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穿甲能力高达850千米”的意外后,对岸M1A2T主战坦克身上已经笼罩了一身幽默色彩。紧随其后的“地表最强坦克”标签,在援乌M1A1坦克全军覆没,大半都栽在无人机手里的现实面前,也显得非常滑稽。这笔价值22.2亿美元,寄托无限遐想的军购,初一登场便尽显颓势。
▲M1A2T坦克在去年末开始交付
对岸自20多年前开始,就对M1坦克情有独钟,但求购请求一再被拒绝。直到特朗普上任,大开方便之门后,才在2018年以22.2亿美元,出口108辆M1A2T,以及配套的29台工程车辆、300多挺车载机枪和上万枚各式炮弹。对岸欣喜若狂,货款支付得非常爽快,但原计划在2022年交付的首批M1A2T,实际上直到2024年12月才抵达(38辆),预计今明两年再分别交付42辆、28辆。而在其到货后,对岸就非常推崇这款坦克的发展理念和技术状态,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M1A2 SEPV3是M1A2T的技术原型
M1A2T理论上是基于最先进的M1A2 SEPV3,对燃气轮机、炮塔、电气装置和辅助动力进行修改,看起来确实威风鼎鼎,追赶现代化潮流,但在最关键的几个领域表现并不好。俄乌战争已经证明了,现代坦克面对无人机的脆弱性,想要提高生存力,主动防御系统和信息化设备至关重要。其中前者可以有效应对单兵轻武器,也能在面对无人机的蜂群攻势时,争得一线存活的机会;后者则有助于减少战场暴露、停留时间,降低被攻击的可能性。
▲在乌克兰战场上倒下的M1A1
但美国并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主动防御系统设计,在M1A2T身上砍掉了这一部分设计,更关键的信息化作战系统就更不可能提供——以买家的装备和操作水平来看,就算提供了表现也未必有多好。对燃气轮机的修改,确实有助于在热带地区服役,但恐怖的油耗、复杂的使用环境仍然是拦路虎。同时,对岸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技术含量极高的动力系统,维护保障难度非常大。再考虑到63吨的战斗全重,对当地绝大多数桥梁来说,都是无法承受之重,M1A2T的作战定位很明显是针对巷战。
▲M1A2T的作战定位非常极端
美国前些年一直以“不适合作战”的理由,拒绝供应M1A2T,其实并不是虚言。后面转变态度,高价出售,确实有政治和经济上的考量,但在军事上也得有所突破——既然环境不适合M1A2T机动作战,那么索性就待在城市里,凭借重甲重炮防守,以求拖延战争持续时间。从前些年的局部冲突经验来看,这种思路确实可行,但如果放在一方信息化作战体系基本完备,且交战区域狭小,缺乏挪移空间的情况下,就很难行得通了。
▲坦克作战不一定需要旷野,但一定需要空间
M1A2T想打巷战的前提,是能够在冲突爆发后,有足够的时间开往预设阵地。而从这两年的军事冲突来看,占据优势的一方,往往能凭借夜色掩护,对对手主要军事目标进行精准打击。M1A2T本身就是重点对象,又难以在夜间机动,等到熬到天明,恐怕局势已经明了。即使有零星坦克能突入市区,在无人机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也很难有什么作为——坦克以前在巷战中,是凭借小规模机动和防御(对手不便施展火力)优势,通过大口径坦克炮称雄。而无人机几乎完美地克制这两点,这也就是俄乌战场上,坦克参与巷战防守的比例,大幅降低的原因。
▲远程制导武器的封锁效果与日俱增
说得直白点,受俄乌战争刺激,全球军事装备都处于剧烈变化阶段,谁也不敢说已经找到最佳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况下,自主研发、体量巨大确实是很大的优势。相比之下,主力装备都指望外购,且被屡屡拖延,以至于交手时就已经落后的模式,显然要吃更大的亏。
经过“穿甲能力高达850千米”的意外后,对岸M1A2T主战坦克身上已经笼罩了一身幽默色彩。紧随其后的“地表最强坦克”标签,在援乌M1A1坦克全军覆没,大半都栽在无人机手里的现实面前,也显得非常滑稽。这笔价值22.2亿美元,寄托无限遐想的军购,初一登场便尽显颓势。
▲M1A2T坦克在去年末开始交付
对岸自20多年前开始,就对M1坦克情有独钟,但求购请求一再被拒绝。直到特朗普上任,大开方便之门后,才在2018年以22.2亿美元,出口108辆M1A2T,以及配套的29台工程车辆、300多挺车载机枪和上万枚各式炮弹。对岸欣喜若狂,货款支付得非常爽快,但原计划在2022年交付的首批M1A2T,实际上直到2024年12月才抵达(38辆),预计今明两年再分别交付42辆、28辆。而在其到货后,对岸就非常推崇这款坦克的发展理念和技术状态,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M1A2 SEPV3是M1A2T的技术原型
M1A2T理论上是基于最先进的M1A2 SEPV3,对燃气轮机、炮塔、电气装置和辅助动力进行修改,看起来确实威风鼎鼎,追赶现代化潮流,但在最关键的几个领域表现并不好。俄乌战争已经证明了,现代坦克面对无人机的脆弱性,想要提高生存力,主动防御系统和信息化设备至关重要。其中前者可以有效应对单兵轻武器,也能在面对无人机的蜂群攻势时,争得一线存活的机会;后者则有助于减少战场暴露、停留时间,降低被攻击的可能性。
▲在乌克兰战场上倒下的M1A1
但美国并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主动防御系统设计,在M1A2T身上砍掉了这一部分设计,更关键的信息化作战系统就更不可能提供——以买家的装备和操作水平来看,就算提供了表现也未必有多好。对燃气轮机的修改,确实有助于在热带地区服役,但恐怖的油耗、复杂的使用环境仍然是拦路虎。同时,对岸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技术含量极高的动力系统,维护保障难度非常大。再考虑到63吨的战斗全重,对当地绝大多数桥梁来说,都是无法承受之重,M1A2T的作战定位很明显是针对巷战。
▲M1A2T的作战定位非常极端
美国前些年一直以“不适合作战”的理由,拒绝供应M1A2T,其实并不是虚言。后面转变态度,高价出售,确实有政治和经济上的考量,但在军事上也得有所突破——既然环境不适合M1A2T机动作战,那么索性就待在城市里,凭借重甲重炮防守,以求拖延战争持续时间。从前些年的局部冲突经验来看,这种思路确实可行,但如果放在一方信息化作战体系基本完备,且交战区域狭小,缺乏挪移空间的情况下,就很难行得通了。
▲坦克作战不一定需要旷野,但一定需要空间
M1A2T想打巷战的前提,是能够在冲突爆发后,有足够的时间开往预设阵地。而从这两年的军事冲突来看,占据优势的一方,往往能凭借夜色掩护,对对手主要军事目标进行精准打击。M1A2T本身就是重点对象,又难以在夜间机动,等到熬到天明,恐怕局势已经明了。即使有零星坦克能突入市区,在无人机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也很难有什么作为——坦克以前在巷战中,是凭借小规模机动和防御(对手不便施展火力)优势,通过大口径坦克炮称雄。而无人机几乎完美地克制这两点,这也就是俄乌战场上,坦克参与巷战防守的比例,大幅降低的原因。
▲远程制导武器的封锁效果与日俱增
说得直白点,受俄乌战争刺激,全球军事装备都处于剧烈变化阶段,谁也不敢说已经找到最佳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况下,自主研发、体量巨大确实是很大的优势。相比之下,主力装备都指望外购,且被屡屡拖延,以至于交手时就已经落后的模式,显然要吃更大的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