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见识下100年前中国人摆的各种地摊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6月23日 21点17分 PT
  返回列表
71706 阅读
28 评论
大叔爱吐槽

这两天大家都在说地摊经济,但是如果摆摊,能做什么生意呢?

不妨看看下面这组百年前的老照片,也许会有启发!

最常见的当然是小吃摊,毕竟吃是永恒的主题。

只要摆摊的地方人流量足够大,就不愁没生意

卖烧饼的小伙,烧饼看起来都是热腾腾的,现做现卖的一般生意不错?

买茶饮的大叔?看起来一身正气的样子,这姿势还以为是在拍广告?

卖糖葫芦的,估计还是最受小孩子欢迎。

卖白干的,还给你温着的那种,服务到位?

卖粽子的,老板一直看着买家吃的那小眼神,嘴馋都舍不得吃,要留着卖?

这是卖宵夜的还是早餐?

据说是买年糕的摊子,手里还拿着东西吆喝?

买粉条的?

山东卖鱼干的小摊贩,因地制宜卖海产,不错。

卖枣干的商贩,还给您分好份,不知道要多少钱一份?

挑着担架卖各种小零食的商贩,流动的摊子。不过估计五菱地摊车更便捷?哈哈哈

天安门前卖水果的大爷,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据说是卖二手衣服的,不过现在卖二手衣服还能行么?估计年轻人都跑闲鱼上买二手去了。

卖鞋的商贩,现在路上看见卖鞋的基本上都陈列在车上后备箱位置处。

卖竹编凉席的,这种有季节性的商品,估计能当季大卖,夏季一过估计卖不了多少。

卖布的商贩。

买耳罩的?

妙峰山上买纪念品的小孩,名副其实的摆摊后浪?

这种就是手艺类的工作,所以说有一技之长就是好,个人就是个行走的赚钱小能手,几乎不用成本,稳赚不赔。下图的是补鞋的小贩。

剃头发的。

磨刀的。

门外摆满各种疾病宣传画的卫生站?

卖蒲团各种草编的小商贩。

草编小玩意。

卖冰糖葫芦。

卖各种剪纸画的商贩。

卖糖果的小商贩,小孩子果然是最大的商机。

总有一些附庸风雅的人士,他们会光顾卖扇面的摊位。

各种日杂家居

卖日杂家居的商贩。

这个摊位销售手串等赏玩用品,适合中年男人。

卖耙耳朵工具和挠背竹器的商贩。

卖各种小玩意的地摊,说不定能淘到好玩的东西。

这种东西现在很少见。

他销售各种盂类器具。

如果你能言善辩,算命可以说是一门无本生意当然为了获得别人信任,还是得准备必要的行头

x
xxl777
1 楼
这精神面貌,多亏八国联军、日本鬼子打醒了,痛了才知道改变进步
一分为二好
2 楼
其实在80年代还见过类似的场景,当然辫子是绝对没有了。
高山仰止
3 楼
对比一下清明上河图,辫子文化太糙。。
老车
4 楼
“卖竹编凉席的,这种有季节性的商品,估计能当季大卖,夏季一过估计卖不了多少。” 小编,那不是凉席,那是炕席!
w
willon
5 楼
小编买和卖都分不清了!
f
fanzhou1989
6 楼
120年前的老佛爷照片也放一个?
r
robin1111
7 楼
现在中国把祖宗的传统都扔了。从党、宗教,穿戴开始全他妈西化了。除了嘴硬骂西方之外,里外哪还有祖上的地方?!
a
aqw
8 楼
庆幸吧!你祖上都过过那日子。
G
Gemma89
9 楼
中国倒退回清朝了,生活水平一样,精神面貌也一样,就连制度都一样。
l
lidada
10 楼
那时有没有城管?
b
bearxiong
11 楼
除了穿的衣服不同,其他的和今天比,简直一模一样
园留
12 楼
哈哈,小编不认识茶汤
l
lettersa
13 楼
你呢?
柏林柏林
14 楼
你不是也在国外吗, 你没忘祖宗 , 你怎么不在国内待着呢
小白脸和小甜甜
15 楼
: 说话要注意口风,看看100年前的纽约,别看那些高楼大厦,大清也有故宫,同时代民风精神面貌都差不多的。 https://k.sina.com.cn/article_2100778443_p7d3755cb02700fnyr.html
v
vesucks
16 楼
首见,卖鞋摊儿的还有大尺码高跟鞋,那跟儿的弧度还挺销魂。男的穿的?
G
GaryW
17 楼
怎么没照到一百年前的城管?
w
wlhe03
18 楼
本坛人士叹曰那时天真蓝,水真清,现在中国都成人间地狱了。。
3
35283
19 楼
你不西化,难道还在穿左右折叠的大裆裤?前头连个窟窿也没有,撒尿还得解下大红腰带!这些照片上的人面带菜色,衣裤郎当,别说那时候,文革后都很常见!衣裤倒都“西化”了,精气神儿还是那个屌样!
西
西安以东
20 楼
文革的时候这都是投机倒把 毛泽东就是一个祸国殃民的畜牲
l
liebsh
21 楼
很多小贩都有绝活,可惜都被土共打压失传了! 人家烟火被某些包子认为有碍市容!它也不想想,再这样打压下去,它以后去哪吃包子!
巴黎朋克
22 楼
在老北京,卖馄饨的都是挑着挑儿的。馄饨挑儿是特制的,一头是点着的小炉子、汤锅,一头是小柜子,柜子里有抽屉放着作料、碗筷和皮馅。卖馄饨的挑着挑儿,走街串巷地叫卖,碰到想吃的,便停下车来上一碗,又及时又随性。据说,这馄饨儿曾是老北京的街头一景。 40年代以后,卖馄饨的不担挑儿了,改成了摊儿。这种馄饨难儿t就是一个长约2米的两轮车,一头放火炉和汤锅,另一头放着堆杂物的板,食客便在这块板上吃。后来卖馄饨的这种担挑和摊都巳不见,消失了。
巴黎朋克
23 楼
当年的东安门、王府井就是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有人民艺术剧院、东安市场、吉祥戏院等。要是晚上一散戏,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加上散戏后人们都愿意吃点夜宵,在这里挑灯卖馄饨的足有七八个摊儿,迎来北往的客人,有不少顾客专找馄饨侯的摊。当时人们对馄饨侯的评价有四:一皮薄、二馅细、三汤鲜、四人缘。就说他擀的馄饨皮吧,这个活十分辛苦,不用标准粉,而是特批定量供应的富强粉。和面醒面之后,要用一米多长的擀面杖,擀成薄如纸、半透明的馄饨皮。据说有一次郭沫若同志路过馄饨侯的摊,在品尝过馄饨后,竖起大拇指连赞其好。郭老看到侯庭杰包馄饨的熟练程度不禁赞道:“包的这样快,这么漂亮,可否告知这有个什么讲头儿。”侯庭杰风趣地回答:“这可称为‘鱼蹦’。”此后,不少文艺界的名角常来光顾。“馄饨侯”的名声也就不胫而走了。后来金受申先生撰写的《北京的夜》一文由来毓继明先生画的钢笔速写插图,画面前景一排人坐在木凳上吃馄饨,后景布棚内挂一布帐,帐上书写“馄饨侯”三个大字。 到了1956年合作化、公私合营时,散落在东华门、菜厂、大纱帽胡同口儿上的七家馄饨摊:侯家、梁家、王家、陈家、闻家和两位张家的馄饨摊成立起一个合作小组。大家推举侯庭杰为组长。到了1959年,这七位摊主觉得老在外头摆摊并非长久之计,决定开个门脸,在区商管会帮助下,选重德胜祥烧饼铺(即馄饨老房),合到一起卖馄饨。有了门脸得起个字号呀,大家一合计,侯庭杰精明能干又是组长,干脆字号就叫“馄饨侯”吧。于是申请注册,找了个牌子,涂上白漆,上写北京风味“馄饨侯”。从此,“馄饨侯”这个字号诞生了。本来是街头小吃走进了店堂,深受北京人喜欢,买卖十分红火。“ 当年,周总理宴请外宾,把"馄饨侯"的傅请去过几次。“馄饨侯”的7位创始人之一陈清安的侄子陈宝增老人曾写过一篇回忆文章《我为总理做馄饨》。那是在1960年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印度,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邀请周总理品尝了印度的馄饨。尼赫鲁回访中国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特意安排了一道地方风味小吃,即“馄饨侯”京味馄饨。
永霸天下
24 楼
还好意思说,一直都是地摊墙国。
3
35283
25 楼
这也要骂“土共”?那你只好回家去吃你妈的两片皮了,那玩意儿用不失传。
3
35283
26 楼
放你妈的屁!
青蛙
27 楼
一下子倒退了一百多年?
狐狸六四
28 楼
你是白皮猪和土黄狗操出来的,自然没啥传统可抛弃,天然西化。给你这杂种鼓个掌,拭目以待你造的新杂交品种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