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还是有难度。只好的题材只有抗美援朝"
开什么玩笑!
还真不难。下面的列单只是包括黑社会有关的人物。想在一个帖子里面全部列出来是不可能的。因为篇幅,这里也会被截掉。这还不包括其他的著名案件。例如不包括世界最有名的庞氏骗局(Ponzi scheme)的主角Bernie Madoff。他一共骗了648亿美元。不包括大学航空炸弹客(Unabomber)的主角Theodore John Kaczynski。从1978–1995他邮寄的炸弹使一共三人死亡,二十三人受伤。这不包括Omar Mateen。他在2016年6月12日在美国奥兰多Pulse俱乐部造成了的致使49人死亡53受伤的枪杀案。这不包括Stephen Paddock。2017年10月1日,他在拉斯维加斯的曼德勒海湾(Mandalay Bay)仅用10分钟的时间一共枪杀58人,致使413受伤。
这种东西多了去了。
Edmund "Eddie" Boyle
James J. "Whitey" Bulger
Elmer "Trigger" Burke
Jimmy Burke
Dan Carroll
William "Dinty" Colbeck
Vincent "Mad Dog" Coll
Eddie "The Butcher" Cummiskey
James Coonan
Timmy Connolly
Ronald Dermody
Tom Devaney
Eddie Diamond
Jack Diamond
Arthur "Butchy" Doe, Jr.
George Donahue
John M. "Cockeye" Dunn
William "Big Bill" Dwyer
William "Jellyroll" Egan
Maurice "Mossy" Enright
Mickey Featherstone
Richie Fitzpatrick
Christopher Flynn
Jimmy Flynn
Danny Greene
Kevin Hanrahan
Vannie Higgins
Henry Hill
"Dapper" Danny Hogan
Cornelius Hughes
Stevie Hughes
George Hogan
Donald Killeen
John Patrick Looney
Edward "Eddie Mac" MacKenzie, Jr.
Owney Madden
James Martorano
Johnny Martorano
Joseph McDonald
Michael Cassius McDonald
Frank McErlane
Eddie McGrath
Bernard "Bernie" McLaughlin
Edward "Punchy" McLaughlin
George McLaughlin
James "Buddy" McLean
Hughie Mulligan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刊登了一篇名为《中美大环境下细究“叶问4”》的文章,声称这部电影“不可避免地消费了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情绪和‘反美’意识”。
不过,笔者曾看过这部电影,对照西方影视界的一贯做法,这篇文章把一部功夫片,和“中美贸易战”、“家国民族”这些宏大概念联系起来,似乎有点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在美华人的历史境遇,作者援引几篇介绍华人社区的报道, 认为“自1960年代开始,华人被歧视的情况已经大为改善”。
顺着这些“证据”,作者在第二部分里,虽然先是肯定了《叶问4》里,主人公面对歧视不卑不亢的态度,但却指责中国在最近几次反击某些西方言论上,采取了“更具攻击性的强硬态度”。
最后作者指出:中国不应拿历史上的苦难,作为愤怒反击、歧视别人的“特权”。
笔者曾师从叶问后辈弟子练过咏春拳,必须承认,《叶问4》的故事情节基本都是虚构的,这篇文章提倡中国人应当“平和地面对非议”是值得肯定的。
但作者企图把中国舆论描述成一个抱着历史伤痕,整天对世界絮絮叨叨的形象,却显然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作者认为华人被歧视的情况大为改善的证据,是华人曾在报道中被夸奖“勤奋”、犯罪率低。可问题是,“勤奋”和“守法”的评价,是美国华人群体顶着数十年的非议“自证清白”,而不是美国社会在停止歧视后“恩赐”给华人的。
讽刺的是,即使在美华人如此安分守己,美国社会对他们的恶意至今还屡见不鲜。
2016年,美国福克斯(Fox)电视台弄了个“华人对希拉里、特朗普、以及中美关系看法”的节目。然而,主持人杰西·沃特斯却跑去唐人街,向当地华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手表很好看,是偷来的吗?”。
更恶心的是,主持人甚至大肆嘲弄一个不懂英语的华人老奶奶:“你说话啊,你为什么不说话!”
▲福克斯新闻视频截图
2008年金融危机后,就在美国政府对罪魁祸首的各大投资银行姑息放纵、甚至用财政补贴他们时,美国唯一起诉的金融机构,居然是纽约唐人街一家服务街坊的小型社区银行。
面对美国政府公然拿华人当替罪羊的行径,这家华人银行的老板打了数年的官司,为自己赢回了清白,随后,故事被拍成了纪录片。
▲讲述这段故事的纪录片《国宝银行:小可入狱》的海报
在名校录取上,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综合成绩更优异的华裔和其他东亚裔学生,在申请常春藤名校时都曾遭遇区别对待。
▲网站“哈佛不公平”中,许多亚裔正借助这一平台指控常春藤名校的种族偏见
显然,作者把美国社会当年对华人的正面评价,联系到美国的今天的现实里,反而更凸显了华人遭遇的歧视,有多么严重和莫名其妙。
此外,作者还认为,中国人对近期几次事件的愤怒,是在“借历史伤痛搞特权”,这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了。
只要上过网的人都知道,历数2019年中国老百姓的几次愤怒,都不是炒作历史,而是源于西方某些政客正干得不亦乐乎的行径。
今年6月,美国政客居然公开声称香港的暴乱是“美丽的风景线”: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回怼(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针对中国在新疆地区打击暴恐, 西方政界到媒体一直在编织各种谎言,至今都尚未停止。
至于作者提到的NBA事件里中国网友的齐声谴责,也是因为莫雷在让中国人为之痛心的香港问题上,发表了极其不负责任的言论。
一个国家的公民,面对针对本国不实的或别有用心的指责奋起发声,难道不是情理之中吗?这算哪门子“特权”呢?
如果真要说“特权”的话,满世界挥霍着这种特权的,倒是仗着影视工业和文化传播优势的美国。夹带意识形态私货,甚至成了某些美国文艺作品的特色。
美苏冷战时期,在1988年上映的美国大片《第一滴血3》里,就虚构了“美国特种兵暴打苏军”的故事,还在结尾写着“献给英勇的阿富汗人民”。
今年10月,在战争游戏《使命召唤16》中,美国游戏制作商把故事背景设置在叙利亚,公然颠倒黑白地丑化俄罗斯。
▲bbc对此事的报道
不过这轮操作,倒是让美国自己翻了车。这个游戏刚发售没多久,游戏里被设定为美军盟友的库尔德人,就在现实中被撤走的美军无情抛弃了。
这次“翻车”戏剧化地诠释了这样一个事实:世界存在这两个美国,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艺术”的。而且,真实维度里的美国,倒是很乐意用“艺术的美国”树立的高大形象,满世界招摇撞骗。
除了意识形态的颠倒黑白,在种族议题上,美国文艺界也有某种奇怪的自恋。
美国剧场长盛不衰的歌剧《西贡小姐》,剧情是一个在战火中家破人亡沦为妓女的越南姑娘,爱上了作为嫖客的美军士兵,甚至在这个士兵始乱终弃、已经回国另娶妻子后,仍为他生下孩子,对他痴心不改。
故事结局里,这个越南姑娘甚至杀死了身为越共军官的定亲对象,还为了让负心的士兵把他们的孩子带去美国,选择了自杀。
▲《西贡小姐》剧照,图片源于洛杉矶时报
对这个饱经美军战火的国家,美国文艺界是哪来的勇气写下这样的故事,还将其“东方情调”作为大卖点?
而对于中国,美国影视作品的恶意抹黑、篡改难道还少了?
在电影《碟中谍3》里,反派储藏生化武器的位置,是在上海一座写字楼,警卫的形象被设定为“解放军战士”。
▲电影《碟中谍3》剧照
今年7月,就在中美贸易谈判期间,美国漫威宣布筹拍华人英雄电影《上气》。
▲图片截自漫威官网
而在漫画里,上气这个角色的父亲,正是长期被用来丑化华人、已经成了华人刻板印象代表的傅满洲,而上气为了投向“自由世界”,不惜杀了自己邪恶的父亲。
这么个极具象征意味的形象和剧情,被漫威不顾中国人和各地华人汹涌的民意,拿出来当做“华人超级英雄”翻拍,这是否也是某种“特权”?
▲傅满洲的形象,图片截取自百度百科
我不知道对美国文艺界的这些“特权”,《金融时报》的作者是怎么看待的?或者说,她是否会有着审查中国作品一样高度的敏感?
与其说中国在“反刍”历史伤痕,倒不如说美国文化界总在“反刍”种族主义、回味着充当世界警察、一呼百应的威风。
我想用美国电影《第一滴血3》中,美国军官训斥苏联侵略阿富汗的这段台词做个结尾。或许,美国可以从当年这段自己说过的话里,找到一些启发,带来一些对自家文艺作品、对美国强权政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