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情严峻导致医疗和药品供应体系不堪重负,国人的抢药行动也蔓延到了欧洲 。截至目前,德国、法国等地已出现对退烧药物的限购措施。
住在法国波尔多的办公室员工高小姐不得不在圣诞节前顶着寒风,到药局排队买扑热息痛(Paracetamol),但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禁不起同公司中国同事的苦苦哀求,代为采购。
法国高小姐:“我们公司的中国业务跑来跟我们说,问我们可不可以每个人帮他去药局买两盒Paracetamol,就是那种退烧止痛的药,就真的是用拜托的。我 就去帮他一人买两盒,因为他说他有一个中国的老乡要回中国,他担负着帮一堆人带药回去,因为中国已经完全买不到了。”
中国人狂扫扑热息痛 法国缺货限购
而高小姐听中国同事转述,甚至还有在法国居住的中国人集资筹款买机票,千里迢迢只为了把救命药品装满行李箱送回国。
法国高小姐:“甚至有那种派发,就是说谁有空回去,大家还帮忙凑钱让他回去,让他拿药带回去。 当天星期一去买,药局跟他说现在法国缺货,所以一个人最多只能买两盒。他就想说,应该是大家因为中国的关系扫货有影响到。 “
当地人买药得开始限购, 这样的状况如同当初2008年中国因为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开始在全世界狂买奶粉。当时,欧洲、澳洲超市货架上的婴儿奶粉被一扫而空,本地人则怨声载道,而各国业者也只得祭出限购政策是如出一辙。此外,这种状况 也如同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初,身为全球最大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的中国,国人却在全世界狂扫口罩。《 纽约时报》曾披露,中国在五周内进口20亿个口罩,引发争议。
生产链在中印 德国各类药品短缺
法国的药品供应因为中国人扫药行动演变成缺货、限购,而德国却是因为将重要药物的生产链移往成本低廉的亚洲,其中包括扑热息痛和布洛芬等常用做止痛解热的药物成份,德国将近三分之二的供应都来自中国和印度。 但中国的清零政策造成全球供应出现危机,德国首当其冲,尤其抗生素、发烧、止咳药水在进入冬季后更是供不应求。而 许多华人家庭只能选择换药或跟朋友调库存救急。
德国海德陈小姐:“我大概就上周去买药,就真的买不到,就跟朋友先调一罐来,他们家还有库存啦。 “
居住在德国路德维希港的杨小姐说:“要打进去身体的胰岛素,药局没有货,我已经等了大概一个月。我的胰岛素的存货都快要用完了,就赶快去问我的医生,要改成什么牌子,跟我现在用的胰岛素是一样的。 “
居住在德国达姆斯塔特的庄小姐说:“药都在冰箱,只是过期了,发烧那几天都是喝旧的那罐过期的。 ”但喝完过期药水,小孩仍连续高烧,庄小姐到药局买药也只能买到一半剂量的药水,而且已经是该药局的最后一瓶。
而在德国知名保健食品公司工作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员工表示,除了中国疫情等原因,俄乌战争更是拖垮德国药品供应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位员工说:“ 有几个产品的原物料来自小麦,小麦又因为乌克兰战争的影响导致整个供应链受限,所以致少缺货缺了两到四个月。”
受到俄乌战争影响,德国本地制药厂原料产生缺口, 而药物活性成份,如扑热息痛和布洛芬,则严重依赖中国供应商。
据德国《经济周刊》(WirtschaftsWoche)报道,德国惨痛的例子目前已促使周边国家,包括法国、奥地利政府开始援助制药企业,建立或扩大抗生素、扑热息痛的生产,以减低对其他国家供应链的依赖。
德国著名制药学教授乌尔丽克.
霍尔茨格拉布(Ulrike Holzgrabe,音译)多年前曾警告说:“中国人根本不需要核弹,只要不再提供抗生素,就足够摧毁德国。”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德国对中国过度依赖所带来的伤害。
疫情下民众抢药难中国医疗资源分配失衡
中国疫情爆发后药品及快筛试剂严重短缺,有媒体报道政府近来在全国以"确保抗疫物资供应"名义,征用多家药厂和快筛试剂厂的产品。反观实施动态清零期间大举兴建方舱的政策,中国当局医疗资源分配的天秤是否失衡?
法新社近日报道,中国政府为解决全国范围内防疫物资短缺问题,已经聘请十几家中国制药公司帮助“确保关键药物的供应”,并指这是药厂被政府征用的“委婉说法”。报道中提到,位于福建厦门的快筛试剂制造商Wiz Biotech证实,他们生产的快筛试剂都将被当地政府征用。
物流注明"药品"恐被挖洞偷走
面对民众“抢药难”,有网民在微博上说自己网购的退烧药被快递挖洞偷走,并上传印有药局名称纸盒遭挖洞的照片。本台记者查看淘宝网发现,有许多民众在药局商品页留下好评指“包装没有注明药品,给个赞”,布洛芬缓释胶囊的贩卖页面也是“每天限时开抢,每人限购一盒”,暗示药品抢购热潮。
上海退休教师顾国平就向本台说,他所在的地区虽然没有买不到药,但相关药品在民众抢购的风潮下,价格越来越高,他认为这与政府在解封前没有做好完整事先规划,缺乏前瞻性有关。
顾国平:“忽右忽左、朝令夕改,变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疫情三年了,早就应该配足各种各样的药品,怎么会缺药呢?这说明了他们压根没考虑到这些事情。”
曾经斥巨资建方舱现在"退役"了?
当前中国疫情严峻,医疗挤兑、药品匮缺,人们不禁要问,疫情三年来,中国政府的钱都花在哪里了?回顾动态清零期间,当局大举兴建方舱医院,投入巨大资金。在疫情初期,中央拨款5亿元人民币支持兴建武汉雷神山和火神山方舱医院;2021年湖南娄底建设方舱医院和福建莆田建设方舱,分别投资1000万元、1200万元。本年度在温州、朔州建设方舱分别投入4500万元、1.1亿元;今年10月预计兴建的上海复兴岛方舱,更是斥资13.8亿元巨资。
旅居欧洲的中国问题专家王庆民认为,中国政府的防疫政策缺乏科学考量,因此在清零期间大举投入方舱建设,但这些投资却在解封后“退役”,失去用途。
王庆民:“现在中国出现效率低下,或是资源错配的情况,包括方舱医院和核酸检测亭这些东西,没有多少实际作用,或是说效用无法持久。真正需要的药物和疫苗都没有做(准备),所以导致现在的问题,说明习近平政权没有科学认识,不愿意交给专业人士来调配资源。”
在药品短缺下,中国制药大厂新华制药和亨迪药业均向当地媒体表示,其公司正在加班加点生产布洛芬原料,生产线24小时换人不停机,但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但外界也担心可能在短期有供需错配的情况,此轮短期需求过后,布洛芬原料药可能会有库存过剩的风险,导致东北制药股票连涨多日后在12月23日跌停。
中国疫情严峻导致医疗和药品供应体系不堪重负,国人的抢药行动也蔓延到了欧洲 。截至目前,德国、法国等地已出现对退烧药物的限购措施。
住在法国波尔多的办公室员工高小姐不得不在圣诞节前顶着寒风,到药局排队买扑热息痛(Paracetamol),但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禁不起同公司中国同事的苦苦哀求,代为采购。
法国高小姐:“我们公司的中国业务跑来跟我们说,问我们可不可以每个人帮他去药局买两盒Paracetamol,就是那种退烧止痛的药,就真的是用拜托的。我 就去帮他一人买两盒,因为他说他有一个中国的老乡要回中国,他担负着帮一堆人带药回去,因为中国已经完全买不到了。”
中国人狂扫扑热息痛 法国缺货限购
而高小姐听中国同事转述,甚至还有在法国居住的中国人集资筹款买机票,千里迢迢只为了把救命药品装满行李箱送回国。
法国高小姐:“甚至有那种派发,就是说谁有空回去,大家还帮忙凑钱让他回去,让他拿药带回去。 当天星期一去买,药局跟他说现在法国缺货,所以一个人最多只能买两盒。他就想说,应该是大家因为中国的关系扫货有影响到。 “
当地人买药得开始限购, 这样的状况如同当初2008年中国因为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开始在全世界狂买奶粉。当时,欧洲、澳洲超市货架上的婴儿奶粉被一扫而空,本地人则怨声载道,而各国业者也只得祭出限购政策是如出一辙。此外,这种状况 也如同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初,身为全球最大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的中国,国人却在全世界狂扫口罩。《 纽约时报》曾披露,中国在五周内进口20亿个口罩,引发争议。
生产链在中印 德国各类药品短缺
法国的药品供应因为中国人扫药行动演变成缺货、限购,而德国却是因为将重要药物的生产链移往成本低廉的亚洲,其中包括扑热息痛和布洛芬等常用做止痛解热的药物成份,德国将近三分之二的供应都来自中国和印度。 但中国的清零政策造成全球供应出现危机,德国首当其冲,尤其抗生素、发烧、止咳药水在进入冬季后更是供不应求。而 许多华人家庭只能选择换药或跟朋友调库存救急。
德国海德陈小姐:“我大概就上周去买药,就真的买不到,就跟朋友先调一罐来,他们家还有库存啦。 “
居住在德国路德维希港的杨小姐说:“要打进去身体的胰岛素,药局没有货,我已经等了大概一个月。我的胰岛素的存货都快要用完了,就赶快去问我的医生,要改成什么牌子,跟我现在用的胰岛素是一样的。 “
居住在德国达姆斯塔特的庄小姐说:“药都在冰箱,只是过期了,发烧那几天都是喝旧的那罐过期的。 ”但喝完过期药水,小孩仍连续高烧,庄小姐到药局买药也只能买到一半剂量的药水,而且已经是该药局的最后一瓶。
而在德国知名保健食品公司工作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员工表示,除了中国疫情等原因,俄乌战争更是拖垮德国药品供应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位员工说:“ 有几个产品的原物料来自小麦,小麦又因为乌克兰战争的影响导致整个供应链受限,所以致少缺货缺了两到四个月。”
受到俄乌战争影响,德国本地制药厂原料产生缺口, 而药物活性成份,如扑热息痛和布洛芬,则严重依赖中国供应商。
据德国《经济周刊》(WirtschaftsWoche)报道,德国惨痛的例子目前已促使周边国家,包括法国、奥地利政府开始援助制药企业,建立或扩大抗生素、扑热息痛的生产,以减低对其他国家供应链的依赖。
德国著名制药学教授乌尔丽克.
霍尔茨格拉布(Ulrike Holzgrabe,音译)多年前曾警告说:“中国人根本不需要核弹,只要不再提供抗生素,就足够摧毁德国。”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德国对中国过度依赖所带来的伤害。
疫情下民众抢药难中国医疗资源分配失衡
中国疫情爆发后药品及快筛试剂严重短缺,有媒体报道政府近来在全国以"确保抗疫物资供应"名义,征用多家药厂和快筛试剂厂的产品。反观实施动态清零期间大举兴建方舱的政策,中国当局医疗资源分配的天秤是否失衡?
法新社近日报道,中国政府为解决全国范围内防疫物资短缺问题,已经聘请十几家中国制药公司帮助“确保关键药物的供应”,并指这是药厂被政府征用的“委婉说法”。报道中提到,位于福建厦门的快筛试剂制造商Wiz Biotech证实,他们生产的快筛试剂都将被当地政府征用。
物流注明"药品"恐被挖洞偷走
面对民众“抢药难”,有网民在微博上说自己网购的退烧药被快递挖洞偷走,并上传印有药局名称纸盒遭挖洞的照片。本台记者查看淘宝网发现,有许多民众在药局商品页留下好评指“包装没有注明药品,给个赞”,布洛芬缓释胶囊的贩卖页面也是“每天限时开抢,每人限购一盒”,暗示药品抢购热潮。
上海退休教师顾国平就向本台说,他所在的地区虽然没有买不到药,但相关药品在民众抢购的风潮下,价格越来越高,他认为这与政府在解封前没有做好完整事先规划,缺乏前瞻性有关。
顾国平:“忽右忽左、朝令夕改,变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疫情三年了,早就应该配足各种各样的药品,怎么会缺药呢?这说明了他们压根没考虑到这些事情。”
曾经斥巨资建方舱现在"退役"了?
当前中国疫情严峻,医疗挤兑、药品匮缺,人们不禁要问,疫情三年来,中国政府的钱都花在哪里了?回顾动态清零期间,当局大举兴建方舱医院,投入巨大资金。在疫情初期,中央拨款5亿元人民币支持兴建武汉雷神山和火神山方舱医院;2021年湖南娄底建设方舱医院和福建莆田建设方舱,分别投资1000万元、1200万元。本年度在温州、朔州建设方舱分别投入4500万元、1.1亿元;今年10月预计兴建的上海复兴岛方舱,更是斥资13.8亿元巨资。
旅居欧洲的中国问题专家王庆民认为,中国政府的防疫政策缺乏科学考量,因此在清零期间大举投入方舱建设,但这些投资却在解封后“退役”,失去用途。
王庆民:“现在中国出现效率低下,或是资源错配的情况,包括方舱医院和核酸检测亭这些东西,没有多少实际作用,或是说效用无法持久。真正需要的药物和疫苗都没有做(准备),所以导致现在的问题,说明习近平政权没有科学认识,不愿意交给专业人士来调配资源。”
在药品短缺下,中国制药大厂新华制药和亨迪药业均向当地媒体表示,其公司正在加班加点生产布洛芬原料,生产线24小时换人不停机,但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但外界也担心可能在短期有供需错配的情况,此轮短期需求过后,布洛芬原料药可能会有库存过剩的风险,导致东北制药股票连涨多日后在12月23日跌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