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绥芬河和满洲里口岸的境外输入病例事件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开始注意到,原来在中国东北的中俄边界上,还有这么频繁的人口流动。
▲中俄边境主要口岸
其实,俄罗斯远东地区靠近中国边境的区域,并非很多人想象的人迹罕至。
这片土地曾在中国垦荒者的开拓下,从原始森林变为东北亚一片热土。
1860至今的150年间,从沙俄到苏俄,再到如今的俄罗斯联邦,在每个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都有过华人到远东地区工作和生活的移民潮,也有过好几次归国潮。
远东华人占当地人口比重也出现了三起三落的涨落,他们在远东从事着哪些工作,这些年他们过的好吗?
1.华工才是俄罗斯远东基建的主力
1858年的《瑷珲条约》签订之前,中国人去黑龙江以北或者乌苏里江以东,就算是国内移居。
满清政权兴起之初(1635年之前),就将乌苏里江流域及兴凯湖南至日本海的这片区域,以及黑龙江两岸作为自己的政权根据地。
当然,那时候居住在这里的主要是赫哲人、鄂温克人等中国少数民族。
清朝政权入主中原以后,这片土地当然是仍然是大清疆域,但清朝廷又过于重视这里了,认为东北白山黑水乃是满清龙兴之地,所以禁止汉人来这里生存繁衍。
这种人为制造的人口真空,让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岸百业凋敝。终于在清朝咸丰年间,招惹来了魔鬼——被老百姓称为罗刹鬼的沙皇俄国人。
沙俄确实如吸血鬼嗜血一样,对领土有疯狂迷恋。趁着中国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人丁空虚,沙俄先实行武装移民,实现事实上的人口占领,再逼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完成从形式到实质对远东地区的占领。
刚刚从清政府手中获得远东地区大量土地的沙皇俄国,为了尽快控制住这块广袤的土地,在远东地区开始了一系列大手笔的基建工程。
寻找出海口一直是俄罗斯人最狂热的追求,在获得远东地区太平洋海岸线以后,俄罗斯势必会选一个出海口,并建立成为军民两用的重要港口。
远东的太平洋海岸线纬度过高,冬天大都会结冰,即便是冬天结冰期最短的海参崴,也常常需要破冰船的帮助才能通航。自然条件与中国东北的大连、旅顺这些天然良港相比其实要差很多。
但对于沙俄来说,聊胜于无,建设海参崴港口成为远东的第一个大型基建项目。从此,不论政权如何变迁,海参崴都是俄国最重要的海军基地和航运中心之一。
▲当今俄罗斯的主要港口中,远东的几个港口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沙俄的行政中心和人口聚集区始终是在俄国的欧洲部分。建设了太平洋港口,总需要把它与俄国的传统区域连接起来,为了尽快贯通东西,沙俄首先想到的便是修铁路,而历时13年修建的从莫斯科到海参崴9288公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至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之一。
▲1912年修建的卡马河铁路桥
多个大手笔的基建工程,自然会需要很多人力。以吃苦耐劳而著称的华工就成了在远东地区归属沙俄后,第一批移民来到这里的华人。
▲20世纪初的海参崴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华人来远东搞基建呢?其实沙俄政府当然更愿意鼓励俄国人自己移民到远东来参与建设,刚刚新占的地盘,依靠本国移民来稳住阵脚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无奈远东地区离欧俄地区实在太远了。在没有便捷交通、气候恶劣的情况下,很难动员本国人口移民到这里。虽然在1861年,沙俄就出台了《阿穆尔州和滨海州移民法令》,想通过减免税收、提供土地的方式吸引本国公民,但仍然收效甚微。
顺便说一句,阿穆尔就是俄国人对黑龙江这条河流的称呼。有趣的是,我们甚至可以将中国黑龙江省隔河相望的这个俄罗斯行政区意译为“黑龙江省”(音译当然还是阿穆尔州)。
最终来参与远东地区开拓和建设的,还是跨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而来的华人,他们大多来自我国东北和山东等地。
有数据显示,当时俄国沿海边疆区中大多数行业都是华人劳工为主。其中硅酸盐行业华人劳工甚至到达九成以上。森林产业、港口工业的华人劳工占比也都超过六成。
▲俄国远东最重要的铁路之一——乌苏里铁路的建设中,53%的劳工是华人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大型基建项目也会持续很多年,久而久之,来俄罗斯的华工分成了两类。
一类是候鸟型华工,由于远东地区的气候在冬季是不可能户外作业的,他们就会在每年的冬天回到中国,春天再回到俄国搞建设。另一类则是慢慢的在俄远东城市定居下来,到19世纪末,在海参崴、庙街等地慢慢的形成了华人团体。
▲190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流浪的中国修鞋匠
根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1893年俄罗斯远东居民人数总计大概有90万人,其中来自中国的汉人有2.8万,占居民总数的3.2%。而到1910年,在俄远东地区的中国汉人增长了5倍,已经超过了15万,占该地区人口总数的12%。
▲20世纪初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流浪的中国人靠吹拉弹唱卖艺求生存
清政府将这片土地割让给沙俄的短短几十年间,这里的中国人却更多了。
远东地区华人的迅速增多,华人社区的逐渐繁盛,使沙俄政府感到不安。他们很害怕华人数量的增长会影响远东地区的政权稳定。
于是,沙俄政府对中国移民的态度迅速转弯,通过减少工作许可证,增加外国人赋税和关税等方式限制华人移民和华工。
恰好在1910年,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吉林一带爆发鼠疫,这更给了沙俄政府限制中国人入境以机会,很长一段时间,俄国以传染病为名,全面禁止了中国人入境。
▲1910年中国东北爆发鼠疫疫情
传染病是魔鬼,但同样邪恶的是利用传染病制造敌对情绪的人。沙俄统治者就是这样的人间魔鬼。他们利用东北鼠疫大肆甩锅给远东地区华人,将鼠疫归咎于华人的到来,挑唆俄罗斯人和华人的仇恨对立。
▲清朝末年,全球流行“黄祸论”,这就是当时一张辱华漫画
在俄罗斯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排斥下,华人被当成“瘟神”一样被撵走。实际上,瘟疫只不过是借口,俄国人最担心的是华人以人口优势成为远东真正的主人。
2.战前、战后,从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补给到人口威胁论
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俄罗斯人又开始“怀念”起华人和华工。战争使得俄罗斯的青壮年男性都被征召入伍,留下来的老弱妇孺完全不能维持当地基本的劳动力需求,战争又急需后方在农业粮食、工业储备物质的大量补给。
战争让当地政府再次意识到华工的重要性,眼看着同是协约国的英国、法国都在战争时期大肆招募华工,俄国也不得不重新加大力度,鼓励华工赴俄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华工
战后,政权从沙俄变为苏俄后,远东华人又参与进当地的战后重建工作,从事着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等工作。
但好景不长,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苏联国内局势迅速变化。国家意志急剧扩张,比如在农村,全面实施农场集体化,把农民编入一个个社会单元中管理。
然而本就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的华人只能被排除在集体农场以外。
▲1944年伯力(哈巴罗夫斯克)附近集体农场的农民与干部
国家意志的进一步扩张,就是开始了大清洗。1935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前往边界区域及其居留之决议》,开始了对远东华人的大清洗运动,从此给远东的中国人带来了灭顶之灾。在整个30年代末期,共有上万华人被捕,8000多人被驱逐出境,受远东环境的影响,远东华人数量再次骤降。
3.当代远东华人,多样的色彩
苏联时代,中苏之间人员交流总是被政治局势紧紧左右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苏蜜月期,中国工人的到苏联境内实习,不过目前的史料来看,到乌拉尔工业区的居多,远东则很少。
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苏交恶期间,两国人员交往几乎断绝。
▲苏联小朋友接受领土教育,教棍所指位置为中苏边境伯力
80年代中苏军事对峙降温,一时间,中国的大衣、保温瓶、布料、搪瓷杂件,如同歌中唱的“船儿满江鱼满仓”一样,跨过乌苏里江、黑龙江出口到苏联境内,弥补苏联重工业过度发展而轻工业畸弱的短板。
大量的边境贸易,催生了中国“倒爷”这一特殊群体,用简单但生活中很实用的轻工业品,去换取苏联的木材、水泥、化肥。中苏“倒爷”手中的财富也一度堪比深圳办厂当老板。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联邦与中国关系日趋稳定。上世纪90年代至今,受不同时期政策和两国经济的影响,远东华人人数呈现出平稳波动的状态。
虽然近年来赴远东从事劳务工作的人员不断减少,但是到远东地区从事农林业、商贸等相关工作仍是中国东北地区,特别是边境城市华人的选择之一。
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资源利用率极低,而与远东地区接壤的我国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要粮仓,有良好的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和大量有经验的农业种植人口。
▲人造卫星上拍摄的照片显示,黑龙江两岸(中俄边界两侧)差别明显,中方一侧是发达的农业,俄方一侧则是茂密的森林
中方人多、俄方地多,有人有地,这就是农林产业发展最基本的两个要素。这两者一结合,说句不太恰当的比喻,好比干柴遇烈火。
以林业开发为例:
俄罗斯远东地区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但同样,当地的林业和木材加工业水平十分落后。
▲俄罗斯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而远东地区林业资源更是尤为突出
而与之相邻的我国东北及内蒙古地区不仅拥有大量的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家具制造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还拥有大量的专业化机械设备。
因此,林业和木材加工业也成为了俄罗斯远东中国移民从事的主要行业之一。目前,中国市场上让很多的实木家具都是用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木材,而在这一件件精美的家具背后,是很多远东华人辛勤的劳动。
▲绥芬河口岸大量的木材进口(外媒摄于2013年)
▲外媒拍摄的俄远东地区伐木场,工人很多都是东亚面孔
4.俄罗斯远东华人过得好吗?中国人自古就有“落叶归根”的观念和传统,远赴异国他乡工作,远东华人无非是为了获得相对更高的经济利益,大多数人并没有长期定居或者移民俄罗斯的想法。
▲俄罗斯边疆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中国人称伯力)就位于黑龙江岸边
而在俄远东生活的他们,也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不同的挑战。
从沙俄到苏俄在到目前的俄联邦,俄政府对于远东华人的态度总是在左右摇摆。一方面,他们非常需要华人作为当地劳动力的重要补充,也需要华人来刺激当地的商贸和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俄始终担心远东华人势力的壮大会影响当地的政治稳定。
于是,俄罗斯对远东华人的政策经常发生变化,华人的各种商贸活动经常会受到限制。例如,2007年,俄罗斯联邦政府就突然全面禁止华商从事零售业,时间长达8个月之久。俄政府也常常会通过压缩中国工人的配额的方式,来减少中国务工人员的流入。
▲在俄远东工作的中国农民
远东地区的劳动力始终都是严重缺乏的,在压缩中国务工人员配额的同时,俄政府也在不断寻找替代人口,与俄罗斯语言文化更为接近的独联体国家人口成为了重要的补充。在俄罗斯更加优待独联体国家的移民的政策体制下,作为少数民族的华人,各种经济贸易活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海参崴
同时,远东地区社会治安相对较差,黑社会活动频发。由于该地区经济落后,又相对封闭,成为俄罗斯黑社会组织罪犯活动的主要场所。除了黑社会,在远东地区的几个主要城市,夜晚的醉汉和无业游民也是当地的一大治安隐患。
2006年在赤塔发生的六名中国商人被杀,2010年阿穆尔州洁雅市的两个华人市场被人为纵火。多起涉及华人的社会治安事件加剧了远东华人的恐惧。多数人表示晚上不会随意外出,对自身财物和人身安全非常担心。
2020年,全球疫情的蔓延使很多的远东华人回到了中国。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远东华人只是把在自己在远东地区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之一,而身后的祖国,才是他们永远的家。
前段时间,绥芬河和满洲里口岸的境外输入病例事件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开始注意到,原来在中国东北的中俄边界上,还有这么频繁的人口流动。
▲中俄边境主要口岸
其实,俄罗斯远东地区靠近中国边境的区域,并非很多人想象的人迹罕至。
这片土地曾在中国垦荒者的开拓下,从原始森林变为东北亚一片热土。
1860至今的150年间,从沙俄到苏俄,再到如今的俄罗斯联邦,在每个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都有过华人到远东地区工作和生活的移民潮,也有过好几次归国潮。
远东华人占当地人口比重也出现了三起三落的涨落,他们在远东从事着哪些工作,这些年他们过的好吗?
1.华工才是俄罗斯远东基建的主力
1858年的《瑷珲条约》签订之前,中国人去黑龙江以北或者乌苏里江以东,就算是国内移居。
满清政权兴起之初(1635年之前),就将乌苏里江流域及兴凯湖南至日本海的这片区域,以及黑龙江两岸作为自己的政权根据地。
当然,那时候居住在这里的主要是赫哲人、鄂温克人等中国少数民族。
清朝政权入主中原以后,这片土地当然是仍然是大清疆域,但清朝廷又过于重视这里了,认为东北白山黑水乃是满清龙兴之地,所以禁止汉人来这里生存繁衍。
这种人为制造的人口真空,让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岸百业凋敝。终于在清朝咸丰年间,招惹来了魔鬼——被老百姓称为罗刹鬼的沙皇俄国人。
沙俄确实如吸血鬼嗜血一样,对领土有疯狂迷恋。趁着中国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人丁空虚,沙俄先实行武装移民,实现事实上的人口占领,再逼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完成从形式到实质对远东地区的占领。
刚刚从清政府手中获得远东地区大量土地的沙皇俄国,为了尽快控制住这块广袤的土地,在远东地区开始了一系列大手笔的基建工程。
寻找出海口一直是俄罗斯人最狂热的追求,在获得远东地区太平洋海岸线以后,俄罗斯势必会选一个出海口,并建立成为军民两用的重要港口。
远东的太平洋海岸线纬度过高,冬天大都会结冰,即便是冬天结冰期最短的海参崴,也常常需要破冰船的帮助才能通航。自然条件与中国东北的大连、旅顺这些天然良港相比其实要差很多。
但对于沙俄来说,聊胜于无,建设海参崴港口成为远东的第一个大型基建项目。从此,不论政权如何变迁,海参崴都是俄国最重要的海军基地和航运中心之一。
▲当今俄罗斯的主要港口中,远东的几个港口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沙俄的行政中心和人口聚集区始终是在俄国的欧洲部分。建设了太平洋港口,总需要把它与俄国的传统区域连接起来,为了尽快贯通东西,沙俄首先想到的便是修铁路,而历时13年修建的从莫斯科到海参崴9288公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至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之一。
▲1912年修建的卡马河铁路桥
多个大手笔的基建工程,自然会需要很多人力。以吃苦耐劳而著称的华工就成了在远东地区归属沙俄后,第一批移民来到这里的华人。
▲20世纪初的海参崴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华人来远东搞基建呢?其实沙俄政府当然更愿意鼓励俄国人自己移民到远东来参与建设,刚刚新占的地盘,依靠本国移民来稳住阵脚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无奈远东地区离欧俄地区实在太远了。在没有便捷交通、气候恶劣的情况下,很难动员本国人口移民到这里。虽然在1861年,沙俄就出台了《阿穆尔州和滨海州移民法令》,想通过减免税收、提供土地的方式吸引本国公民,但仍然收效甚微。
顺便说一句,阿穆尔就是俄国人对黑龙江这条河流的称呼。有趣的是,我们甚至可以将中国黑龙江省隔河相望的这个俄罗斯行政区意译为“黑龙江省”(音译当然还是阿穆尔州)。
最终来参与远东地区开拓和建设的,还是跨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而来的华人,他们大多来自我国东北和山东等地。
有数据显示,当时俄国沿海边疆区中大多数行业都是华人劳工为主。其中硅酸盐行业华人劳工甚至到达九成以上。森林产业、港口工业的华人劳工占比也都超过六成。
▲俄国远东最重要的铁路之一——乌苏里铁路的建设中,53%的劳工是华人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大型基建项目也会持续很多年,久而久之,来俄罗斯的华工分成了两类。
一类是候鸟型华工,由于远东地区的气候在冬季是不可能户外作业的,他们就会在每年的冬天回到中国,春天再回到俄国搞建设。另一类则是慢慢的在俄远东城市定居下来,到19世纪末,在海参崴、庙街等地慢慢的形成了华人团体。
▲190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流浪的中国修鞋匠
根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1893年俄罗斯远东居民人数总计大概有90万人,其中来自中国的汉人有2.8万,占居民总数的3.2%。而到1910年,在俄远东地区的中国汉人增长了5倍,已经超过了15万,占该地区人口总数的12%。
▲20世纪初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流浪的中国人靠吹拉弹唱卖艺求生存
清政府将这片土地割让给沙俄的短短几十年间,这里的中国人却更多了。
远东地区华人的迅速增多,华人社区的逐渐繁盛,使沙俄政府感到不安。他们很害怕华人数量的增长会影响远东地区的政权稳定。
于是,沙俄政府对中国移民的态度迅速转弯,通过减少工作许可证,增加外国人赋税和关税等方式限制华人移民和华工。
恰好在1910年,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吉林一带爆发鼠疫,这更给了沙俄政府限制中国人入境以机会,很长一段时间,俄国以传染病为名,全面禁止了中国人入境。
▲1910年中国东北爆发鼠疫疫情
传染病是魔鬼,但同样邪恶的是利用传染病制造敌对情绪的人。沙俄统治者就是这样的人间魔鬼。他们利用东北鼠疫大肆甩锅给远东地区华人,将鼠疫归咎于华人的到来,挑唆俄罗斯人和华人的仇恨对立。
▲清朝末年,全球流行“黄祸论”,这就是当时一张辱华漫画
在俄罗斯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排斥下,华人被当成“瘟神”一样被撵走。实际上,瘟疫只不过是借口,俄国人最担心的是华人以人口优势成为远东真正的主人。
2.战前、战后,从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补给到人口威胁论
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俄罗斯人又开始“怀念”起华人和华工。战争使得俄罗斯的青壮年男性都被征召入伍,留下来的老弱妇孺完全不能维持当地基本的劳动力需求,战争又急需后方在农业粮食、工业储备物质的大量补给。
战争让当地政府再次意识到华工的重要性,眼看着同是协约国的英国、法国都在战争时期大肆招募华工,俄国也不得不重新加大力度,鼓励华工赴俄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华工
战后,政权从沙俄变为苏俄后,远东华人又参与进当地的战后重建工作,从事着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等工作。
但好景不长,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苏联国内局势迅速变化。国家意志急剧扩张,比如在农村,全面实施农场集体化,把农民编入一个个社会单元中管理。
然而本就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的华人只能被排除在集体农场以外。
▲1944年伯力(哈巴罗夫斯克)附近集体农场的农民与干部
国家意志的进一步扩张,就是开始了大清洗。1935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前往边界区域及其居留之决议》,开始了对远东华人的大清洗运动,从此给远东的中国人带来了灭顶之灾。在整个30年代末期,共有上万华人被捕,8000多人被驱逐出境,受远东环境的影响,远东华人数量再次骤降。
3.当代远东华人,多样的色彩
苏联时代,中苏之间人员交流总是被政治局势紧紧左右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苏蜜月期,中国工人的到苏联境内实习,不过目前的史料来看,到乌拉尔工业区的居多,远东则很少。
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苏交恶期间,两国人员交往几乎断绝。
▲苏联小朋友接受领土教育,教棍所指位置为中苏边境伯力
80年代中苏军事对峙降温,一时间,中国的大衣、保温瓶、布料、搪瓷杂件,如同歌中唱的“船儿满江鱼满仓”一样,跨过乌苏里江、黑龙江出口到苏联境内,弥补苏联重工业过度发展而轻工业畸弱的短板。
大量的边境贸易,催生了中国“倒爷”这一特殊群体,用简单但生活中很实用的轻工业品,去换取苏联的木材、水泥、化肥。中苏“倒爷”手中的财富也一度堪比深圳办厂当老板。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联邦与中国关系日趋稳定。上世纪90年代至今,受不同时期政策和两国经济的影响,远东华人人数呈现出平稳波动的状态。
虽然近年来赴远东从事劳务工作的人员不断减少,但是到远东地区从事农林业、商贸等相关工作仍是中国东北地区,特别是边境城市华人的选择之一。
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资源利用率极低,而与远东地区接壤的我国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要粮仓,有良好的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和大量有经验的农业种植人口。
▲人造卫星上拍摄的照片显示,黑龙江两岸(中俄边界两侧)差别明显,中方一侧是发达的农业,俄方一侧则是茂密的森林
中方人多、俄方地多,有人有地,这就是农林产业发展最基本的两个要素。这两者一结合,说句不太恰当的比喻,好比干柴遇烈火。
以林业开发为例:
俄罗斯远东地区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但同样,当地的林业和木材加工业水平十分落后。
▲俄罗斯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而远东地区林业资源更是尤为突出
而与之相邻的我国东北及内蒙古地区不仅拥有大量的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家具制造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还拥有大量的专业化机械设备。
因此,林业和木材加工业也成为了俄罗斯远东中国移民从事的主要行业之一。目前,中国市场上让很多的实木家具都是用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木材,而在这一件件精美的家具背后,是很多远东华人辛勤的劳动。
▲绥芬河口岸大量的木材进口(外媒摄于2013年)
▲外媒拍摄的俄远东地区伐木场,工人很多都是东亚面孔
4.俄罗斯远东华人过得好吗?中国人自古就有“落叶归根”的观念和传统,远赴异国他乡工作,远东华人无非是为了获得相对更高的经济利益,大多数人并没有长期定居或者移民俄罗斯的想法。
▲俄罗斯边疆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中国人称伯力)就位于黑龙江岸边
而在俄远东生活的他们,也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不同的挑战。
从沙俄到苏俄在到目前的俄联邦,俄政府对于远东华人的态度总是在左右摇摆。一方面,他们非常需要华人作为当地劳动力的重要补充,也需要华人来刺激当地的商贸和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俄始终担心远东华人势力的壮大会影响当地的政治稳定。
于是,俄罗斯对远东华人的政策经常发生变化,华人的各种商贸活动经常会受到限制。例如,2007年,俄罗斯联邦政府就突然全面禁止华商从事零售业,时间长达8个月之久。俄政府也常常会通过压缩中国工人的配额的方式,来减少中国务工人员的流入。
▲在俄远东工作的中国农民
远东地区的劳动力始终都是严重缺乏的,在压缩中国务工人员配额的同时,俄政府也在不断寻找替代人口,与俄罗斯语言文化更为接近的独联体国家人口成为了重要的补充。在俄罗斯更加优待独联体国家的移民的政策体制下,作为少数民族的华人,各种经济贸易活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海参崴
同时,远东地区社会治安相对较差,黑社会活动频发。由于该地区经济落后,又相对封闭,成为俄罗斯黑社会组织罪犯活动的主要场所。除了黑社会,在远东地区的几个主要城市,夜晚的醉汉和无业游民也是当地的一大治安隐患。
2006年在赤塔发生的六名中国商人被杀,2010年阿穆尔州洁雅市的两个华人市场被人为纵火。多起涉及华人的社会治安事件加剧了远东华人的恐惧。多数人表示晚上不会随意外出,对自身财物和人身安全非常担心。
2020年,全球疫情的蔓延使很多的远东华人回到了中国。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远东华人只是把在自己在远东地区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之一,而身后的祖国,才是他们永远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