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虽然言辞犀利,但是说的都是大实话,他是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考虑考学的问题,说的都是大实话,非常难得了。自己有门路有能耐当然不必听他的分析,攻击他有点过了。张雪峰给我们普及的是大概率常识问题,有的人总喜欢拿小概率事件去杠,这是典型的认知和智商低下。
张雪峰这不是打击家长,这是家长不知道,做梦都不能这么做。不会真的以为外交部只是单单外语好那么简单吧,人就是实话实说而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老百姓要有老百姓的认知。张老师就是让大家抛开幻想,步步为营。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他说的只是把抛开一切事实扼杀在摇篮里,这样挺好!你去了解一下最近火的外交翻译是啥级别存在,张京之类,张雪峰就是把你从天上拉回现实。
外交部招一个人的话,总有人问,难道那个人就不会是我吗?如果鼓励完,以后孩子毕业没有理想工作,有点后悔选外语专业,是不是又该埋怨张雪峰了呢。如果孩子还小,说想当外交官,那一定是鼓励,不管干啥,中小学这12年学的都一样,有了梦想才有学习的动力。孩子现在高考完要报专业了,就不是梦想的事了,很现实的要选方向了。张雪峰是给你的是毫不掩饰讨好的实话建议,当然不一定都对,因为他不知道你孩子的实力,如果一个专业出来95%不好找工作,但5%的工资是每月10万,他一定不建议你报,但是如果你娃就是人中龙,你完全可以报啊。如果只想听鼓励的话,就别找张雪峰,随便找个亲戚同事,那100%都是鼓励的话。普通人家的孩子某一块好,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在这个领域世界无敌,这是错觉,被打醒是好事。
张雪峰的话,戳了多少中国人的肺管子?
张雪峰之所以能成为焦点人物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很多人回看自己在那个18岁报志愿夏天的选择,都很难不感到遗憾。好一点的,知道能踩热门、避天坑;任性的,自己喜欢什么学什么;完全不知道的,看着哪些名字高大上,就塞进了自己未来的人生里。
他们不会有没笔记本电脑的苦恼,早就有各方认识的人走上社会各方通路。吊打本科生的小学生简历是:学了6年网球,考过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九级,获得了美国数学大联盟一等奖。
“金融行业及其吃人脉,和你大学学的好不好未必成正比,别觉得学了它就能改变命运。”
张雪峰们将更大的世界的运行规则,拉到那些稚嫩、天真的18岁孩子面前,掰开揉碎,告诉普通人人生的最优解。张雪峰能火,倒不是因为他有多高深的学问,是因为有太多普通家庭出生的小孩,太需要身边有一个像张雪峰一样的人。
在张雪峰的直播间,医学就是一个提及频率相当高的专业。在很多家长心目中,医生是一个工作稳定,收入与社会地位双高,而且越老越吃香的职业。
张雪峰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讲清楚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真实现状,帮助学生,尤其是普通家庭的学生 ,更好地进行决策。
选择医学的学生,要经历漫长的学习、规培、熬资历的阶段,才能成为一个收入水平比较理想的医生。由于医院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相比起其他本科毕业就可以工作的专业,临床方向要一直读到博士,才会有比较好的发展。
〓 某医疗机构发布的医生收入状况统计
在此之前,医学生的收入状况会长期处于不太理想的水平。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普通家庭的孩子很难一直“卷”到最后,即使中途转行,医学专业的选择面也很窄。张雪峰的这些观点也得到了很多医生的认可。微博博主@庄时利和 医生就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如果你需要一份在读完大学之后就能立马有不错收入的工作,减轻家里负担,那我觉得你学医要慎重。在医疗行业,这些信息并不是秘密。但是在报考志愿这个时间节点,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和家长,真的对此一无所知。当中途想要退出的时候,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沉没成本。
〓 临床医学是一个相当内卷的专业
这种选择,与理想主义无关,完全是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的决策失误。
张雪峰对于新闻专业的争议观点,出发点同样基于就业形势。不建议报考新闻的原因很简单:毕业找不到工作。反驳张雪峰的重庆大学新闻学教授张小强,认为新闻依然是个不错的专业,理由是就业面非常广泛。比如他手下的学生,很多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包括公务员、车企、游戏公司、高校等等……
〓 张小强社交媒体截图
但是这些岗位和新闻专业并没有什么相关性。这说明,即使是重庆大学这样的985院校新闻系,大多数学生也并没有从事媒体行业。教授们信心满满的同时,那些真正在媒体行业从业的老兵,反而对本行业的就业状况忧心忡忡。
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张雪峰们以工作和赚钱为尺度,以未来发展为方向,给出世俗意义上“性价比高”的建议。他提出的“文科选学校,理科选专业”,“有时候城市比学校更重要”,这些观点在大方向上,都是公认的更优选择。
对于想要通过上大学,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自食其力养活自己,或者希望通过读书、工作改变命运的人来说,非常实用。
但原则上与理性上的“正确”,放在每个个体身上,则未必全部正确。有人想要通过读书获得更好的物质条件,也有人希望上大学能够尽可能获得作为人的精神享受,尽力延伸生命的长度和广度。或许还有人记得,三年前,湖南留守儿童钟芳蓉以全省前4的好成绩,考上北大考古系。
留守儿童,家境算不得好,能给她提供的帮助少,她原本有机会光耀门楣,改变一切。
而每一次这样家境并不算优越,但又选择“不赚钱”专业的人,都会招来外界的质疑。
面对众多网友的不解,钟芳容只是淡然,“从小就喜欢”。
说白了,毕业挣钱,年薪,社会排序都很重要,但是个人兴趣和选择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世界想让她拥有的生活,与唯爱敦煌一捧沙的她何干?
于是,尽情跑入另一片旷野。
张雪峰虽然言辞犀利,但是说的都是大实话,他是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考虑考学的问题,说的都是大实话,非常难得了。自己有门路有能耐当然不必听他的分析,攻击他有点过了。张雪峰给我们普及的是大概率常识问题,有的人总喜欢拿小概率事件去杠,这是典型的认知和智商低下。
张雪峰这不是打击家长,这是家长不知道,做梦都不能这么做。不会真的以为外交部只是单单外语好那么简单吧,人就是实话实说而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老百姓要有老百姓的认知。张老师就是让大家抛开幻想,步步为营。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他说的只是把抛开一切事实扼杀在摇篮里,这样挺好!你去了解一下最近火的外交翻译是啥级别存在,张京之类,张雪峰就是把你从天上拉回现实。
外交部招一个人的话,总有人问,难道那个人就不会是我吗?如果鼓励完,以后孩子毕业没有理想工作,有点后悔选外语专业,是不是又该埋怨张雪峰了呢。如果孩子还小,说想当外交官,那一定是鼓励,不管干啥,中小学这12年学的都一样,有了梦想才有学习的动力。孩子现在高考完要报专业了,就不是梦想的事了,很现实的要选方向了。张雪峰是给你的是毫不掩饰讨好的实话建议,当然不一定都对,因为他不知道你孩子的实力,如果一个专业出来95%不好找工作,但5%的工资是每月10万,他一定不建议你报,但是如果你娃就是人中龙,你完全可以报啊。如果只想听鼓励的话,就别找张雪峰,随便找个亲戚同事,那100%都是鼓励的话。普通人家的孩子某一块好,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在这个领域世界无敌,这是错觉,被打醒是好事。
张雪峰的话,戳了多少中国人的肺管子?
张雪峰之所以能成为焦点人物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很多人回看自己在那个18岁报志愿夏天的选择,都很难不感到遗憾。好一点的,知道能踩热门、避天坑;任性的,自己喜欢什么学什么;完全不知道的,看着哪些名字高大上,就塞进了自己未来的人生里。
他们不会有没笔记本电脑的苦恼,早就有各方认识的人走上社会各方通路。吊打本科生的小学生简历是:学了6年网球,考过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九级,获得了美国数学大联盟一等奖。
“金融行业及其吃人脉,和你大学学的好不好未必成正比,别觉得学了它就能改变命运。”
张雪峰们将更大的世界的运行规则,拉到那些稚嫩、天真的18岁孩子面前,掰开揉碎,告诉普通人人生的最优解。张雪峰能火,倒不是因为他有多高深的学问,是因为有太多普通家庭出生的小孩,太需要身边有一个像张雪峰一样的人。
在张雪峰的直播间,医学就是一个提及频率相当高的专业。在很多家长心目中,医生是一个工作稳定,收入与社会地位双高,而且越老越吃香的职业。
张雪峰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讲清楚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真实现状,帮助学生,尤其是普通家庭的学生 ,更好地进行决策。
选择医学的学生,要经历漫长的学习、规培、熬资历的阶段,才能成为一个收入水平比较理想的医生。由于医院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相比起其他本科毕业就可以工作的专业,临床方向要一直读到博士,才会有比较好的发展。
〓 某医疗机构发布的医生收入状况统计
在此之前,医学生的收入状况会长期处于不太理想的水平。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普通家庭的孩子很难一直“卷”到最后,即使中途转行,医学专业的选择面也很窄。张雪峰的这些观点也得到了很多医生的认可。微博博主@庄时利和 医生就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如果你需要一份在读完大学之后就能立马有不错收入的工作,减轻家里负担,那我觉得你学医要慎重。在医疗行业,这些信息并不是秘密。但是在报考志愿这个时间节点,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和家长,真的对此一无所知。当中途想要退出的时候,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沉没成本。
〓 临床医学是一个相当内卷的专业
这种选择,与理想主义无关,完全是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的决策失误。
张雪峰对于新闻专业的争议观点,出发点同样基于就业形势。不建议报考新闻的原因很简单:毕业找不到工作。反驳张雪峰的重庆大学新闻学教授张小强,认为新闻依然是个不错的专业,理由是就业面非常广泛。比如他手下的学生,很多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包括公务员、车企、游戏公司、高校等等……
〓 张小强社交媒体截图
但是这些岗位和新闻专业并没有什么相关性。这说明,即使是重庆大学这样的985院校新闻系,大多数学生也并没有从事媒体行业。教授们信心满满的同时,那些真正在媒体行业从业的老兵,反而对本行业的就业状况忧心忡忡。
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张雪峰们以工作和赚钱为尺度,以未来发展为方向,给出世俗意义上“性价比高”的建议。他提出的“文科选学校,理科选专业”,“有时候城市比学校更重要”,这些观点在大方向上,都是公认的更优选择。
对于想要通过上大学,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自食其力养活自己,或者希望通过读书、工作改变命运的人来说,非常实用。
但原则上与理性上的“正确”,放在每个个体身上,则未必全部正确。有人想要通过读书获得更好的物质条件,也有人希望上大学能够尽可能获得作为人的精神享受,尽力延伸生命的长度和广度。或许还有人记得,三年前,湖南留守儿童钟芳蓉以全省前4的好成绩,考上北大考古系。
留守儿童,家境算不得好,能给她提供的帮助少,她原本有机会光耀门楣,改变一切。
而每一次这样家境并不算优越,但又选择“不赚钱”专业的人,都会招来外界的质疑。
面对众多网友的不解,钟芳容只是淡然,“从小就喜欢”。
说白了,毕业挣钱,年薪,社会排序都很重要,但是个人兴趣和选择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世界想让她拥有的生活,与唯爱敦煌一捧沙的她何干?
于是,尽情跑入另一片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