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前 这个老外走遍中国 拍下你没见过的祖国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19年10月5日 20点31分 PT
  返回列表
62814 阅读
8 评论
发现澳大利亚

1956年,一位自称“社会主义者”的新西兰左翼摄影师,告别新婚妻子,跨越大半个地球,孑身一人来到中国,开启了一段充满未知的旅程。这趟旅程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记录。在他的照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可能从未见过的中国。

汤姆·哈金斯 (Tom Hutchins) 于1921年出生在澳大利亚悉尼,在新西兰奥克兰长大,1941年以实习摄影师的身份加入《新西兰先驱报》(New Zealand Herald)。1952年至1956年间,他担任《奥克兰星报》(Auckland Star)首席摄影师,并定期向《时代周刊》《生活》杂志投稿。他的父亲是一名码头工人,也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从小汤姆就在学校里认识了许多华人朋友,也对中国发生的事情十分感兴趣。1956年,哈金斯作为少数被邀请访问中国的西方摄影师之一来到中国。

▲ 1956年,汤姆在鞍钢时的自拍照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多年后,回忆起那个遥远的下午,汤姆深情地记录下他坐火车,经过香港,正式进入红色中国的瞬间:

“我一刻不停地按着快门,用这种隐秘的方式庆祝我顺利实现此次中国之行的目的:用我自己的方式记录这个民族,这个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群体。”

▲ 深圳河上的罗湖边境检查站,河那边的香港当时还被英国统治,河这边的罗湖当时还是个村庄。©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1956年,新中国刚刚成立7年,波云诡谲的历史大幕正徐徐打开。

那一年,中共八大召开,宣布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那一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式成为中国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

那一年,中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普通话。

正如《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一书作者在序言中所写:

“1956年,春光洒满大地”。

▲ 1956年六一儿童节的北京,涂着口红的文工团女主持人宣布,庆祝国际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正式开始。©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也正是在1956年,这个新西兰左翼青年,用4个月时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从广州到上海,从武汉到北京,从沈阳到长春,从鞍山到乌鲁木齐……

眼前的一些,都让他觉得新奇,他兴奋地用镜头记录下看到的一切。

▲ 广州中山纪念堂旁,嬉戏的孩童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上海的夜景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上海,一个民事法庭正在审理案件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上海,艺术展上的一位画家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湖南的一个渡轮码头,乘客正在上下船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修建中的武汉长江大桥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作为少数被邀请访问中国的西方摄影师,他得以见证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 1956年,中国和埃及正式建交。7月23日埃及国庆日,毛泽东向在北京的埃及官员祝酒。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周恩来与尼泊尔大使交谈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北京,周恩来在北京会见全国人大代表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刘少奇,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会议间隙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北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间隙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但他镜头下,出现最多的,还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中国人。

▲ 北京,一位师傅在制作景泰蓝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北京王府井,士兵们透过玻璃橱窗在观赏店内陈设的服装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鞍钢,工作一天后,下班的人潮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鞍钢,学习技能的年轻女工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从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开始,他穿越河西走廊,戈壁沙漠,一路走到了遥远的乌鲁木齐,甚至到达了哈密地区。

▲ 西安,华清池畔休憩的人们。1936年发生在这里的西安事变,扭转了中国命运的走向。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兰州,一个小脚老太太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兰州,黄河畔的水车,和河上的羊皮筏子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甘肃武威火车站,准备去大西北支边的一家人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河西走廊上,一个少年赶着骆驼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玉门油田,沙尘暴中全副武装执勤的军人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乌鲁木齐的一角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新疆,一个当地音乐家和他的爱人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乌鲁木齐,一个维族小姑娘,和身后的清真寺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苏联使领馆外的维吾尔人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新疆哈密市的街景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天山附近,在帐篷里熬制马奶的哈萨克牧民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天山脚下收割粮食的安徽农民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他用照相机,虔诚地把1956年最真实的中国,留在了黑白底片之上。

但正当他兴致盎然,准备走访更多地方时,没有任何理由的,他突然被告知:你必须离开中国。尽管此时距离他的签证到期,还有两个多月。

带着遗憾,汤姆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的地方。

1957年1月,他将拍摄的作品整理、汇编成一个7页的图文集——《行进中的红色中国》(Red China on the March),发表在著名的《生活》杂志,引起巨大轰动。

▲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在当时的国际政治背景下,汤姆·哈金斯的照片尤其珍贵,是一个难得的、真切的视角,向西方社会展示这个成立不到10年的新中国。

这样的记录,在接下来几十年,也成为了“绝响”。

因为这些照片,汤姆·哈金斯和法国著名摄影师亨利·卡特埃、马克·吕布、《明星》杂志摄影师罗尔夫·季豪森等人一起,被西方媒体并称为“1950年代屈指可数的有机会拍摄中国的西方摄影师”。

其他几人都在随后的几年当中,纷纷著书立传,名留影史。

▲ 汤姆·哈金斯在长城上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1960年代,汤姆·哈金斯也曾尝试出版这批照片,但没有成功。

于是,汤姆·哈金斯把没有公开过的底片,全部尘封在奥克兰自家地下室之中。

汤姆·哈金斯回归了校园,成为奥克兰大学艺术学院的一名老师。那段中国之旅,他很少再对人提起。

▲ 1956年,在中国民航局,认真看报的和尚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直到1979年,他的学生、同时也是挚友,奥克兰大学教授和著名策展人约翰·特纳(John Turner)偶然间发现了这批底片。

▲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天安门前的少先队员们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约翰就惊讶地发现:汤姆在中国总共拍摄了300多卷胶卷,共计1万多张照片,而公开的,不到一成,有超过九成的照片,都被他尘封起来,从没有公开发表过!

意识到这批照片的珍贵,约翰极力劝说汤姆把它们重新冲印、归档。

▲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汤姆终于同意,让约翰帮忙整理这些照片。

因为很多底片已经受潮,所以整理、冲印工作并不简单。这一做,就是37年——直到汤姆2007年去世,这些照片也没有归档完成。

一开始,他还有来自大学的经费和人员支持,到最后,只能完全靠自己的退休金,才完成了这卷帙浩繁的工作。

▲ 北京的人力三轮车。汤姆的图片下有这样的注释:“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和她的医生父亲坐在三轮车上,她父亲是儿童医院的医生。当时我也坐在 三轮车上,在长安街上并驾齐驱,小女孩一路上和我逗着玩”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直到2016年,这些照片拍摄了整整一个甲子之后,70多岁的约翰,带着已故好友汤姆的照片,回到了中国,举办了名为《1956:汤姆·哈金斯在中国》的展览。

他还把这些照片和汤姆的手稿整理成了一本书:《汤姆·哈金森中国见闻:1956》(Tom Hutchins Seen in China: 1956)。

在约翰的几十年的努力之下,我们终于可以拂去历史的尘埃,打开这尘封了一个甲子的历史。

▲ 汤姆镜头中的维吾尔青年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透过这位摄影师,那个遥远的、近乎只存在于课本上的年份,鲜活了起来。

▲ 长春,工人俱乐部里,一对年轻人正在认真的跳着舞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北京,一位法师正在供奉佛祖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哈密,一个小公园里,人们在下象棋。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北京,在酒店窗户上看到的行人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湖南,火车车厢里的儿童和女人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北京,两个小女孩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小男孩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北京,一个年轻女人在喂小男孩吃西瓜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摄影大师皮特·亚当斯 (Peter Adams)曾说,“好的照片在于情感的深度,而非景深”。

透过这位新西兰摄影师的镜头,穿越历史的纵深,窥探着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时光的沧桑流变。

▲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正如约翰所说,这么多年来,支撑他一直整理这些照片的缘由,就是想让那些照片中至今仍然在世,却远在大洋彼岸的主人公们,乃至他们的后代们,依然可以找到当年的自己,找回历史风云之中,那些永恒定格的瞬间。

▲ © Tom Hutchins Images Ltd

◇ 责任编辑:华妹 微信

j
junkuan
1 楼
美國人就希望中國像那個時候:貧窮,落後,美國人可以高高在上指手畫腳。。。可惜中國人民不答應!經過這些年的努力, 現在的中國人民真正成了【不再被任何人欺辱】的民族,挺著脊樑堂堂正正做人而不是跟在別人屁股後做慕洋狗---當然會有一部分人還是亦當慕洋狗為榮,下賤!
方俊
2 楼
这才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方俊
3 楼
让狗粮们失望了
j
ja2y5ane
4 楼
联系方式:【QQ/微信:122- 033- 486】 专办国外各大学(★毕业证,★成绩单全套)。可制作国外“所有顶尖大学的毕业证文凭”,包括★Offer,★在读证明,★学生卡;★真实可查学历认证,★真实可查归国人员证明,★真实可查留信认证等 联系方式:【QQ/微信:122- 033- 486】
y
yingbulu
5 楼
珍贵的记忆。
m
minminlou
6 楼
当年人们面上的纯朴与真诚。
z
zmxnv
7 楼
一些人拿现在的朝鲜比过去的中国。这是狗粮祖师爷拍的中国,人们的精神面貌一样吗?儿童的健康状态一样吗?
o
oxxoxx
8 楼
丧门像是什么时候挂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