)和“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2016年,她又入选了《自然》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

外国研究学者对她更是不吝赞美之词:

“人们终于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膜转运蛋白在原子分辨率水平上的晶体结构,这是50年以来的一项重大成就。”

“要针对人类疾病开发药物,获得人源转运蛋白至关重要。”

“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该成果对于研究癌症和糖尿病的意义不言而喻。”

……

到2017年,颜宁已经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和《细胞》上发表了19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

但也是在这一年,在清华的地位和声望越来越高的时候,她做了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宣布离开待了10年的清华大学,再次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以教授和博导的身份。

虽然国内舆论对颜宁的离开众说纷纭,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一路开挂的履历。

仅仅两年后,也就是2019年,颜宁就拿下了“魏兹曼女性与科学奖”,才三天后,她又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还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联名推荐入选的。

图源:美国科学院网站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含金量颇高,是美国科学家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获得此殊荣的华裔人士并不多,有史以来,只有包括她的老师、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以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内的30位中国籍学者榜上有名,都是行业头面人物。

2021年,43岁的颜宁又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一同入选的还有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李飞飞。一时间国内又炸了锅,分分钟把她送上了热搜榜……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荣誉无数的科学家,偏偏又很没有“架子”。

翻看她的微博,时不时能感觉到她在“正经的科学家”和“精分娱乐博主”两个身份间无缝切换——从潇洒的小马哥,到《镇魂》里的夜尊“面面”,再到粉丝无数的演员朱一龙,都是她喜欢的明星。

图源:颜宁微博@nyouyou 截图

作为一个20年博龄的资深微博博主,她的博文里段子满天飞,一副“傲娇小公举”放飞自我的姿态,向来都是快人快语。

2016年的韩春雨事件,在很多人一边倒的赞扬之声之后,她却站出来发声,直言“这项研究不属于创新型研究,是跟风型的,没必要神话”,不惜背负上被人误解和攻击的风险。

今年2月,她的论文曾被强制要求引用其他人的论文,她也在微博“硬刚”,“绝不引用没有价值的论文,宁可让我的论文不去发表”。

她反感一切形式的偏见和性别歧视。比如曾有记者问她,“你觉得自己跟大众印象里的主流科学家有什么不同?”她冒出一句神回答,“我不就是主流科学家吗?”

2016年的《开讲啦》的一期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在《开讲啦》上喊她“女科学家”,她又直接回怼说,“科学家就是科学家,为什么前面一定要加个 ‘女’字呢?这是性别歧视。”

图源:《开讲啦》视频截图

超强的科研能力,加上“网红”般的存在,一起构成了颜宁“明星科学家”的公众形象。

新一代中国科学家:未来不在别处

颜宁不喜欢“使命感”这种沉重的词汇,科学之所以让她着迷,是因为“智力挑战带来的刺激感”。她也从不否认,“好玩”是她从事科研的一个重要原因。

她曾这样描述自己和老师施一公的不同,

“他(施一公)始终是一个心怀天下,对人类充满热爱的人,而我始终有点游离在外面的感觉,我更多的是一个旁观者。”

从小到大做的很多选择,颜宁几乎都是按着自己的性子来。

她用“玩得挺嗨”四个字概况了自己在清华的大学四年,期间从来不是挑灯苦读的学霸,倒是听了很多报告,上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课,参加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社团活动,还“莫名其妙”地成了系会主席。

后来大学毕业,她又果断拒掉了著名的诺和诺德制药公司发来的高薪offer,“我自由自在惯了,让我在等级森严的公司制里待着,肯定不习惯。”

即便是到了普林斯顿,她也没有像很多教授一样,一大早起床赶着学校去做实验,反而是睡到中午才起床,下午的时间她也不怎么“工作”,基本都是在和学生们讨论课题等等。到了晚饭之后到凌晨三四点,才是她真正的工作时间。

从普林斯顿毕业的颜宁(图源:CCTV科技盛典视频)

甚至这次回国去到深圳,当中也有颜宁自己对这座城市的喜爱在:

“周末可以在马峦山爬山,去茅洲河划船,去金龟自然书房,在醇香的咖啡中、精美的甜点旁边安静地读书,这让我看到了深圳宜居的一面,所以我更愿意称深圳是一个 ‘梦想之都’。”

颜宁回来任职的单位是深圳医学科学院,不过与其说这是颜宁突然的决定,不如说是我国在科研领域酝酿已久的结果。

前几年,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的文件中就已经先后提出,会支持深圳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

早在去年3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了《深圳市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指出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建设重点之一,是要聚焦重大疾病防治、国际前沿医疗技术、可持续发展健康研究领域。

图源:新闻截图

今年3月25日,深圳市政府公报又显示,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深圳市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

医科院计划2025年建成,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据报道在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建的时候,就已经计划在2020-2021年面向全球招聘院长,最终选中了颜宁。

可以说,深圳医学科学院对颜宁同样有十足的吸引力。

颜宁这次回国,没有选择到传统名校任教,而是选择了一所新建的、主攻“部分重点领域”的研究机构。参考颜宁过去的行为风格,这本身已经说明她认为深圳医学科学院能给她带来新突破。

据了解,全国目前仅有一家国家级的中国医学科学院,不足十家省级的医学科学院(如四川省医科院),而深圳作为一座城市要建一家医科院,极为少见。

深圳医学科学院概念图(图源:源于网络)

深圳医学科学院的起点很高,对标的是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等世界顶级的医学研究及资助机构,去体制化、行政化的建设模式与国际高度接轨。

另据公开资料,深圳医学科学院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实行社会化用人制度;其中,院长作为法定代表人,面向全球招聘,由理事会聘任,实行任期制。

这意味着,科研人员能在工作中拥有更多弹性自主的空间,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与科研之中,进而在前沿科技领域更高效地产出学术成果。

这恰恰和颜宁这样科学家的诉求是高度一致的。有人形容,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当年钱学森“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的追求,其实也是对自己梦想的追逐,在被美国重重限制下,他首先失去的是和其他科学家同场竞技的资格,丢掉的是自由;而今天看钱学森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很多中国科学领域的开端,而这也是一个顶尖科学家最看重的成就——能否带来新的创造并影响更多人,让自己的努力可以被看到并持续推动下去。

今天新一代“钱学森们”也在面对相似的封锁和不公平待遇,这些是他们实现梦想最大的拦路虎,让他们的一身本领无法施展,无法追逐和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颜宁就曾多次强调,自己最看重的是自由,以及基于此带来的开创性科学发现的成就感。而很显然,像深圳医学院这样的新物种,在今天能给他们提供最广阔的世界,最能展示他们科学能力的舞台。

这样的舞台不会在其他地方,只会在中国。而新一代中国“钱学森”们的未来,也不会在别处。

尧舜禹
1 楼
这里地下室狗粮们还有脸皮笑话普林斯顿教授,真是一群loser。
j
jujubi
2 楼
颜宁本来就是中国籍,现在这个走回头路的形势下回国虽然不是明智选择但可以理解。
二公子
3 楼
受谷爱莲母女启发,明智选择。
l
laoren56
4 楼
: 神经错乱
k
kk1977
5 楼
跟钱学森同时期回国的没几个有好下场。现在学颜宁回国的估计也会差不多。
l
laoren56
6 楼
来点醋:? [1评]
l
laoren56
7 楼
弱智
s
superspider
8 楼
回来当院长???回来是搞行政工作的,和搞研究没一毛钱关系。
太阳锅巴
9 楼
但凡在生科圈混的人都知道她回国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她真掌握了啥核心科技 不会回那么顺畅的 看看张首晟就知道了 至于拿她跟钱学森比 太高看了 而且当时美国是有意放钱老回去的 1955年赫鲁晓夫执政 中苏交恶 让钱老回中国发展核武器 在苏联旁边放一个核大国 受威胁的不是美国
c
carmensandiego
10 楼
明白蛋白质结晶这个坑的人都不难理解丫为啥回去
冖灬冖
11 楼
: 熟悉的人间清醒公知味~
匿名2018
12 楼
搞科研应该很牛,不过所作的东西有那么大的意义吗值得这么吹捧
文贵兄
13 楼
其实打掉你是秒秒钟的亊,多一秒都是浪得虛名,俗话说,世界本无亊庸人自扰之,祝你早死早托生。 ~~~~~~~~~~~~~~~~~~~~~~~~~~~~~~~~~~~~~~~~ 中国现在真的太强大了!客观的评价,目前中国以一国之力打全世界,都是分分钟秒杀的节奏。虽然中国总是抱着善意、怜悯对待全世界,但是如果有一天真的怒了,打掉全世界的军队,我估计半个小时就够了! -- --- -- 习总书记,仙福永享,寿与天齐,千秋万载,一捅江湖!
媚眼瞟瞟
14 楼
如此高调回国, 美国却一点也不阻拦。 看来没有多大的价值!
媚眼瞟瞟
15 楼
她现在多么希望美国议会能够出个议案禁止她回国啊
媚眼瞟瞟
16 楼
所以要炒得家喻户晓
刁太大
17 楼
呵呵,这斗鸡眼居然成了网红…厉害了我的国! [1评]
回一个
18 楼
运气好一点的顶尖华人在美国顶着系统性歧视的天花板,运气不好的被安哥罪名就是“被做牢”或者“被自杀”
群X乱舞
19 楼
事实上无法反驳就胡搅蛮缠了? 他说的那点不对你指出来啊?
飞翔的鱼头
20 楼
就这居然被捧成了美女,练歌房都不招这样的
j
jpeagle
21 楼
这样宣传钱学森和颜宁,潜台词就是美国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领先的。 如果缺少美国大学的培养和连续的交流,中国的科技人才水平能追得上吗?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十年老
22 楼
留在美国早晚“被自杀”
文贵兄
23 楼
这叫“狗眼看人低” ~~~~~~~~~~~~~~~~~~~~~~~~~ ~~~~~~~~~~~~~~~ 如此高调回国, 美国却一点也不阻拦。 看来没有多大的价值!
欢喜*佛
24 楼
只要饵料夠香,鱼儿总会来的
p
peter0811
25 楼
人都是有私心,有目的的!不要把科学家和爱国扯一块!
小龙人他爹
26 楼
生物这个行业就是容易出新 不代表这些人就比其他行业的人厉害
s
snake1101
27 楼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打倒共產黨!再造新中國!造反有理!革命無罪!
世外桃仙
28 楼
你这种推断,就是典型的价值虚无主义。 要多学习,做哪一行也要注意提高专业水平。
t
ttt214
29 楼
有没有学术造假?
吧吧吧吧
30 楼
[44楼]评论人:snake1101 1450确实是一群sb
t
tossboy
31 楼
这都直接钱学森了? 能不能不吹?
B
BBC12
32 楼
灵与肉:谈颜宁二次回国和习近平连任 xpt 11-02-2022 纽约 首先声明这个标题中的“颜宁二次回国”和“习近平连任”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 颜宁再次回国和习近平没有一点直接因果关系。但颜的二次高调回国要“报孝祖国”直接地成了习“伟大复兴”的一个走卒是铁定的关联。好, 下面才是我这个帖子的正篇。 颜原本普林斯顿生物系毕业,获博士后立马回归清华。当年没有太多象她这个资历的人回国, 所以颜“顺应时代召唤”的一步棋让她很快成了清华的教授。颜的知名度多在她在清华时通过公共媒体表达对清华和中国科研教育的不满。据传闻颜的不满遭到诸多院士和生物界人的反感。颜随后出走,普林斯顿把她招回美国,在普林斯顿生物系成了讲座教授。 从表面上看, 颜应该是和现在中共国的体制不匹配的“不满”人士。她的种种作为也在诸多不知道她本人真相的大众眼里给她添加了一种“叛逆者”的形象。就是她风行的原因其中之一。不知道普林斯顿是否也是如此。 把她召回母校,给予如此优厚的待遇恐怕也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学术造诣和成就, 恐怕和这个“叛逆者”的形象多多少少有些关系。当年苏联的许多科学家被美国大学招聘也是同样的原因。 当年纳粹德国排犹风头高涨,诸多德国犹太人到美国大学。爱因斯坦就是其中之一。爱因斯坦从1933年离开德国再也没有回去, 即使是1945年纳粹德国被击败,新德国在崛起。按照现在的海外中国人的逻辑,爱因斯坦更应该立马回国, 利用他的声望和知识来“报销祖国”。可遗憾的是爱因斯坦是开弓的箭,一去就永远没有回头。 我对颜宁的“二次回国”的思考也是从爱因斯坦开始的。 颜以前的种种不满和其观点给人的印象是她是纯科学家, 非科学不可,非科学不嫁。一切对中国体制和风行的不满都是因为那些东东都是反科学的、或不科学的。回归普林斯顿几乎是回到了科学天堂。这下子这位“科学美女”可是找到了科学研究的“延安”! 可刚刚5年, 就开始了这个转型。更让人掉下巴的是她不是在美国或西方, 而是在她一直抨击和不满的中共国, 那个她离开的地方!她的作为咋看咋不consistent, 咋看咋象投机取巧, 咋看咋像步她博士生导师施一公的后尘的copy cat。 这, 这, 就是那个以“叛逆者”, 以“最有望或诺奖”, 那个非科学不嫁的颜美女吗? 颜女士当年极力反对、表达不满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共国缺乏真正的自由和做人的尊严!现在的中共国比当年她在国内时更糟糕。可这个颜美女却要高调回归! 庸俗者会说, “人家有条件”, 爱到哪儿是人家的自由。但回到一个越来越封闭、越来越专制、越来越反动的中共国, 对已经看到过什么是真正学术自由、什么是自由社会的颜女士, 这个决定可以说是让人大跌眼睛! 或许, 颜女士本身就是一介俗人, 她当年这个那个其实就是没有得到她想要的东西的愤懑和泄欲。如果真是象她所说的,普林斯顿应该是她最后的立足之地呀。 爱因斯坦从来不回头, 给人的是让人尊敬的高傲和伟大! 颜女士的高调回归,要报效祖国总让人觉得要么是投机取巧,要么是俗人亮相, 要么是她本人就是一介庸人。 (有人说颜归国是曲线救国。从颜的能力和智商,这个活儿要比颜的能力大多了。不成共党随从和臂膀, 仅仅靠几篇文章和几个专利要拯救中国科学和教育?白日做梦!) 在美国要做出色并不容易。 颜女士不知道体会到没有。也许她开始看到美国学术界的严酷和六亲不认; 也许她觉在这个民主社会一个小科学家并没有象在中国那样风光; 也许她除了自己的公寓和实验室外从来没有融入和了解什么是美国。一个才四十来岁的科学家,正是最有创造力的时候,弃权科学转去做什么“深圳医学科学院”总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 或者倒胃口的感觉。 在美国颜女士从来没有写过关于美国科学的博客。也没有关于美国文化和政治的博客, 更没有她在美国生活的博客。没有, 一点都没有。想象一下她当年在中国的风光模样,我想她在美国起码是寂寞, 一种心灵的寂寞。 我查了一下她在美国的合作者和经费也多是同华人的。 颜女士归国是她个人的事情。可客观上给了这个越来越反动的中共国打了一剂强心针:祖国是如此宽容, 如此有前途, 如此可爱! 如果说当年回国的那代科学家们是没有(机会)看到共产党的邪恶而误入虎穴,今天颜宁回国可以说是“明知故犯”, 是“助桀为虐”。投奔一个盗窃了中国人民的名声, 盗窃了中国人真正“祖国”的中共国在爱因斯坦眼里同纳粹没有区别。 如果这个说太过严厉,那么至少我们知道, 颜宁并不是一个有“灵”的人! 祝颜女士好运!
m
mike3
33 楼
这妹子能看到自己在美国科研已到头,转行搞行政当院长。也许模仿彭丹是一条出路。
R
Robin_Snow
34 楼
一个科学家上新闻的次数越多,证明他/她在学术上的专注和可预见的成就越差。那些得诺贝尔奖金的,如果之后天天出来秀,那基本上已经不做研究了。中国也是,真的牛的教授从不接受采访,天天上电视的,都是准备混学术管理岗位的官员
t
targer
35 楼
搞结构生物学的,被谷歌的人工智能蛋白质结构分析的AI系统打得生活不能自理,饭碗砸了,毅然回国割屁民的韭菜,小学生土包子也给骗了。
吃斋念佛大灰狼
36 楼
连续报道她回中国,这姐这么重要!
山药
37 楼
心机婊,在美国玩不下去了。
l
laolilili
38 楼
有吹出特大泡泡来了吗,亩产1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