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热搜上的一则报道看得我想笑。
说是35岁的女货车司机付女士,讲述自己跑车送货月入六七万的故事。
28岁那年,为了谋生,她考了B2驾照,从此开启了开挂人生。
1200多公里,17个小时跟老公换着开,4小时换一次班。
淡季能够月入两三万,旺季能够月入六七万。
这一开,就是7年。
这些年间,付女士和丈夫还生了三个孩子,通过打拼落得了两辆货车外加一栋别墅,妥妥的人生赢家。
多励志的新闻啊!
你看,这不是在给这届迷茫的大学生指明方向吗?
你还在担心找不到工作?
别慌,现在不但可以摆地摊了,还可以开货车啊!
按照以往的惯例,这样的模范标杆应当受到大家的称赞,只是没想到,网友对这样的“正能量”不买账了。
评论区下方一片嘲讽声:
“在大城市开个货车,累到死也就一万左右。”
“6万,一个月30天不休息,一天也得2000,一天一趟装货卸货不要时间?”
“一会儿让去扛水泥,一会儿让你跑外卖,一会儿让去开大车。”
“到了自媒体,干啥都是高收入。”
还有网友一言道出真相:“这是当网红来的收入。”
咱就是说,开货车真这么赚钱吗?
隔行如隔山,咱不敢乱讲,有没有司机大哥评论区科普一下?
我了解到的可是车多货少竞价低,超载、疲劳驾驶风险大啊。
司机们赚钱哪那么容易。
再者,视频中那位付女士的一身装扮,与其说是开货车的,倒不如说是个带货的,货车怕只是道具吧?
这年头,钱不好赚,网友也真的没那么好忽悠了。
发现了一个现象。
自从孔乙己文学的风刮过之后,一些媒体总喜欢抓住一个成功点猛吹。
而且这些成功点,往往都很朴实无华。
就好比昨天挂在热榜上的一条新闻:
“一大叔欠债200万,在上海送外卖还清。”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虎躯一震。
相信很多人跟我念头一样:
这年头,送外卖都能发家致富了?
评论区里,大家一水的质疑:
点进去一看,才发现这位外卖小哥可不简单。
他早年是学艺术的,当时谈了一段恋爱,没过多久女朋友跟人跑了。
郁郁之下,去了北京做生意。
结果开公司的第一年,就买了宝马。
后来投资失败,欠下巨额债务。
不得已之下,他决定送外卖还债。
在这个过程中,这位小哥也不忘最初的音乐梦想。
边跑外卖边追梦,曾与郎朗同台PK过钢琴,也上春晚唱过歌。
如今的他,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圆了舞台梦。
学过艺术还开过公司,就问普通人会有这么丰富的人生经历吗?
然而这些媒体,总爱把个别当全部,拿特例当常态,拿结果当过程。
在他们的宣传下,这个世界遍地都是黄金,只看你敢不敢干。
不信?请看VCR:
河南郑州,有一95后小伙洗鞋月入4万。
不要太怀疑新闻的真实性,因为这是官方发布的新闻。
可当你点进去一看,就会发现这是妥妥的标题党。
他不是专业洗鞋月入4万,而是开了家洗鞋店才月入4万的。
还有武汉90后会计转行做家政,月入4万。
干家政的和请家政的都沉默了。
辛辛苦苦干十几年都没有月入4w,结果人家一转行就做到了,这让他们情何以堪啊。
类似新闻网上简直不要太多:
“95后夫妻摆摊,日入9000元”
“95后211毕业女大学生在郑州收破烂,月入过万”
“女子回家过年无聊摆摊卖鸡爪日赚2000元”
“一年轻小伙卖壁纸轻松月入10万”
“北大毕业女生摆摊卖手串月入5万”
“海归卖烧麦一年2亿”
“北大保安辞职开网店年销破3000万…”
最离谱的,当属去年的那条“00后男孩开货车5年收入超百万,昼伏夜出工作撑起一个家”。
货车驾驶证,要满21岁才能办理。
00年出生,开了五年大货车,请问多大年龄办的大货车驾驶证?
弘扬正能量没有问题,但也要考虑一下现实和困难。
鸡汤喝多了,是会毒死人的。
前些年,经济发展大踏步,用这种毒鸡汤激励年轻人还能有效果。
如今经济倒行逆施,大环境差到了谷底,还来灌输这种标杆思维,不喷你喷谁?
更何况,这些所谓的标杆甚至都是伪造的?
某乎上有一个话题:
为什么感觉中国人月薪过万很普遍了?
别说是月入过万了,在某乎某书上面,人均年入百万也是很常见。
但在现实生活中,早上去超市买面包和牛奶,超市营业员会跟你吹他们月薪过万吗?
去坐地铁,地铁工作人员会吹自己月薪过万吗?
走到公司,保洁阿姨会跟你吹自己月薪过万吗?
中午去面馆,除了老板,你觉得面馆还有人能月薪过万吗?
说点可笑的,就目前的大环境,最穷的那个人就是老板!
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一天中遇到那么多人,有几个月入过万的?
为什么互联网越普及,就会有种到处都是成功人士的错觉?
因为掌握社交媒体话语权的人确实大多月薪过万,但绝大多数如你我这样平庸的普通人其实都是观众,都在沉默。
可那些少数群体却给我们造成了世界都这样的错觉。
再加上各大媒体为了树立标杆榜样,总爱找一些底层艰苦工作但却收入逆天的例子大肆报道,给我们打鸡血,让很多人以为别人好像都过得挺不错,只有自己才是废物。
可你不知道的是,那些例子只是幸存者偏差罢了。
话题下方,有一个最高赞的回答:
“其实,人和社会都没变,只是发声群体变了。
月薪1万+的那群人,他们是这个社会的5%,但却掌握着社会95%以上的话语权。这5%的人频发声、抱怨,让大家产生一种错觉:月薪1万+的人遍地跑。”
201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这样一条数据:
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有5.6亿人。
二手市场里200元的电视机、购物只能拼多多、家中掉皮也不舍得换的旧沙发…
这才是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现状。
繁华景象、奢靡生活,通过各种端口扑面而来,让我们错误地认为:
月薪过万是当代打工人的真实现状。
任何一个行业,但凡做到顶尖的5%,月入过万都不是问题。
但平凡生活,才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常态。
其实,官媒的用意我们是能够理解的。
大环境不好,就业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鼓励大家放下身段,也是情有可原。
可扪心自问,如果有希望,哪个大学生愿意捡破烂,在大街上卖大葱?
不是歧视捡破烂,也不是歧视卖大葱,而是我们捡破烂卖大葱的父母,勤勤恳恳几十年,不就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够走出去,不要走他们曾经走过的路吗?
为学历付出这么多年,结果上完大学后还是要脱下象征着读书人的长衫,难道不觉得这很残忍吗?
问题真的出在年轻人自己身上吗?
最重要的是,这些报道不会告诉年轻人,摆地摊、开货车和送外卖能够年入百万根本就不可能复制。
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这些看似正能量的报道,还会把当下大环境就业难的原因归根于年轻人不努力上面。
人家开货车,月入六七万还买大别墅,怎么你就连糊口还困难呢?
真是杀人诛心啊。
那个“死在出租屋的外地女孩”,也许就是陷入了这样的思维:
为什么别人都能考上公务员,只有我考不上?
是我不够努力,还是我不够优秀?
不是这样的。
这个社会,不是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要活得清醒一点。
网上人均年薪百万,人均博士生,人均房车存款丰衣足食,谁看谁不焦虑?
但你要记住,网上的很多东西都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狼狈的一面才不会让你看到。
你的人生是自己的,不要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要让互联网成为衡量自己生活幸福与否的尺度。
当你感叹自己没有什么的时候,不妨低头看看自己已经拥有了什么,你会变得很幸福。共勉。
这两天,热搜上的一则报道看得我想笑。
说是35岁的女货车司机付女士,讲述自己跑车送货月入六七万的故事。
28岁那年,为了谋生,她考了B2驾照,从此开启了开挂人生。
1200多公里,17个小时跟老公换着开,4小时换一次班。
淡季能够月入两三万,旺季能够月入六七万。
这一开,就是7年。
这些年间,付女士和丈夫还生了三个孩子,通过打拼落得了两辆货车外加一栋别墅,妥妥的人生赢家。
多励志的新闻啊!
你看,这不是在给这届迷茫的大学生指明方向吗?
你还在担心找不到工作?
别慌,现在不但可以摆地摊了,还可以开货车啊!
按照以往的惯例,这样的模范标杆应当受到大家的称赞,只是没想到,网友对这样的“正能量”不买账了。
评论区下方一片嘲讽声:
“在大城市开个货车,累到死也就一万左右。”
“6万,一个月30天不休息,一天也得2000,一天一趟装货卸货不要时间?”
“一会儿让去扛水泥,一会儿让你跑外卖,一会儿让去开大车。”
“到了自媒体,干啥都是高收入。”
还有网友一言道出真相:“这是当网红来的收入。”
咱就是说,开货车真这么赚钱吗?
隔行如隔山,咱不敢乱讲,有没有司机大哥评论区科普一下?
我了解到的可是车多货少竞价低,超载、疲劳驾驶风险大啊。
司机们赚钱哪那么容易。
再者,视频中那位付女士的一身装扮,与其说是开货车的,倒不如说是个带货的,货车怕只是道具吧?
这年头,钱不好赚,网友也真的没那么好忽悠了。
发现了一个现象。
自从孔乙己文学的风刮过之后,一些媒体总喜欢抓住一个成功点猛吹。
而且这些成功点,往往都很朴实无华。
就好比昨天挂在热榜上的一条新闻:
“一大叔欠债200万,在上海送外卖还清。”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虎躯一震。
相信很多人跟我念头一样:
这年头,送外卖都能发家致富了?
评论区里,大家一水的质疑:
点进去一看,才发现这位外卖小哥可不简单。
他早年是学艺术的,当时谈了一段恋爱,没过多久女朋友跟人跑了。
郁郁之下,去了北京做生意。
结果开公司的第一年,就买了宝马。
后来投资失败,欠下巨额债务。
不得已之下,他决定送外卖还债。
在这个过程中,这位小哥也不忘最初的音乐梦想。
边跑外卖边追梦,曾与郎朗同台PK过钢琴,也上春晚唱过歌。
如今的他,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圆了舞台梦。
学过艺术还开过公司,就问普通人会有这么丰富的人生经历吗?
然而这些媒体,总爱把个别当全部,拿特例当常态,拿结果当过程。
在他们的宣传下,这个世界遍地都是黄金,只看你敢不敢干。
不信?请看VCR:
河南郑州,有一95后小伙洗鞋月入4万。
不要太怀疑新闻的真实性,因为这是官方发布的新闻。
可当你点进去一看,就会发现这是妥妥的标题党。
他不是专业洗鞋月入4万,而是开了家洗鞋店才月入4万的。
还有武汉90后会计转行做家政,月入4万。
干家政的和请家政的都沉默了。
辛辛苦苦干十几年都没有月入4w,结果人家一转行就做到了,这让他们情何以堪啊。
类似新闻网上简直不要太多:
“95后夫妻摆摊,日入9000元”
“95后211毕业女大学生在郑州收破烂,月入过万”
“女子回家过年无聊摆摊卖鸡爪日赚2000元”
“一年轻小伙卖壁纸轻松月入10万”
“北大毕业女生摆摊卖手串月入5万”
“海归卖烧麦一年2亿”
“北大保安辞职开网店年销破3000万…”
最离谱的,当属去年的那条“00后男孩开货车5年收入超百万,昼伏夜出工作撑起一个家”。
货车驾驶证,要满21岁才能办理。
00年出生,开了五年大货车,请问多大年龄办的大货车驾驶证?
弘扬正能量没有问题,但也要考虑一下现实和困难。
鸡汤喝多了,是会毒死人的。
前些年,经济发展大踏步,用这种毒鸡汤激励年轻人还能有效果。
如今经济倒行逆施,大环境差到了谷底,还来灌输这种标杆思维,不喷你喷谁?
更何况,这些所谓的标杆甚至都是伪造的?
某乎上有一个话题:
为什么感觉中国人月薪过万很普遍了?
别说是月入过万了,在某乎某书上面,人均年入百万也是很常见。
但在现实生活中,早上去超市买面包和牛奶,超市营业员会跟你吹他们月薪过万吗?
去坐地铁,地铁工作人员会吹自己月薪过万吗?
走到公司,保洁阿姨会跟你吹自己月薪过万吗?
中午去面馆,除了老板,你觉得面馆还有人能月薪过万吗?
说点可笑的,就目前的大环境,最穷的那个人就是老板!
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一天中遇到那么多人,有几个月入过万的?
为什么互联网越普及,就会有种到处都是成功人士的错觉?
因为掌握社交媒体话语权的人确实大多月薪过万,但绝大多数如你我这样平庸的普通人其实都是观众,都在沉默。
可那些少数群体却给我们造成了世界都这样的错觉。
再加上各大媒体为了树立标杆榜样,总爱找一些底层艰苦工作但却收入逆天的例子大肆报道,给我们打鸡血,让很多人以为别人好像都过得挺不错,只有自己才是废物。
可你不知道的是,那些例子只是幸存者偏差罢了。
话题下方,有一个最高赞的回答:
“其实,人和社会都没变,只是发声群体变了。
月薪1万+的那群人,他们是这个社会的5%,但却掌握着社会95%以上的话语权。这5%的人频发声、抱怨,让大家产生一种错觉:月薪1万+的人遍地跑。”
201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这样一条数据:
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有5.6亿人。
二手市场里200元的电视机、购物只能拼多多、家中掉皮也不舍得换的旧沙发…
这才是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现状。
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狂轰滥炸。繁华景象、奢靡生活,通过各种端口扑面而来,让我们错误地认为:
月薪过万是当代打工人的真实现状。
任何一个行业,但凡做到顶尖的5%,月入过万都不是问题。
但平凡生活,才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常态。
其实,官媒的用意我们是能够理解的。
大环境不好,就业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鼓励大家放下身段,也是情有可原。
可扪心自问,如果有希望,哪个大学生愿意捡破烂,在大街上卖大葱?
不是歧视捡破烂,也不是歧视卖大葱,而是我们捡破烂卖大葱的父母,勤勤恳恳几十年,不就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够走出去,不要走他们曾经走过的路吗?
为学历付出这么多年,结果上完大学后还是要脱下象征着读书人的长衫,难道不觉得这很残忍吗?
问题真的出在年轻人自己身上吗?
最重要的是,这些报道不会告诉年轻人,摆地摊、开货车和送外卖能够年入百万根本就不可能复制。
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这些看似正能量的报道,还会把当下大环境就业难的原因归根于年轻人不努力上面。
人家开货车,月入六七万还买大别墅,怎么你就连糊口还困难呢?
真是杀人诛心啊。
那个“死在出租屋的外地女孩”,也许就是陷入了这样的思维:
为什么别人都能考上公务员,只有我考不上?
是我不够努力,还是我不够优秀?
不是这样的。
这个社会,不是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要活得清醒一点。
网上人均年薪百万,人均博士生,人均房车存款丰衣足食,谁看谁不焦虑?
但你要记住,网上的很多东西都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狼狈的一面才不会让你看到。
你的人生是自己的,不要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要让互联网成为衡量自己生活幸福与否的尺度。
当你感叹自己没有什么的时候,不妨低头看看自己已经拥有了什么,你会变得很幸福。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