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歧视的华人,连一间洗衣店都撑不住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1年1月25日 17点25分 PT
  返回列表
40219 阅读
50 评论
九行



美国华人传统洗衣店,快撑不住了。

他们挺过了异国他乡大浪淘金的创业年代,但却没能经受得住新冠疫情的肆虐,以及美国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歧视困扰。

最近一则来源于纽约时报的故事令人唏嘘:曼哈顿一间经营了61年的华人传统洗衣店Sun’s Laundry准备结业了。



△曼哈顿最后一家传统洗衣店结业了/SHELDON CHAU

别以为告别的只是一家洗衣店罢了,这家61年历史的传统洗衣店,是纽约城最后的“华人手工洗衣店”之一。它的闭店不仅仅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美国华裔艰难过往的回响。

上个世纪与华人联系最紧密的头衔——“洗衣工”,似乎即将准备退出历史舞台了。



华人洗衣店有多少个“查理”都承受不住了

“我们会想念你的。”

8月里的最后一个周六,一小群人聚集在曼哈顿14街626号Sun’s Laundry的门外。街坊邻居用粉笔在外面的人行道上画了一幅画,在他们熟悉的洗衣店门前写上这几个字作为告别。

在营业最后一天,李洪森依旧认真地给顾客打包洗好的衣服。这些老顾客还带来了告别礼物,有人拿起最后几捆衣服,用牛皮纸包好,拿绳子整齐捆起来,就像老板的父亲在半个多世纪前那样。



△一名老客户留下了告别字条,并附上了自己的联系信息/SHELDON CHAU

84岁的老板李洪森终于决定关闭这家自1959年以来,跟父母一起创办经营的家族生意。这确实是他不得已的决定,受今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响,3月21日洗衣店被迫暂停营业,直到8月初才重新开张,不到一个月就熬不住了。

这场景一幕幕就像是情景再现。5年前,美国最古老的华人洗衣店Ching Lee Laundry在连续经营140年后关门营业。



△美国最古老的华人洗衣店关门/NBC

在营业的最后一天,该店的老顾客源源不断,他们带来了鲜花、饼干、卡片告别,这家店已经走到了第四代,NBC新闻记者抓拍到了一幕——店主Jacque Yee与老顾客泪流着与老顾客相拥,“这个时代的终结令我深感悲伤”。



△店主与老顾客相拥而泣/NBC

虽说在纽约,仍能看到大量华人开的洗衣店。但李洪森的Sun’s Laundry算得上是最后一家源自历史长河的老店。

他们没想到度过了最艰难的白手起家阶段,却依旧遭受好几十年来从没有过的洪荒猛兽——凶猛的疫情,连带着针对华人严重的歧视和妖魔化。

重开后的洗衣店得缩短营业时间,来洗衣服的人大幅减少,街上的游民反而愈来愈多,造成的卫生和安全问题常常会吓跑不少客人。只涨不降的月租,成了压垮洗衣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年迈的李洪森以及手绘体招牌/SHELDON CHAU

许多在美国的华裔都感受到了令人恐慌不安的公众审视,尽管这种偏见歧视祖辈们早就不堪其重。

Sun’s Laundry在曼哈顿的社区,外界认为这就是脏乱差,鱼龙混杂之地。光顾洗衣店的客人大多是美国中产人群,少数族裔在美国早已遭受不少口头歧视,最简单粗暴的就是管开洗衣店的华人移民叫“查理”。

“查理”这一词源于美国作家比格斯笔下的华人警探陈查理。在19世纪,美国社会出现了与“陈查理”有关的10部小说和40多部电影,这一名字成了当年美国人对华人移民惯用的代称,听着就像使唤唯唯诺诺的仆人。



△华人警探陈查理的形象/wiki

美国有多少间华人洗衣店,就有多少个“查理”。直到今天,人们已经渐渐淡忘华人被唤作是查理的时代,同样渐渐淡去的,还有华人移民与洗衣工非常深渊的历史联结。



华裔移民

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

“金子不是在加州的山里,而是在堆积如山的脏衣服里。”美籍华人作家郑约翰曾经在《华人洗衣店》这里这么写道。

如果19世纪的华人劳工冲的是旧金山“矿工热”的敲门砖,从20世纪开始,开洗衣店就是早期“金山存活的门票”。



△洗衣店就是早期金山存活的门票/wiki

在上世纪30年代,仅纽约都市区一地就有5000家华人经营的洗衣店,如此庞大的数量,以至于自成一体,被称为“华人手工洗衣店”。据1920年人口普查显示,美国近30%有工作的华裔是在洗衣店工作。

可以说,在美国洗衣业如日中天的辉煌时期,是华裔移民撑起了半边天。谁也没想过,经营洗衣业竟然也能完成淘金梦,从19世纪末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华人移民多来自广东台山,包括李洪森。



△李洪森(左二)一家,1948年摄于台山/COURTESY OF ROBERT F. GEE

他曾以为来美国当洗衣工只是一种赚钱寄回家的方式。谁知道美国的机票是一张单程票,这一去,就是长达七十年的漂泊。

美国人总能把华裔和洗衣店联想到一块去。当时在西部,基本上找不到洗衣服的女性,白人男子还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洗衣服这件事就跟“男子气概”的想象不符。

另一方面,这被认为是社会鄙视链底端的苦力活,对当时处在异国他乡的华裔移民来说,却是为数不多勉强糊口的机会。

开洗衣店入行门槛和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过多的教育背景和技能。更关键的原因在于,那个年代的移民以及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子女,很难在洗衣业和餐饮业之外找到工作,留给他们的天花板也就那么低。

第一家已知的华人洗衣店是李华在1851年开的,当时一大衬衫的收费也就5美元,街边常见华人洗衣工挑着扁担用篮子送衣服的景象。

纽约州上世纪70年代,卡尔纲有条广告,描绘了一对开洗衣店的美国华裔夫妇,用“中国古代秘方”来的段子来卖洗涤液,带着些许嘲讽和种族主义色彩。



△calgon的早期广告就是用华人作为卖点/Twitter

在某种程度上,媒体和广告的报道,加深了华裔与洗衣店之间的甩不掉的刻板印象。

即便洗衣店的劳力繁重不堪,还被人嫌,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他们安全感,洗衣店不仅是工作场所,更是华人吃住的地方,家族亲戚血缘联结的作坊。

对在洗衣店长大的孩子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玩耍成长的地方,掺杂着苦乐的回忆。



△早期华裔小孩都在洗衣店长大/ COURTESY OF HENRY HUM

美国最早的移民法规,是华人移民最难以释怀的过往。阿德尔菲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黄美意也曾经在《纽约唐人街的华人》一书中说到自己的故事,她从小就在路易斯·唐手洗洗衣店长大。

每逢星期天,他们一家会去唐人街的刘氏宗亲会,一群被喊着查理、路易斯的华人聚在一起回忆往事,其他大部分甚至还是独身一人在美血拼的洗衣工,妻子儿女都在中国。

“我们没想到会那么困难,我们都是在洗衣店工作……到了这里之后,我才知道有多困难。”

她描述着自己在美国的生活,比如在旧金山湾天使岛关了三个月;一次早期流产;生下三个孩子;来美国的时候,迫不得已抛下中国的儿子,双方50年不曾谋面,成了她迄今为止最遗憾的事情。

李洪森没读几年书,父亲是19世纪末最后一批华人移民。在二战期间,出生在台山的李洪森和母亲被迫逃到美国跟父亲相聚。

他还记得这趟赴美的行程十分艰辛,足足耗了两天半的时间,他们才在小小的Sun’s Laundry相聚,在大熔炉中艰难生存了下来。



△约在1957年,李洪森从香港来到波士顿,与父亲李道新和母亲李雪芳团聚/COURTESY OF ROBERT F. GEE

正值如今停业,忙碌了六十多年的李洪森对故土台山的思念之情,终于能得以找到出口。李洪森还记得台山的农田,还记得小学校服的黄短裤和红手帕。

所谓的落叶归根,不过就是至少能回台山看一眼的执念。



唐人街的死与生

至暗时刻还没到来

受新冠疫情影响,唐人街早已岌岌可危的生机又一次遭到了重创,濒临至暗时刻。

事实上,真正传统的华人手工洗衣业,早已渐渐步入夕阳之时了。



△华人传统洗衣店早也步入夕阳时期/unsplash

上世纪60年代是洗衣店的辉煌时期,当时西装可是标准的工作着装。直到80年代,纽约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洗衣店的生意,这是华尔街工作白领的刚需。

当时李洪森可以一天洗100多件商务衬衫,但到了2000年后,休闲时尚风潮来了,每天衬衫洗涤数量已经下降到了不到40件。

到了20世纪80年代,破牛仔裤和皱巴巴的衣服都成了一种时尚。老一辈的洗衣工黄美意回忆起她的妈妈把侄子的衬衫都熨平的故事,她的妈妈都犯糊涂了,“我跟她解释这是时尚,她摇头,不相信”。



△洗好的衣服会用牛皮纸包好,整齐地摞在架子上/ROBERT F. GEE

自动洗衣机和自助洗衣店的出现,才是致命一击。当顾客不再依赖手工洗衣店的熨烫工作,就意味着这些传统手工洗衣店的老本行准备淘汰了,上世纪90年代,Sun 's Laundry的月收入约在2000到3000美元之间,之后收入越来越少。

香港作家亦舒有部小说《洁如新》,正好说的就是洗衣店数代人的家庭故事,当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的在洗衣店长大的孩子都已经离家,全盘接受美国文化,似乎这些就跟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洗衣店格格不入了。

毕竟新一代的华人移民更懂得,要想真正打破这层天花板,得靠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首要的第一步,就是职业的更新迭代。



△年轻的华裔渴望逃离唐人街,那是他们稳扎马脚的象征/unsplash

李洪森的后辈似乎能看到更有希望的前景:儿子爱德华原来在银行工作,如今全职照顾父母,女儿简是一名社会工作者,他们都是在纽约的公立大学念的书。

他的侄子朱超伟还是纽约大学MBA金融硕士毕业,曾在世界500强公司就职,他认为,职业上的成功才是对经历过的种族歧视最好的答卷。

这些后辈毕竟还是更幸运的,逃离唐人街和洗衣店是他们在美国站稳脚跟的标志,有父辈们能在这段平权历史上走出更扎实的路来。

也许这份骄傲会在疫情期间不堪一击,他们面临着几十年来都没有过的偏见和歧视。或许在这个时候,他们会更能体会父辈们是如何走过来的。

如今的唐人街,一串串挂在道路两旁的红底金字喜庆灯笼在空中摇曳,但人行道上没有几个行人。

很多洗衣店、礼品店、小吃店、餐馆等等,也在疫情中突然停业,悄无声息退出了大家的视野。



△疫情让美国华裔面临前所未有,令人不安的公众歧视/unsplash

更具商业价值的办公楼,以及经营了系带的杂货店和流行商店,似乎能一步步将唐人街踩在脚下,历史不仅仅只有建筑物本身,华人的流失率才是社区文化生命力的崩塌所在。

根据商家评价网站Yelp的统计,自3月疫情爆发以来,美国就有13万2580家店面临永久关闭或暂停营业。

洛杉矶、纽约市、旧金山和芝加哥,是全美店面关闭最多的前四名城市,仅纽约市就有超过2800多家店面永久关闭,目前的冷清状况更是难以想象。

唐人街的生与死,仿佛就在那么一线之间。所谓的至暗时刻或许是重启的机会,我们期盼着会以另一种面貌重生。



△自从冠状病毒暴发以来,芝加哥唐人街的生意变差了/unsplash

华人传统洗衣店也许迟早要被淘汰,在步入至暗时期当前,他们似乎还没能得到应有的文化尊重。

但家庭的情感,乡愁的联结是他们最后一道坚守的防线,像是一直在找落脚之地的小鸟,萦绕着他们几十年的问题却从没变过:我以后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哪工作,又远离哪里,怎么样才算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参考资料:

Oldest Chinese Laundry in the U.S. Closes Shop After 140 Years nbcnews

不敌疫情,曼哈顿最后的华人传统洗衣店谢幕 纽约时报中文网

华裔移民如何主导了美国的洗衣业 纽约时报中文网

探寻美国早年的华人洗衣店 Sampan.org

为什么欧美国家中的亚裔移民总和洗衣业这一刻板印象相连结 冷知识周刊

新冠疫情下,亚裔美国人经历了什么?纽约时报中文网

疫情下华人商家频频关门,「最坏的时刻还没到来」 移投路

我要真普選
1 楼
跟歧視有什麼關係?洗衣店是夕陽行業,中宣部又來了!全世界最歧視華人的地方就是中國。
泰傻
2 楼
怎么会这样?怎么可能这样,中国越来越强大,习爷越来越威武,吴京越来越生猛,外交部越来越强硬,海外华人应该越来越受尊敬才对,怎么会被歧视,谁敢歧视,反了天了都,亮护照,扯红旗,唱国歌,吓死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外国人。
t
teddy153153
3 楼
楼下13,曼哈顿在中国吗?别学那个特不靠谱的美国前总统
A
ActRiot
4 楼
底楼两位的劲头有点像是功友
s
size0
5 楼
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类老派服务性行业都会消失,时间问题。新型材料会让服装不需要干洗,甚至不需要洗。技术也会让服装随人意变换色彩或者款式。时尚以及服装业已经造成很大污染,人类需要在这些领域想点其他的办法降低污染和浪费了。
l
lavinder
6 楼
这是好事 他的子女纷纷走上高级岗位 不再需要卖苦力为生
T
Trumpeter
7 楼
华春莹希望华人开的洗衣店越来越多,这样才不是歧视,华春莹其心可絑
风静水清
8 楼
什么事都要扯到歧视,否则政治不正确
老曹
9 楼
什么叫中共病毒就不难理解了。
老品闲K
10 楼
毒轮运们整天猫在地下室,感受不到外面的世界,不知道华人被歧视,这两年恶化,还自我感觉良好。
吃货2001
11 楼
目前最歧视海外华人的是中国驻外使领馆。
r
rty
12 楼
去年十月才去了韩国人開的洗衣店,取衣时正好奇他如何从这么多衣服中找出我洗的軍樂队制服,人家在電脑上输入取衣存根号码,传送带启动,幾秒钟就找到。问了店家生意如何,他说还不错。
我要真普選
13 楼
根據中宣部說的邏輯來回應一下: 你看你看你看!你們美國的無菌實驗室裏面不也一樣找到細菌嗎?找到有歧視嗎? 還有什麼資格整天說我們中國家裏骯髒?那大家不都一樣嗎?還打掃什麼衛生啊? 對吧?那你們不要說我了,我也不說你。
a
arui
14 楼
英国这边干洗店还是不少,没几个是华人开的。很多衣服,窗帘,沙发套都还需要干洗的
平湖月
15 楼
真不简单能洋洋洒洒写这么多这么详细。 首先看到了当年华人的艰辛。然后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华为
c
cczz
16 楼
写标题的人别有用心
实话100
17 楼
不知道和歧视有什么关系?大外宣?
c
charley3
18 楼
有啥奇怪的,洗衣店收入低,辛苦。下一代没人愿意接手,年纪大了只能关门了。我有一个同事家里是开牛肉面馆的,已经经营了两代人,但到了第三代,十几个孩子没一个想接手,他们都收到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工作,当然不愿意去煮牛肉面。于是这十几个小辈联合起来劝说上辈最终关了面馆。
C
Choices
19 楼
难道其他种族人开个洗衣店日子就好过吗?现在大家都在家里上班,一套睡衣就可以解决了。
黛二的柳叶刀
20 楼
我在加拿大,我这里两个洗衣店也关闭了,都不是华人开的,COVID 都在家办公,洗衣的少了。经济不好,自己洗了,怕得病,不送出去洗都是原因。 太玻璃心,才会什么都想到歧视。。
C
Choices
21 楼
中共无孔不入。挑起种族矛盾。
r
roliepolieolie
22 楼
中国是华人的负资产,处心积虑地想害华人。武汉病毒逼迫大家在家工作。我的衬衫一年没有送去洗衣店了。洗衣店的生意从何而来?就象中国把武汉病毒甩锅美军、意大利一样,现在又把洗衣店关闭甩锅到风马牛不相及的歧视。
a
ayk
23 楼
整个唐人街都应该关闭,那种既破败又落后的地方。
兵团农工
24 楼
我要真普選 发表评论于 2021-01-24 02:01:00 跟歧視有什麼關係?洗衣店是夕陽行業,中宣部又來了!全世界最歧視華人的地方就是中國。 —————— 中宣部无孔不入、挑拨离间,最无耻了。 渥太华的干洗店没见着有什么华人。
林外芭蕉
25 楼
危言耸听的标题。华人真的被歧视到要关闭生意的地步,最高兴的估计就是太平洋彼岸的那帮孙子了。
飘过的云
26 楼
说句良心话,在天朝,歧视是无处不在。
请重新输入2000
27 楼
感谢武汉人民啊
我要真普選
28 楼
大陸有個中國式的笑話說: 老地主臨終前把兒子叫道床前,「如果豬圈里豬心不穩,紛紛要求改善生活怎麼辦?」 兒子答:「裝修豬圈,改善伙食。」 老地主大罵:「敗家子!告訴他們外面有狼就好了!」 這種海外華人飽受歧視的謊言,就連中國裏面的人都不一定騙到。 趙家人拼命離開中國,去外面受人歧視嗎?
奇奇玩
29 楼
共產黨的應聲蟲就是有一顆容易破碎的玻璃心。受歧視了嗎?返墻囯享受一下愛國華僑的待遇吧。
基本算好人
30 楼
从文章里没看出和歧视有一毛钱关系。其他族裔的洗衣店生意好?最恶心的新闻记者就是这些为政治目的不问逻辑的。
我要真普選
31 楼
一間洗衣店,大外宣居然可以拿「歧視華人」來做文章? 那麼印尼幾千個華人被屠殺!大外宣去了那裏? 不就一句:「中國不干預別國內政!」
问题哥
32 楼
寰宇平和忽涛波 宛如考古问缘何 华裔帝洲少歧视 世对西朝鄙视多
c
citybiker
33 楼
内容中我没看到对华人的歧视,看到的是老顾客对这家洗衣店的恋恋不舍。
d
dream_pillow
34 楼
小编成功地让我有了问候它八辈祖宗的冲动!在这篇文字里我没看到华人被歧视,反倒是觉得标题党要被我永远歧视了。
土拨鼠拨土
35 楼
与其说歧视,不如说是外面世道混乱,游民太多导致安全感缺失,不得不关门。这是谁的责任?
落基山99
36 楼
被歧视的华人?? 这种店,早该关门了,跟所谓的歧视没关系!!
卖麻翁
37 楼
没有武汉病毒世界该是多么的美好呀。
问题哥
38 楼
dream_pillow 发表评论于 2021-01-24 08:19:01 小编成功地让我有了问候它八辈祖宗的冲动!在这篇文字里我没看到华人被歧视,反倒是觉得标题党要被我永远歧视了。 ============== 标题确实很误导,但阁下的粗口过分了!根据规定“任何叫骂,粗俗,脏话的评论都会被立即删除”,但他有雅量把它留在这里。。。
来自加勒比海
39 楼
海外华人要与时俱进。我在的地方, 华人很多, 他们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就是你有没有一个餐馆或一间杂货店,其他的他们都认为是失败的, 比如教授,工程师,银行的,政府的,。。真是不可思议。你有一间餐馆,哪怕就一张桌子,他们就认为你是老板了, 成功了, 可以回中国乡下挑年轻的女孩了。
a
apache2000
40 楼
的确是你的良心话 - 你在那里都被歧视。 飘过的云 发表评论于 2021-01-24 07:11:58说句良心话,在天朝,歧视是无处不在。
飘过的云
41 楼
问楼下一个问题……2017年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排华事件发生在哪里?
p
phantomoftheopera
42 楼
明显这位还停留在上个世纪里。 ========================================== 来自加勒比海 发表评论于 2021-01-24 09:07:02 海外华人要与时俱进。我在的地方, 华人很多, 他们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就是你有没有一个餐馆或一间杂货店,其他的他们都认为是失败的......
带头大哥
43 楼
国内网上最喜欢造的谣就是海外华人如何被歧视,地位连黑人都不如,反衬他们在当家作主是多么幸福。对此海外华人很少反驳,反而是两派之间打得不可开交。
v
vincentsjtu
44 楼
都2021了,居然某些华人还活在1921的感觉
带头大哥
45 楼
不能怪文学城小编。这篇文章采自微信公众号“九行”,原标题如此。国内网民就喜欢看海外华人受歧视。
l
lovNordstrom
46 楼
周围顾客跑来跟他们拥抱,合影,送礼物,道别,这是歧视?明明是疫情导致大家在家工作,不再需要每天穿笔挺的衬衣,所以洗衣店没生意了而已。 现在写公众号的估计收入太低,干这个的都是找不到工作的主。
U
US_Lion
47 楼
各路华人到现在也没找出为什么被歧视的原因。
z
zhuniang
48 楼
整篇文章就是‘歧视’‘至暗’,有病吗?行业升级换代导致的关店,就是没有疫情也是迟早的事情! 我还念叨着那烤红薯的‘传统行业’呢!用大号水泥桶?改装的的炉子,架在街边,红薯就在里面被脏兮兮地烤熟了,早上没吃早餐,顺手就在街边买一个。 后来这种‘传统行业’被城管歧视追逐,迎来了至暗时刻,被消失了。 以后的烤红薯都是高科技阳春白雪的干净烤炉里烤出来的,但恕俺愚昧,不仅是我,旁边的朋友们都说,只有那种脏兮兮的桶子里烤出来的外面还带着泥巴的烤红薯口味最好!
浪迹天下
49 楼
腾笼换鸟
Y
Yuxiouzhi
50 楼
向老一辈华人致敬,全家平安,尽快转行,后代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