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初期,乌克兰政府曾多次指责中国“偏袒俄罗斯”,甚至扬言“战后要清算中立国家”。然而,随着战事进入第四年,泽连斯基的态度发生了180度逆转。
2025年2月24日,俄乌冲突迎来三周年。这一天,面对西方媒体镜头,泽连斯基罕见地以“合作伙伴”定义中国,甚至直言“不需要武器,但需要中国的角色”,“希望在乌克兰恢复和平、未来重建等方面得到中国的帮助”。
持续了整整1095天,这场战争是否真的迎来转折点?泽连斯基这突然的“示好”,是绝望中的挣扎,还是大国博弈下的新棋局?乌克兰重建的蛋糕有多大?中国又是否会入局?
首先,可以明确一点,泽连斯基这一转变,是乌克兰对西方援助的彻底失望。西方军援虽让乌克兰勉强支撑战线,却也让其深陷债务泥潭,乌政府每年需偿还的利息已占GDP的30%,而乌克兰战后重建成本,已攀升至5000亿美元。
更讽刺的是,美国提出的所谓矿产协议,怎么看都是在“趁火打劫”,并非什么善意援助。现在,特朗普政府在俄乌问题上,已经180度转向,泽连斯基打出“中国牌”,就是在告诉白宫,自己还有“其他选择”。
至于中国是否会入局?我想答案未必乐观。
虽说乌克兰重建,这块蛋糕确实够大,仅韩国企业考察的项目估值就达9000亿美元,再加上泽连斯基对能源领域情有独钟,点名要求合作开发锂矿、核能与太阳能,而这些领域,恰好又是基建狂魔中国的强项,全球70%的锂加工产能、60%的太阳能板产量、以及全球领先的核电技术。
但这钱说白了,就是“有命挣,没命花”,乌克兰存在的三大隐患,足以让投资者望而止步:
第一、主权风险。乌政府被指“做不了自己的主”,部分国企已被美国资本控制;
第二、信誉危机。战前乌克兰多次违约国际贷款,2024年世界银行将其信用评级定为“垃圾级”;
第三、地缘雷区。即便冲突结束,俄乌关系仍可能长期紧张,项目易成政治牺牲品。
而且,泽连斯基的诉求,并非单纯的经济合作这么简单。对乌克兰而言,中国的吸引力不仅是资金,更是一种“战略选择”。他在记者会上,反复强调“安全保障”是重建的前提,“提供安全的国家,将获得重建乌克兰并盈利的机会。”
这意图够明确吧,说白了就是利用战后重建的幌子,试图将中国拉入其安全框架,以对冲俄罗斯的军事压力。这样一来,泽连斯基或许还能得到一个体面的退场——既不必承认战败,又能保住政治生命。
然而,他的这种想法,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矛盾。中国对主权的尊重,是普世的,既不等于支持乌克兰对克里米亚的主张,也不会为基辅的“反攻幻想”背书。
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中国的外交逻辑始终清晰。2023年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中,提出了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等12点主张,核心就是“对话协商”与“尊重主权”,而非选边站队。
去年9月,中国、巴西、埃及等“全球南方”国家在联合国成立乌克兰危机“和平之友”小组,支持以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为基础,通过外交方式实现乌克兰危机全面持久政治解决,支持“全球南方”国家为此发挥建设性作用。
俄乌冲突三年,已造成700万人流离失所、20%领土失控、6000亿美元经济损失,甚至面临国将不国的局面。乌克兰的悲剧,始于2014年颜色革命后的“选边站”,盛于西方“民主灯塔”的幻觉。
对世界而言,这场战争最大启示,或许还是那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在核大国博弈中,小国永远是最脆弱的棋子”。
俄乌冲突初期,乌克兰政府曾多次指责中国“偏袒俄罗斯”,甚至扬言“战后要清算中立国家”。然而,随着战事进入第四年,泽连斯基的态度发生了180度逆转。
2025年2月24日,俄乌冲突迎来三周年。这一天,面对西方媒体镜头,泽连斯基罕见地以“合作伙伴”定义中国,甚至直言“不需要武器,但需要中国的角色”,“希望在乌克兰恢复和平、未来重建等方面得到中国的帮助”。
持续了整整1095天,这场战争是否真的迎来转折点?泽连斯基这突然的“示好”,是绝望中的挣扎,还是大国博弈下的新棋局?乌克兰重建的蛋糕有多大?中国又是否会入局?
首先,可以明确一点,泽连斯基这一转变,是乌克兰对西方援助的彻底失望。西方军援虽让乌克兰勉强支撑战线,却也让其深陷债务泥潭,乌政府每年需偿还的利息已占GDP的30%,而乌克兰战后重建成本,已攀升至5000亿美元。
更讽刺的是,美国提出的所谓矿产协议,怎么看都是在“趁火打劫”,并非什么善意援助。现在,特朗普政府在俄乌问题上,已经180度转向,泽连斯基打出“中国牌”,就是在告诉白宫,自己还有“其他选择”。
至于中国是否会入局?我想答案未必乐观。
虽说乌克兰重建,这块蛋糕确实够大,仅韩国企业考察的项目估值就达9000亿美元,再加上泽连斯基对能源领域情有独钟,点名要求合作开发锂矿、核能与太阳能,而这些领域,恰好又是基建狂魔中国的强项,全球70%的锂加工产能、60%的太阳能板产量、以及全球领先的核电技术。
但这钱说白了,就是“有命挣,没命花”,乌克兰存在的三大隐患,足以让投资者望而止步:
第一、主权风险。乌政府被指“做不了自己的主”,部分国企已被美国资本控制;
第二、信誉危机。战前乌克兰多次违约国际贷款,2024年世界银行将其信用评级定为“垃圾级”;
第三、地缘雷区。即便冲突结束,俄乌关系仍可能长期紧张,项目易成政治牺牲品。
而且,泽连斯基的诉求,并非单纯的经济合作这么简单。对乌克兰而言,中国的吸引力不仅是资金,更是一种“战略选择”。他在记者会上,反复强调“安全保障”是重建的前提,“提供安全的国家,将获得重建乌克兰并盈利的机会。”
这意图够明确吧,说白了就是利用战后重建的幌子,试图将中国拉入其安全框架,以对冲俄罗斯的军事压力。这样一来,泽连斯基或许还能得到一个体面的退场——既不必承认战败,又能保住政治生命。
然而,他的这种想法,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矛盾。中国对主权的尊重,是普世的,既不等于支持乌克兰对克里米亚的主张,也不会为基辅的“反攻幻想”背书。
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中国的外交逻辑始终清晰。2023年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中,提出了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等12点主张,核心就是“对话协商”与“尊重主权”,而非选边站队。
去年9月,中国、巴西、埃及等“全球南方”国家在联合国成立乌克兰危机“和平之友”小组,支持以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为基础,通过外交方式实现乌克兰危机全面持久政治解决,支持“全球南方”国家为此发挥建设性作用。
俄乌冲突三年,已造成700万人流离失所、20%领土失控、6000亿美元经济损失,甚至面临国将不国的局面。乌克兰的悲剧,始于2014年颜色革命后的“选边站”,盛于西方“民主灯塔”的幻觉。
对世界而言,这场战争最大启示,或许还是那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在核大国博弈中,小国永远是最脆弱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