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旅行,前两天早上在酒店自助早餐厅见到这么一件事—— 一个衣冠楚楚、在饭桌上大声跟孩子讲国际政治、地缘格局,将一切归于阴谋的中年男人,在取早餐时不小心将一个夹食物的夹子掉到了地上。 这本是小事,让服务员换一个即可,怎会难倒可以洞悉各国阴谋、对世事人心了如指掌的成熟男性呢? 可结果让我大跌眼镜,只见他自以为偷偷地将夹子捡起,放回原位,然后拉过自己身后的孩子,以远低于讲国际政治的音量告诉孩子:“这个脏了,不要用,用其他的。” 看着他们施施然走回自己座位,我只好招手叫服务员过来,让她帮忙换掉那个夹子。很显然,这个中年男人的思维模式就是“我知道有问题,我避免去用就行,不需要管别人怎样”。那句“这个脏了,不要用,用其他的”,让我想起一些关于食品的段子。 有人说,干食品行业,往往是自己做什么就不吃什么,因为自己知道这玩意儿有多不干净,又有多少“科技与狠活”。上次有个朋友买了点某地特产调味品,另一个当地朋友立刻走上了涉嫌侮辱家乡的道路,劝大家都别买别吃,因为制作过程相当恐怖,简直如同生化武器,尤其是不少从业者没什么文化,放起“化学玩意儿”连剂量都看不明白。 可是,你不吃这个,别人会吃,别人弄的东西,不明真相的你也会吃。这不就是互害吗?很显然,仅仅依靠规避,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夹子掉了,最应该做的应该是及时让服务员更换,不要让其他人继续使用,而不是偷偷告诉自家人别用,食品安全同样如此,你不用你熟悉的东西,可你总不能什么也不用、什么也不吃。 在生活中,总能见到这样的“大聪明”。他们热衷于各种下三滥的所谓“经验”,将如何“适应”社会丑恶当成最高明的能力,将各种暗面当成常识,认为自己全都有能力避开,直到他们踩雷为止。 中国社会有一种“争当人上人”的传统,也是不折不扣的迷思。总有人觉得,只要自己很强大,有权有钱,就能过得很好,所有问题都能避免,只要自己适应社会那一套,不管好的坏的,就能融入其中,成为受益者,也是“物竞天择”的赢家。 信我吧,真的没有比你们更蠢的人了。 一个社会好不好,不能看一个有权或有钱的人日子过得有多么好,有多少特权,而是要看底层过着怎样的日子,普通人能否安稳快乐度过一生。 一个社会是否适合正常人类居住,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变成食品药品专业人士、家电和汽车专家、装修达人……一个人懂得再多,也不可能避开所有风险,尤其是在风险遍地的互害社会里。 如果在一个社会里,普通人无法安稳快乐度过一生,那就意味着权力和金钱构筑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随处可见。前几年,有朋友回到家乡内陆小县城参加同学聚会,席间有一位留在当地的科级干部,自鸣得意地告诉大家,自己如何凭借手中权力,干掉了当地一间亿元企业。那个企业家当然是小县城里的成功人士,关系网也不可谓不密,但很显然,他拥有的一切都是脆弱的。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会举出许多类似的例子。 我之前写过一篇《在“争当人上人”的社会选择适应,为何会是一条不归路》,开头假设了一个故事—— 你出身普通家庭,认同“争当人上人”的丛林法则,希望改变命运。你从小学习认真刻苦,靠自己努力考上名牌大学,顺利毕业后选择考入体制内,成为一名地级市公务员。工作期间认识了未来的妻子,她也是一名公务员。你们有着同样的背景,相同的高学历,工作踏实,面对工作中的难题、人际关系的复杂,都能妥善面对。后来,你们都走上科级干部岗位,在小城里买房买车,养育孩子。 你们都是老人家眼中最让人放心的年轻人,成熟懂事。你行事谨慎,工作中讲服从和沟通,嘴特别牢靠,性格平和,善于处理关系,总能令人如沐春风。你深信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规则,人在其中,唯一要做的就是适应,所以你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希望成为人上人,拥有更多资源,为家人和孩子创造条件。 面对社会问题,你总能将屁股坐在“理性客观中立”的一边,认为发展道路上一定会存在问题,未来会越来越好,家丑不可外扬,事情不应该搞大,“刁民”和媒体总是唯恐天下不乱,恰恰是发展的障碍。 后来,你被提拔为处级干部,在普通城市里已足够体面。除了稳定的工作收入之外,一些隐形福利也让家中老人乐得合不拢嘴,比如孩子可以入读本地最好的小学和初中。孩子也非常争气,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全班第一名,顺利考入了重点高中。 你的人生是小城里的范本,工作体面,有社会地位,家庭和睦,孩子出色。你适应这个社会,一切如鱼得水。今年孩子要高考了,你充满期待,因为孩子只要发挥正常,就是本地的高考状元。 但很不幸的是,你的孩子在高考前夕意外出了交通事故,躺在ICU里昏迷,情况不容乐观。孩子是在人行道上被闯红灯的车子撞飞的,你在心急如焚、痛心于孩子遭遇的同时,也对事后不闻不问的肇事者无比愤慨。你相信一切会有公道,肇事者会承受应有代价。当然,为了让“公道”来得更切实,一向“适应社会”的你跟交警乃至公安的相熟领导都打了招呼。 但事情并不似预期,孩子一直没能醒过来,情况越来越糟糕,肇事者却因为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大事化小,甚至要小事化了。你义愤填膺时,组织找你谈话,希望你尽量保持淡定,一切以当地大局为重,尤其要管好你情绪崩溃的妻子,确保她别过分情绪化,在网上鸣冤诉苦,破坏本地形象。 在这个时刻,你是否感觉到自己一直努力向上所获得的地位和话语权,其实无比脆弱?你是否会对自己一直适应的社会有一丝真正的质疑?你是否会对以往那些“某些人唯恐天下不乱”的论调有一丝后悔? 很多人会对这个编造的故事嗤之以鼻,因为它有太大的偶然性。我并不否定偶然性的存在,但我要表达的是,在一个“争当人上人”的社会里,“适应社会”者不管多么成功,都必须面对一个特别无助的逻辑系统:如果你默认“争当人上人”的社会规则,那么就必须承受“总有人比你官更大、钱更多,有可能占有或侵犯你权利”的现实,因为总有一些东西比法律更大,使之无法保障你的权利(包括你引以为豪的特权)。 如今许多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单位分房的时代,将之视为高房价的解决之道。其实,当年的分房同样不堪,背后是权力和关系,谁能分得上,谁分不上,在任何一个单位都是一场战争。这样的规则从未改变,比如孩子入学问题,特权固然存在,但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层级、资历、背景,每一条都可能成为拦路虎,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力往上爬。 在一个“争当人上人”的社会里,个体占有的资源、拥有的社会地位、享受的种种权利(甚至特权),都有可能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多少风浪。即使你能安安稳稳过完这一生,你的孩子也未必会,因为我一直强调一句话——“一代人越是强调无底线适应社会,就越会给下一代带来更难适应的社会。” 现实中有很多人都会有一种观念:只要我成熟懂事,努力向上,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安稳过完这一生,为孩子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就是最大的成功,同时,只要我不惹事不得罪人,就不会有什么大的波折。我并不反对这种自我向上同时与人为善的观念,但很想反问一句:如果有地位、背景都比你高的人,又比你横比你嚣张,又凑巧跟你发生冲突了呢?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样的现象并非没有,甚至并不少见。 我一直对中国式“适应社会”有所保留,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它像“情商”等词汇一样被完全异化。 什么是适应?就是适应世界的发展和不同的环境。这当然没有错,但中国家庭教育里提到“适应社会”,往往只将之极端化和片面化,或者说是“只适应低标准”。不信?你想想中国家庭提“适应社会”时都是什么语境吧,最常见的是不是“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你都应该学着适应”“这个社会就算有再多问题,你也要学着适应”“哪里都有好有不好,你要适应,要学着忍受”…… 你看,都是在强调面对糟糕的环境时学会适应,有几个家长会跟你说“尊重自由、尊重个人权利是世界文明的主流,你要学会适应”?他们只会先把“自由”曲解为“为所欲为”,将“个人权利”曲解为“自私”,然后将你对自由的渴望歪曲为“你想为所欲为”,跟着再告诉你“没有绝对的自由”,还要指控你的个人权利意识纯属自私。 又比如家长让你赶紧结婚生孩子,就会告诉你这是社会主流,你要学会适应,要懂得按部就班。可是你要是告诉他们尊重个人婚育自由才是世界文明的潮流,而且这个潮流已经有了一二百年,早已成为文明世界的常识时,他们可不会让你学会适应,只会说你这是异端邪说,是被洗了脑。 所以,中国家庭教育里说“适应社会”,本质上就是“无底线适应”,只强调适应社会糟糕的那一面。说白了就是“你掉进粪坑了?那不要想着爬出来啊,你这是不适应的表现,你要好好在粪坑里呆着,学会在粪坑里呼吸、吃饭和生活,这才是适应。”但是,正常人的适应社会,不是应该努力从粪坑里爬出来,呼吸正常空气吗? 至于第二点,则是在“无底线适应”的氛围下,社会规则注定是畸形的,所以每个人要想获得更多资源,就必须用各种方式向上爬,“争当人上人”。 东亚文化特别强调“人上人”这个概念,是因为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你不“争当人上人”,日子就不会好过。 你生下一个孩子,从入学到找工作,每一步都印证着社会地位与关系的重要性。随便在街上找个人随机采访一下,他肯定痛恨走后门,但八成也会说“傻子才不走后门呢”。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他身处社会所决定的。 所以,“争当人上人”与“无底线适应社会”一样,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世俗要求,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懂事”的关键。但正是这两种世俗要求,决定了“互害社会”的形成,因为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只要成为人上人就安全了,同时又为了获取这种安全而丧失底线。 而且这条路永无止境,因为不管你如何爬升,脚下都是万丈悬崖。你脚下确实有无数人,甚至终其一生都在悬崖之下,但你和他们并没有本质不同。
出门旅行,前两天早上在酒店自助早餐厅见到这么一件事——
一个衣冠楚楚、在饭桌上大声跟孩子讲国际政治、地缘格局,将一切归于阴谋的中年男人,在取早餐时不小心将一个夹食物的夹子掉到了地上。
这本是小事,让服务员换一个即可,怎会难倒可以洞悉各国阴谋、对世事人心了如指掌的成熟男性呢?
可结果让我大跌眼镜,只见他自以为偷偷地将夹子捡起,放回原位,然后拉过自己身后的孩子,以远低于讲国际政治的音量告诉孩子:“这个脏了,不要用,用其他的。”
看着他们施施然走回自己座位,我只好招手叫服务员过来,让她帮忙换掉那个夹子。很显然,这个中年男人的思维模式就是“我知道有问题,我避免去用就行,不需要管别人怎样”。那句“这个脏了,不要用,用其他的”,让我想起一些关于食品的段子。
有人说,干食品行业,往往是自己做什么就不吃什么,因为自己知道这玩意儿有多不干净,又有多少“科技与狠活”。上次有个朋友买了点某地特产调味品,另一个当地朋友立刻走上了涉嫌侮辱家乡的道路,劝大家都别买别吃,因为制作过程相当恐怖,简直如同生化武器,尤其是不少从业者没什么文化,放起“化学玩意儿”连剂量都看不明白。
可是,你不吃这个,别人会吃,别人弄的东西,不明真相的你也会吃。这不就是互害吗?很显然,仅仅依靠规避,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夹子掉了,最应该做的应该是及时让服务员更换,不要让其他人继续使用,而不是偷偷告诉自家人别用,食品安全同样如此,你不用你熟悉的东西,可你总不能什么也不用、什么也不吃。
在生活中,总能见到这样的“大聪明”。他们热衷于各种下三滥的所谓“经验”,将如何“适应”社会丑恶当成最高明的能力,将各种暗面当成常识,认为自己全都有能力避开,直到他们踩雷为止。
中国社会有一种“争当人上人”的传统,也是不折不扣的迷思。总有人觉得,只要自己很强大,有权有钱,就能过得很好,所有问题都能避免,只要自己适应社会那一套,不管好的坏的,就能融入其中,成为受益者,也是“物竞天择”的赢家。
信我吧,真的没有比你们更蠢的人了。
一个社会好不好,不能看一个有权或有钱的人日子过得有多么好,有多少特权,而是要看底层过着怎样的日子,普通人能否安稳快乐度过一生。
一个社会是否适合正常人类居住,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变成食品药品专业人士、家电和汽车专家、装修达人……一个人懂得再多,也不可能避开所有风险,尤其是在风险遍地的互害社会里。
如果在一个社会里,普通人无法安稳快乐度过一生,那就意味着权力和金钱构筑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随处可见。前几年,有朋友回到家乡内陆小县城参加同学聚会,席间有一位留在当地的科级干部,自鸣得意地告诉大家,自己如何凭借手中权力,干掉了当地一间亿元企业。那个企业家当然是小县城里的成功人士,关系网也不可谓不密,但很显然,他拥有的一切都是脆弱的。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会举出许多类似的例子。
我之前写过一篇《在“争当人上人”的社会选择适应,为何会是一条不归路》,开头假设了一个故事——
你出身普通家庭,认同“争当人上人”的丛林法则,希望改变命运。你从小学习认真刻苦,靠自己努力考上名牌大学,顺利毕业后选择考入体制内,成为一名地级市公务员。工作期间认识了未来的妻子,她也是一名公务员。你们有着同样的背景,相同的高学历,工作踏实,面对工作中的难题、人际关系的复杂,都能妥善面对。后来,你们都走上科级干部岗位,在小城里买房买车,养育孩子。
你们都是老人家眼中最让人放心的年轻人,成熟懂事。你行事谨慎,工作中讲服从和沟通,嘴特别牢靠,性格平和,善于处理关系,总能令人如沐春风。你深信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规则,人在其中,唯一要做的就是适应,所以你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希望成为人上人,拥有更多资源,为家人和孩子创造条件。
面对社会问题,你总能将屁股坐在“理性客观中立”的一边,认为发展道路上一定会存在问题,未来会越来越好,家丑不可外扬,事情不应该搞大,“刁民”和媒体总是唯恐天下不乱,恰恰是发展的障碍。
后来,你被提拔为处级干部,在普通城市里已足够体面。除了稳定的工作收入之外,一些隐形福利也让家中老人乐得合不拢嘴,比如孩子可以入读本地最好的小学和初中。孩子也非常争气,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全班第一名,顺利考入了重点高中。
你的人生是小城里的范本,工作体面,有社会地位,家庭和睦,孩子出色。你适应这个社会,一切如鱼得水。今年孩子要高考了,你充满期待,因为孩子只要发挥正常,就是本地的高考状元。
但很不幸的是,你的孩子在高考前夕意外出了交通事故,躺在ICU里昏迷,情况不容乐观。孩子是在人行道上被闯红灯的车子撞飞的,你在心急如焚、痛心于孩子遭遇的同时,也对事后不闻不问的肇事者无比愤慨。你相信一切会有公道,肇事者会承受应有代价。当然,为了让“公道”来得更切实,一向“适应社会”的你跟交警乃至公安的相熟领导都打了招呼。
但事情并不似预期,孩子一直没能醒过来,情况越来越糟糕,肇事者却因为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大事化小,甚至要小事化了。你义愤填膺时,组织找你谈话,希望你尽量保持淡定,一切以当地大局为重,尤其要管好你情绪崩溃的妻子,确保她别过分情绪化,在网上鸣冤诉苦,破坏本地形象。
在这个时刻,你是否感觉到自己一直努力向上所获得的地位和话语权,其实无比脆弱?你是否会对自己一直适应的社会有一丝真正的质疑?你是否会对以往那些“某些人唯恐天下不乱”的论调有一丝后悔?
很多人会对这个编造的故事嗤之以鼻,因为它有太大的偶然性。我并不否定偶然性的存在,但我要表达的是,在一个“争当人上人”的社会里,“适应社会”者不管多么成功,都必须面对一个特别无助的逻辑系统:如果你默认“争当人上人”的社会规则,那么就必须承受“总有人比你官更大、钱更多,有可能占有或侵犯你权利”的现实,因为总有一些东西比法律更大,使之无法保障你的权利(包括你引以为豪的特权)。
如今许多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单位分房的时代,将之视为高房价的解决之道。其实,当年的分房同样不堪,背后是权力和关系,谁能分得上,谁分不上,在任何一个单位都是一场战争。这样的规则从未改变,比如孩子入学问题,特权固然存在,但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层级、资历、背景,每一条都可能成为拦路虎,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力往上爬。
在一个“争当人上人”的社会里,个体占有的资源、拥有的社会地位、享受的种种权利(甚至特权),都有可能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多少风浪。即使你能安安稳稳过完这一生,你的孩子也未必会,因为我一直强调一句话——“一代人越是强调无底线适应社会,就越会给下一代带来更难适应的社会。”
现实中有很多人都会有一种观念:只要我成熟懂事,努力向上,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安稳过完这一生,为孩子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就是最大的成功,同时,只要我不惹事不得罪人,就不会有什么大的波折。我并不反对这种自我向上同时与人为善的观念,但很想反问一句:如果有地位、背景都比你高的人,又比你横比你嚣张,又凑巧跟你发生冲突了呢?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样的现象并非没有,甚至并不少见。
我一直对中国式“适应社会”有所保留,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它像“情商”等词汇一样被完全异化。
什么是适应?就是适应世界的发展和不同的环境。这当然没有错,但中国家庭教育里提到“适应社会”,往往只将之极端化和片面化,或者说是“只适应低标准”。不信?你想想中国家庭提“适应社会”时都是什么语境吧,最常见的是不是“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你都应该学着适应”“这个社会就算有再多问题,你也要学着适应”“哪里都有好有不好,你要适应,要学着忍受”……
你看,都是在强调面对糟糕的环境时学会适应,有几个家长会跟你说“尊重自由、尊重个人权利是世界文明的主流,你要学会适应”?他们只会先把“自由”曲解为“为所欲为”,将“个人权利”曲解为“自私”,然后将你对自由的渴望歪曲为“你想为所欲为”,跟着再告诉你“没有绝对的自由”,还要指控你的个人权利意识纯属自私。
又比如家长让你赶紧结婚生孩子,就会告诉你这是社会主流,你要学会适应,要懂得按部就班。可是你要是告诉他们尊重个人婚育自由才是世界文明的潮流,而且这个潮流已经有了一二百年,早已成为文明世界的常识时,他们可不会让你学会适应,只会说你这是异端邪说,是被洗了脑。
所以,中国家庭教育里说“适应社会”,本质上就是“无底线适应”,只强调适应社会糟糕的那一面。说白了就是“你掉进粪坑了?那不要想着爬出来啊,你这是不适应的表现,你要好好在粪坑里呆着,学会在粪坑里呼吸、吃饭和生活,这才是适应。”但是,正常人的适应社会,不是应该努力从粪坑里爬出来,呼吸正常空气吗?
至于第二点,则是在“无底线适应”的氛围下,社会规则注定是畸形的,所以每个人要想获得更多资源,就必须用各种方式向上爬,“争当人上人”。
东亚文化特别强调“人上人”这个概念,是因为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你不“争当人上人”,日子就不会好过。
你生下一个孩子,从入学到找工作,每一步都印证着社会地位与关系的重要性。随便在街上找个人随机采访一下,他肯定痛恨走后门,但八成也会说“傻子才不走后门呢”。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他身处社会所决定的。
所以,“争当人上人”与“无底线适应社会”一样,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世俗要求,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懂事”的关键。但正是这两种世俗要求,决定了“互害社会”的形成,因为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只要成为人上人就安全了,同时又为了获取这种安全而丧失底线。
而且这条路永无止境,因为不管你如何爬升,脚下都是万丈悬崖。你脚下确实有无数人,甚至终其一生都在悬崖之下,但你和他们并没有本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