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上海和长三角的企业都怎么样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4月12日 22点14分 PT
  返回列表
68467 阅读
17 评论
冰川思享号

上海进入“静态管理”也有一阵子了,目前正在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进行阶梯式管理,有些未出现舆情的小区已经可以在局部范围内活动了。

这些天来,大家的视线焦点都在民生上,我想也该到关注一下企业状况的时候了。

笔者人在上海,企业界的朋友非常多,最近听他们叫苦不迭,也快把耳朵磨出老茧了。

疫情总会结束,生活还要继续。关注民生是百分百正确的,但如果疫情后,企业关停,那么不仅民生会受影响,显然经济也会受到影响,后者也是不亚于疫情防控的大事。

▲上海最大家用氧企业停产冲上热搜(图/网络)

我问了好几家上海和周边地区企业里的朋友,选择几种企业类型,讲讲他们的难处。

先说金融类企业。

要说还是金融类企业的老总觉悟高,一般不叫苦,就算说也是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这位朋友对我说,在疫情期间,人员工资和管理成本刚性,不能出差影响交易达成,信心转弱影响未来交易预期。地域性指令叠加,影响长三角一体化乃至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而另外一位朋友则说,他们是搞投资的,最多降低交易频率问题还不大,但银行就麻烦了,因为许多企业无法付款。

没法付款的原因是,所有企业付款都需要同时见到财务章和法人章,而规模较大的企业这两个章都不在一处,疫情防控措施使得两章不能同时出现,导致付款困难。

如果是一般性货款还好,反正我收不到,也付不出。有些企业发行了企业债,如果不能按时给付就会形成违约,债券违约的后果类似买房人断供,是极其严重的。

有些企业只能恳求银行用录音来代替法人章或财务章,而银行一般面对这种需要履行债券义务的也会网开一面。但各种风控措施的成本急剧上升。业务量减少的银行,也面对很大的KPI压力。

但我整个听下来,相对而言金融类企业所遇到的困难,还谈不上致命,而软件企业就相对困难得多。

有位拥有数家软件公司的老板跟我说,他现在经营就是靠烧投资人的钱,是典型的坐吃山空。

我就问他,软件企业不是可以在家办公吗?

软件公司老板是这样回复我的:虽然名义上可以居家办公,但开发和产品经理一旦分开,效率降低的不是一点半点,毕竟在家办公需要强大的自律,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自律。

而营销部门则完全无法进行商务洽谈,除了已经接到的项目,新项目一个都没有,如果这样持续到5月份,他只能选择关闭一家不盈利的公司,解雇那家公司的人了。

另外一个朋友是做供应链生意的,所谓的供应链就是那种智能仓库,他们的技术非常好,也拿到了投资。

结果今年也傻了,本来过年就是淡季,原想三四月份可以大干一场,结果他的客户不能发货,他们也只能干看着。

幸好年初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优化了一下营销队伍,精简了部门,当时还觉得有点可惜,现在想想实在算幸运,至少在人工成本这一块,节约了一半以上。

用他的话说,客户肯定要流失一部分,不是因为他服务不好,而是客户要倒闭一部分。

倒闭后形成仓库空缺,又要花大力气去开拓市场,一方面是收入降低,一方面成本增加,此消彼长,今年的效益完全不值得期待了。

以上这些企业,还算是相对能扛的企业,而下面的实体公司和贸易公司,就更加困难了。

先说一家外资企业。

有位朋友在法资汽车配件公司工作,他们的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行销世界。结果疫情一来,工厂处于半停工状态,原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

原先能直接出港的货物,要从广州出,成本和时间消耗巨大,而且不能保证交货。供应链上的下游企业已经在全力开发其他供货商。

他说有三个国家目前获益最多,分别是印度、南非和巴西。许多订单转到了那里。

他们本来在中国市场做得非常大,2019年的销售额就破了百亿,之后却越来越不敢追加投资,今年他们定的目标,已经不到50亿了。

大型外向型出口企业如此,那么小型制造企业呢?就更难了。

这位法企朋友的一个亲戚也是做制造业的,主管一家小型制造型企业,出于人工成本考量,已经把工厂从上海搬迁到了浙江,但疫情一来,他们更是焦头烂额。

原因还是原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

国内市场环境,特别是付款环境对于外贸型企业更加不好,购买原料要付现款,而产品售出后账期都在3个月以上。

本身就有财务成本方面的压力。

目前收的款,都是过去的,而现在交不了货,未来的几个月才是最难熬的,会没有收入,但支出却不能少。

场租或许还能拖一拖,工资你敢拖,技术工人立刻离职,甚至会申请仲裁,而一旦仲裁企业必输,因此他预计会有不少制造业企业撑不住。

我问他有什么政策能帮助这些深陷困局的小企业,减税是否有帮助?

他苦笑说,没有收入利润哪还有税交,没有税交又谈何减税?只有无息贷款之类直接的援助,才能缓解他们的压力和困难。

我还认识一位在南通搞纺织的外贸企业负责人,她跟我整整倒了一晚上苦水。

她的工厂在远郊,目前还在正常生产,客户主要在日本,货到付款很及时,一般15天就能收到钱,目前的困难是有共性的,那就是物流问题。

她告诉我,外贸人没有人想躺平,有一点可能都要奋发——前提是至少要保证50%以上的物流水平,现在可能只有10%。50%的物流水平她说叫做困难,只剩10%的物流水平,那不叫困难,那叫生死一线。

这位负责人还给我看她们区域的诸多规定,比如这个:

图/作者供图

以及前几天收到的,停止国际快运的通知:

图/网络

国际快递都停了,为了给客户及时交货,她的很多货只能先运到大连或者宁波再出运。她还有一批货物是日本客户电视购物的商品,如果不能及时交,那么对方也只能取消了。

她给我看了她的物流群,我看到这样的信息:

1、太仓港虽然正常运行,也不阻止外来车辆送仓库,但需要办理的证很多,并且很多通不过,虽然实际上没有明讲不欢迎外来车辆;

2、包括生产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都是防疫的责任主体,不能临时以企业名义去申请通行证;

3、南通至无锡,下高速基本堵48小时以上,那么下高速核酸报告必然过期,可能要面对在当地隔离14天乃至暂时回不来的风险。

现在南通-无锡5000元一车,有异常都找不到驾驶员愿意去,太仓港的车子前几天有效运行还能有40%,目前可能20%都不到。

她还告诉我,目前4月5日-4月20日出货受影响,5月1日开始是日本的黄金周,这些等着上柜的产品,4月25日必须到日本,意味着4月20日之前国际航运必须解封并且要有足够的运输能力(中国到日本快船3天,慢船5天到)。

据说,4月15日往后通往上海港、太仓港、宁波港的陆运码头仓库要解封,航运班次一定要恢复正常,否则会影响到贸易,极限deadline就在这个节点。

如果通往仓库码头的物流因为人为障碍导致不能出货,客户取消订单是大概率的结果。

这会直接影响企业15天后,就是5月份的资金回收和正常流转,还有取消订单等风险。

图/网络

她最后给出了几条建议,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她说长三角集聚太多的实体企业,身在其中的老板们深深感到要想保住实体企业不受损,以下四点是必不可少的:

1、国内物流要保证,陆运为主维持50%-60%流动性;

2、国际货运要保证,海空频率维持原来的70%以上;

3、企业运转要保证,不能重蹈限能限产覆辙,无缘无故被动停产;

4、国内快递要保证,也就是要保证原有的速度。

这四点建议,也是非常中肯了。

我把以上问过的企业,按照最耐打的程度排了个序,大致是这样的:

金融企业>纯外资企业>软件公司>供应链公司>外贸企业>内资内贸制造企业

也就是说,最困难的是后两者,但他们能够吸纳的劳动人口又是最多的。

而他们遇到的共性问题,是物流和现金流。

昨天在小区群里,看到一群年轻人在欢呼即将解封,有一个说能复工就更好了。我心里暗暗苦笑,别到时候买菜是随处能买了,兜里的钱却不够了。

傅佩荣
1 楼
j
jeffinvade
2 楼
之前看印度医院没有氧气用,觉得是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 如今中国最富有的城市上海也没氧气用,因为氧气企业爆发疫情被迫停工,唉
随便踹两脚就走
3 楼
形势一片大好。
海德
4 楼
共产党估计用疫情的理由霍霍完上海在把上海人调去广东霍霍广东人, 底层韭菜斗韭菜就是以后未来的趋势。
雪中奔牛
5 楼
华夏文明是孔孟之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拿着一个俄国自己都不要的邪教砸孔庙,排军队警察志愿者把癌症病人堵家里不让上医院,把小孩和父母强行分离的独裁,就是真正反我华夏文明!
H
Hanszy
6 楼
歪脖说:我都是为了你们老百姓好,你们怎么就不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呢
l
lier
7 楼
, , , 好日子还很长 , , ,
书山苦读虫
8 楼
清零封城对经济带来的影响是长期而持久的,不是解封就能恢复的。
二赖他哥
9 楼
🐷弟,一定名垂青屎
s
slimane
10 楼
主子特斯拉都停产了,这帮奴才企业算个屁啊
太阳锅巴
11 楼
一切才刚刚开始 只要封城清零的政策不变化 后面还有新的变种病毒 全世界放开 全世界躺平 病毒的传染力会越来越强 除非中国从现在开始 断绝一切与外国的航班 断绝一切与外国的贸易 封锁一切外来的物品 关闭所有对外口岸 驱逐所有在华外交领事人员 否则 在清零政策的大框架下 只要是有跟国外有人员与货物往来的城市 都有爆发的风险 只要清零政策不变 摆在大家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要么断绝一切对外联系 重回闭关锁国年代 要么随时做好不期而至的封城准备 每个家庭都要买至少一个冰柜 囤上至少可以生存一个月的粮食药品与物资
p
parrot
12 楼
台巴子蟑螂岛,开始派蟑螂四处造谣
君均臣诚
13 楼
就别关心工业企业了,关心春耕吧!
d
dodododo2046
14 楼
一尊就是要打击完长三角的中小企业,配合美国的产业转移, 实现计划经济, 大权在握,管你们死活。
安徒生的美人鱼
15 楼
新冠很难清零的。传染力太强。 应该换个思路保证重症和死亡率下降才是关键。策略应该改一下。不知道为什么14亿没人想得出这个思路
s
superspider
16 楼
小企业基本全部倒闭。中国经济唯一的增长点就是国有企业搞基建。这波封控搞下去,中国经济衰退是肯定的。
S
SwingTrading
17 楼
如果上海不这么作,老老实实封城,哪有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深圳就是完美正面教材。舔洋人不算,还要学老外放开躺平,傻逼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