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高盛认为,中国光刻机公司至少落后美国同行20年。光刻技术是半导体制造的几个环节之一,也是阻碍中国制造高端芯片的唯一瓶颈。最先进的光刻机由荷兰公司ASML制造,由于其依赖美国原产的零部件,美国政府有权限制其对华销售。
由于担忧与军方的关联,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因美国政府制裁,被禁止从台积电采购芯片。因此,华为不得不依赖中芯国际满足其芯片需求,而美国又对中芯国际施加制裁,限制其采购极紫外 (EUV) 芯片制造光刻机,这意味着中芯国际只能用更旧的工艺以更高成本的方式生产 7 纳米芯片。
然而,这些芯片很可能是使用 ASML 较老的 DUV 机器制造的,因为中国缺乏制造先进光刻扫描仪的能力,因为它们需要的零部件在全球范围内生产,主要在美国和欧洲。投资银行高盛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中国国内光刻设备行业可能比 ASML 落后二十年。
图片:Ray Wang/X
光刻是芯片制造工艺中的几个步骤之一。它涉及将芯片设计从光掩模转移到硅晶圆上。高端设备,例如 ASML 的 EUV 和高数值孔径 EUV 扫描仪,能够在硅晶圆上转移更小的电路图案,从而提高芯片性能。图案转移后,会进行蚀刻,形成最终布局,并在整个制造过程中沉积其他材料并清洁晶圆。
因此,光刻技术对于在晶圆上复制精细电路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光刻设备是芯片制造过程中的瓶颈。投资银行高盛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认为,中国国内芯片制造行业至少还需要20年才能达到与ASML当前一代芯片制造技术相当的水平。
目前,台积电等领先的芯片制造商正在量产3纳米芯片,并正在加紧生产2纳米产品。高盛的报告强调:“ASML花了20年时间,投入了400亿美元的研发和资本支出,才从65纳米光刻技术过渡到3纳米以下。” 鉴于中国本土的光刻设备制造商目前处于65纳米工艺阶段,该银行的数据显示,这些公司似乎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赶上西方。
相关报道:
投资银行高盛最新评估显示,中国本土光刻设备制造能力主要集中在65纳米工艺节点,相较荷兰ASML公司的先进技术存在约20年的代际差距。这一判断揭示了全球半导体制造装备领域的不平衡格局,也凸显了技术追赶过程中的复杂性与长期性。然而,透过表面数据,中国光刻产业正在经历的结构性变化值得深入观察。
技术现实:从90纳米到28纳米的渐进突破
当前中国光刻设备的技术水平确实与国际先进标准存在显著差距。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光刻机制造商,其成熟产品SSA600系列主要服务于90纳米制程,而备受关注的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SSA800-10W的进展则充满了不确定性。
从技术参数看,ASML的最新EUV光刻机能够实现8纳米分辨率,而中国设备在65纳米水平的表现已属不易。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单一设备性能上,更反映了整个产业生态的成熟度差异。光刻技术涉及光源系统、光学器件、精密机械、控制软件等多个高度专业化领域,每个环节都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供应链协同。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并非完全停滞。多个信源显示,上海微电子在28纳米工艺光刻机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虽然这些设备能否通过严格的工业验收仍存疑问,但技术路径的可行性正在得到验证。
全球格局:垄断与制衡的微妙平衡
ASML在全球光刻设备市场占据82.1%的份额,特别是在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所必需的EUV技术领域,该公司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这种技术集中度反映了半导体制造装备的高门槛特征,也解释了为何技术追赶如此困难。
有趣的是,2024年中国大陆市场占ASML销售额的36%,成为其最大单一市场。这种商业依赖关系与技术限制政策形成了复杂的互动。一方面,出口管制切断了中国获得最先进EUV设备的渠道;另一方面,成熟制程设备的大量需求维持着双方的商业联系。
这种格局的演变具有深远意义。随着地缘政治因素对技术贸易的影响加深,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中国被迫加快自主技术开发,而国际厂商也在重新评估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程度。
追赶策略:差异化路径的探索
面对技术差距,中国采取了多元化的追赶策略。首先是在成熟工艺领域建立竞争优势,通过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获得市场空间。其次是在特定技术路径上寻求突破,例如探索不同于ASML主流激光技术的EUV实现方案。
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构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体系。从光刻胶到光学器件,从精密机械到控制系统,本土供应商正在各个细分领域寻求突破。这种系统性布局虽然短期内难以形成整体突破,但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产业政策的支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国家重大专项投入和产业基金引导,相关企业获得了持续的研发资源。同时,下游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为设备验证和迭代优化提供了现实场景。
前景展望:时间与突破的辩证关系
"20年差距"的表述虽然形象,但可能过于简化了技术发展的复杂性。历史经验表明,后发国家在特定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发展路径。
对中国而言,完全复制ASML的技术路线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更可行的策略是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实现性能提升。例如,通过多重曝光技术延伸DUV设备的工艺能力,或者开发新的光源技术实现EUV功能。
同时,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经历新的技术变革,包括3D堆叠、新型材料和量子器件等前沿技术的兴起,可能为技术追赶提供新的机会窗口。在这些新兴领域,起跑线相对平等,后发优势有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光刻技术的发展已不仅仅是纯粹的技术竞争,更涉及产业生态、人才培养、资本投入和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中国要想在这一关键领域取得突破,需要的不仅是单点技术创新,更需要系统性的能力建设和长期的战略定力。
高盛的"20年差距"评估提醒我们,技术追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但历史同样告诉我们,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这种差距并非不可逾越。关键在于保持现实的预期,选择合适的路径,并持续投入必要的资源。
信息来源:
https://wccftech.com/goldman-sachs-chinese-advanced-chip-manufacturing-industry-20-years-behind-western-technology/
投资银行高盛认为,中国光刻机公司至少落后美国同行20年。光刻技术是半导体制造的几个环节之一,也是阻碍中国制造高端芯片的唯一瓶颈。最先进的光刻机由荷兰公司ASML制造,由于其依赖美国原产的零部件,美国政府有权限制其对华销售。
由于担忧与军方的关联,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因美国政府制裁,被禁止从台积电采购芯片。因此,华为不得不依赖中芯国际满足其芯片需求,而美国又对中芯国际施加制裁,限制其采购极紫外 (EUV) 芯片制造光刻机,这意味着中芯国际只能用更旧的工艺以更高成本的方式生产 7 纳米芯片。
然而,这些芯片很可能是使用 ASML 较老的 DUV 机器制造的,因为中国缺乏制造先进光刻扫描仪的能力,因为它们需要的零部件在全球范围内生产,主要在美国和欧洲。投资银行高盛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中国国内光刻设备行业可能比 ASML 落后二十年。
图片:Ray Wang/X
光刻是芯片制造工艺中的几个步骤之一。它涉及将芯片设计从光掩模转移到硅晶圆上。高端设备,例如 ASML 的 EUV 和高数值孔径 EUV 扫描仪,能够在硅晶圆上转移更小的电路图案,从而提高芯片性能。图案转移后,会进行蚀刻,形成最终布局,并在整个制造过程中沉积其他材料并清洁晶圆。
因此,光刻技术对于在晶圆上复制精细电路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光刻设备是芯片制造过程中的瓶颈。投资银行高盛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认为,中国国内芯片制造行业至少还需要20年才能达到与ASML当前一代芯片制造技术相当的水平。
目前,台积电等领先的芯片制造商正在量产3纳米芯片,并正在加紧生产2纳米产品。高盛的报告强调:“ASML花了20年时间,投入了400亿美元的研发和资本支出,才从65纳米光刻技术过渡到3纳米以下。” 鉴于中国本土的光刻设备制造商目前处于65纳米工艺阶段,该银行的数据显示,这些公司似乎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赶上西方。
相关报道:
投资银行高盛最新评估显示,中国本土光刻设备制造能力主要集中在65纳米工艺节点,相较荷兰ASML公司的先进技术存在约20年的代际差距。这一判断揭示了全球半导体制造装备领域的不平衡格局,也凸显了技术追赶过程中的复杂性与长期性。然而,透过表面数据,中国光刻产业正在经历的结构性变化值得深入观察。
技术现实:从90纳米到28纳米的渐进突破
当前中国光刻设备的技术水平确实与国际先进标准存在显著差距。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光刻机制造商,其成熟产品SSA600系列主要服务于90纳米制程,而备受关注的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SSA800-10W的进展则充满了不确定性。
从技术参数看,ASML的最新EUV光刻机能够实现8纳米分辨率,而中国设备在65纳米水平的表现已属不易。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单一设备性能上,更反映了整个产业生态的成熟度差异。光刻技术涉及光源系统、光学器件、精密机械、控制软件等多个高度专业化领域,每个环节都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供应链协同。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并非完全停滞。多个信源显示,上海微电子在28纳米工艺光刻机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虽然这些设备能否通过严格的工业验收仍存疑问,但技术路径的可行性正在得到验证。
全球格局:垄断与制衡的微妙平衡
ASML在全球光刻设备市场占据82.1%的份额,特别是在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所必需的EUV技术领域,该公司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这种技术集中度反映了半导体制造装备的高门槛特征,也解释了为何技术追赶如此困难。
有趣的是,2024年中国大陆市场占ASML销售额的36%,成为其最大单一市场。这种商业依赖关系与技术限制政策形成了复杂的互动。一方面,出口管制切断了中国获得最先进EUV设备的渠道;另一方面,成熟制程设备的大量需求维持着双方的商业联系。
这种格局的演变具有深远意义。随着地缘政治因素对技术贸易的影响加深,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中国被迫加快自主技术开发,而国际厂商也在重新评估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程度。
追赶策略:差异化路径的探索
面对技术差距,中国采取了多元化的追赶策略。首先是在成熟工艺领域建立竞争优势,通过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获得市场空间。其次是在特定技术路径上寻求突破,例如探索不同于ASML主流激光技术的EUV实现方案。
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构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体系。从光刻胶到光学器件,从精密机械到控制系统,本土供应商正在各个细分领域寻求突破。这种系统性布局虽然短期内难以形成整体突破,但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产业政策的支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国家重大专项投入和产业基金引导,相关企业获得了持续的研发资源。同时,下游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为设备验证和迭代优化提供了现实场景。
前景展望:时间与突破的辩证关系
"20年差距"的表述虽然形象,但可能过于简化了技术发展的复杂性。历史经验表明,后发国家在特定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发展路径。
对中国而言,完全复制ASML的技术路线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更可行的策略是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实现性能提升。例如,通过多重曝光技术延伸DUV设备的工艺能力,或者开发新的光源技术实现EUV功能。
同时,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经历新的技术变革,包括3D堆叠、新型材料和量子器件等前沿技术的兴起,可能为技术追赶提供新的机会窗口。在这些新兴领域,起跑线相对平等,后发优势有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光刻技术的发展已不仅仅是纯粹的技术竞争,更涉及产业生态、人才培养、资本投入和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中国要想在这一关键领域取得突破,需要的不仅是单点技术创新,更需要系统性的能力建设和长期的战略定力。
高盛的"20年差距"评估提醒我们,技术追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但历史同样告诉我们,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这种差距并非不可逾越。关键在于保持现实的预期,选择合适的路径,并持续投入必要的资源。
信息来源:
https://wccftech.com/goldman-sachs-chinese-advanced-chip-manufacturing-industry-20-years-behind-western-technology/