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燕 肖翊 | 摄影报道境外疫情输入是当前首都疫情防控面临的突出风险。
北京市新国展作为首都机场全部国际及港澳台地区入境旅客的转运集散地,主要用于经机场检疫后未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低风险人群临时集散。
自3月10日启用以来,新国展至今已向各省市转运经机场检疫后未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低风险人群14595人。这个“中转站”是如何运营的?如何防范入境人员可能带来的疫情风险?3月18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实地探访了新国展。
入境人员在机场经过健康申报及体温筛查后,乘坐机场大巴来到新国展。在进行过又一轮提问筛查后,分别前往北京市内16区的集散点和京外其他各省区市登记处。完成基本信息登记后,工作人员将安排专门的车辆将入境人员送走。
从现场观察看,入境人员从下车进去馆内,到最后乘车离开,整个过程大约在半个小时左右,基本上是来一批走一批,流转有序,并没有入境人员滞留的情况出现。
新国展5号门,一辆刚从机场驶来的大巴刚刚停靠。
新国展w4馆门口,入境旅客进行体温筛查后,根据不同的目的地进行分流。
根据要求,目的地为北京市内的入境人员在登机后将被统一送往指定的隔离点进行医学隔离观察。少数满足在家隔离条件的,工作人员会安排专门的车辆送到小区门口,和社区的人员进行交接。目的地为京外各省市的将由各省市驻京办的人员统一安排转回各地进行隔离。距离北京较近的省市,在馆外有专门等候的车辆直接送回各省市。距离较远的省市则会根据入境人员的需求将其送到高铁站或机场。
工作人员正在指引入境人员去往相应的集散点
入境人员登记处根据北京市内和京外其他各省区市进行区分
北京市内16区集散点,登记完的入境人员正在等待车辆。
偌大的主体场馆内,分布着京外其他省区市的集散点。
入境人员正在根据要求登记相关信息
江苏省集散点的工作人员戴超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入境人员到达机场和高铁站后,会由驻扎在那里的工作人员送上飞机和高铁,在高铁和飞机上会有专门提供给入境人员的隔离区域。飞机或高铁抵达后,当地的工作人员会立马接应,将入境人员送往隔离点。
湖北省集散点处,一些入境人员正在休息。
在离开集散点前往各省区市前,工作人员还会进行一次体温筛查。
新国展目前是24小时不间断运转,无论入境人员几点钟抵达,这里都会有接应的工作人员,尽快安排车辆将入境人员送走。河北省集散点的工作人员王存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他们执行的是三班倒制度,每人每天轮流工作8个小时。但是忙起来的时候,常常早上来了,半夜一两点才能离开。
每一批入境人员离开后,工作人员都要对所有的物表进行消毒。
根据要求,新国展的工作人员都必须穿着全套防护服,戴着口罩、面罩还有手套来进行自我防护。每天离开的时候,工作人员还要去专门的区域进行全身消毒。防护服一旦脱下就不能二次使用,为了不去厕所,在集散点工作的这些日子里,工作人员们大部分时候都不吃不喝。
“这里有专门给工作人员提供的快餐,但是你穿着这个衣服,吃饭太麻烦了。”王存卿告诉记者,这几天里他把发的餐食都让给了等待车辆的入境人员。“好多都是学生,坐了十几个小时飞机也没吃东西。挺辛苦的。看到他们能平安回家,我们心里也高兴。”
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内,工作人员的面罩上凝结了一层水汽。
从现场情况看,3月18日抵达集散点的入境人员中留学生占大多数,不少留学生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因为学校停课或转上网课,所以选择先回国待一段时间。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地区的直达航班都取消了,很多入境人员都中转了不止一个地方才回到北京。其中有一名从荷兰回来的留学生,先飞到迪拜,又飞到柬埔寨,最后才飞回了北京,耗时差不多要30个小时。从集散点出发后,还要五个小时才能回到所在的城市。
有留学生告诉记者,自己申请了一个学期的“暂时休学”,辗转了美国好几个州才终于飞回北京,全程的机票就花了十几万。“虽然回去还要隔离14天,还总算是回来了。”
入境人员中不乏“全副武装”者,有穿着防护服的留学生说,自己已经20多个小时没去过厕所了。
在集散点还有一些正在等待安排的外籍人士。Richard是瑞士人,已经在中国工作四年多了。春节假期他回到瑞士探亲,没有想到正好赶上疫情。直到前两天才好不容易买了一张经由莫斯科中转回到北京的飞机票。
“瑞士的情况太差了,我太太太震惊了!”Richard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瑞士一直给人很富有、高度发达国家的印象,但是疫情爆发以来,瑞士政府的表现只能说差强人意,直到上个周末才宣布关闭了所有的公众场所。瑞士人自己也不是很在乎,满大街溜达不戴口罩。“能回到中国我太开心了。”
责编 | 郭芳
相关报道:中国留学生回国记:登机前测体温,两个同学没能上来
3月17日上午,方圆坐在从广州白云机场开往珠海的大巴上,吞下两个已经冷了的鸡蛋,“打了个嗝”。这是他回国后的第一餐。
当天上午,他刚刚乘坐南方航空的包机从英国伦敦飞抵白云机场。
方圆是英国华威大学经济学系的研究生。按照原本的假期计划,方圆现在应该跟女友在东欧旅游,并乘坐24日的航班回国。但突入其来的疫情让他们的旅游计划泡了汤,上周眼看着疫情发展迅速,他开始寻思把回国的机票改签到17日。
10日晚,方圆的母亲突然打电话告诉他,家长群里有人建议组织一班从伦敦回广州的包机,她也参与响应了。第二天,方圆就收到母亲的信息,说包机已经成行确定,帮他报好了名,让他取消原本定好的国泰航空航班,跟包机回国。
据方圆透露,他乘坐的包机整机价格约为200万元,平摊给每个人约1.6万元人民币,跟网上流传的天价机票相去甚远。他告诉界面新闻,在机票价格变化上,3月12日是一个重要节点。
那一天,英国首相约翰逊宣布了一个“佛系”抗疫计划,还有官员提出“群体免疫”的概念。按照这样的策略,如果英国有三分之二的人感染新冠肺炎,并在康复后获得免疫,就能彻底切断病毒传播,英国人将全部安全。约翰逊还提出,出现轻微症状的患者只需居家隔离一周,无需接受病毒检测。
消息一出,英国一下炸开了锅。
“从3月12日晚上开始,各种网上的讨论和解读就铺天盖地出来了,大家一下就慌了。我们这个航班交钱确认是在11日,当时并没有很多留学生在考虑回国的问题,很多学校也还没正式停课。我11日跟同学说我要包机回去的时候,他们还觉得太贵,几天后他们买的机票几乎全都比我贵了。”方圆说。
和方圆乘坐同一班包机回国的基本都是留学生。目前他身边的同学也基本都已回国。但他乘坐的包机不接受外国公民。方圆提到,有一个英籍华人家庭原本定了票,后来也被通知退票。
3月16日上午,方圆来到了伦敦希思罗机场准备出发,上飞机前所有人都量了两次体温。“很严,有两个同学就没能上到飞机。”
有组织包机的家长买好了手套、防护服和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但没有强制使用。“口罩肯定是每个人都有戴,其他的就看个人了。护目镜我就没戴,我觉得我已经戴了眼镜,没必要。”方圆说。
在飞机上的十几个小时里,除了吃饭喝水,方圆没摘下过口罩。虽然隔得远,大家也都不太说话交流,但机上的整体气氛还是轻松平静的。“大家都是隔开坐的,没有人挨人的那种局促感,其实也没有感觉很危险。”
方圆对界面新闻介绍,他们这次乘坐的是波音787机型,原本有约300个座位,但他们只坐了100多个人。飞机上,每两个人之间至少会隔一个座位。
飞行过程中,每个人又量了三次体温。
在白云机场落地之后,所有人被集中带下飞机,过海关、取行李都有人带,不允许单独行动,随后按照不同目的地分开。方圆被带上开往珠海的大巴车,到了集中隔离的酒店。他还要在这里住满14天。
对于接下来的打算,方圆也有些不确定。学校已经把第三学期的所有课程和考试改为线上进行,但女友因为工作留在了伦敦,有些担心的他还是希望能在4月底就回英国。但疫情前景未明,他也没法打算太多。
“再看吧,刚刚跟小敏视频了,”正在酒店隔离的他说,“现在准备看看之前买的书吧。”
(应受访者要求,方圆为化名。)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燕 肖翊 | 摄影报道境外疫情输入是当前首都疫情防控面临的突出风险。
北京市新国展作为首都机场全部国际及港澳台地区入境旅客的转运集散地,主要用于经机场检疫后未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低风险人群临时集散。
自3月10日启用以来,新国展至今已向各省市转运经机场检疫后未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低风险人群14595人。这个“中转站”是如何运营的?如何防范入境人员可能带来的疫情风险?3月18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实地探访了新国展。
入境人员在机场经过健康申报及体温筛查后,乘坐机场大巴来到新国展。在进行过又一轮提问筛查后,分别前往北京市内16区的集散点和京外其他各省区市登记处。完成基本信息登记后,工作人员将安排专门的车辆将入境人员送走。
从现场观察看,入境人员从下车进去馆内,到最后乘车离开,整个过程大约在半个小时左右,基本上是来一批走一批,流转有序,并没有入境人员滞留的情况出现。
新国展5号门,一辆刚从机场驶来的大巴刚刚停靠。
新国展w4馆门口,入境旅客进行体温筛查后,根据不同的目的地进行分流。
根据要求,目的地为北京市内的入境人员在登机后将被统一送往指定的隔离点进行医学隔离观察。少数满足在家隔离条件的,工作人员会安排专门的车辆送到小区门口,和社区的人员进行交接。目的地为京外各省市的将由各省市驻京办的人员统一安排转回各地进行隔离。距离北京较近的省市,在馆外有专门等候的车辆直接送回各省市。距离较远的省市则会根据入境人员的需求将其送到高铁站或机场。
工作人员正在指引入境人员去往相应的集散点
入境人员登记处根据北京市内和京外其他各省区市进行区分
北京市内16区集散点,登记完的入境人员正在等待车辆。
偌大的主体场馆内,分布着京外其他省区市的集散点。
入境人员正在根据要求登记相关信息
江苏省集散点的工作人员戴超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入境人员到达机场和高铁站后,会由驻扎在那里的工作人员送上飞机和高铁,在高铁和飞机上会有专门提供给入境人员的隔离区域。飞机或高铁抵达后,当地的工作人员会立马接应,将入境人员送往隔离点。
湖北省集散点处,一些入境人员正在休息。
在离开集散点前往各省区市前,工作人员还会进行一次体温筛查。
新国展目前是24小时不间断运转,无论入境人员几点钟抵达,这里都会有接应的工作人员,尽快安排车辆将入境人员送走。河北省集散点的工作人员王存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他们执行的是三班倒制度,每人每天轮流工作8个小时。但是忙起来的时候,常常早上来了,半夜一两点才能离开。
每一批入境人员离开后,工作人员都要对所有的物表进行消毒。
根据要求,新国展的工作人员都必须穿着全套防护服,戴着口罩、面罩还有手套来进行自我防护。每天离开的时候,工作人员还要去专门的区域进行全身消毒。防护服一旦脱下就不能二次使用,为了不去厕所,在集散点工作的这些日子里,工作人员们大部分时候都不吃不喝。
“这里有专门给工作人员提供的快餐,但是你穿着这个衣服,吃饭太麻烦了。”王存卿告诉记者,这几天里他把发的餐食都让给了等待车辆的入境人员。“好多都是学生,坐了十几个小时飞机也没吃东西。挺辛苦的。看到他们能平安回家,我们心里也高兴。”
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内,工作人员的面罩上凝结了一层水汽。
从现场情况看,3月18日抵达集散点的入境人员中留学生占大多数,不少留学生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因为学校停课或转上网课,所以选择先回国待一段时间。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地区的直达航班都取消了,很多入境人员都中转了不止一个地方才回到北京。其中有一名从荷兰回来的留学生,先飞到迪拜,又飞到柬埔寨,最后才飞回了北京,耗时差不多要30个小时。从集散点出发后,还要五个小时才能回到所在的城市。
有留学生告诉记者,自己申请了一个学期的“暂时休学”,辗转了美国好几个州才终于飞回北京,全程的机票就花了十几万。“虽然回去还要隔离14天,还总算是回来了。”
入境人员中不乏“全副武装”者,有穿着防护服的留学生说,自己已经20多个小时没去过厕所了。
在集散点还有一些正在等待安排的外籍人士。Richard是瑞士人,已经在中国工作四年多了。春节假期他回到瑞士探亲,没有想到正好赶上疫情。直到前两天才好不容易买了一张经由莫斯科中转回到北京的飞机票。
“瑞士的情况太差了,我太太太震惊了!”Richard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瑞士一直给人很富有、高度发达国家的印象,但是疫情爆发以来,瑞士政府的表现只能说差强人意,直到上个周末才宣布关闭了所有的公众场所。瑞士人自己也不是很在乎,满大街溜达不戴口罩。“能回到中国我太开心了。”
责编 | 郭芳
相关报道:中国留学生回国记:登机前测体温,两个同学没能上来
3月17日上午,方圆坐在从广州白云机场开往珠海的大巴上,吞下两个已经冷了的鸡蛋,“打了个嗝”。这是他回国后的第一餐。
当天上午,他刚刚乘坐南方航空的包机从英国伦敦飞抵白云机场。
方圆是英国华威大学经济学系的研究生。按照原本的假期计划,方圆现在应该跟女友在东欧旅游,并乘坐24日的航班回国。但突入其来的疫情让他们的旅游计划泡了汤,上周眼看着疫情发展迅速,他开始寻思把回国的机票改签到17日。
10日晚,方圆的母亲突然打电话告诉他,家长群里有人建议组织一班从伦敦回广州的包机,她也参与响应了。第二天,方圆就收到母亲的信息,说包机已经成行确定,帮他报好了名,让他取消原本定好的国泰航空航班,跟包机回国。
据方圆透露,他乘坐的包机整机价格约为200万元,平摊给每个人约1.6万元人民币,跟网上流传的天价机票相去甚远。他告诉界面新闻,在机票价格变化上,3月12日是一个重要节点。
那一天,英国首相约翰逊宣布了一个“佛系”抗疫计划,还有官员提出“群体免疫”的概念。按照这样的策略,如果英国有三分之二的人感染新冠肺炎,并在康复后获得免疫,就能彻底切断病毒传播,英国人将全部安全。约翰逊还提出,出现轻微症状的患者只需居家隔离一周,无需接受病毒检测。
消息一出,英国一下炸开了锅。
“从3月12日晚上开始,各种网上的讨论和解读就铺天盖地出来了,大家一下就慌了。我们这个航班交钱确认是在11日,当时并没有很多留学生在考虑回国的问题,很多学校也还没正式停课。我11日跟同学说我要包机回去的时候,他们还觉得太贵,几天后他们买的机票几乎全都比我贵了。”方圆说。
和方圆乘坐同一班包机回国的基本都是留学生。目前他身边的同学也基本都已回国。但他乘坐的包机不接受外国公民。方圆提到,有一个英籍华人家庭原本定了票,后来也被通知退票。
3月16日上午,方圆来到了伦敦希思罗机场准备出发,上飞机前所有人都量了两次体温。“很严,有两个同学就没能上到飞机。”
有组织包机的家长买好了手套、防护服和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但没有强制使用。“口罩肯定是每个人都有戴,其他的就看个人了。护目镜我就没戴,我觉得我已经戴了眼镜,没必要。”方圆说。
在飞机上的十几个小时里,除了吃饭喝水,方圆没摘下过口罩。虽然隔得远,大家也都不太说话交流,但机上的整体气氛还是轻松平静的。“大家都是隔开坐的,没有人挨人的那种局促感,其实也没有感觉很危险。”
方圆对界面新闻介绍,他们这次乘坐的是波音787机型,原本有约300个座位,但他们只坐了100多个人。飞机上,每两个人之间至少会隔一个座位。
飞行过程中,每个人又量了三次体温。
在白云机场落地之后,所有人被集中带下飞机,过海关、取行李都有人带,不允许单独行动,随后按照不同目的地分开。方圆被带上开往珠海的大巴车,到了集中隔离的酒店。他还要在这里住满14天。
对于接下来的打算,方圆也有些不确定。学校已经把第三学期的所有课程和考试改为线上进行,但女友因为工作留在了伦敦,有些担心的他还是希望能在4月底就回英国。但疫情前景未明,他也没法打算太多。
“再看吧,刚刚跟小敏视频了,”正在酒店隔离的他说,“现在准备看看之前买的书吧。”
(应受访者要求,方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