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港澳事务的京官夏宝三年多前龙期望香港告别「劏房」,但一项较多基层市民参与的民意调查显示,至今仍有逾半数受访者在「劏房」居住;调查同时显示,受访者对港府施政连续两年下跌至 5.8分,似乎与北京期望香港在「爱国者治港」之下致力改善民生亦有距离。
李家超班子声言要改善民生,但基层对港府施政的评分连年下跌至5.8分。
香港特区之首的李家超,将於下月16日发表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他在过去两份施政报告均表示会改善民生,亦推出一些扶贫措施,包括资助贫困学童丶设立有共享厨房等设施的社区客厅,甚至连房屋署也声称会增加升降机斜座来标榜增加政府公屋居民的幸福感,但主要服务基层居民和新来港人士的社区组织协会(简称社协)一项调查发现,从受访者的角度看来,情况反而越改善越差。
社协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期间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共访问713人,当中近八成半属30至59岁人士,以入息计,72.2%受访者每月收入介乎10001港元至15000港元(折算约介乎1155欧元至1733欧元)。
结果发现,在对政府管治班子评价方面,以10分为满分,有近七成受访者给予 5至8分,平均分为 5.8分,与去年的 6.4分和前年的6.8分相比,已连续两年下跌,并且呈下跌趋势。细分来看,施政评价最差的,是「增加就业机会」一项,有51.3%受访者认为政府在这方面的表现颇差或非常差;跟随其後的,是有过半数人认为颇差或非常差的「照顾弱势社群」方面。
调查亦发现,基层市民的失业及就业不足情况严重,逾半受访家庭中有人失业,六成三受访家庭在过去一年因经济不景导致收入减少,四成三受访者表示家中有欠债。社协认为,民调揭示疫後基层收入不加反减,经济状况未有明显改善,政府的扶贫力度亦不足。
民调显示,逾半基层受访者住在劏房中。
调查又显示,虽然有逾四成受访者对港府在扶贫工作丶增加土地及房屋供应,以至促进经济发展等政策表现有正面的评价,但现实是,仍有五成半人住在「劏房」或板间房等不适切居所。结果,有 63.4%受访者期望特首在下月的新一份施政报告优先处理土地及房屋问题,其次是望港府照顾弱势社群。社协亦期望,港府在房屋丶就业及扶贫三大范畴作出改善。
京官不满溢於言表 明言香港要改革
自中国中央政府加强对港管治後,京官不时透过不同渠道指示香港的向治方向,而告别劏房则是第一个明确「期望」。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2021年中时已表明:「特别是现在大家揪心的住房问题必将得到极大改善,将告别劏房丶『笼屋』。」其後亦一直敦促港府要改善民生,例如今年2月底访港时便表明,香港重中之重是要发展经济丶改善民生。
不过,夏宝龙的愿望显然未能达成,京官甚至把不满宣之於口。例如建制派网媒《香港01》便曾在去年底访问从港澳办副主任一职退休後转任中国港澳研究会会长的邓中华,指香港各界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这才是夏宝龙於去年12月於该会十周年研讨会演讲的中心思想。报道更引述港澳办消息称,对香港各界的反应和解读中,部份未能触及夏宝龙讲调重点「有点意外」。
随着京官的不满,夏宝龙更直接要求香港改革,以致特首李家超亦要回应,首度在上月下旬在港举办的京官宣讲三中全会精神後表明,香港香港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实现更好发展,引发建制派纷纷提出改革建议,而曾任中国人大常委的中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谭耀宗则指出,香港需要改革,但改革不会影响「一国两制」,因为这不是要全部跟随中国内地,反而是要创新,期望香港成人才汇聚的高地。
熟悉中国事务的评论员刘锐绍曾向本台指出,由不熟悉资本主义香港运作的中国官员加强管治香港,并作出指示,很难不出问题,但中国官场思维向来是,政策未能落实不是提出者的问题,而是下层官员执行时出了问题。於是香港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锤仔揼钉钉揼木」,两面不讨好。
输入外劳证头痛医头的问题
以社协记者会反映的就业问题,输入外地劳工是一大症结。为促进经济发展和补充人才移民外流所造成的劳动力不足,商界大力要求输入外劳,港府遂在2023年中落实输入外劳,主要输入的,则是中国内地较低廉的劳工,结果引发问题。
任职建筑业逾三十年的谢先生昨(15日)在社协记者会上诉苦说,港府去年中落实输入外劳,他便失业,只能以「散工」糊口;最近找到一份「长工」,但却要降薪三分之一才可与外劳竞争。另一名曾任职建筑和运输的李先生亦指出,港府推出输入外劳太仓卒,以致雇主可以利用法律的灰色地带来增加利润,例如公司会聘请一定数目的本地员工以换取聘请外劳的份额,每当有工作时则优先给外劳,令本地员工「返(工)一日,休(息)七日」。
社协副主任施丽珊更引述居民说,装修丶餐饮丶零售甚至仓务,都陆续出现开工不足的情况,敦促港府尽快检视外劳政策,以决定那些行业须暂停输入外劳。
在记者会之後,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副主席郑泳舜透露,即将出炉的施政报告,重点之一是如何通过规范令劣质劏房有序地被取缔或改善。
能否改善民生,抑或继续两面不讨好,明年民调再有分晓。
主管港澳事务的京官夏宝三年多前龙期望香港告别「劏房」,但一项较多基层市民参与的民意调查显示,至今仍有逾半数受访者在「劏房」居住;调查同时显示,受访者对港府施政连续两年下跌至 5.8分,似乎与北京期望香港在「爱国者治港」之下致力改善民生亦有距离。
李家超班子声言要改善民生,但基层对港府施政的评分连年下跌至5.8分。
香港特区之首的李家超,将於下月16日发表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他在过去两份施政报告均表示会改善民生,亦推出一些扶贫措施,包括资助贫困学童丶设立有共享厨房等设施的社区客厅,甚至连房屋署也声称会增加升降机斜座来标榜增加政府公屋居民的幸福感,但主要服务基层居民和新来港人士的社区组织协会(简称社协)一项调查发现,从受访者的角度看来,情况反而越改善越差。
社协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期间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共访问713人,当中近八成半属30至59岁人士,以入息计,72.2%受访者每月收入介乎10001港元至15000港元(折算约介乎1155欧元至1733欧元)。
结果发现,在对政府管治班子评价方面,以10分为满分,有近七成受访者给予 5至8分,平均分为 5.8分,与去年的 6.4分和前年的6.8分相比,已连续两年下跌,并且呈下跌趋势。细分来看,施政评价最差的,是「增加就业机会」一项,有51.3%受访者认为政府在这方面的表现颇差或非常差;跟随其後的,是有过半数人认为颇差或非常差的「照顾弱势社群」方面。
调查亦发现,基层市民的失业及就业不足情况严重,逾半受访家庭中有人失业,六成三受访家庭在过去一年因经济不景导致收入减少,四成三受访者表示家中有欠债。社协认为,民调揭示疫後基层收入不加反减,经济状况未有明显改善,政府的扶贫力度亦不足。
民调显示,逾半基层受访者住在劏房中。
调查又显示,虽然有逾四成受访者对港府在扶贫工作丶增加土地及房屋供应,以至促进经济发展等政策表现有正面的评价,但现实是,仍有五成半人住在「劏房」或板间房等不适切居所。结果,有 63.4%受访者期望特首在下月的新一份施政报告优先处理土地及房屋问题,其次是望港府照顾弱势社群。社协亦期望,港府在房屋丶就业及扶贫三大范畴作出改善。
京官不满溢於言表 明言香港要改革
自中国中央政府加强对港管治後,京官不时透过不同渠道指示香港的向治方向,而告别劏房则是第一个明确「期望」。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2021年中时已表明:「特别是现在大家揪心的住房问题必将得到极大改善,将告别劏房丶『笼屋』。」其後亦一直敦促港府要改善民生,例如今年2月底访港时便表明,香港重中之重是要发展经济丶改善民生。
不过,夏宝龙的愿望显然未能达成,京官甚至把不满宣之於口。例如建制派网媒《香港01》便曾在去年底访问从港澳办副主任一职退休後转任中国港澳研究会会长的邓中华,指香港各界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这才是夏宝龙於去年12月於该会十周年研讨会演讲的中心思想。报道更引述港澳办消息称,对香港各界的反应和解读中,部份未能触及夏宝龙讲调重点「有点意外」。
随着京官的不满,夏宝龙更直接要求香港改革,以致特首李家超亦要回应,首度在上月下旬在港举办的京官宣讲三中全会精神後表明,香港香港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实现更好发展,引发建制派纷纷提出改革建议,而曾任中国人大常委的中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谭耀宗则指出,香港需要改革,但改革不会影响「一国两制」,因为这不是要全部跟随中国内地,反而是要创新,期望香港成人才汇聚的高地。
熟悉中国事务的评论员刘锐绍曾向本台指出,由不熟悉资本主义香港运作的中国官员加强管治香港,并作出指示,很难不出问题,但中国官场思维向来是,政策未能落实不是提出者的问题,而是下层官员执行时出了问题。於是香港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锤仔揼钉钉揼木」,两面不讨好。
输入外劳证头痛医头的问题
以社协记者会反映的就业问题,输入外地劳工是一大症结。为促进经济发展和补充人才移民外流所造成的劳动力不足,商界大力要求输入外劳,港府遂在2023年中落实输入外劳,主要输入的,则是中国内地较低廉的劳工,结果引发问题。
任职建筑业逾三十年的谢先生昨(15日)在社协记者会上诉苦说,港府去年中落实输入外劳,他便失业,只能以「散工」糊口;最近找到一份「长工」,但却要降薪三分之一才可与外劳竞争。另一名曾任职建筑和运输的李先生亦指出,港府推出输入外劳太仓卒,以致雇主可以利用法律的灰色地带来增加利润,例如公司会聘请一定数目的本地员工以换取聘请外劳的份额,每当有工作时则优先给外劳,令本地员工「返(工)一日,休(息)七日」。
社协副主任施丽珊更引述居民说,装修丶餐饮丶零售甚至仓务,都陆续出现开工不足的情况,敦促港府尽快检视外劳政策,以决定那些行业须暂停输入外劳。
在记者会之後,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副主席郑泳舜透露,即将出炉的施政报告,重点之一是如何通过规范令劣质劏房有序地被取缔或改善。
能否改善民生,抑或继续两面不讨好,明年民调再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