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中国江苏省人大常委会议公布了一组数据,称江苏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该工程实施4年来,已实现脱贫254万人,脱贫率达到99.99%以上,目前还剩6户、17人未脱贫。该报道一出,中国网络上舆论四下哗然,嘲讽者有之,质疑者不乏。
中共将实现脱贫定调为中国的千年梦想,并在十九大上定下脱贫时间线,即2020年实现脱贫大计。一周之前,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2020新年献词中两度提到脱贫,习认为1,000万人脱贫是中国2019年取得的重要成绩,并再次强调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要如期实现脱贫。
从关乎地方政府政绩的政治任务来说,江苏及时公布脱贫进度并无不妥,但该新闻遭到民间舆论嘲讽的原因也值得深思。
就中国网络上的反应来看,舆论无意关注江苏省公布的“实现脱贫254万人,脱贫率达到99.99%以上”这一讯息,反而聚焦在“还剩6户、17人未脱贫”这一数据之上。根据江苏省划定的6,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为贫困人口这一标准,统计出“17人”这一具体数据似乎也并非不可操作,但网络上的舆论为何反应如此强烈,是什么刺激了网民对这一数据的质疑与不屑?
是地方政府对贫困人口的认定本身就存在问题?还是一数据过于形式主义?大概兼而有之。无论如何,一个被地方政府郑重其事官宣的扶贫成绩却遭到舆论的调侃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从中国各地的脱贫形势来看,江苏省取得 “17人未脱贫”大概算是一个不错的政绩,但恐怕得不到民众的认可。从江苏省政府划定的脱贫任务来看,“17人未脱贫”意味着这项工作将大功告成,但也正是这样一个信号刺激了网民。现实是买不起房,生不起病,为基本生活保障而困扰甚至负累不堪的民众比比皆是。住房、出行、医疗等这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今天中国社会焦虑情绪最主要的来源,如果官方宣布“脱贫”,那将他们置于何地?
更明确的说,网民不满或者调侃官方“脱贫政绩”并非是对扶贫政策本身的抵触,而是这个简单的数据折射出官方与民间的期待落差。即使这种落差背后是官民对“贫困”标准认定的差异。但是官方显然没有考虑到社会情绪。这是网民对江苏省扶贫数据冷嘲热讽的原因,也是中国民众调侃“到2020年就要被消灭”的原因。(中共设立脱贫时间点,到2020年消灭绝对贫困。)
当一个数据脱离实际所需,没有切实让民众获得指导意义,那么它也只能反衬官方的形式主义。当然,不可否认中共的扶贫工程对中国社会低收入人群保障有切实的改善,尤其是在全球展现出更加渴望公平的诉求之时具有示范意义,放眼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具有借鉴意义的公共政策,这体现了执政党对民生问题的关切与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贫困本来就是一个很难用具体标准清晰界定且具有波动性的概念,当官方有意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并试图为其设置一个期限,那也注定会面临形式主义的困扰。在此过程中如果官方再无视民众的感受也就怪不得民众的嘲讽了。
另有一句警示,江苏官方与媒体对扶贫成绩的宣传不得不警惕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会不会为地方政府攀比带来负面示范,从而出现扶贫造假的事件,在江苏发布“17人未脱贫”之前,西藏已赶在2019年末先行宣称“74个县(区)全部脱贫摘帽”而在中国舆论场引发不小的质疑与猜测。
江苏脱贫率99.99%?舆论质疑
中国的一个贫困家庭(VCG/多维新闻)
自中国政府五年前提出全民脱贫计划,并要在今年进入“小康”后,江苏省扶贫办日前公布了惊人的业绩:该省脱贫率达到99.99%以上。但这以消息引发普遍质疑,认为官方宣传造假犹如“大跃进”再现。
在中国经济增长近年持续放缓的情况下,江苏省星期二发布的《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宣布,目前该省还剩六户十七人“未脱贫”。这一说法,被网友调侃为“十七人里有我们家三口人”、“党说我脱贫了我就脱贫了”等等。
面对广大民众的批评质疑,江苏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一月八日接受《新京报》采访,解释说,数据每天都在变化,这是一个“动态脱贫过程”。
在北京长期从事人权工作的胡佳认为,政府在说谎,民众知道官方在说谎,政府也知道民众知道官方在说谎,但他们仍然选择说谎。
胡佳:“那些在底层的人是食不果腹,温饱无着,所谓脱贫的统计数字把这些人放在哪里?中国的经济下行已经持续了几年时间,那么多人失去工作,这些都造成了贫困。每年那么多天灾人祸,产业大范围衰落、消失,贫困是一直不断冒出来的、普遍性存在的问题。”
海外政论刊物《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也说:“中国式脱贫是账面式的脱贫,实际情况如何则是另当别论。领导出个目标,下面就给出个数字,为了看似有说服力,这个数字还给的很细致。这跟大跃进时期的万斤粮、万亩田的形式一样,写一万几千几百几十几斤,连零头都有,看上去是成果,但根本就是造假。”
与此同时,那位扶贫办负责人还回应了有关“为什么不向未脱贫的十七人,每人发放扶贫资金,实现‘全省脱贫’”的问题,他表示,不赞成“输血式扶贫”这样“没有生命力”的方式,因为“可能今年给了钱,明年又返贫”,而是要追求“造血式扶贫”,让未脱贫者通过家门口就业、公益岗位等方式,加入产业带动,通过劳动实现持续脱贫。
胡佳告诉记者:“使人贫困的原因很多,包括意外伤害,丧失劳动能力;有些人是因病致贫,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容易掏空一个家庭的所有积累。还有一种普遍的贫困是年轻人要面对教育、养老、住房各方面的开支,成为隐性贫困户。 ”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承诺,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其政治遗产展示给世人。随后,各地纷纷出台通报“表忠心”,宣称要严格执行四千元人民币的年人均纯收入标准,认真做好2020年脱贫工作。
江苏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星期三强调,江苏在2015年年底已率先完成全国脱贫标准四千元的年人均纯收入目标,因此在“十三五”期间自行将标准上升至六千元人民币,四年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使两百五十四万人脱贫。
胡平告诉记者:“中国政府规定的脱贫标准比世界银行定的低收入国家的标准还低,这和中国炫耀自己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奇迹、中国模式是个莫大的讽刺。中国的城乡之间,有着很大贫富差距。”
中国官场复杂多变,由于脱贫成为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中国官员晋升的重要参考标准,为追求政绩,地方政府造假、斥巨资进行面子工程的现象屡见不鲜。
贵州省“国家级贫困县”独山县耗资二十二亿元人民币打造了一座仿古建筑,坊间称其为“山寨紫禁城”。(微博图片)
去年中国媒体曾曝出,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贵州政府曾耗资二十二亿元人民币,建造了一座山寨版“紫禁城”。但随后,负责该工程的县委书记因受贿罪受到起诉,调查发现,该县负债高达四百多亿元人民币。
对此胡佳表示,这意味着政府和民众处于严重脱节状态,原因是人民没有选票,没有授予政府合法性,但又遭政府以奴隶统治方式管理。政府占有多数资源,随意挥霍,用民脂民膏养了大批党政官员。
他反问道,人民自己创造的财富和血汗钱却被政府随意花费,民众怎么可能不贫困?
1月7日,中国江苏省人大常委会议公布了一组数据,称江苏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该工程实施4年来,已实现脱贫254万人,脱贫率达到99.99%以上,目前还剩6户、17人未脱贫。该报道一出,中国网络上舆论四下哗然,嘲讽者有之,质疑者不乏。
中共将实现脱贫定调为中国的千年梦想,并在十九大上定下脱贫时间线,即2020年实现脱贫大计。一周之前,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2020新年献词中两度提到脱贫,习认为1,000万人脱贫是中国2019年取得的重要成绩,并再次强调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要如期实现脱贫。
从关乎地方政府政绩的政治任务来说,江苏及时公布脱贫进度并无不妥,但该新闻遭到民间舆论嘲讽的原因也值得深思。
就中国网络上的反应来看,舆论无意关注江苏省公布的“实现脱贫254万人,脱贫率达到99.99%以上”这一讯息,反而聚焦在“还剩6户、17人未脱贫”这一数据之上。根据江苏省划定的6,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为贫困人口这一标准,统计出“17人”这一具体数据似乎也并非不可操作,但网络上的舆论为何反应如此强烈,是什么刺激了网民对这一数据的质疑与不屑?
是地方政府对贫困人口的认定本身就存在问题?还是一数据过于形式主义?大概兼而有之。无论如何,一个被地方政府郑重其事官宣的扶贫成绩却遭到舆论的调侃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从中国各地的脱贫形势来看,江苏省取得 “17人未脱贫”大概算是一个不错的政绩,但恐怕得不到民众的认可。从江苏省政府划定的脱贫任务来看,“17人未脱贫”意味着这项工作将大功告成,但也正是这样一个信号刺激了网民。现实是买不起房,生不起病,为基本生活保障而困扰甚至负累不堪的民众比比皆是。住房、出行、医疗等这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今天中国社会焦虑情绪最主要的来源,如果官方宣布“脱贫”,那将他们置于何地?
更明确的说,网民不满或者调侃官方“脱贫政绩”并非是对扶贫政策本身的抵触,而是这个简单的数据折射出官方与民间的期待落差。即使这种落差背后是官民对“贫困”标准认定的差异。但是官方显然没有考虑到社会情绪。这是网民对江苏省扶贫数据冷嘲热讽的原因,也是中国民众调侃“到2020年就要被消灭”的原因。(中共设立脱贫时间点,到2020年消灭绝对贫困。)
当一个数据脱离实际所需,没有切实让民众获得指导意义,那么它也只能反衬官方的形式主义。当然,不可否认中共的扶贫工程对中国社会低收入人群保障有切实的改善,尤其是在全球展现出更加渴望公平的诉求之时具有示范意义,放眼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具有借鉴意义的公共政策,这体现了执政党对民生问题的关切与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贫困本来就是一个很难用具体标准清晰界定且具有波动性的概念,当官方有意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并试图为其设置一个期限,那也注定会面临形式主义的困扰。在此过程中如果官方再无视民众的感受也就怪不得民众的嘲讽了。
另有一句警示,江苏官方与媒体对扶贫成绩的宣传不得不警惕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会不会为地方政府攀比带来负面示范,从而出现扶贫造假的事件,在江苏发布“17人未脱贫”之前,西藏已赶在2019年末先行宣称“74个县(区)全部脱贫摘帽”而在中国舆论场引发不小的质疑与猜测。
江苏脱贫率99.99%?舆论质疑
中国的一个贫困家庭(VCG/多维新闻)
自中国政府五年前提出全民脱贫计划,并要在今年进入“小康”后,江苏省扶贫办日前公布了惊人的业绩:该省脱贫率达到99.99%以上。但这以消息引发普遍质疑,认为官方宣传造假犹如“大跃进”再现。
在中国经济增长近年持续放缓的情况下,江苏省星期二发布的《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宣布,目前该省还剩六户十七人“未脱贫”。这一说法,被网友调侃为“十七人里有我们家三口人”、“党说我脱贫了我就脱贫了”等等。
面对广大民众的批评质疑,江苏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一月八日接受《新京报》采访,解释说,数据每天都在变化,这是一个“动态脱贫过程”。
在北京长期从事人权工作的胡佳认为,政府在说谎,民众知道官方在说谎,政府也知道民众知道官方在说谎,但他们仍然选择说谎。
胡佳:“那些在底层的人是食不果腹,温饱无着,所谓脱贫的统计数字把这些人放在哪里?中国的经济下行已经持续了几年时间,那么多人失去工作,这些都造成了贫困。每年那么多天灾人祸,产业大范围衰落、消失,贫困是一直不断冒出来的、普遍性存在的问题。”
海外政论刊物《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也说:“中国式脱贫是账面式的脱贫,实际情况如何则是另当别论。领导出个目标,下面就给出个数字,为了看似有说服力,这个数字还给的很细致。这跟大跃进时期的万斤粮、万亩田的形式一样,写一万几千几百几十几斤,连零头都有,看上去是成果,但根本就是造假。”
与此同时,那位扶贫办负责人还回应了有关“为什么不向未脱贫的十七人,每人发放扶贫资金,实现‘全省脱贫’”的问题,他表示,不赞成“输血式扶贫”这样“没有生命力”的方式,因为“可能今年给了钱,明年又返贫”,而是要追求“造血式扶贫”,让未脱贫者通过家门口就业、公益岗位等方式,加入产业带动,通过劳动实现持续脱贫。
胡佳告诉记者:“使人贫困的原因很多,包括意外伤害,丧失劳动能力;有些人是因病致贫,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容易掏空一个家庭的所有积累。还有一种普遍的贫困是年轻人要面对教育、养老、住房各方面的开支,成为隐性贫困户。 ”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承诺,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其政治遗产展示给世人。随后,各地纷纷出台通报“表忠心”,宣称要严格执行四千元人民币的年人均纯收入标准,认真做好2020年脱贫工作。
江苏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星期三强调,江苏在2015年年底已率先完成全国脱贫标准四千元的年人均纯收入目标,因此在“十三五”期间自行将标准上升至六千元人民币,四年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使两百五十四万人脱贫。
胡平告诉记者:“中国政府规定的脱贫标准比世界银行定的低收入国家的标准还低,这和中国炫耀自己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奇迹、中国模式是个莫大的讽刺。中国的城乡之间,有着很大贫富差距。”
中国官场复杂多变,由于脱贫成为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中国官员晋升的重要参考标准,为追求政绩,地方政府造假、斥巨资进行面子工程的现象屡见不鲜。
贵州省“国家级贫困县”独山县耗资二十二亿元人民币打造了一座仿古建筑,坊间称其为“山寨紫禁城”。(微博图片)
去年中国媒体曾曝出,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贵州政府曾耗资二十二亿元人民币,建造了一座山寨版“紫禁城”。但随后,负责该工程的县委书记因受贿罪受到起诉,调查发现,该县负债高达四百多亿元人民币。
对此胡佳表示,这意味着政府和民众处于严重脱节状态,原因是人民没有选票,没有授予政府合法性,但又遭政府以奴隶统治方式管理。政府占有多数资源,随意挥霍,用民脂民膏养了大批党政官员。
他反问道,人民自己创造的财富和血汗钱却被政府随意花费,民众怎么可能不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